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30300000006

第6章 文学纪(6)

我想抱歉地说,我对日本文学不是很了解,除了在中国颇具盛名的几位作家,比如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谷崎润一郎以外,其余的日本作家我读得不是很多,我想,这几位肯定不是日本文学的全部,大部分作家,尤其是一些年轻作家——比如在座的诸位——都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之外。所以,感谢主办方举办这么一个活动,使中日两国的年轻作家坐在一起,能够面对面地作一次交流。我想这样的交流既是及时的,也是必要的,那就是让我们彼此都知道,我们平时在想些什么,我们对于本国文学、对于我们所身处其中的现实生活,对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有着怎样区别于上一代作家的不同的奇思妙想。

我记得2000年,我们的《世界文学》杂志曾做过一期“日本女作家小辑”,介绍当今风头正健的几位日本女作家,这一期杂志我认真地读了,记住了两个名字,一个叫柳美里,一个叫川上弘美。这两个作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尤其喜欢柳美里,她那个短篇的名字我忘了,可是内容还记得。讲的是姐妹两人去商店偷衣服,一开始是试穿衣服,在镜子前比照,很从容的样子;后来她们就把衣服穿出来了,也没有付钱,走到大街上便开始狂奔。后来姐妹两人走散了,这个姐姐便来到一个亲戚家,她好像是借住在这户人家里,当时家里没人,是下午,她闲得无聊;这时正好有一个小女孩进来了,好像是邻居,有个五六岁的样子,这个姐姐便提议要给小女孩洗澡,小女孩同意了。下面就写到浴室里的情景,讲这个姐姐怎样给小女孩脱衣服,把她抱到浴缸里,怎样抚摸她;写这个姐姐怎样打量小女孩的身体,以至于她自己的身心开始迷乱,同时又充满柔情,总之非常微妙……好像有一点同性恋的感觉,但又不全是,作者也没有明说。

看到这一段,我非常惊讶,为什么呢,因为这完全是我阅读经验以外的东西,我从来没读过这样的小说。我读过有关恋童癖的小说,像《洛丽塔》,但这篇小说跟“洛丽塔”完全不同,“洛丽塔”的主题是明确的,写不伦之恋;这篇小说则非常暧昧,它的主题是有多义性的,你可以说它写的是人的无聊感,也可以说它是在写人世,写某天下午发生的、那种非常单纯又非常复杂的东西,那种我们说不清楚的东西……而这样的东西,当我们不好给它命名的时候,那么不妨把它称作是“现实”。

我觉得这篇小说正是在写我们的“现实生活”。我觉得自己好像是受了一点打击,因为我看到,我的同龄人中已有人在这样写小说,写这么漂亮的小说,我觉得这是我的能力所不及的。后来我跟一个朋友聊起这一期《世界文学》,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日本文学确实太地道了。直到今天,我们的主流文学还在写中国人的苦难,写生存,写贫困,而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川端康成他们已致力于将西方现代文学本土化,同一时期,中国的穆时英、刘呐鸥他们也在做同样的工作,只是昙花一现,接下来就是左联、抗日、解放区文学,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直到“文革”结束……我们的文学都没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我觉得中国的文学跟现实的关系实在是太紧密了,这中间少有游离状态。我私下里以为,文学跟现实的关系恰恰是需要游离的,这中间要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否则的话,作家所谓的“创作”无外乎就是个传声筒,起一个宣传布道的作用。

我私下里猜测,日本致力于现代文学的努力自川端康成那辈起,就从未中断过,一代又一代的作家都在做这样一件事情,就是将西方的意识跟本土进行嫁接。这不单单是个技术活儿,它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现在我们已经看到,经过半个多世纪,日本的现代文学确实非常成熟了。它就像从自己的土壤里生出来一样,有自己的根茎,非常质朴,我们看了,不会觉得这是现代文学的日本化,我们看了,只会觉得这就是日本文学。而我们中国的情况是,我们的现代文学探索中断了近半个世纪,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马原他们唤醒。这就是我们的文学传统,我们的文学处境。

传统这东西,我们有时必须得服气,我们没有那样一个大的环境,我们的底子也很薄。所以有时候,我读我们当代的小说,会有点灰心,当然这其中更包括我自己的小说,我觉得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觉得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这一代作家所做的努力,可能都是为未来的中国作家做铺路石用的,我们都在摸索。但是我觉得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必须要有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的文学才能走向成熟。

