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30300000003

第3章 文学纪(3)

在上海,萧红焕发了更大的活力,遗憾的是,和萧军的关系变冷了。很多人都认为是和鲁迅有关,我也这么认为——几乎一定是的!未必真的发生什么,也许是什么都发生了,“只是在心里”。很多年前,我忘了从哪儿看到的一段,或许就是我的臆想:有一天深夜,两萧和几个朋友走在上海的马路上,萧红一高兴,提议说,“我们赛跑吧”,于是便开始跑……我至今都能听见她的半高跟皮鞋在柏油路上发出的“啪嗒啪嗒”的清脆的声音,她的笑声,她也许还会尖叫一声;她个子蛮高的,她在路灯光底下渐长或渐短的影子。

萧红临死前的样子,我想象着,并不觉得太难受。可是一旦想起她在上海的某个深夜,在马路上,她撒腿奔跑,我便觉得心里堵得慌……萧红的天性,实在是很开朗的,很容易就快乐的,她是那种“给一点阳光就灿烂”的人,然而就这一点点阳光,上天对她也是吝啬的。

有一次她去鲁迅家里,一进门,什么话也不说,就咯咯笑了。鲁迅问:“为什么笑呢?”

她说:“天晴了,太阳出来了。”

很好。非常非常地好。我想萧红最可贵的一点是,她至死都保持了她少女的天性,她的淳朴和自然,她投向万物时如初生儿一般新鲜而好奇的那一瞥。她是永远的闺女,不管环境多么严酷,不管她是多老的一个老太太,有一天走在街头,若是看见了什么新鲜物件,她都会忍不住凑上前去,说一声:“咦?”

她这一点,和张爱玲是截然不同的,我难以想象她们会成为好朋友——真实的情况是,她们绝无可能认识,萧红写作的时候,张爱玲还是个中学生;张爱玲写作的时候,萧红已经死了。

两萧在上海待了不到两年,这也是鲁迅生命的最后两年。对于两萧来说,鲁迅差不多是半人半神式的、父亲一样的存在,所不同的是,萧红还是个年轻女人,偏偏又容易动情……起先,他们住在法租界,离鲁迅家很远,为了方便见面,他们就把房子换到鲁迅家附近了。

鲁迅家里,每天都有很多很多的客人,走了一批,又来一批。这些年轻人来到鲁迅的书房里,不拘站着,坐着,喝茶,抽烟……他们是什么都聊的,时局,人生,文艺,苦恼。鲁迅听着,附和着,或是给予他们一点意见。倘若他们说了什么笑话,鲁迅便笑了,放声的,明朗的,笑得烟卷都快拿不住了。

初始,萧红见到这一幕,以她那孩子似的好奇心,她一定会惊喜地在心里嘀咕一句:“咦,这个人也会笑呢!”或者是:“咦,这个人也会打喷嚏呢!”她大概是觉得很亲切了。

两萧常结伴来看鲁迅,每天都来……后来,就是萧红一个人来了。

萧红来到鲁迅的书房里,鲁迅也只是平常地问一句:“来啦?”

萧红说:“来啦!”

家里来客人的时候,萧红便和许先生一起做饭,包饺子,包韭菜合子……两个女人一起闲话,许广平告诉她她从前的往事,她在女师大念书,怎么做家庭教师……两个女人之间,大概是什么都知道了,但什么都不能说。

萧军开始打萧红。自然了,他是从青岛一路打过来的,越打越顺手,一直打到他们分手。萧军打她总有太多的理由,一说他在外面有了女人,可是他又不跟萧红分手,大概他以为,他对她负有救世主一般的责任,这责任是从哈尔滨的一条船上开始的,从此这责任就深种在他们心里,一直到萧红将死,她还在念叨她的业已娶妻荫子的萧三郎。

