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19400000023

第23章 科举制度的确立、演变及影响(3)

20世纪90年代以后,科举研究已不再仅局限于对科举起源的考察及对其功过得失的笼统评说,而是从更新的视角、更广泛的意义进行研究。如有的学者将研究的视野转到科举与当前教育改革的关系上,探讨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的意义;有的学者将研究的触角伸到国外,探讨中国科举制度对国外的影响;有的学者则把科举研究锁定在一个省或一个地区,使史料的挖掘更为深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10多年来关于科举研究有两个热点问题:一是为科举制平反;二是创建“科举学”。

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在《为科举制平反》一文中指出:从清末以来,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科举”是一个贬义词,长期以来科举制多是作为批判对象而被加以介绍的,之所以为科举制平反,并不是否认科举制的弊端和局限,而是要还其本来的面目。他将自己的观点陈述如下:“为科举制平反,就是为考试选才机制平反。有科举制度造成很多问题,但没有科举制度则会出现更多的问题。科举是有不好的方面,而没有科举将会出现更坏的情况。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当然,考试选才往往无法考察德行,千百年来,人们对以德取士的追求此起彼伏,赓续不断,但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科举时代多次废科举却行不通的史实说明了这一点,‘文革’中推荐上大学导致走后门盛行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前些年保送高中生上大学异化为‘送官不送民’的现象也证明了这一点。科举历史与高考现实一再雄辩地说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产生于等级森严的君主专制时代的科举制,从考试内容上说深含古代精神,具有某些过时的糟粕,然而从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形式上说,则具有一定的现代性,这种平等择优的竞争方式具有超越帝制时代的生命力。”

创建“科举学”一说也是刘海峰于1992年首先提出。他认为在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具体制度中,科举制度实行之早、历时之久和影响之大是独一无二的。“对科举这么一个重要的制度和考试历史,古往今来都有许多人加以研究,从清末‘科举之学’衰亡后不久,现代‘科举学’便逐步兴起。现今历史学、教育学、政治学、文学界等不同学科的学者都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只是这些研究多是各自为政、互不往来的。而‘科举学’力图将古、今、中、外、文、史、政、教等各方面的科举研究熔于一冶,是一门融会古今、贯通中外的学问。同时,‘科举学’不单单研究静止不动的科举历史,而且还关注动态发展的考试现实,注重总结科举考试史上的经验教训,为当代考试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自创建“科举学”的思想提出后,众多学者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纷纷就其概念体系、研究领域、理论方法等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学者还主张为促进“科举学”的发展,应重视和加强科举文化的研究,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要开展观念形态科举文化的研究,中国古代所形成的“尚贤”思想、“大一统”政治理念、“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价值观以及追求公平公正的社会理念,是科举制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是科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深入探究科举考试与各学术文化分支的关系,如科举与教育的关系极为密切,科举与古典文学、音韵学、经学、史学、文献学、书法艺术等也结下不解之缘;再次要积极开展科举文物、科举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科举文物指与科举选士相关的建筑遗存、各类碑刻和其他实物,如贡院、考栅、会馆、科甲名人宅第、试卷、科场用品等,科举文献指以文字记载的有关科举的历史资料,如登科记、题名录、各种典籍等,这些均属物质形态的科举文化。2003年4月,国家文物局、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和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在北京共同主办了“中国科举文化展”,向世人展示科举文化不仅具有广博的知识内涵和历史价值,还具有可贵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学习重点:

春秋末期,孔子针对奴隶社会世卿世禄的弊端,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理想,寄望于通过选拔让贤能之士登上政治舞台。孔子的这一理想在封建社会逐步得以实现,从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确立的科举制,最终完成了由推荐向考试的转变,并一直延续至清末。然而,随着朝廷越来越倚重于科举选拔人才,一方面固然起到推动士人学习积极性的作用,但同时也致使学校教育受到科举考试的制约而处于难以解决的矛盾之中。学习本章内容,要求在了解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一是分析科举制度对封建社会教育产生的影响,考察科举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有识之士试图解决养士与选士矛盾所提出的主张;二是客观地分析科举制度在封建社会所起的作用,以及延续1300年之久的原因,并对科举制度对当今社会和教育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关文献:

1.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三联书店1958年版。

2.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版。

3.许树安:《古代选举及科举制度研究概述》,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刘虹:《中国选士制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7.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王炳照、徐勇:《中国科举制度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王凯旋:《明代科举制度考论》,沈阳出版社2005年版。

