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19400000032

第32章 理学家与理学教育思想(3)

19.于述胜:《朱熹的自修原则新诠》,《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6期。

20.于述胜:《礼·教育内容·教材结构:朱熹教育思想的一个侧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2年第3期。

21.陈建才:《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反思:读<;朱子大传——多维文化视野中的朱熹>;》,《教育评论》1993年第1期。

22.李邦国:《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的教育实践和哲学基础》,《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1期。

23.俞斌、瓯石:《略论朱熹的教育思想》,《复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6期。

24.丁钢:《西方学者论朱熹及新儒家教育》,《教育研究》1995年第7期。

25.谭德姿:《朱熹论教学》,《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2期。

26.陈增辉:《朱熹教育哲学简论》,《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1期。

27.金其桢:《略论程朱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之借鉴》,《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5期。

28.张学强:《理学教育经典“四书”的确立与佛学关系探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1年第1期。

29.熊瑜:《朱熹家庭教育简论》,《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

30.周劲松、谢俊:《试论朱熹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湖南师大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1.陈增辉:《王阳明教学法述评》,《东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1986年第4期。

32.毕诚:《王守仁的经学教育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4期。

33.张学强:《试论佛学对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9年第1期。

34.京淳圭(韩):《论王阳明“致良知”的教育哲学》,《复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4期。

35.陈增辉:《王守仁教育方法论》,《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2期。

36.张树俊:《王艮与王守仁教育思想之比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1年第2期。

37.何德宽:《心理教育是阳明一生践履“成圣”的主线——王阳明心理教育思想初探》,《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

38.王红菊:《浅议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39.赵华朋、魏战刚:《王阳明道德运行机制及其启示》,《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40.刘桂林:《元代理学教育思想特点概述》,《教育研究》1992年第6期。

◆思考题:

1.从《白鹿洞书院揭示》看朱熹的办学思想。

2.评述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

3.评述王守仁的道德教育思想。

4.比较朱熹、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各有什么特点。

经典选读

大学章句序

朱熹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三代之隆,其法浸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脩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馀,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脩,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

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馀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

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间,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覆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

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间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极知僭逾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脩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

淳熙巳酉二月甲子新安朱熹序

(选自孟宪承等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朱子语录

一、论性

道夫问:“气质之说,始于何人?”曰:“此起于张程。某以为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读之使人深有感于张程。前此未曾有人说到此。如韩退之《原性》中说三品,说得也是,但不曾分明说是气质之性耳,性那里有三品来。孟子说性善,但说得本原处,下面却不曾说得气质之性,所以也费分疏。诸子说性恶与善恶混,便张程之说早出,则这许多说话,自不用纷争。故张程之说立,则诸子之说泯矣。

因举横渠‘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又举明道云:‘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且如只说个仁义礼智是性,世间却有生出来便无状底,是如何?只是气禀如此,若不论那气,这道理便不周匝,所以不备。若只论气禀,这个善,这个恶,却不论那一原处只是这个道理,又却不明。此自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理会得后,都无人说这道理。”(卷四)

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未有此气,已有此性,气有不存,而性却常在,虽其方在气中,然气自是气,性自是性,亦不助夹杂。至论其遍体于物,无处不在,则又不论气之精粗,莫不有是理。

性非气质则无所寄,气非天性则无所成。(卷四)

人之性皆善,然而有生下来善底,有生下来便恶底,此是气禀不同。且如天地之运,万端而无穷,其可见者,日月清明,气候和正之时,人生而禀此气,则为清明浑厚之气,须做个好人。若是日月昏暗,寒暑反常,皆是天地之戾气,人若禀此气,则为不好底人何疑。人之为学,却是要变化气禀,然极难变化。如孟子道性善,不言气禀,只言人皆可以为尧舜,若勇猛直前,气禀之偏自消,功夫自成,故不言气禀。看来吾性既善,何故不能为圣贤,却是被这气禀害。如气禀偏于刚,则一向刚暴;偏于柔,则一向柔弱之类。人一向推托道气禀不好,不向前,又不得,一向不察气禀之害,只昏昏地去,又不得。须知气禀之害,要用力去用功克治,裁其胜而归于中,乃可。(卷四)

