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16300000060

第60章 卓越计划:德国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1)

张帆 马健生

摘要:2006年开始实施的德国大学“卓越计划”是新世纪德国高等教育强国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通过加大政府对大学科研的资助,提升德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主要分析及评价“卓越计划”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德国大学;卓越计划;精英大学

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在开展不同形式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这其中既包括中国、印度、韩国等发展中国家,也有以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发源地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德国2004年首次提出打造精英大学的设想,2006年开始实施所谓大学“卓越计划”,正式加入到这场全球性的竞争中来。

德国大学“卓越计划”是新世纪德国高等教育强国的一项重要战略,联邦政府希望籍此解决三个关乎德国高校科研水平的重大问题:德国大学的国际声望问题、高水平科研由高校向校外机构漂移的问题、博士生培养的无序和质量问题,从而增强德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提升德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

一、计划出台的背景

(一)辉煌不再:德国大学的整体衰微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1911年德国高校教师大会所作的一篇题为“美国的大学与德国的大学”的演讲稿中预言说,美国的大学因为更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的大机器生产,因此是未来大学发展的趋势。在德国科学最辉煌的一战前(当年德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已经连续10年远远领先于其他所有国家),他竟然杞人忧天的自问道:他们(德国大学生)将来能与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竞争吗?特别是能与美国人竞争吗?[1]

当年,韦伯的警世之言在大多数人看来无异于胡言乱语,由于德国科技带动经济的迅猛增长,很多人都认为20世纪将会是一个德国的世纪。作为普鲁士帝国皇冠上的一颗明珠的德国大学曾经是吸引各国精英学子的科学圣地,科学的语言就是柏林和哥廷根的语言。

但事实被他不幸言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大学每况愈下,再也没有重铸昔日辉煌的生机出现。大学生们饱受大学财力不足的影响而怨声载道,获得毕业学位的德国大学毕业生平均年龄为29岁,居世界最高,大学辍学率更高达27%。在国际上,德国大学今天都差不多快被世人遗忘了。无论是何种世界大学排行榜,在前50名里面是绝对没有德国大学的影子的。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诺贝尔奖的排行榜上已经远远落后于美国,而且最近几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德国人,都是长期在美国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

政治学者冯.贝伊美(Klausvon Beyme)感叹道:几乎没有任何其他领域像在大学的组织上一样,德国曾是世界的榜样;同样,也没有在任何一个领域像大学一样,德国如此彻底地失去了它的领导地位。[2]德国科学委员会前主席迪特.西蒙(Dieter Simon)修正了德国教育部部长贝克尔(C.Becker)(贝克尔在一战后还曾经自信地说:德国大学的核心依然还是健康的)的名句,西蒙认为,德国大学的核心已经腐烂了,它需要重新定位。[2]

(二)顶尖科研漂移到高水平的校外科研机构

传统的洪堡式德国大学应该是科研与教学并重的,以马普所(MPG)为代表的一批校外大型研究机构的成立,直接导致了高水平的科研已经从德国大学漂移到校外。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从大学流向校外研究机构,因为那里经费充足,又无教学负担,而且激励机制远好于大学,因此,近年来德国的主要科研成果越来越多地集中在校外,而很多大学已经成为单纯的教学机构,大学与校外虽有一些合作,但远远不够。以诺贝尔奖为例,德国的大学在过去的20年里鲜有斩获,而马普所却在自1985年以来获得诺贝尔奖人数前十名的全球科研教学机构排行榜中以9人排在第2位,仅次于MIT,高于其他所有美国精英大学。海德堡大学教授胡夫纳(Joerg Huefner)也感叹:在海德堡大学周边150公里有4位诺奖得主,但无一例外地全在马普所,而不是在德国最古老,目前在世界上知名度也最高的海德堡大学。[3]

(三)科研后备人才:德国博士生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德国大学是近现代博士培养的发源地,德国每年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的数量在全球名列前茅。长期以来,德国大学博士生培养主要是两条途径:传统的“师徒制”和小规模的所谓“研究生院”,前者的缺点是从入学到毕业的过程不透明、学习封闭、学习时限较长;后者的问题则是只重视博士生中的精英部分,重理工、轻人文,覆盖面太窄,德国只有10%~20%的博士培养采取此种方式,大部分博士生没有受惠。这两种模式都缺乏稳定性和制度性约束,无法胜任当代高质量、高效率培养博士毕业生的任务。

1.师徒制模式。1809年德国柏林大学的创立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诞生,柏林大学第一次将科学研究作为与教学并重的一项大学基本职能,与科研相比,教学职能甚至退居其次。哲学院成为德国大学科学研究的家园,并取代神学院成为大学的中心,哲学博士学位也由此诞生,这个学位的设立标志着现代博士教育的开端。

