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29700000006

第6章 胡乔木与《解放日报》(1)

一、为《解放日报》撰写社论

胡乔木同《解放日报》的关系,是从1941年3月开始密切起来的。1941年3月2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调整刊物问题的决定》,其中一项是扩大《解放》杂志的编委会。新的编委会由张闻天、博古、吴亮平、陈伯达、杨松、康一民、蒋南翔和胡乔木等组成,仍由张闻天负总责,吴亮平为编辑主任。另一项重要决定,是将《新中华报》与《今日新闻》合并,改名为《解放日报》出版,确定博古担任社长兼主笔。5月15日,中央书记处发出毛泽东起草的通知:5月16日起,出版《解放日报》。新华通讯社,亦加改进,统归一个委员会管理。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宣达,《解放日报》的社论,将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

当时《解放日报》为四开两版。博古学习联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的做法,每天发表社论。毛泽东经常被约请写社论。有的社论,毛泽东嘱咐胡乔木完成。同时,由于胡乔木的特殊位置和写作才能,也是博古经常约写社论的对象。

胡乔木为《解放日报》撰写的第一篇社论是《救救大后方的青年》。这不单是因为胡乔木长期从事青年工作,对青年情况熟悉,还因为他当时参加了《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议》的起草和修改工作。6月8日发表的这篇社论,正是配合中央青年工作决议发表的。社论对国民党统治下的大后方青年“在物质上生活上受着煎逼,同时在精神上思想上更受着苛刻的压制”,表示了极大的同情、痛心和悲叹。社论呼吁在重重压力下的大后方青年:第一,对抗战的前途须有透彻认识和信心;第二,必须自强不息,自觉地担负自己应尽的责任;第三,必须善于识别各种危害青年者的面目。

由此开始,胡乔木在担任毛泽东秘书的繁重工作之余,为《解放日报》写了不少社论和文章。他那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才思,优美的文采,也更加充分地显露出来。

6月10日,《解放日报》发表胡乔木写的社论《欢迎科学艺术人才》。社论指出:“随着抗战以来文化中心城市的相继失去,以及国内政治倒退逆流的高涨,大后方的文化阵地已显得一片荒凉,只有延安不但在政治上而且在文化上作中流砥柱,成为全国文化的活跃的心脏”。“延安的古城上高竖起了崭新的光芒四射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旗帜,在这个旗帜下萃聚了不少优秀的科学艺术人才,从事着启蒙的研究和实际建设的工作。”社论表示“虔诚欢迎一切科学艺术人才来边区,虔诚地愿意领受他们的教益”。

6月17日,胡乔木在为《解放日报》撰写的《国民党缺少什么》的社论中,严厉批评国民党最缺少的是民族的信心,呼吁国民党“能够坚决提高民族信心,坚决贯彻民族独立战争”。

6月29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在延安中央大礼堂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这一天,也是苏德战争爆发一星期的日子。《解放日报》发表了胡乔木写的社论《苏必胜,德必败》,影响很大。社论指出:苏德战争“必然达到一种结论:苏必胜,德必败”。为什么呢?“第一,德国师出无名,无法进行精神动员”;“第二,德国实力,在量上是有限的,在质上是已暴露的”;“第三,德国对苏作战还要不可免地遇到许多重大的技术上的困难,德国对苏似乎是外线作战,其实德国的四面,都在敌人的包围攻击中间”;“第四,德国内不稳而外孤立,苏联内坚强而外多助,这乃是决定这次战争胜败的关键。”在苏德战争刚刚爆发之时,对战争前途作出了很有说服力的分析,增强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信心。

此后,胡乔木或按毛泽东的要求,或应《解放日报》的邀约,为《解放日报》撰写了很多社论,其主题都是阐述中国共产党的内政和外交方面的政策和策略。

1941年7月8日,胡乔木在《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国际的团结与国内的团结》,提出“加强民族团结,是目前的急务”。