有是理而后有是气,有是气则必有是理。但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如宝珠在清冷水中。禀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如珠在浊水中,所谓明明德者,是就浊水中揩拭此珠也。(卷四)

二、论为学

穷理

……为学者须从穷理上做功夫。若物格知至,则意自诚;意诚则道理合做底事,自然行将去,自无下面许多病痛也,扩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卷八)

读书以观圣贤之意,因圣贤之意,以观自然之理。(卷十)

本心陷溺之久,义理浸灌未透,且宜读书穷理,常不间断;则物欲之心,自不能胜;而本心之义理,自安且固矣。(卷十一)

读书理会一件了,又一件。不止是读书,如遇一件事,且就这事上商量,合当如何做,处得来当,方理会别一件事。不可只就皮肤上看事,亦不可只就皮肤上理会。天下无书不是合读底,无事不是合做底。若一个书不读,这里便缺此一书之理;一件事不做,这里便缺此一事之理。大而天地阴阳,细而昆虫草木,皆当理会。

一物不理会,这里便缺此一物之理。(卷一百十七)

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要之无事不要理会,无书不要读。

若不读这一件书,便阙了这一件道理;不理会这一事,便阙这一事道理。要他底须著些精彩方得。……(卷一百二十)

读书

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卷八)

读书须是遍布周满,某尝以为宁详毋略,宁下毋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卷十)

学不可躐等,不可草率,徒费心力;须依次序,如法理会,一经通熟,他书亦易看。(卷十一)

凡读书,须有次序,且如一章三句,先理会上一句,待通透,次理会第二句,第三句,待分晓,然后将全章反复紬绎玩味。如未通透,却看前辈讲解,更第二番读过,须见得身分上有长进处,方为有益。(卷十一)

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卷十四)

书宜少看,要极熟。小儿读书记得,大人多记不得者,只为小儿心专,一日授一百字,则只是一百字,二百字,则只是二百字;大人一日或看百板,不恁精专。人多看一分之十,今宜看十分之一。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卷十)

今人读书,看未到这里,心已在后面,才看到这里,便欲舍去了。如此,只是不求自家晓解。须是徘徊顾恋,如不欲去,方会认得,(卷十)

人做功课,若不专一,东看西看,则此心先已散漫了,如何看得道理出。须是看《论语》,专只看《论语》;看《孟子》,专只看《孟子》;读这一章,更不看后章;读这一句,更不得看后句;这一字理会未得,更不得看下字,如此,则专一而功可成。若所看不一,泛滥无统,虽卒岁穷年,无有透澈之期。某旧时看文字,只是守此拙法,以至于今思之,只有此法,更无他法。(卷十一)

读书不可贪多,常使自家力量有余。正淳云:“欲将诸书循环看?”曰:“不可如此。须看一书彻了,方再看一书。若杂然并进,却反为所困。如射弓有五斗力,且用四斗弓,便可拽满,已力欺得他过。今学者不忖自己力量去观书,恐自家照管他不过。”(卷十)

读书之法,先要熟读,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覆玩味。(卷十)

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卷十)

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卷十)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然熟读精思,既晓得后,又须疑不止如此,庶几有进。若以为止如此矣,则终不复有进也。(卷十)

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若只是口里读,心里不思量,看如何也记不仔细。(卷十)

学问须是严密理会,铢分毫析。(卷八)

学者读书,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焉,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因叹骤进二字最下得好,须是如此。若进得些子,或进或退,若存若亡,不济事。如用兵相杀,争得些儿,小可一二十里地,也不济事,须是大杀一番,方是善胜。为学之要,亦是如此。(卷十)

