登陆注册
13240000000097

第97章 隋唐以降最有影响和最有争议的几部经论(13)

《楞严经》对于佛门的非法活动,可以说深恶痛绝,处处警示,不遗余力。卷六诠释“四种律仪”处,是又一次讦露,此处也简录于次:

(1) 由于“淫心”,落入“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炽盛世间,广行贪淫”。

(2) 由于“杀心”,落入“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

(3) 由于“偷心”,落入“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着。彼等群邪,亦有徒众,个各自谓成无上道……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眩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云何贼人,假我衣服,禆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

(4) 由于“大妄语”,“成爱见魔”:“所谓未得为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求彼礼忏,贪其供养。佛记是人,永殒善根……”

就在这里,经文复述了《维摩经》提倡的那类菩萨行:我(佛自称)灭度后,敇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末法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如此提倡的本意,是要将佛教普及到社会的所有层面,不拒绝任何人,不遗漏任何角落,上至最权势最辉煌的帝王大臣,下至最阴暗最受损害的社会底层,佛教都要进去,发展自己的徒众。此中,“方便”是必然的,“着魔”也是必然的,而坚持“方便”,避免“着魔”,也就成了佛教在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两大任务。这种情形,只要全面了解隋唐佛教的实际状况,就可以知道《楞严经》决不是无病呻吟或故弄玄虚。

七、 “五阴尽”的精神境界

卷十继续对“五阴区域”的“行阴”和“识阴”进行观察,侧重点则从“止”、“定”转向“观”、“慧”一方。

1. 行阴

依经文所说,修习三摩地达到“想阴尽”的时候,所有浮想全无,“觉明虚静……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于时“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此“精真”,即真常心,开始显露出它作为“生死根元”的特殊功能,此即是“行阴”的作用。

据此见诸十方众生,各个生命虽然千差万别,而“生基”相同:“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域”。这是为“行阴区域”下的定义。本经把“行阴”归结为变化运动,是业报轮回,生灭不已,故以“熠熠清扰”形容之;它也是形成世俗“根、尘”,即世人六根、六境的根基(枢穴)。因此,在这一领域观察的现象,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观念,皆与世界人生之变化有关,并用以批评各种流行的“生死”观。细说过繁,兹撮要介绍其与世界观有关的几个论点,以见一斑:(卷一〇,下同)

(1) 于三摩地精研“穷生死本”过程,物类的“生元”得以披露,从中可以看到“清幽”(行阴)作循环运动,此名“圆元”(循环的根元)。如果对这“圆元”妄自计度,就会产生两种“无因论”。其一是“见本无因”:以为十方众生,“无因自有”。这一妄见,是由于受“眼根”的限制,只能看到“八万劫”以内的事;在这个限度内,是人“业流湾环,死此生彼,只见众生轮回其处”,而找不到“生”的原始所在,得出众生“无因”而有的结论。其二是“见末无因”,理由与前大同:由于轮回法则是永恒的,所以一切物种及其性能都不会变异,“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尽此形,亦复如是”,世界人生永远如此,没有终极的原因。

这两种“无因论”之所以错误,受到批评,经文认为,这是由于两者把自己的结论都建立在业报轮回的范围内,并受制于业报造就的眼根所观境界的限制造成的。本经认为,佛教的最高目的,是超越业报轮回所圈定的“八万劫”,人的认识也可以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局限中解脱出来,因为人的真正本体,乃是永恒不变的真常之心,它是不受生死业报法则支配的存在。也就是说,经文是用形死神不灭、真心常存的观念系统作标准,去评判一切流行学说的。

(2) 在生死变化观上,除循环论之外,还有个论点,那就是将循环轮回看做是永恒的“常”,是谓“圆常”。若于“圆常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包括上述之“生灭循环”论,以及“四大体恒”论、“心意识本来常住”论、“灭想”即是“不生灭”论等。

此四种论点统称“圆常论”——凡认识不到“真常心”的存在,而将生灭变化中现象误作“圆常”的论点,皆属此类。

(3) 对生死变化现象,“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包括将自己的“妙明心”视为“神我”,说心性是“常”;见其他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而以为“无常”;“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以为“色受想”等已灭,名为“无常”之类。