10.李世愉:《清代科举制度考辨》,沈阳出版社2005年版。

11.刘海峰:《中国科举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12.左益寰:《唐代科举制度述略》,《复旦学报》1983年第6期。

13.何忠礼:《状元、榜眼、探花名称探源》,《杭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14.赵钦一:《清代的科举制度》,《史学月刊》1984年第4期。

15.许树安:《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及其他》,《文献》1986年第3期。

16.盛奇秀:《唐代明算科》,《齐鲁学刊》1987年第2期。

17.盛奇秀:《唐代明书科考述》,《文史哲》1987年第2期。

18.杨学为:《漫评科举考试》,《教育研究》1989年第11期。

19.刘虹:《对科举制的反思》,《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4期。

20.刘海峰:《“科举学”刍议》,《厦门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21.凌阳:《明代科举考试再探》,《教育评论》1992年第2期。

22.何忠礼:《略论宋代的明经科》,《杭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23.张希清:《宋代殿试制度述论》,《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24.余保中:《宋代科举制对社会分层和垂直流动的作用探析》,《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6期。

25.吴建华:《科举制下进士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流动》,《苏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26.郭学信:《科举制度与宋代士大夫阶层》,《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6期。

27.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28.杨西云:《唐代门荫制与科举制的消长关系》,《南开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1期。

29.何忠礼:《二十世纪的中国科举制度史研究》,《历史研究》2000年第6期。

30.刘海峰:《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历史研究》2000年第6期。

31.杜成宪:《唐代进士考试三场制度的形成与演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3期。

32.刘海峰:《“科举学”研究与教育考试改革》,《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4期。

33.刘海峰:《多学科视野中的科举制》,《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6期。

34.屈超立:《论明代科举制的政治功能——唐代与明清的比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5期。

35.廖健琦:《论唐代科举制的改革及其对当时教育的影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1期。

36.黄明光:《明代科举鼎甲研究》,《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

37.金滢坤:《试论唐五代科举考试的锁院制度》,《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

38.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废除科举百年反思》,《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

39.郑若玲:《科举考试的功能与科举社会的形成》,《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

40.吴莉:《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5期。

◆思考题:

1.简述明清科举制度的基本模式。

2.分析科举制度对封建社会教育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3.分析科举制度在封建社会延续1300年之久的原因。

4.分析科举制度及因科举而形成的思想观念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经典选读

上仁宗皇帝万言书(节选)

王安石

臣尝试窃观天下在位之人,未有乏于此时者也。夫人才乏于上,则有沉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臣又求之于闾巷草野之间,而亦未见其多焉。岂非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而然乎?臣以谓方今在位之人才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则可知矣。今以一路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其能讲先王之意以合当时之变者,盖阖郡之间,往往而绝也。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臣故曰:在位之人才不足,而草野闾巷之间,亦未见其多也。夫人才不足,则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先王之意,大臣虽有能当陛下之意而欲领此者,九州之大,四海之远,孰能称陛下之指,以一二推行此,而人人蒙其施者乎?臣故曰:其势必未能也。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非此之谓乎?然则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诚能使天下人才众多,然后在位之才可以择其人而取足焉。在位者得其才矣,然后稍视时势之可否,而因人情之患苦,变更天下之弊法,以趋先王之意,甚易也。今之天下,亦先王之天下,先王之时,人才尝众矣,何至于今而独不足乎?故曰: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故也。

……

所谓陶冶而成之者何也?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

所谓教之之道何也?古者天子诸侯,自国至于乡党皆有学,博置教道之官而严其选。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于学。学士所观而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其材亦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此教之之道也。

同类推荐
  • 老观念,新观念

    老观念,新观念

    某份著名杂志的宣传语是“我们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再新一点”。“新一点”是一份努力、一种跨越、一分灯火阑珊处回望时脱胎换骨的感悟。本书的总结出关于人生的100个观点,从老观点里挑出精髓,从新观点里迸出火花,让老观点不老,新观点更新。
  • 头版头条-中国创刊词

    头版头条-中国创刊词

    我们读着他们的创刊词,好象在听斯人斯世的宣言,在这些宣言中,有是虽是公式化的、标语化的,但更多的是熔艺术与思想与一炉。其中既有豪放而又婉约的回声,好似聆听来自“秦淮河上的桨声”;有是令人回肠荡气,产生一种如“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残阳如血”之沉郁壮美的意境。与此同时,我们从中也可以发现每一个不同年代便有不同凡响的空谷足音,如果说“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那么本书所仰重的创刊词便是来自那种已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作者。
  •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全书共八章。内容包括:憧憬与求索、凯歌行进中胜利与曲折、改革与剧变、改革与辉煌、继承与创新、让历史告诉未来等。
  • 胡适说:社会与文明