现在的中国,穷人,底层,贫困……仍是文学的关键词。这些可不可以写呢,当然可以写,但是我觉得,我们实在应该考虑怎么写的问题了。这个太重要了,否则我们的文学就是死的、乏味的,会失去越来越多的读者。

现在的情况是,近几十年来中国发生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我们每天都处在这变化中,简直看得人眼花缭乱,我们都有点给搞闷了。所以现在评论界有一种声音,批评我们的作家在强大的现实面前“失语”,因为谁都知道,这个时期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千载难逢”,而我们的文学却正在错过它,我们的作品多苍白无力,无病呻吟……这个看法对不对呢?我有一点不同的想法,我就觉得,凡是创作都要有一个“时间过滤”,不是说今天发生的现实,我们今天就去写它,若不写就是“失语”,我觉得这个结论下得太武断,太急躁了。现实不是这样定义的,往往是今天发生的事,我们今天是看不清的,中国有句古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指的就是这层意思。现实这东西,本是乱糟糟的一团,必得隔个十年、二十年回头看,方能理出一点头绪来。所以我想,也许现在我们写“文革”、写80年代可能正是时候,我们不能说,“文革”已是历史,80年代就不是我们的现实,它们都曾经是我们的“现实”,所以我觉得,写作可能还是要用一种过去时态。现在我们动不动就说“当下”,我觉得“当下”这个词在文学中是很可疑的,文学中不应该有“当下”,它只有“现实”。

但是我比较认同,就是批评界认为我们的文学苍白无力,我觉得这个结论倘若是对的,那归根结底,就是我们文学表现力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小说该怎么写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小说形式的问题,因为我们不缺现实。

说到小说形式,在中国就会让人想起“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这一类的分歧,其实这个命名不是很准确,因为我听到过一种声音,所有的文学都是现实主义的,这个当然没错。因为我一下子找不到一个准确的表达,所以我要解释一下,我们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就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那一路的;“现代主义”是卡夫卡、拉美魔幻那一路的。

在中国的文学界,我好像有一个感觉,就是“现实主义”被认为是传统的、过时的,“现代主义”被认为是时髦的、先进的。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读西方现代派文学比较多,直到今天,卡夫卡、马尔克斯他们仍是我的偶像,他们的书,是被我放在床头,跟《红楼梦》与《水浒传》一块读的。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也曾经像我的前辈作家一样,想学西方现代派的写法,后来我发现这非常糟糕,有抄袭之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不是我们固有的、骨子里的东西,我觉得真正的文学必是根植于本土的,是我们自己内心的东西,是跟我们的土壤气味相投的东西,而不是把外国的小说形式,换个方式搬到中国来用。就像卡夫卡,写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虫,这是卡夫卡的方式,不是我们的方式,我们觉得好,也不能学,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想象方式,不是这一路的,我们学了也“不像”,不是那么回事,硬要学,也只能说明我们智商有问题。就像《百年孤独》里的那块地毯,它只能在拉丁美洲飞,在中国它飞不起来,这是我们这片土地的气质决定的。

所以有时候,我读我们当代的作品,这其中有很多是名家名作,我看了以后会觉得懊恼,因为在这些作品中,我看到了很多熟悉的作家,福克纳的、卡夫卡的、博尔赫斯的……却很少看到作者自己。我就想,为什么不进行反思?我们为什么不能停下来,好好想一想?为什么不可以写得慢一点?若是找不到自己的方式,那就可以不写。不写也没什么,但是找到自己的方式很重要。我刚才说到“嫁接”的问题,我觉得文学的“嫁接”不是剪个外国的枝枝叶叶,插到我们的土壤里,不是这么一个问题,它非常难。我们的文学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像80年代的“先锋派”,它只是给我们后来者提供了一个方向,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是它没能解决问题。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好几代作家的努力,就是要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来说话,跳过所谓“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这一类的框架。

我说了这么多,听起来好像对我们的文学没什么信心,其实也不是。前一阵子,我重读了80年代文学,这其中有马原和王朔,二十年过去了,他们的作品仍让我觉得新奇。马原的作品必须放在那个语境里来读,在当时那样一个环境下,突然出现了这么一个作家,我觉得是太了不起了。还有王朔,我实在是太喜欢他的作品了,还有阿城……我们有很多这样的作家,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美好的文学记忆,提醒我们在检视自己文学的时候,也不必太妄自菲薄。