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看人文字,要当如此,岂可忽略。(卷十)

看文字,须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是不恕他方得。(卷十)

看人文字,不可随声迁就,我见得是处,方可信。须沉潜玩绎,方有见处。不然,人说沙可做饭,我也说沙可做饭,如何可吃。(卷十一)

凡看文字,诸家说有异同处,最可观。谓如甲说如此,且挦扯住甲,穷尽其词;乙说如此,且挦扯住乙,穷尽其词;两家之说既尽,尽参考而穷究之,必有一真是者出矣。(卷十一)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卷十一)

同类推荐
  • 初中物理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初中物理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近几年来,说课活动已成为被教师、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普遍关注的一种教学研究和教学基本功训练展示、考核的重要形式,也成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一种新的练兵形式。那么,什么是说课呢?说课,作为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最早是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于1987年提出来的。说课就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针对某一观点、问题或具体课题,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口头表述其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说得简单点,说课其实就是说说自己是怎么教的,为什么要这样教。可以说,说课是教师知识水平、教学水平、理论水平的展示。
  • 传播学十年(1998-2008):阐释与建构

    传播学十年(1998-2008):阐释与建构

    充分关注时代主题,密切联系现实问题,在全球多元视野中寻求学术话题,传播学专家与您一起,阐释社会巨变,建构认同体系,寻找传播学的中国问题。
  • 探索与实践:浙江工业大学干部理论学习文选

    探索与实践:浙江工业大学干部理论学习文选

    一个政党要走在时代的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指导。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明白,现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丰富多彩,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职责。要做合格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大力加强学习,努力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丰富知识来充实自己。”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部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落实这一战略任务的基础工程,深化理论武装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
  • 探索与研究

    探索与研究

    《探索与研究》的编写宗旨,仍然以不同行业、系统的不同来稿,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视觉反映了改革与发展的主题。这些来稿大都来自实践第一线,对一些新观念、新思维、新现象、新发展进行了较有力度的探索与研究,注重了改革与发展主旨的积极发挥。作者都在一定的高度上联系实际,观点鲜明,论述充分,见解比较独特,阐述较为独到,明显地提升了论文的课题价值,对当前深化各项改革具有积极的参考与引导作用。
  • 都市中的青少年:发展危机与社会管理

    都市中的青少年:发展危机与社会管理

    本书立足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与积极的青少年发展视角,从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出发,分析当前中国都市青少年成长危机的影响因素,探索青少年社会管理的路径与方式。
热门推荐
  • 世间曾有李叔同:弘一法师绚烂至极的前半生

    世间曾有李叔同:弘一法师绚烂至极的前半生

    旨在解读李叔同的前半生(以1918年出家为界)所经历的人生故事。作者秉承严谨的创作态度,在保证细节均有出处的前提下,进行通俗的表达,让喜欢李叔同的读者了解这位艺术奇才是如何造就的。李叔同在其人生事业达至巅峰时,忽然归于平淡成为苦行僧,让很多人惋惜。他的故事是写不尽的,也是读不完的。
  • 与帝为谋

    与帝为谋

    他是旧朝皇子,肩负着复朝重任,步步为营却也将心爱之人计谋在内;他是当朝太子,腹黑隐忍誓在朝中定下一足之位,老谋深算却陷于与她竹马初见。她是旧将后裔,聪慧机敏与帝为谋立平天下,却终究难敌挚友为敌。两个女人,一生的战争,串起了北楚乱世之下的战争权谋与爱恨纠葛。时逢乱局,几番金戈铁马几番生死与共,谋复国、平天下,谁才会是最后的枭雄,谁、与帝为谋。
  • 金牌文案:学校不教的四十三堂文案课

    金牌文案:学校不教的四十三堂文案课

    金牌文案是这样炼成的!——本书是凝聚中国最具代表性的13位总监级文案达人精心打造而成的,本书的出版旨在裨益广大文案新人迅速缩短从学生到“战士”的惶惑期。同时,本书也非常适合从事营销和策划工作的人士作参考之用。
  • 沸腾之夏