    胡适说:社会与文明

    《社会与文明》精选胡适先生的著作或者演讲整理稿,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说社会,下篇说文明。全书选编的篇目既能够很好地体现胡适思想,又照顾到了大范围受众的阅读习惯。同时,加入大量图片,对于《社会与文明》内容上的无形扩展,以及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增加,具有很大的作用。
  • 频道专业化、品牌化研究: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为例

    频道专业化、品牌化研究: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为例

    央视少儿频道是全国少儿频道的“领军人物”,是专业化的“绿色频道”,她的品牌化建设与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有其内在规律和成功经验。《频道专业化、品牌化研究: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为例》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为例进行个案研究,从电视研究微观入手,以小见大,以真实个案展示整体全局。以品牌栏目为关注点,以精品节目为切入点,从电视实务的角度,探讨频道从定位、理念、改版、构成体系、管理手段、节目设计和编排以及核心竞争力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展示了央视少儿频道专业化、品牌化的进程。
热门推荐
  • 花开荼靡

    花开荼靡

    她叫黎深她说黎深是黎明的深处,代表无尽的黑暗。可他却说黎明的深处亦代表晨曦,无尽的希望。她穿越而来,在现实和理想中苦苦徘徊。他深不可测,是朝中隔岸观火的幕后之人。一个承诺,一生的纠葛。是谁负了谁?又是谁主宰者谁?彼岸花开荼靡,一场相思两无尽处。
  • 退休老道回忆录

    退休老道回忆录

    中华五千年至今为止,还有多少人相信神鬼妖魅呢?在我三岁与一个人头女鬼相遇后,缘分似乎就已经将我拉入了道士的行列。驱鬼捉妖的道士、铁口断命改风水的相师、针灸刺穴治恶疾的古医等等等等。我和他们一样,是一个舞蹈在万丈深渊之中那摇晃的干丝上之人。
  • 七玄诀

    七玄诀

    天地万物,五行阴阳。大道无情,力破苍穹。无所谓生死轮回,只求潇洒世间走一回。
  • 重铸神坛

    重铸神坛

    曾经的帝国第一人,毅然决然的放弃那高高在上的神坛。是乎,世界风云再起!什么?你们是什么官、富、黑……各种牛叉二代人物?
  • 草根族也能赚大钱(女人篇)

    草根族也能赚大钱(女人篇)

    这是一本介绍积累财富的书籍,书中描写了纪几位比较成功的女性,告诉我们,努力就会取得成功。
  • 幻想旅程

    幻想旅程

    绚烂的魔法,精彩的武术,未来的科技,无法理解的异能;战争,冒险,修行;爱情,友情。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故事,在这你将见到各种时代,各种背景。完全不同的内容,却有相同的主角,到底主角在不同的地方发生了什么呢?悲剧?喜剧?
  • 武圣系统

    武圣系统

    得到奇遇关键要守得住,消化得了。重生不重要,那段刻骨的经历,那段铭心的记忆才是重点。林风得到了可以加速武技修练的空间,却被追杀得家破人亡。最后死里得到一线生机重生回到一切都没有发生之前,心性变化的他能不能守得住更大的奇遇?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幻雷神者

    幻雷神者

    萧家家主的儿子--萧辰被秦城百姓视作不详之人,15岁开始修炼一途,从此一生再不平凡。
  • A Complete Account of the Settlement

    A Complete Account of the Settlemen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盛宠之毒妃来袭

    盛宠之毒妃来袭

    她是世人皆知的蛇蝎郡主,嚣张跋扈,愚笨无知,连累兄弟被杀,父母宗族灵位不保,等到死前才发现原来一切都是一个惊天大局。一朝重生,她华丽蜕变,斗争连绵不断。杀尽各路瘟神,势要让蛇蝎郡主之名名副其实。他是文才武功一流的世子,绝色无双,腹黑如狼,邪肆张狂,睥睨天下,唯独将她捧在手心。她说:“做了本郡主的男人,无论眼里,脑里,心里都只有本郡主一个,否则杀!”他说:“做了本世子的女人,无论现在,以后,将来都只能爱本世子一个,否则,先奸后杀!”且看蛇蝎女遇到腹黑男,会斗出怎样的精彩!当一切尘埃落定之时,那些本应死去的人再次出现,是亡者归来,还是阴谋设计,当层层秘密被解开,他们二人又会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