此外,于众生生死过程的“分位”中,计有边、无边等;于生死流转的“知见”中,计有计无,计生计灭,或计亦生亦灭、亦有亦无等,或立“死后有相”,或计“死后无相”,或计死后有相无相“俱非”等,都归为外道邪见。其中把修禅所得果报(指诸禅天)计作“无苦”和“不受轮回”,以及“计度死后断灭”,主张“涅槃”于“五阴”中实现等,也被并入其中,加以斥责。

经文总计“行阴区域”产生而为本经反对的见解,称为“十种禅那狂解”。通常佛教把“禅那”这种三摩地,认为是最适于思考的心理状态,唯一反对的是企图通过禅那追求“天报”。本经则同时指出,禅那类的静虑也有导向邪见的危险,表示不赞成盲目赞扬。

2. 识阴

按照这种观察的逻辑,经文谈及“识阴区域”就变成这个样子:“五阴”中的前四阴,经过止观修行已经全部消解,不再成为束缚你的因素,剩下的唯有赤裸裸的“识”。那时,生死相续、业报轮回的存活方式结束了,涅槃世界临近了,所谓“补特加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处于这种状态,就是“识阴区域”。此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也有十个,总括一句,是犯了把“识”当做“真常因”的错误。譬如,对于识阴,“若有所归,立真常因”,并以此为最胜的理解,“是人则堕因所因执”——识并非真常,也不是世界众生的最终原因,以识为“真常因”,犯了以非因为因的偏执错误。

同样,依“唯识无境”理论,“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而且认为这就是最高明的理解,“是人则堕能非能执”——“识”并不能流出世界一切来,硬要说它能,这是以“非能”为“能”的偏执。此外,所谓“常非常执”之类,逻辑推论上与此相同。

又,依“唯识无境”之说,万物皆有唯识性,“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是人则堕知无知执”——草木本来无知,硬说它们有知。这种偏执发展下去,就会“事火崇水”,并进而“求出生死”。此名“计著崇事,迷心从物”。

此外,还有“以永灭依,为所归依”者——是把息灭想识作为最终的归宿,这是把不应归依的当做归依处。还有,“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以为识阴可与肉身同在,同自己的真常心一样永不消失——这是一种贪求本来不可以贪求的偏执。还有“发邪思”者,鉴于生命无常,乃“多增宝媛,恣纵其心”,这当属纵欲主义者。还有迷于“见苦断集,正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还有“即立涅槃而不前进”者,“是人则堕定性毗支”。

总观发生于“识阴区域”十种偏执,一类是把“识”当做世界众生的最高本体和最终本原,这种主张,明显是属于法相唯识家所提倡的阿赖耶缘起论;另一类是反对泛识论,这种思潮在禅宗和天台宗中有广泛的市场,所谓“无情有性”、“青青翠竹尽是法身”之类;至于火祭和水祭,是古印度盛行的信仰,对于密乘也有所影响;还有一类则反对肉身长生,可能是指向道教的。最能体现本经思想的,是反对将“识”的生灭当做人不可以永生的主张,而且即从身心死亡而真心不灭的角度,反对二乘关于将涅槃诠释为“永灭”的观念。

由此可见,本经反对的许多“异端”思想是有针对性的,也反映出当时的流行思潮,这对今人的有关研究,是一种很好的参考资料。

经文谓:若于群召已获同中,消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识阴尽”,标志着修习者于禅那中已从“五阴”中完全解脱出来,限制人们无限神通的“六根”已经合而为一,成为可以互用的精神主体,据此洞观世界和自己的身心,就会无所不知,达到无微不照那样的晶莹明澈。这可能也是本经为那不死的“真常心”设计的一种理想的存活状态。用佛教语言说,那就是成佛:“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乾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直至“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明菩提,归无所得”。

从《那先比丘经》开始,佛教就明确地把“五阴”作为“人”得以形成的基础元素,“涅槃”的本质,所谓“无生”,即在于不再接受“五阴”的枷锁。大乘佛教改变了涅槃的原始含义,对于解脱之后是否还有“五阴”类的众生存在,有些经论语焉不详。《楞严经》把对治“五阴”是放在“三摩地”中,目的是避免着魔和导致邪见,但最后又把“五阴”的完全销蚀当做最终目标,却留下一大悬念:所谓“死后无灭”那无灭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存活?经文所能说的,是将“五阴”配“五浊”,所谓“色阴尽”亦即“超越劫浊”,“受阴尽”表示“超越见浊”,“想阴尽”为“超烦恼浊”,“行阴尽”是“超众生浊”,“识阴尽”则“超越命浊”。超越“五浊”可以解作不再于我们这个现世界中生存;亦可解作,虽然存在我们这个世界之中,但已不再过“五浊”式的生活。总之,对于佛教修习的最终结果,并没有明确的交代,这就为追求长生不死的各色教派留下了尽情发挥的余地。它把佛教公认的五趣或六趣扩展为“七趣”,增添了“神仙”一趣,就透露着个中消息。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它又明文将“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归于“无所得”。至少在形式上,它采用了般若中观派的思想,用“无所得”统一全经的一切说法;也为任何想假借本经制造神迹的倾向,作了预先的警告。