就说到这儿吧。谢谢大家!我看“宏大叙事”我对于“宏大叙事”,即“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一直以来都很矛盾。一方面,我觉得它非常难写,它对作家的要求几乎是全方位的,它不单是一个能力问题,还涉及一个作家的胸襟和情怀;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观念,你的观念新不新,你能否给这一类的写作提供一点新的东西,注入一些新鲜血液,我以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我有一个印象,凡是涉及“宏大叙事”的小说,在中国很容易就掉进一个模式里:开篇就是那种全景式的描写,场面很大,几代人的命运,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时间跨度,漫漫长途,从一个地方换到另一个地方,跌宕起伏的情节,大喜大悲的情感……就是一切都显得很像“小说”,显得很刻意,很“设置”。

读这样的小说,我就会想,作者的创作意图在哪里?他的创作个性又在哪里?也许他是为了表达对于家国、人生命运的思考,可是以这样的程式去写小说,是很难获得独特的、有见地的思考的,很有可能是,你只是被情节推动着走,所以通篇读下来,我们很有可能留下这么一个印象,你是为了情节而情节,为了宏大叙事而宏大叙事。

我以为,这也是“宏大叙事”所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个性不足,十部小说有十部小说的情节,但十部小说其实也是一部小说。这就涉及“宏大叙事”该怎么写的问题,其实也是小说形式感的问题。我有时觉得,形式太重要了,绝对一点讲,它甚至大过内容,至少就“宏大叙事”而言是这样。而且从技术上来考量,越是大的东西越难写,阅读效果也是这样,小东西反而很动人,很悦目。我有一个看法,文学的魅力其实体现在“小”的方面,体现在细节,一些不相干的闲笔和旁枝上,一个手势,一阵风,一个人歪头在打量街景……我以为这些很小的情景是很能打动人的。

所以一直以来,我就有一个想法,就是把小说往“小”处写,不写大的东西,但近些年心思有些变化,可能跟年龄有关。我是三十五岁以后,慢慢开始关注自身之外的一些事物,比如历史、宗教、哲学等,尤其是历史,是我这几年阅读的一个主要方面。在这种情况下,你看人阅世就会有一个新的角度,就是把具体的人和事放在一个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去考量,这个时空背景,我认为就是以前我避而不谈的“宏大叙事”。

所以我想,“宏大叙事”可能是每个作家都必经的一个阶段,你跳不过去,这不是野心,而是人长到一定年岁,视野开阔,心胸开朗,对于宏观世界有一定的把握能力——如果做不到把握,至少是宏观的观察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作家就会非常的矛盾,一方面,我们要去关注具体的人生人性,对他们有体谅,有同情,这是文学;另一方面,在一场大的社会变革里,个人的荣辱悲欢又是不足挂齿的,总有一些人要做出牺牲,另外一些人得以上位,这是历史。那么对于作家来说,是要能做到在多情和无情之间来回摇摆,要介怀,也要超脱,要进去,也要出来,这个其实挺难的。

同类推荐
  • 人一生不可不读的120篇哲理美文

    人一生不可不读的120篇哲理美文

    许多人为领悟人生哲理费尽心机,殊不知一滴水里蕴涵着大海,一句话中蕴藏着博大的智慧。一本好书可以滋润你的心田,一篇美文也可以让你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 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

    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

    本教材分为上中下三编十三章,分别论述古代至18世纪、19世纪和20世纪欧美文学的发展。本书是国内文革后第一部冲破禁锢编纂而成的高校教材,现已成书20余年,历经5次精心修订(特别是2004年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累计印数200万,是一部经受时间考验又不断追踪学术前沿、受到一代代师生(读者)欢迎的跨世纪精品教材,被许多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中文系和外语系长期采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书中一些章节设置、观点和论述已经不太符合当前教学的实际需要,现安排修订以保持教材的先进性。
  • 心迹

