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33300000001

第1章 绪论

杂剧不但是元代文学的代表,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考序》云“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把元曲提高到与唐诗、宋词的地位,可见元杂剧的重要地位。我们认为,王国维之所以把元曲看做是“一代之文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元曲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处于一个新的转折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雅文学与俗文学的分化期。元代以前,我国的文学主要是由散文、诗、词所构成,文学的创作与消费群体主要是文人士大夫精英阶层,换句话说,文学与普通百姓的距离相对要远的多。这种现象到了元代后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戏剧、小说开始大量出现并得到飞速发展,而王国维所谓的元曲也就成为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以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分庭抗礼。可以说,元曲作家在积淀了四千年文明的中华大地上,用他们对社会与人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综合了各种传统戏剧的因素,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深厚的东方文化灌注于神奇而浪漫的戏曲表演中,不仅生动地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同时也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了中国文学的宝贵财富。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元杂剧的认识与研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由于杂剧的成就非常突出,且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以至于人们在提到元曲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元杂剧。其实王国维所说的元曲,并不仅仅指元杂剧,而是对杂剧、散曲与南曲戏文的统称,杂剧只是其中最为最要的一类。所以,严格来说,把元杂剧说成元曲是不恰当的。由于我们在本文中主要探讨的是杂剧,所以,在撰写的过程中,一律称之为元杂剧或北曲杂剧,而对于散曲与南戏则并不涉及。

我们这里首先确立的就是一个研究标准,也就是说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展开研究。众所周知,我国的戏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是由故事、诗歌、音乐、舞蹈、杂技、讲唱文学、演员表演、舞台效果、剧场布置等等要素所构成具有整体性的有机体,所以,我国戏曲既有剧本创作,也有演出体制,既是文学的,又是艺术的,所关涉的问题千头万绪,如果不对其发生、发展及形成、成熟进行一个整体的梳理,就很难把握其本体特征,所以,我们在对元杂剧的剧本结构、音乐结构、脚色体制等问题进行探讨之前,首先要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一个简单的说明。

一、戏曲与戏剧的概念

历史上首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元代的陶宗仪,他在《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中写道:“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浑、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陶宗仪所谓的戏曲专指元杂剧产生以前的宋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近世的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众所周知,王国维《戏曲考原》中对戏曲所下的定义是:“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虽然王国维先生对戏曲的概念得到了学界多数研究者的多认同,但不得不说,长期以来,对戏曲与戏剧的概念的认识依然存在着不同意见,甚至理解颇有差别。造成这样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认为是由于戏曲本身是一个历史的现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形式的更新而不断变化与发展的,不可能静止不动,即使是成熟后的戏曲,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注入新质,或吸收其它艺术形式,或丢弃自身本来存在却不被时代所接受与认同的因素,这就造成了不同时代的研究者对戏曲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较大的不同,或者说,这些变化也使研究者对戏曲的理解本身就存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何能够比较正确的把握戏曲的本质,如何给予戏曲一个比较合理的定义?

我们认为,虽然戏曲和其它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一样,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的,但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即戏曲之所以是戏曲,“自有其贯穿于历史发展全程的质的规定性”,我们只要能够把握住这一质的规定性,“从是否具备了戏曲构成的必不可无的条件出发”,就可以进行概念的界定。但是,问题在于,由于研究者对于整个戏剧活动的重新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概念的难以统一。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不得不重新回到王国维所做的定义上来。客观地说,王国维先生对于戏曲概念所做的定义具有很大的合理性,也就是说,王氏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住了戏曲之所以成为戏曲的“质的规定性”。那么,戏曲贯穿于历史发展全程的质的规定性是什么?我们认为,戏曲质的规定性就是王国维所提到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歌、舞、演(代言)、故事。换句话说,凡是成熟的戏曲就应该具有以上四个基本要素。这里有一个以语言为主的话剧的问题,因为话剧基本是没有歌舞的,似乎与我们所谓的“质的规定性”有所抵牾。但是,众所周知,话剧并基本上不属于我国古代戏曲史的范畴,可以不必加以考虑。但是,我们同时也要指出,戏曲虽然是一门综合艺术,虽然是由多种要素构成,但这些要素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还应该有一定的比较固定的程式与表演体制,在程式化的表演体制中,各戏曲因素相互配合并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算是成熟的戏曲。所以,我们并不把歌舞小戏、说唱表演等只突出戏曲某一种或某几种因素的曲艺形式看做是戏曲,也不把那些故事情节简单、以诙谐嘲笑为主的表演形式看做戏曲。正是在这样的标准下,我们认为,王氏对戏曲所下的定义虽然不一定是最完美、最恰当的,但至少有很大的合理性,也比其它定义更多地能为学术界所认可,所以,在本著作中,我们基本上以此为戏曲的标准,并综合戏曲的其它诸如化妆、舞台、动作、程式化、表演形式、剧本结构等因素进行整体考虑,然后确定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戏曲因素及其属性。