    沸腾之夏

    冷面王子霸道强占她的身子。恶魔哥哥向她深情告白。她该如何抉择?滕奕扬接过衣服,诡异的笑了笑,“你少拿了内裤,去帮我拿过来好吗?”慕之翰如深海般幽蓝的双眼直直盯着她,语气霸道无比:“我说过,你是我的,永远也逃不掉。”原名《流年浮殇》
  • 如果爱忘了

    如果爱忘了

    我和段北庭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是在床上。是我在酒精麻痹下主动勾引他进行的一场男欢女爱的游戏。那时我遭受丈夫背叛,小三儿上位。是他拯救于我水火,是他答应替我复仇惩罚我前夫。但唯一的条件:做他的女人。他无心,我有意。一个记忆缺失的女人一个生性冷酷又温柔的男人。他说:“如果爱忘了,还有我记得。”
  • 神魔世记

    神魔世记

    原大陆的时代,是神魔的时代。冥界大陆的时代,是众生的时代。两千年前的秘辛已无人可知,也不再重要。因为众生已从神魔信仰中解脱,他们,信仰的是自己!信仰的是自己的力量!他们,不再畏惧神灵!所以远征故土的时代来临,血与火再次点燃。强者辈出,传奇更迭!所以,我们的主角诞生了......当然他的诞生一文不值。但这货活着就是一个传奇,就是一个神话!(如果您想看“和谐”,老衲只能呵呵一笑,“施主请进”;如果您想看玄幻外加言情幽默热血争霸,那请备上一杯热茶,我们不见不散。)
  • 肥佬阿由

    肥佬阿由

    肥佬阿由这本集子里的众多人物,也无不置身在人性的湍流中浮沉、叫喊、拼搏、厮杀,而又宽容地爱着。这种宽容在痛苦的历史和历史的痛苦中底典型意义,在于它发掘出民族宽容的苦痛,揭示了生命意志的苏醒、表达和追求,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潜能和智慧,鞭挞了世俗的奴性和自卑。
  • 中国古代的法律形式

    中国古代的法律形式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的法律形式》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法律形式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文本中的法律形式、中国古代法中的例、中国古代法的令等内容。
  • 云卷残血

    云卷残血

    梁灵帝征荣三十一年,昔日宁静孤僻的云梦大地在经过十七年的云梦战争后慢慢地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那些肥沃的土地如今成为一片焦土,战场上无名的尸体遍布云梦大地,梁帝国对于云梦的入侵使这块昔日的战神之土满目疮痍,云梦部落这次的自卫反击战虽消耗了好战的梁帝国数十万的兵力,耗空了帝国国库,但云梦各部也因此失去了近一半的人口,特别是男丁,更为重要的是自由与独立……云梦人从此将被冠于梁朝之民……当梁朝朝野上下在庆祝征服云梦的辉煌胜利时,失去父兄丈夫的老梁朝人以及云梦人已经将仇恨埋在心里,终有一天穷兵黩武的梁帝将受到惩罚,因为可笑的他竟为了证明战圣强于战神这个荒谬的想法而贸然发动了这一场不必要的战争……
  • 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

    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

    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学校是好的学校?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能会见仁见智。上海市黄浦区针对教育时弊,拨开重重迷雾,提出“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这一朴素的命题,展开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本书就是这次探索的初步经验总结。全书共分“观点”、“调研”、“策略”和“实践”四大部分,主要从课程构建、课堂改革、教师队伍建设与校园环境优化等方面介绍了他们基于学生、为了学生的思考与做法,既有理性思辨,又有实践探索。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但它需要一个突破口,本书就是以“学生喜欢”这个核心问题作为突破口进行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希望以此为契机,引发教育界对这一问题做更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