    心迹

    胡渊的诗歌,也是坦然的。人生天地之间,仰可对天坦然,俯可对地坦然。回顾往昔坦然,向往未来亦可坦然。这是人生一境。“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我想,胡渊的诗笔,不会轻易放下,以他的才智、毅力、韧性和聪明,更有他对诗歌的炽爱和领悟,他会写出更好的诗来,果如是,则人生何愧也。
  • 柔石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柔石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凄惨寒切的秋夜,时候已经在十一点钟以后了。繁华的沪埠的S字路上,人们是一个个地少去了他们的影子。晚间有西风,微微地;但一种新秋的凉意,却正如刚磨快的钢刀,加到为夏汗所流的疲乏了的皮肤上,已不禁要凛凛然作战了。何况地面还要滑倒了两脚;水门汀的地面,受着下午四时的一阵小雨的洗涤之后,竟如关外久经严冬的厚冰到阳春二三月而将开冻的样子。空间虽然有着沐浴后的清净呵,但凄惨寒切的秋夜,终成一个凄惨寒切的秋夜呀!在街灯的指挥之下,所谓人间的美丽,恰如战后的残景,一切似被恐吓到变出死色的脸来。
  • 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热门推荐
  • 恋上纯白天使心

    恋上纯白天使心

    她不美,而且很胖,脸还长着可恶的小雀斑。她就是童话中的丑小鸭。可这天,徐栀,糊糊涂涂地闯进了天鹅群-慕容家。这个家里的人男的帅女的美。而且,她发现慕容家那美艳的女主人竟然是自己母亲。无缘无故地,她多了一个忧郁的大哥,一个轻浮花心的二哥,还有那比女人还美的弟弟。
  • 宋之崛起

    宋之崛起

    千年一梦,刘小真抑或刘义真?是天意,还是命运?是顺应历史,还是逆天改命,汉之崛起,宋之崛起!
  • 软妹子重生记

    软妹子重生记

    重生目标:吃得饱喝得足玩得开、护闺蜜拐竹马、学赚钱当学霸。这是一个软妹子重生回初一经历逗比青春的欢乐故事。
  • 将保健进行到底

    将保健进行到底

    健康就掩藏在生活的细节之中,每个懂得保健的人,都会懂得维持自己的好心情,以心神来促进养生,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好方法。但是,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什么呢?不要着急,下面小编就会跟你一起去发掘,那些我们可以轻松达成的,对身体有所注意的小事情,包括吃糖果、吃你喜欢的巧克力哦。
  • 狐狸精和令她心痛的99个男人

    狐狸精和令她心痛的99个男人

    国之将殇,必有祸水。阿狸苦修一千年未成仙果,得一上仙指点,交给她修仙任务:德邦气数已尽,但死而不僵。你前往助其亡国,事成之后,便能成仙!阿狸使出浑身解数,通过各种男人达成修仙任务。然……当她终于破灭德邦,修成仙果,却……遍体鳞伤心死如灰……
  • 幻世逍遥行

    幻世逍遥行

    路过魔法遇见你们,在这个世界里穿梭,只为寻找世界背后的秘密比怪物更加险恶的是人心,比装备更能保护我的是身边的队友,每一个我身边的人,都是我的铠,我的盾,而我是你们的剑,我为你们而战!
  • 心跳在夜幕之后

    心跳在夜幕之后

    习惯了左侧睡觉,听明显的心跳。潬左心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习惯了左侧睡觉,因为只有听着自己明显的心跳,她才会觉得自己还活在这个世界上。
  • 舍身求义(中华美德)

    舍身求义(中华美德)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早在几千年前,伟大的思想家庄子就给后人阐述了舍生求义的人性美德。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精髓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人格修养。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高尚的民族情感、崇高的民族气节、良好的民族礼仪构成了中华传统美德和人格修养的奠基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基本价值观,本书收录了部分“舍身求义”的小故事,希望能给读者以启发。
  • EXO初雪

    EXO初雪

    一个普通少女,因为优异的成绩入学圣樱城最好的学校“圣樱贵族学院”,并结识了12校草,但是,12校草似乎对少女不太友善,这究竟是为什么?装有秘密的项链?最终真相揭晓,少年们对少女是愧疚?还是爱?而少女的心又将何去何从?
  • 员工关系管理

    员工关系管理

    本书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基础课教材。本书第一版2004年底出版,在员工关系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受到本领域研究者、学生以及实际部门的广泛关注和好评。笔者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对该书进行了重新修订,并根据新的环境和变化,做了大量的修改和补充。对新时期企业员工关系协调机制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