7月27日,他在《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出路和迷路》,指出:“中国的出路何在”这个问题的基本答案,中国共产党在7月7日发表的宣言里已经提出,这就是联合英美苏联,加强国内团结,改良政治,积极反攻,以求彻底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设三民主义新中国的路。可惜极少数民族败类,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亲德分子,故意要把国家拖到迷路上去。这就是全国分裂,反共反蒋、反苏反英美,投降日寇和国际法西斯阵线,使中国亡国灭种的路。社论说:“选择第一条路就是保存全中国而牺牲何应钦,选择第二条路就是保存何应钦而牺牲全中国。二者究竟孰吉孰凶,何去何从呢?”社论运用严谨的逻辑,十分有力地回答了中国的出路问题。

8月14日,《解放日报》发表胡乔木写的社论《闻捷》,祝贺在敌后艰苦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开始反攻的时候取得的很多胜利,论述反攻胜利的意义,“希望这些胜利能够促成全国的反攻,尤其是促成反攻胜利的各种必要前提的实现”。

8月26日,胡乔木在《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最近的国际事件与中国》,强调“今天的世界乃是民主的世界,无论国际局势的演变如何波谲云诡,未来的胜利者必属于民主的势力,必属于民众”。

9月11日,《解放日报》又发表胡乔木写的社论《打碎旧的一套》,主张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教育的思想“翻译成真正中国的言语”,并运用其精神,“打碎旧的一套,彻底地改进我们的全部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在职教育”,“发展真正与人民与实际相联系的教育,替中国的新教育真正开辟一条康庄大道”。

1941年9月16日,《解放日报》按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决定扩大为四版。当天,发表了胡乔木撰写的长篇社论:《为什么要向主观主义宣布坚决无情的战争》。这篇重要社论,是胡乔木深刻领会8月1日中央作出的《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和九月会议作出的反对主观主义决定而写成的。

在谈到反对主观主义的极端重要性时,社论强调:“最近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同时解放日报也接连发表了两篇关于反对教条主义和教条主义教育的社论,一个新的战争正在开头——这个战争是和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自由的战争同时进行的,它的意义比那个战争也至少是不相上下。这是思想上两个基本营垒——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战争,这个战争的胜败将决定中国民族民主运动的胜败。”

在谈到共产党的性质和主观主义的关系时,社论说:“按照它的名称,按照它所一贯的理论基础的性质,共产党应该是唯物主义的,这就是说,应该是反对主观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所始终信守不渝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基本政纲,它在民国十二年至十六年所采取的与国民党成立革命联盟的方针,在以后八年内所采取的团结工农小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必需坚持革命运动的方针,八一宣言以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和各项政策,这些也都是适合各个历史阶段的国情,都是必要的,正确的,唯物主义的。”但同时又指出:“决不应该否认,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主观主义也曾经产生过严重的影响、妨碍过这些方针的实现,而大革命失败后的某些时期内表现为盲动主义、立三路线和‘左’倾机会主义的主观主义对于革命事业的危害尤其可怕。”并进而指明现在仍然存在的问题:“这个主观主义的错误在党中央的政治领导上虽然已经根本纠正,但在思想方面的余毒却直到现在还没有肃清。直到现在,我们的思想界还没有集中火力来研究中国当前的客观实际问题,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的革命理论和其他各个文化部门的理论,或则强不知以为知,满口‘夸夸其谈’,或者与以盲目搬运欧美资产阶级文化为职业的留学生同流,一味无目的地宣传马克思、列宁的个别结论,风气所及,以至延安高级学校的某些学生和教师,对于今天的中国竟连常识都很缺乏!马克思列宁的个别结论无论在当时当地如何正确,却决不是可以祖传或出口的,硬拿到今天的中国来宣传,就必然造成教条的崇拜,就必然把最好的唯物主义变成最坏的主观主义——它是最坏的,因为它常比许多由于夸张了中国实际之某些片面而产生的主观主义还更脱离实际,还更使人迷惑麻醉,难于解脱。虽然今天党的政治已经不受这种脱离实际的‘理论’和‘理论家’的指导,因而这种‘理论’和‘理论家’在理论的世界中,还只处于与政治相中立的状态,但是这个中立显然是不稳定的,它必然要发展到实际的世界中去而造成对于政治的损害——在党的许多工作部门中,这样的损害已经是到处看得见了。”