然而萧军在上海的打她,也许另添了一个理由,但这个理由他是不会说的,也许他压根心里就不愿意追究。我想象这一幕,真是难受得很,后来鲁迅逝世,萧军参与了丧事的全过程,行弟子礼,他是走在第一个的。

情况就是这样吧,每天萧红都要去鲁迅家,常常一待就是一天;萧军知道她去哪儿,又不方便总问,或者就是问了,也未必问出什么来。他已经左右不了她了。这时候,也不知他看出来没有,萧红身上的那股子力量,和他的力量完全不同,很韧,很有劲道。她不复是从前那个柔弱的、顺从的小女人了。

萧红来到鲁迅家里,也不过是说点儿家常。鲁迅不在,她就和许广平说;许广平不在——然而许广平很少有不在的,她是家庭主妇;两人都在,她就和他们夫妇一块说。或有就是,她陪着海婴公子玩一玩,海婴最喜欢她了,因为她有小辫子,他最喜欢抓她的小辫子了。

她心情好的时候,比如穿了一件新的红上衣,一家人都没注意到,她忍不住了,咚咚咚跑上二楼,问鲁迅:“我这衣裳好不好看?”

鲁迅就会放下工作,打量她一眼,老实地做出评价:“不大好看。”

隔了一会儿,他又告诉她不好看的理由,比如红的不能配紫的,也不能配咖啡色的,绿的也不能配紫的,又说到她的靴子……这是我们所能知道的两人独处的唯一的场景,然而也只是说说衣服,鞋子,搭配——是啊,还能说什么呢?什么都在里头了。

说了一会儿,萧红看时间差不多了,大概又咚咚咚地跑下楼去。第一,她不能耽搁先生的工作;第二,她得顾忌许广平的感受——如果这个家她还想每天出入的话。

站在萧红的角度,以她那自由奔放的天性,这段时间她是很压抑的。

又有一次,她要出门赴约,许广平替她打扮,找来各种颜色的绸条装饰她的头发,其中一根红绸条,扮得萧红似乎不是很好看,鲁迅生气了,大声地对许广平说:“不要那样装她……”这一幕真是意味深长,在那不知是春天还是冬天的房间里,三个人,静静地站了一两秒,有什么东西似乎昭然若揭了,许广平很窘,萧红安静下来了,鲁迅呢,他把眼皮子往下一放——然而也就这一两秒,这艰难、隐涩、沉重的一两秒过去就好了。过去了,又是什么都没发生了。

后来,萧红便离开了,她去了日本,这是1936年夏天的事。她为什么要离开呢?据说是“养病”,又有说是“精神上的苦闷”,她走的时候,鲁迅正在生病——已经断断续续病了大半年了。她走了三个月以后,鲁迅就去世了。

这三个月中间,她跟鲁迅没有任何联系。萧军也觉得蹊跷,很多年后,他跟牛汉说,“他们没有任何联系……”他似乎是欲言又止的。

这之前发生什么了吗?

然而这些不说了,再不会有人知道了。

上海的这两年,是萧红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两年——如果不能说是最幸福或是最快乐的两年。首先,她没那么穷了,至少有饭吃,偶尔还能穿上新衣服;第二,稍稍安定了些,虽然是短暂的;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她结识了鲁迅,每天朝夕相处,成了她精神上、感情上的最大的慰藉,也成了她忍受萧军的铁拳头的最大的慰藉,成了她生活中类似于支柱的东西,成了习惯!

这两年对于鲁迅来说呢,也是一种慰藉吧?我想象他那位于大陆新村九号的二楼的书房里,虽然也能照进阳光,不知为何总有一种阴天的感觉,隐隐地有点儿冷:一家三口并两个老妈子,三层楼,一个院子……填不下,填不下,太冷清了。所以他是很喜欢年轻人来家里的,来他的书房里,欢天喜地,海阔天空。

内中就有这样一个姑娘,开朗,天真,聪慧。起先她或许有些拘束,话不多,熟了以后竟完全变了个人,叽叽呱呱,爱笑,她是什么话都愿跟他说——究竟她也说不出什么来,却总能把他从一大堆的书稿、校样、人事、烦恼中暂时解脱出来,使他知道他是活在人间。后来,她就每天都来了,差不多成了一家人。病中他一个人躺在书房里,眼看虚空,大约也意识到这是他的暮年,他是孤独的,他这样一个瘦弱的老人(他那时其实并不算太老)……身后响起熟悉的脚步声,他回过头去,顿时,满屋子的阳光啊,他打了个招呼:“来啦?”