此外,我们还希望能对“戏曲”与“戏剧”这两个概念进行简要甄别。

一般而言,戏曲是戏剧的类概念。戏曲的概念产自本土,上文已经提到至迟至元代的陶宗仪就在其《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中提到戏曲这一概念。而戏剧的概念来自西方,戏曲突出“曲”的重要性,而据突出“故事”的重要性。戏剧可以有“曲”,也可以没有“曲”,显然这个概念要比戏曲大的多,我们通常所谓的歌剧、话剧、哑剧、歌舞剧等都可以归入戏剧的范畴,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戏曲却只能指北曲戏文、南曲戏文、明清传奇和各地方剧种以及今天的京剧。可见,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戏曲显然不能涵盖西方戏剧的所有内涵,所有,有不少研究者主张将戏曲与戏剧加以区分。这种观点虽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认为,我们所研究的戏曲是狭义的戏曲,尤其是本著作中的研究对象仅仅限于元杂剧(即北曲杂剧)及元杂剧之前的戏曲因素,这是我国古代戏曲史主体的重要部分,它与后来的南曲戏文、明清传奇和地方剧种以及京剧等传统戏曲活动一起构成了我国戏曲史的主体,所以,我们认为,没有必要把戏曲和戏剧这两个类概念进行区分,而采取了狭义的戏曲概念。当然在行文过程中以及转引过程中也会由于习惯运用一些戏剧的概念,但我们所谓的戏剧与戏曲在内涵上基本是一致的。

二、戏曲因素的分化与融合

我们认为,中国戏曲相对于西方戏剧而言,显然成熟的较晚,但不能就此认为我国戏曲的起源或发生就一定晚于西方戏剧。我们认为,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一样,同样产生于上古时代的巫觋活动,而且当时已经初步具备了戏曲的四大要素,如果正常发展,我国的戏曲的成熟也许就是另外一种情况。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也许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周代的礼乐制度的形成。由于我国过早的进入了以分封制为主要政权形式的新的历史时期,因而使得各戏曲因素在礼乐制度的限制下被迫与政治结合,从而产生了分化,并在今后很长的时期内在相对独立的领域各自发展,直到宋金时期才开始有了第二次全面融合的机会,并在元代迅速成熟并同时走向辉煌。

元代由于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以及文人生存状态的特殊性,使得我国的戏曲有了成熟的契机。其实,在元代之前,由于我国戏曲各因素已经高度成熟,无论是歌舞艺术还是说唱艺术,无论是表演形式还是演出内容,无论是动作身段还是化妆行头等等戏曲因素,均已经达到了纯熟的地步,但是,由于局限于组织能力和认识能力,一直由民间艺人所承担的准戏曲的演出一时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融合,因而我国戏曲迟迟没有成熟起来。

元代科举制度的中断为我国戏曲的成熟带来了契机,对于处于蒙古灭金、灭宋战争中沦入社会底层的北方士子来说,最大的痛苦并不是山河易主所造成的故国沦亡之悲,而是高度发展的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的崩毁所导致的人格扭曲与自我的迷失。科举制度的中断,使元代文人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原有的精神依傍,为了得到生活的保障,也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元代文人不得不走向杂剧的创作,转而在杂剧创作中倾泻他们心中无限块垒不平之气。