在谈到如何对党内的主观主义开展斗争时,社论强调:“反对主观主义需要一个坚决无情的斗争,这个斗争决不是一篇文章一篇讲演所能够解决的。”社论追溯历史,从“早在民国十八年,毛泽东同志在当时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直到“九年以后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严肃地指出:“这些宝贵的指示,却至今没有被全党所真正接受。因此直到党的第二十周年党中央还必须领导一个全面的斗争来彻底扫除党内的主观主义问题。”

社论阐明了这场斗争的重要意义,指出:“这个斗争首先是共产党的任务,因为共产党是科学的唯物主义的政党,如果不能从思想上最后驱逐主观主义,则全党将不能成其为真正的共产党,党员也将不能成其为真正的共产党员。这个斗争同时又是全国人民和全国思想界的任务,因为全国人民如果不能知己知彼,脚踏实地,破除妄想,提倡科学,则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和完成中国革命,便将成为不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乃是全民族的思想革命的动员令,乃是中国的唯物主义向唯心主义宣告决战的纪念碑。”

胡乔木撰写的这篇社论,从党的历史到党所面临的现实,全面批判了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为延安整风做了重要的思想和舆论准备。文中多处引用毛泽东在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即古田会议)的讲话和《论持久战》《论新阶段》等着作,把它们作为党内反对主观主义的经典之作加以宣传,产生了显着的效果。

二、参与《解放日报》的改版

《解放日报》自1941年5月出版以后,方向是正确的,成绩不小,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1942年2月1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解放日报》工作。毛泽东指出:报纸要以自己国家的事为中心,这正是表现一种党性。现在《解放日报》还没有充分表现我们的党性,主要表现是报纸的最大篇幅都是转载国内外资产阶级通讯社的新闻,散布他们的影响,而对我党政策与群众活动的传播,则非常之少,或者放在不重要的位置。《解放日报》应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中国抗战、我党活动和根据地建设上面,要反映群众的活动,充实下层消息。毛泽东提议,要根本改变《解放日报》现在的办报方针,使它成为贯彻我党政策与反映群众活动的党报。

会议同意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委托博古拟出改革方案,提交中央讨论。在新方案实施前,先进行改良。此外,会议还同意发出《中央宣传部关于进行反主观主义、反教条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给各级宣传部的指示》,并决定编印两种研究参考材料:六大以前党的历史文献、六大以来白区工作重要历史文献。3月8日,毛主席专门给《解放日报》题写了“深入群众,不尚空谈”八个大字。3月1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了博古提出的改造《解放日报》草案。毛泽东在会上指出:“党报是集体的宣传者与组织者,对党内党外影响极大,是最尖锐的武器。要达到改造党的目的,必须首先改造党报的工作。”会议决定组织党报委员会,胡乔木为委员之一。

1942年3月31日,毛泽东和博古等在杨家岭中共中央办公厅召集延安各部门负责人和作家共七十多人开座谈会,讨论《解放日报》改版问题。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宣布从即日起报纸的版面加以彻底的改革,“要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

在3月政治局会议讨论《解放日报》改造草案之前,3月9日,《解放日报》发表胡乔木写的社论《教条和裤子》。胡乔木依据毛泽东2月1日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的《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精神,比较深刻地批判了党内的教条主义。

胡乔木首先谈教条主义的两种典型方式:“一个方法是:把适用于一种条件的真理,硬帮帮地搬到另一种条件下面来”,“没有把理论当作行动的指南,而是把它当作了行动的公式”;“另一个方法是:把适用于一般条件的真理,原封不动地放到特殊条件下面来”,“没有把理论当做行动的指南,而是把它当作空话的指南”。社论接着列举教条主义在延安的种种表现,强调实际解决教条主义的紧迫性。

胡乔木把摆脱教条主义形象地比作“脱裤子”,他说:“谁要是诚心诚意地想反对教条主义,那么他第一着就得有脱裤子的决心和勇气。今天的关键,正在这里。”“我们自动地主张脱裤子,因为我们有充分的自信,知道自己是基本上健全的,只有局部的个别的缺点,而且这些缺点是会很快清除的”。