她说:“来啦!”

鲁迅死了两个月以后,萧红回到了上海,先去万国公墓祭拜,这是1937年1月。半年以后,中日战争爆发。

这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两萧都曾做过努力,从上海到武汉,到山西,到西安……然而终不行了,他们是在西安正式分手的。这时,萧红已有孕在身。

在西安,萧红和丁玲曾有过一夜长谈,谈了什么未可知。我在想另一个问题,她为什么没有去延安——就像丁玲那样;而且,她的朋友圈都是这一类型的,有信仰,有追求;萧军也是从延安过来跟她汇合的……唯一的解释是,她和张爱玲一样,对政治既无兴趣,也不通。

而且这时,她和端木已互通情款了,我猜想。他们刚认识半年,这半年来,端木一直陪伴身边——当然不只他们两个,还有萧军,还有一群人,俗称“东北作家群”的,他们是从武汉一路辗转来到西安的。

在西安稍作停留,萧红就又回到了武汉,不久,她怀揣萧军的孩子,和端木举行了婚礼,这已是1938年5月了。据载,萧红对这次结婚是很平静的,在婚礼上,主持人让她发表感想,她说,她没有别的希求,只想过安定的生活。然而对萧红来说,安定是何其艰难的一件事,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先不说那个乱世,兵荒马乱的,一颗炸弹没准就家破人亡了;单说她的性格,即便在和平年代,她也是难能有一颗安定的心的。

她是走在路上想家的、一俟回家又想上路的那种人,一句话,她是“生活在别处”的人。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安定、幸福都是一些抽象的词汇,是他们赴汤蹈火、飞蛾扑火,怎么求都求不来的词汇,慢慢地,它就变成了哲学的词汇。

两萧的分手,朋友圈里多有替他们惋惜的,然而对于萧红来说,我想这也是她性格的一个必然。她在生活上总有点稀里糊涂的,随意性很大,或有偶尔列个计划什么的,一二三四贴在墙上,执行不了几天就忘了的。就像一盆水泼出去,任由它自己流,她不过是遇上谁就是谁,遇上萧军是萧军,遇上端木是端木了。后来她又遇上了骆宾基,生命的最后一截,就是这个年轻人陪她度过的。

人家对她一点点好,她就记着了,早已泯灭的对于生活的希望又起来了。这一点不像张爱玲,张爱玲是先预设了人生是一场悲剧,她按着这预设往下走,不作一点反抗,很冷酷地看着自己往下掉;她对人性也不作奢望,也正因此,反能有喜悦和慈悲,有惊喜。她对于爱也是这样,她是可以去爱人的,而不单单是被爱。胡兰成避难的时候,她去乡下看他,忍痛替他的女朋友画像;私下里,两人还交流对这姑娘的看法,议论一下她的美。她回到上海,不拘自己是卖文为生,省吃俭用攒钱汇他,因为她体会他的难处,知道他更需要钱。她做完了她该做的,心里平安了,就去了结这件事,写信告诉他不再联系了,这以后就真不联系了。这以后,她就彻底地放下了这个人,其实是放下了所有的人——连赖雅都不算的。

某种意义上,张爱玲是比萧红更有力的人,咎在生命力不活跃;她对于这世界几乎是采取主动的态度——虽然是以被动的方式:避世,旁观,悲观,独处……然而这也是她主动选择的结果。她是可以做到“文责自负”,敢承担,不推诿,不依傍任何人。我想这是因为她天性聪慧——少有人达到的聪慧——把人生的来龙去脉过早地看清楚了。