八、 由“真心”至“妄心”和由“妄心”至“真心”之路

最后是卷一〇佛作的总结: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生死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斯元本觉,妙明精真,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是故如来为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由此回到前述之两种根本,即众生有两种心体,所谓“真心”与“妄心”上。“妄心”无因而妄自计度,乃立“因缘”或“自然”等说,遂派生了“虚空”,以及受种种条件制约的有情世间和器世间;但“真心”始终圆明真常,亦即“本觉”,是超越这一切虚妄和因缘的存在。于是佛得出结论:“五阴”产生的“本因”,与“五阴”的所造作物一样,“同是妄想”。这也说明,《楞严经》论述的侧重点,不是勾画“真常心”及其超越五阴之后的存在形式和存活状态,而是解释现实世界和人生,何以如此污浊躁动,以及对治“五阴”缠缚轭牵,从而回归永恒纯清宁静的“本心”的修养方法。

正是本于这样的宗旨,所以经文不厌其详地表述,众生之所以失去“本心”,以致随逐生死的根本缘由。因此,全经的理论最后,又特别具体地阐释了“妄想”产生五阴的各个环节:

1. “色阴”的形成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诞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不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这话大意:人的身体,首先因为人有“父母”之想(按佛教传统说法,是父母有淫欲之想),如果没有父母之想,怎么可能“来”于此“想”中活命?因此,人的身体并不实在,只是如闻醋口酸、望高足软等错觉所致。“色阴”,在这里就是色身,它的生成,被认为是众生得以繁衍而且最坚固的妄想。有意思的是,经文很巧妙地修正了传统佛教对于父母的色情渲染,而把生为色身的责任归结为本人对于渴求父母的妄想——其适应中国传统的孝道,十分明显。

2. “受阴”的形成即此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驰驱。名为虚明第二妄想。酸涩等属于主体的“感受”,这是实在的,由此感受触动全身,误认为有顺益和违损的两种客观境界存在而不自知。这是虚妄认识(虚明)所致,属第二种妄想。

同类推荐
  • 奇山:佛教道教名山

    奇山:佛教道教名山

    本书分为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江西龙虎山和四川青城山等四部分,内容包括:佛教的传入和灵鹫寺、清凉山佛教的极盛时期、藏传佛教的传入和兴盛、画中姑娘幻化的峨眉山、大上清宫中的百神传说等。
  • 道教自然观研究

    道教自然观研究

    中国道教研究在百年的历程中,走过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中西多元文化的激烈冲撞、一元文化的范式转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再一次激荡角逐,中国的道教研究在多次的浮沉和变通中,经历了排外、接受、容纳、调适的发展过程,获得了新的价值和生命力。本书考察了20世纪道教学术研究的总体概况,并以四位典型学者陈撄宁、萧天石、国符、王明为例,分析了20世纪道教研究的几个向度,概括了20世纪中国道教学术的若干新特点以及道教研究的定位问题。
  • 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本书是文人讲《心经》,借文学人物,用心参悟。作者亲近三宝,生活中有感悟,诵经时能感通,读书时有感应,其用通俗语言讲经,引人颂善,以《金瓶梅》里的芸芸众生为案例,用心良苦。本书主体是“心经七品”,每讲一个主题,就讲几个《金瓶梅》里的人物,正讲反讲,反复开示。前置“开讲的话”阐明主旨,后及“心经夜谈”深入人生感悟,与主体文字照应。
  • 道德经释义