同类推荐
  • 贝多芬(名人传记丛书)

    贝多芬(名人传记丛书)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的一生即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与多舛的命运斗争的过程。年少时被父亲逼着弹琴,母亲早逝;成年后经历了数次失败的恋爱;26岁时听力衰退,45岁时完全失聪……该书着力刻画了贝多芬为追求永恒的艺术而长期忍受苦难、与命运抗争的心路历程,阅读该书可以使读者获得思想和艺术方面的双重收获。
  • 蒋氏家族全传

    蒋氏家族全传

    蒋介石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一位毁誉兼有的人物。本书详细记述了蒋介石的生平、婚姻家庭和军政生涯,涉及身世秘密、辛亥革命、上海证券交易所工作、黄埔军校时期、北伐战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宋联姻、统一中国、围剿红军、西安事变、抗日战争、国共决战、退守台湾、传位蒋经国等内容。本书客观地描述了蒋介石领导北伐统一中国以及领导抗战抵御外侮的历史功绩,同时指出,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政府的腐化堕落、民心的丧失是其失去政权的重要原因。
  • 杜佑评传

    杜佑评传

    杜佑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思想家,代表作《通典》一书体制宏大、思想深刻,总结过去,反映现实,开辟历史编纂学新途径,在中国古代的国家行政理论,政治制度研究方面取得了杰出的学术成就。《杜佑评传》紧扣唐中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时代背景,细致考察、介绍了杜佑一生的经历,他的近六十年的从政生涯和著述生活,在此基础上,对杜佑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和学术思想成就及其贡献,做了比较详细的讨论阐述。
  • 华盛顿 图哈切夫斯基(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

    华盛顿 图哈切夫斯基(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

    本书讲述了华盛顿、图哈切夫斯基两位军事家的成才、成功过程。文中对他们各自的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着墨颇多,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很有帮助。
  • 元帅智慧:徐向前

    元帅智慧:徐向前

    徐向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党和国家及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他戎马一生,驰骋疆场,擘画军事,大智大勇.足计多谋,奇韬伟略。徐向前善于从全面分析敌我力量强弱、战争态势优劣、战场环境利弊等实际人手,施谋展计、用兵布阵,由此创造了诸多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有效战法,提出了对中国革命战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军事理论,提供了不同地域、不同条件、不同样式的成功战例。江泽民同志说:“徐向前同志戎马一生,身经百战,战功卓著,具有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深厚的军事理论造诣。
热门推荐
  • 狐仙临世:配本倾城

    狐仙临世:配本倾城

    穿越并不稀奇,但穿越成女配那就很惊悚了。萧祈然很不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前有气运冲天的女主,后有机遇连连的女配,夹在中间的小炮灰萧祈然表示很淡定。女主,女配神马都是浮云,在我的世界里我就是女主,我的世界我做主!一对一,专情,女主不小白,不废材,很强很暴力,不喜,勿入。
  • 韩愈文集1

    韩愈文集1

    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西)。郡望昌黎,称"韩昌黎";曾任吏部侍郞,称"韩吏部";又谥曰"文",称"韩文公"。韩愈一生追求仕进,早年求举不利,仕途生涯曲折、坎壈。陈寅恪先生《论韩愈》一文认为韩愈"卒开后来赵宋新儒学新古文之文化运动",成了"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前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倡导"古文",起八代之衰而取八代之髓,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根本革新。以文为诗,奇崛高古,独创新境,"山立霆碎,自成一法"(蔡绦《西清诗话》),与孟郊诗一起创中唐诗坛的韩孟诗派;从诗歌的发展历史看,与杜甫、白居易、孟郊等一并被认为"实唐人之开宋调者"
  • 压寨夫人有脾气