文人的加入成为了我国戏曲成熟最后的也是关键的力量。由于各种戏曲因素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只需在特定的条件下有人把他们进行有效的综合,形成一种程式化的演出形式或演出体制,戏曲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就可以迅速得以成熟。所以,我们认为,我国的戏曲之所以成熟较晚,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受到礼制的限制(这一点后文还将详细论述),之所以在元代能够迅速成熟并走向辉煌,是由于元代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与文人的参与。正是在这样的标准下,我们对我国戏曲的发生发展、形成直至成熟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已经成熟的元杂剧剧本、演出、脚色、音律等体制进行了论述,并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够通过对元杂剧艺术及传统文化内涵的揭示,为古代戏曲与音乐研究与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并能够成为古典文学、古典音乐爱好者与研究者的参考书目,同时也希望能为广大爱好者与研究者提出一些新的研究空间与思路,从而达到对传统戏曲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刻与全面的认识。

同类推荐
  • 别拿电影说事儿

    别拿电影说事儿

    《别拿电影说事儿》选取了这些年我写的一些影评。尽管它们只占观影总数的五分之一都不到,但仍旧能代表我的观影轨迹。经典的电影值得收藏,浪漫的爱情电影让人落泪,无意间偶得的电影令人惊喜,还有代表台湾的城市电影和代表香港的警匪电影。我们热爱电影,更尊重像伍迪·艾伦和彭浩翔这样的天才电影人。我一直认为,对电影的好感来自非常私人的个人感受,源于一种生活的积累、审美的习惯和敏锐的感受力。所以,你可能无法完全爱上我的电影院,但望你能重新审视电影,重新爱上电影这门艺术。别忘了,电影是我们每个人的异想世界。
  • 海外寻奇(文心藏趣丛书)

    海外寻奇(文心藏趣丛书)

    本书记述了作者收藏的经历,包括“贵人童先生和天球瓶”、“在纽约找个古董店”、“一个祭蓝碗引出一段收藏故事”、“走进佳士得”等文章。
  •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美术精粹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美术精粹

    阅读的广度改变生命历程的长短,阅读的深度决定思想境界的高低。大师经典带来的影响,不只是停留在某个时代,而是会穿越时空渗透到我们的灵魂中去。英国著名诗人拜伦曾经说过:“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的确,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文化水平高低、知识多少、志向大小、修养好坏、品行优劣、情趣雅俗,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精心编写的这套丛书品位高雅,内容丰富,设计、装帧精美、时尚,不仅具有较高的阅读欣赏价值,还可以收藏,或作为礼物馈赠亲朋好友,是一套能让读者从中获益良多的读物。
  • 当代华语电影的文化、美学与工业

    当代华语电影的文化、美学与工业

    进入新世纪以来,华语电影日益成为国际电影研究领域的一门显学。 华语电影跨越地域局限、注重文化语言共同性的研究视角,呼应了两岸三地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心理层面的多元互动。 《当代华语电影的文化、美学与工业》本书立足当代华语文化政治与工业的“活实践”,以跨地产业合作、美学流变、独立影像与都市电影为研究切入点,以期推动华语电影的学术范式更新,促进学科专业知识积累,为读者奉上国内外优秀学者在相关领域的最新创见。
  • 粉墨留痕:新中国节目单和入场券珍藏故事

    粉墨留痕:新中国节目单和入场券珍藏故事

    即使不看文字,只翻阅那一张张由旧至新的节目单,新中国的演出乃至文化的发展也如同电影般幕幕现前——这本书就是一部纪录片,真实、生动、有趣。收藏者,可以按图索骥,作为鉴赏参考。演艺人,可以从观演述评中听到一位懂戏的观众的心声,设计者,可以在一张张节目单和入场券上描摹出角动心灵的下一张海报,史学家,可以从故事里读出北京甚至中国的演艺微观史,我们,最普通不过的你我,可以学着像作者一样,亲近演出艺术,享受多彩人生。
热门推荐
  • 穿越之剑灵篇