萧红却正相反,对于人世,我想她从来就没看清过,她就像一个小火炉,一个鱼跃飞身扑进这滚滚红尘,然而她这小火炉终究是不能烫伤任何人,她只是自顾自地烧着,伤了她自己。甚至对于爱,她也从来就没搞清爽过,虽然她一直在“爱”里头,她是太需要爱,也敢爱,却不知道怎么去爱的人。人家对她好,她心里有感应,于是就生活在一起了。可是她对人终究是有要求的,萧军太霸道,她吃不消,端木太绵软,她照样也吃不消;恁是换了谁跟她一起生活,慢慢地她心里总是有苦楚,有委屈……对于男人来说,她其实是很难侍候的。

世人对端木多有指责——自然了,两次生死关头他都丢下萧红,一个人独自逃命去了。一次是武汉大轰炸,萧红一个人腆着大肚子,混迹于逃难的人群里,从武汉到汉口,到重庆,到江津……惨是很惨的。另一次是在香港,她快要死了,身边是日本人的炸弹、飞机轰鸣、满城人都在逃难……她亲爱的丈夫又不知哪儿去了。

然而我想情形也许并不那么简单(后来白朗等人也证实了这一点),端木就性情而言,是更能懂得女性,与她们的内心发生共鸣的,他对于萧红的懂得和体谅,自始至终都没有一点改变。他是萧红在世的时候,少数几个看出她才华的人之一——另一个据说是胡风。这一点对萧红来说太重要了,我猜她在写作上可能没那么自信,尤其跟在萧军一起的时候。

他执意要给萧红一个名分,因而不顾全家人的反对,以未婚少爷的身份娶了一个经历复杂的大肚子女人,并且坚持举行仪式……究其然,是他知道萧红想要什么,喜欢什么,这是他对她的怜惜,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是施舍,而是他把她当作自己人,一个同样有才华的自己人。后来萧红说他是“胆小鬼、势利鬼”,那是萧红不识人。

萧红死了以后,他做到了二十年不娶,每年清明都去她的坟头祭奠;后来有了妻子,便跟妻子一块祭奠;香港去不得了,他来广州祭奠,以期离她的墓地更近一点;后来广州也来不得了,他便托朋友代为祭奠……端木这样的人,其实是很稀罕的,即便那个时代都难有;更稀罕的是,对世人对他的非议和误解,他能不着一词,至死都不作解释,我以为这点是很了不起的。

同类推荐
  • 民间俗语精粹

    民间俗语精粹

    《民间俗语精粹》这本书精选民间俗语近3000条、条目按首字的音序排列,并解释了每条俗语的含义。
  • 弗洛伊德谈本能与成功

    弗洛伊德谈本能与成功

    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心里感到诱惑就对诱惑反抗,而不屈从于它的人。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满盘皆输,这是令人悲痛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人做事无外乎两种原因——成就感和性冲动。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梦的内容根源于愿望。良心是一种内心的感觉,是对躁动于我们体内的某种异常愿望的抵制。对于成功的坚信不疑,时常会导致真正的成功。无知就是无知,谁也没有权利相信它能衍生出任何东西。理智的声音是柔和的,但它在让人听见之前决不会停歇。人不是根本不相信自己的死,就是在无意识中确信自己不死。
  • 指尖上的华尔兹

    指尖上的华尔兹

    《指尖上的华尔兹》作者指尖旋舞的情愫是跟着年龄而走,或是时节、风景,一段心历,一段感悟。人生的味道,揉碎,潋滟于流光飞舞里,静静消融,每一篇,都隐约闪光点点,若以琥珀释之,应是极品。本书包括:琵琶弦上说相思,零度沸腾,不为繁华易素心等内容。
  • 穿堂风