传统的德国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带有很强的手工作坊式的前工业化时代特征,以师徒式的导师制为核心,博士生导师的德文是doktorvater,直译为“博士父亲”,体现了师生之间如父子般的亲密关系,既强调科学研究,也注意人品、个人修养的衣钵相传。学生以科研助手的形式跟着导师从事相关研究,学生是导师的助手和其学术思想的继承人;以研究所为培养单位,所长一般就是导师本人,学生免试入学,没有必修课,导师为博士生开设研讨班(seminar),取得科学研究的创新性成果是获取学位的前提条件,目标是培养学术研究型博士,所谓科学接班人。当时的博士学位并非是建立在硕士学位之上的学位,而是大学颁发的唯一学位。

德国大学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都没有按英美高校模式设置所谓的学士学位作为第一级学位。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综合性大学里实行的单一学位制被两级学位取代,增设硕士学位为第一级学位(diplom或magister),博士学位上升为大学中的第二级学位。德国法律规定,博士学位是取得高校教师资格和在医学等特定行业任职的必要条件。

德国高校除了少数艺术院校外,一般分为两大类:偏学术性的大学(包括理工大学),重实践的应用科学大学,只有前者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德国大学的博士入学一般没有考试选拔机制,通常大学毕业生只要成绩优良,并得到相关教授的接收就可以读博。

德国大学没有博士点和博士生导师的概念,所有大学的教授及已获得教授资格的讲师都可以作博导。德国大学的传统博士培养模式一般并不提供博士课程,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很多博士生主要在家自己读书、研究。目前,德国80%~90%的博士生在此传统框架下学习研究,博士生培养的理念和目标、方式,今天与19世纪并无实质变化。德国传统的培养模式由于过于追求纯科学的研究,只重视个人的独立研究能力,与社会脱节严重,近年来大受诟病。

德国科学委员会认定传统的博士生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有:与国际相比过长的学习时间,平均时间近5年。由此造成的博士生的高龄化,博士培养的结构层次不清,缺乏针对性强的课程设置,博士生学术交流机制的缺失,博士培养中流动性和特色的缺乏。[4]

德国高校校长会议也指出六大问题:一是博士生的身份不明确,导师对论文选题的辅导不够;二是研究选题过偏过窄;三是在第三方经费缺乏的专业比如人文社科专业,学生闭门造车,没有得到足够的指导,可能出现选题、研究方法、成果呈现等各方面的问题;四是传统的博士课程结构性不清,太没有约束力,对跨学科、跨专业方面的促进不够;五是博士生的与博士论文无关的事务性工作过多,导致毕业延期;六是就业市场的机会不多也导致学生迟迟不愿毕业。[4]

2002年科学委员会的统计表明,博士生年龄持续增大,人文科学毕业生的年龄更是远高于平均水平,达到36.1岁。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文科往往要自己选题,较少得到导师的指导;文科博士生从大学毕业到开始读博之间的过渡时间过长,平均需一年时间。

2.研究生院(graduiertenkolleg)模式。德国大学传统的学位是两级制,即: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一直只有硕士和博士学位,而没有学士学位。因此,研究生院不培养硕士,只培养博士生,德国的研究生院,其实也就是博士生院(promotionskelleg),它是对依然占主导地位的“师徒制”模式的补充。

德国大学自行决定是否设置研究生院,研究生院主要由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提供资金支持。

DFG的研究生院入学前提是:申请者成绩优秀,而且其博士选题与研究生院的研究方向一致。

虽然德国研究生院模式的初衷是借鉴英美Ph.D博士培养模式,希望发挥集体力量,加大跨学科研究。但是,实际上德国式研究生院与英美模式大相径庭。它并非大学的一级常设机构,也不是博士生的注册和管理机构,只是由来自多所大学相近专业的10~15名教授,15~25博士生,围绕一个课题进行研究的一个临时课题组而已。从名称就能看出其往往是跨学科研究课题组的名称,比如慕尼黑大学的“性别与差异研究生院”。它们需要定期接受DFG的评估,而且可能随着课题的终结而解散,所以也许称为课题小组更合适。

研究生院的模式最早出现在1990年前后,第一批研究生院是由大众汽车基金会和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联合资助的。这种模式通常被称为结构化培养模式(strukturier tepromotionsstudien),它与传统模式相比较有三大明显不同:

第一,竞争高标准博士生选择机制,只有最好的大学毕业生才能获得资格。第二,师生双方清晰的责任,老师要负责高水平的指导,提供好的科研工作条件。第三,设置广泛的博士生课程(包括大量英语课程)(4~6课时/周)。