    穿越之剑灵篇

    七月鸣,一位普通的高二学生,却在朋友的带领下诡异的穿越到游戏世界,便在游戏世界开始了修炼之途。幸运的是最后在大家的拼搏下少数人回到了现实世界之中,不料现实世界也发生了巨大的灾难。那么接下去会发生什么呢?
  • 波希米亚人:巴黎拉丁区文人生活场景

    波希米亚人:巴黎拉丁区文人生活场景

    本书生动地刻画了19世纪上半期聚居在巴黎贫穷的拉丁区的一群青年艺术家的日常生活。他们是孤立又执着地坚守在生活边级的一群人,没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来源,更谈不上任何社会地位,终日过着白日混迹酒馆、夜晚宿于阁楼、以裁缝为妻、以面包屑果腹的穷苦生活。书中描写的那些落拓不羁的艺术家形象对日后西方的文学潮流以及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波德莱尔、本雅明到金斯堡、凯鲁亚克,波希米亚人的精神血脉一代又一代地传续下来。如今,波希米亚已成为随意率性、开放自我的生活方式的代名词,成为主流生活的新装点。
  • 逆天邪尊:霸宠草包五小姐

    逆天邪尊:霸宠草包五小姐

    世界第一杀手,年幼时亲人背叛、父母被杀,她隐姓埋名混入敌营报仇,大仇得报时,哪知一个神秘碗将她带入异世,成为明幻国第一废物?放屁!身带奇宝,萌宠相随,身世成迷,天赋妖孽,敢说她废材,直接抽飞!至于美男,这不身后那个妖孽痴缠不休如影随行……“娘子,谁敢欺负你,相公揍他!”且看夫妻携手,大杀四方!
  • 凌天战神

    凌天战神

    岑毅天,一个地位地下,贱如蝼蚁的侯府小奴,适逢上古天人洞府开启,意外获得天人遗宝武神金丹,接受武神传承,开启天人血脉,淬洗肉身,成就一代天才。他粉碎真空,飞升天人,面对一尊尊天神、主宰的挑衅,绝不退却,胸怀永不屈服的凌天战意……
  • 礼物

    礼物

    《爱的礼物》是有“韩国出版界的安徒生”之称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朴志殷女士的作品集,共计收入童话、儿童小说等30多篇。
  • 姑娘,可否带个路

    姑娘,可否带个路

    穿越后,苏然身上终于开出了久违的桃花,可是这株桃花竟然是从一个大坑里开出来的。也罢,看在顾大公子那么好的份上,她就勉为其难的接下这株桃花了。
  • 超越均势:冷战后的美国南亚安全战略

    超越均势:冷战后的美国南亚安全战略

    中国是南亚国家的邻国,南亚是中国安全环境中敏感和复杂的一部分美印、美巴关系的调整对中国的影响是一个重视和研究的一个课题。本书创新地提出“超越均势”概念概括和分析冷战后的美国南亚安全战略,并具体从理念、政策、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证。对“9.11”后的美国南亚安全战略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 王源不完美的婚礼

    王源不完美的婚礼

    王源,可能我等不到和你一起踏入婚礼的殿堂可能我看不到我们的孩子长大可能........
  • 心经

    心经

    《心经》作为般若经的浓缩本,“缘起性空”是其核心思想,但又进一步从“对外扫相”和“对内破执”两个角度去讲“空”。《心经》是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对外破五蕴身,以“心无挂碍”来破心执。
  • 烽烟情

    烽烟情

    谨以此书献给艰苦卓绝的勇士。勤勉学生深受国文女老师赏识。女老师丈夫是地下**,为迎接红军到来,组织暴动队,该生积极参与,并与暴动队长结为拜把子兄弟。红军主力撤离,负伤的他和重病的领导——老师丈夫率领部分队员留下艰辛坚持,与凶残的铲共团不停息战斗。领导去世,不少人牺牲,他和患难与共的女老师等人坚韧不拔。国共合作局面,胜利在望情形,学生和老师在烽烟中催生的情谊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