    道德经释义

    《道德经》是我国古老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一个知识的宝库。它不仅包含着宏奥的哲理,而且蕴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诸多方面的基本素材,犹如汪洋大海,内容包罗万象。它以罕见的深度、广度和精度而著称於世。不仅驱使着古代万千的学问家为之作注,探其玄秘,释其奥义,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科学家步入这一古老殿堂,探索其中的重大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热门推荐
  • 第四纪之宅男要崛起

    第四纪之宅男要崛起

    一个混吃等死的宅男,突然被砸的穿越了,他是招惹谁了。这个世界太不讲道理这是要刷新节操下限的节奏
  • 幽梦影

    幽梦影

    《幽梦影》是清代文学家张潮所著的随笔体格言小品文集。其内容丰富,文笔优雅洒脱。天上地下、行云雨露、花鸟草木、湖光山色,看似信手拈来,娓娓侃谈,实则深蕴理趣,令人遐思。本书在写作的过程中即得到清初120余位大学者和艺术家的赞赏和评点,影响极大,意义深远!
  • 丁玲文萃

    丁玲文萃

    丁玲,她在三十年代的出现,她的名望,她的影响,她的吸引力,对当时的青年来说,是能使万人空雹的,举国若狂的。收入本书的十二篇短篇小说是丁玲文学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境界。
  • 谁搞垮了美国

    谁搞垮了美国

    金融危机最危险的阶段刚刚过去,华尔街又开始了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美国的坠落仍将持续。最可怕的不是苦难,而是吃了苦头之后没有“吃一堑,长一智”。美国人不长记性,这不妨碍中国人反思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以避免自身的金融危机。
  • 穿越之鬼面少校

    穿越之鬼面少校

    冷,孤傲,是她代名词,看透亲情,扎根于黑道,母亲的去世,让她明白强大的重要;她,是全区最年轻的少将,拥有携带枪的特权,肩上的徽章带来的不是荣誉,到头来换来一身伤,可她心甘情愿陷在那,只因她有她的兄弟和她爱的人;她,生活黑暗,多次与死神打交道,到头来父亲因身世的误会设计逼迫她爱的人谋害她;她的出生引起机密,不得不以男子身份召告天下,她的出生成为丞相谋害幕府的契机,她女扮男出现在众人眼前,她亦是她,为报仇的她成为丞相儿子身边的好友,却发现他和她居然同病相怜,她和他又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她又将在幕府三十二口亡魂和他作出一个怎样的选择。片段一“她究竟还是心软了,是不是自己不够狠……”
  • 转身找到爱

    转身找到爱

    英俊帅气的张天宇,因为一场车祸穿越回从前。面对心仪已久的女生和暗恋自己的人,他该做如何选择?请点击正文观看!告诉你一个渣男是如何养成的!!
  • 那么成功为什么

    那么成功为什么

    这是一本有魔力的书,随便翻一篇就可以了,如果你读到100遍,奇迹将发生在你身上。这是一本神奇的书,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与它结缘,凡是选择它的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这本书可以教你:如何成为人生中的导演主宰人生命运;如何快速创造生命的财富;如何利用爱与宽恕,化解潜意识里的负面情绪;如何找到生命的真爱拥有幸福;如何利用成功法则,体验成功人生;如何发挥个人潜能打败挫折;如何让梦想跌进现实活出最完美最幸福的自己;如何原谅伤害你的人,祝福别人祝福自己,放下重担放下过去,拥有财富拥有幸福,走出迷茫走向成功。作者以其深入浅出的笔触描绘揭示出困扰人们的烦恼痛苦的深层的原因,字字珠玑,句句经典!
  • The Secret of the Night

    The Secret of the Nigh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仙道阵神

    仙道阵神

    缘起缘灭,世事无常。原本的山村小野夫,快乐的生活在一偏远的小山村之中,那一天的灾难的降临,霎那之间惊醒了李林,山外有山,踏上了修真的路上,才发现报仇之路是那般的遥遥无期。直到那天因祸得福,得到了来自境外神秘阵宗传承,一步一步的踏上了强者的路。
  • 抗日之暗杀战神

    抗日之暗杀战神

    一段特殊的峥嵘岁月,一个少年从懵懂蜕变为传奇的故事。阿灵,一个从小偷鸡摸狗、偷看寡妇洗澡的少年,且看他如何从顽主,蜕变成真正的战士,杀敌寇灭恶霸,成为一代暗杀战神!倭国的女子,地主的女儿......皆对阿灵倾心,儿女情长,却始终无法融化他为国为民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