    穿堂风

    在《散文公社·山东卷:穿堂风》中,作者雪松以与大地精神往还的纯朴心灵,阅读大地上的事物,感悟大地的内蕴,发现大地上鲜活的生存细节,并依此抒发、延展自己富有诗性的激情、感动和思考。作品情感沉郁,语言富有张力,篇幅短小而存宽厚的精神容量。此前,作者已出版诗集、书法集六种,《散文公社·山东卷:穿堂风》是作者的第一本散文随笔集。
  • 毛泽东品评四大名著

    毛泽东品评四大名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图书《毛泽东品评四大名著》,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盛巽昌先生与北京自由撰稿人、著名畅销书作家与策划人李子迟先生合著。《毛泽东品评四大名著》分为“毛泽东品评《三国演义》”、“毛泽东品评《红楼梦》”、“毛泽东品评《水浒传》”、“毛泽东品评《西游记》”4个部分,广泛、全面、详细、生动地介绍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与四大古典名著在各方面的经过、事件、知识与思想。
热门推荐
  • 百位世界杰出的政治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百位世界杰出的政治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漫长的世界历史画卷上写满了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悲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隐去。然而,仍有许许多多曾创造了不朽业绩的杰出人物名彪史册,业传千秋。拭去历史的风尘,人们依稀看见那些改写人类历史的政治家、军事家;人们仍旧忆起那些拯救人类危机的谋略家、外交家;人们还会记得那些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人们至今难忘那些为人类生产精神盛宴的文学家、艺术家;人们深深感谢那些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企业家、经济学家。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六道使者

    六道使者

    慈恩寺收养孤儿在福利院长大后无意中发现了佛家六道的秘密,开展了一段秘境之旅
  • 全能大村医

    全能大村医

    山村少年无意间获得上古异宝,从此看病种田两不耽误。他种菜,养鱼,卖人参,供不应求;开工厂,建大棚,行医治病,发展乡村,成就美名;且看小村医如何疯狂崛起,自在逍遥……
  • 火爆狂医

    火爆狂医

    来历神秘的少年,凭借一手绝世医术,妙手回春,救醒美丽的未婚妻,从此香艳纷沓而至,美不胜收!
  • 梦渡轮回——炀帝篇

    梦渡轮回——炀帝篇

    隋皇后萧氏的波澜起伏之人生。与六位帝王之不得不说的故事。穿越未知时空,刚一出生就要被父亲缢死,生命何其脆弱,盛世大隋静看萝莉如何成长,萧后如何袖舞乾坤。炀帝背后的潜故事。以弱求存,以柔而立。
  • 释门自镜录

    释门自镜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替我照顾他

    替我照顾他

    左云派,神武大陆第一修仙门派。木槿槿,一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孤女,在这神武大陆安然的过了十六年,当她成为天下第一烟花之地桃花阁的老板后,她在神武大陆的故事才真正开始。
  • 召唤之百将军团

    召唤之百将军团

    大凡界,有九天之境,苍天之境大茅山,一道雷电附体,宅男秦羽魂穿而来,而伴随他穿越的,还有那三国杀中无数的三国名将,极品装备。拥有召唤系统的秦羽,在茅山傀儡门,一跃成为一匹大黑马,帅气的赵云,一枪在手,敢挡我者,通通死啦死啦滴,黑脸的张飞,红脸的关公当门神,许褚负责赶老虎车,神将诸葛,斗转星辰,战神吕布,戟扫九天。妖娆妩媚的貂蝉来暖床,文雅高贵的蔡文姬抚琴弦,洛神甄宓捏捏肩,大乔小乔会撒娇,驾驭百将,怀抱美女,醒掌天下,醉卧美人,一切尽在召唤之百将军团!
  • 驭道驱魔

    驭道驱魔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徐宁,一个天生遭‘天’所忌之人,如何在这仙道茫茫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路,打破宿命的枷锁,成就不朽的道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