    压寨夫人有脾气

    半路被人被劫来当压寨夫人,完全不给后路,再说寨主大人高傲冷艳,心狠手辣,长的就一脸性冷淡,特别让她受不了的是他嘴毒!真是一说话跌三观,刀刀插心口,没朋友!他们都认为和对方呆在一起就是折磨,若分离的那刻,会觉得是解脱?殊不知一种情感在萌生,蔓延,扎根,到了真分离的那时才知道这才是折磨。其实早已习惯身边有那个她/他陪自己打情骂俏。
  • 历史的拐点:改变历史进程的转折点

    历史的拐点:改变历史进程的转折点

    历史是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在这条长河里遨游,自然会领略到人类灿烂文明的无限风光。追本溯源,探寻这条长河的源头,会把握弄清人类发展的来龙去脉;观看长河的波澜,会感叹人类走过的每一步都是那么豪迈与艰辛;俯瞰长河的蜿蜒曲折,会感受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没落的沧桑;遥望长河的走势,会为光明战胜黑暗、新生战胜腐朽而欢欣鼓舞。本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生动地介绍了历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通过这些故事的阅读,可以形象地把握中国历史及世界历史的大致脉络和基本轮廓。简明生动的文字,引人入胜的故事,相信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 宦游纪略

    宦游纪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英语节目主持艺术

    英语节目主持艺术

    《英语节目主持艺术》通过对“对外英语广播‘硬新闻’直播连线报道”、“对外英语广播‘软新闻’主播掌控能力”,及“对外英语广播‘综艺类’节目主持人驾驭能力”等内容的分析,使得与国际接轨的对外英语节目主持呈现方式与解释、掌控原则与理解、表现度与规范化几个方面,都兼具对外广播跨文化传播的特质。尤其是通过对以节目主持人掌控广播电视声像传播产品方式的分析,来探索达成有效跨文化传播的视角,为有志于从事或研究这一职业角色所涉及的理论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及新闻传播学研究人员,提供了具有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的研究分析。
  • 揽月华

    揽月华

    他是魔界魔君,万恶的魔头,她是人间神女,世人敬仰的存在。他步步为营,慢慢接近她,只为赢得先机,却不料他早已爱上她。她陷入圈套,迷失自己,到头发现不过竹篮打水一场空。“我们之间没有友情,没有亲情,没有爱情,只有无尽的利用和绝望。”她被缚诛神台,却不恨任何人她以性命做赌,赌他对她的爱“我这一生风光无限,众生敬仰,却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赔上了我这一生。”他与她成亲当日,鲜血铺成喜路,骨骸堆积如城。“你有没有爱过我?”世人皆知尚家神女无情无爱,无伤无痛,冷酷无情如她,绝美残忍是者。多年的陪伴,也换不回已经冰冷的心,长久的守候,也抵不了早已破碎的情。终究是负了你,折磨了自己。
  • 多重身份:倾国萌妃

    多重身份:倾国萌妃

    他;21世纪天才女子,从小魔鬼教学的他,有了很多身份毒医、杀手、神偷、设计师都不在话下,重要的是他的厨艺大过五星级大厨,功夫高过李小龙,他就是天才中的天才!天才的他却因为去偷一个价值上亿的宝石被宝石带到一个鸟不拉屎的古代,他堂堂的21世纪天才就这样“华丽丽”的穿越了,于是他立志要让历史翻天覆地。
  • 暴力皇后的驭夫术

    暴力皇后的驭夫术

    暴有个性的女主(gl小说)她与她因率性洒脱的个性相识她与她在一次次机缘巧合下相知严肃认真如她,在初见时便轻易吐出“我若为王,必封你为后”的戏言聪敏灵动如她,却在心里坚信了这个誓言她胸怀大志,无视女子的身份,决意挑起一国重担;她全力相助,宁逆天下之人,助她夺得皇位。她给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并肩共看风云激变;她常伴君左右,出谋划策无人匹敌。一场乌龙选秀,她终于看清心中情意,竟要求她空置六宫天下无妃!龙颜大怒,她将她遁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处处绝情却又处处留情!她终于不再掩饰坦率豪气的真性情,我行我素,对君主大施暴力!她万般无奈,却心甘情愿去接受。该称赞暴力皇后驭“夫”有术呢,还是两颗早有所属的心注定要靠拢?
  • 炀帝迷楼记

    炀帝迷楼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