除了DFG资助大部分研究生院外,此类结构化的博士培养模式还有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与DFG合作的,主要针对外国学生的IPP国际博士培养计划,马普所(MPG)与各大学合作设立的IMPRS博士培养计划等。

此类博士课程的共同之处包括:开展跨学科研究,发挥教授集体的作用,让博士生受到多方面的训练;既注重个人研究能力的培养,也注重集体合作能力的培养;缩短培养时间,读博时间一般定为3年;设立专门的博士生项目服务机构;国际化程度高,外籍博士生的比例高(约为20%),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的语言往往是英语,与国外学者、机构的合作多。

1990年DFG设定了建立300个研究生院的目标,这在2000年初就已经完成。全德已有6000多博士生经过这种模式培养后毕业,约占同期德国全部博士学位获得者的10%。2004年度正在进行中的DFG研究生院项目270个,2003年度研究生院的全部经费为7650万欧元,2003/2004年度参与计划的博士生6263人,博士后660名,奖学金人均为1000欧元/月。[5]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德国研究生院模式也面临挑战,目前主要的问题是:青年教授制(junior professor)的引入,使得博士生毕业后就有机会直接走上大学讲台,这就要求博士生在3年时间内除去科研外,还要学习课程设计、教学法、高校行政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而过去这些东西是在博士后阶段学习(habilitation)的;由于规模小,研究生院像个课题组,其重点在研究,往往忽略教学和管理方面技能的培养;由于经费的原因,目前德国只有10%左右的博士生在研究生院读博,而且往往是理工科学生,所谓只重视精英培养而忽略大众,重理轻文。

2005年巴伐利亚的博士生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两种培养模式并存,认为研究生院模式不应取代传统的师徒制模式的主导地位,它只能起到补充作用;90%以上的教授坚持自己挑选学生,而不是通过所谓的竞争选择机制,认为这是德国传统博士培养模式的优点之一,不能放弃;在入学方面,目前只有不到1/5的学生需要通过一个申请和选择程序;人文学科依然是传统导师制培养模式占绝对垄断地位,理工科则是越来越以研究生院的各种课题项目为核心。[6]

40%的被调查博士生对导师的指导不满意:无论哪种培养模式,大部分学生都抱怨从导师那里不能得到期望的帮助辅导,比如在专业知识、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博士论文的定期审评等方面,虽然研究生院里的博士生比大学传统师徒制模式下的博士生得到更多的辅导帮助和业绩考核,但也远远不够;延期毕业或中断学业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与博士论文无关的事务性负荷;尤其是文科学生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教师指导和同学之间的交流。

同类推荐
  • 在清华谈炒作之道:卖点炮制实战

    在清华谈炒作之道:卖点炮制实战

    本书摈弃卖点炒作庸俗化的负面理解、从卖点炒作的方法、原则、理念、层层分解、剖析、对卖点炒作具有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
  • 购物小窍门

    购物小窍门

    日常购物中的小窍门。米面油料的选购米质量辨别优质的大米颗粒整齐,富有光泽,比较干燥,无米虫,无沙粒,米灰极少,碎米极少,闻之有股清香味,无霉变味。
  • 悦读MOOK(第五卷)

    悦读MOOK(第五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当代北京电视史话

    当代北京电视史话

    本书的目的是记录和宣传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当代北京史的研究成果,帮助大家了解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同时,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向世人展示当代北京的成就和风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 驱邪扶正

    驱邪扶正

    佛道儒巫混杂合流的宗教文化现象,成为贵州民间信仰文化历史进程中的主旋律和贵州本土文化的显著特色。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但它们构成贵州本土文化……
热门推荐
  • 每天读点《孙子兵法》

    每天读点《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言简意赅,具有高度的哲理性,除了少数篇章谈及具体战争问题外,其余均可以“原则”视之。今天,人们不仅在战争行动时依赖它的指导,而且在进行政治、经济乃至体育竞赛等种种活动时也可从中得到启迪。本书从《孙子兵法》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含义丰富的句子,分为战争、将才、治兵、谋略、攻防、制胜、机变、虚实等章节,对孙子智慧进行解析,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历代论引、兵法札记、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孙子的思想。
  • 毒后养成史

    毒后养成史

    一朝穿越,成了吴国有名无实的皇后,皇帝厌恶,太后凶残,嫔妃横行,娘家算计,甚至新婚之夜被人喂了春药送到男人身下,还可以再悲催点吗?某女扶了扶额,她真心想做个好人,可是没机会怎么办?既然如此,她便把这些蝇营狗苟全部送入地狱好了,踹了皇帝,打了太后,灭了妃嫔,毁了娘家,做完坏人再做好人呗。可那位美男是怎么回事?什么,就喜欢人家的坏!矮油,人家不好意思啦,过来,人家保证不打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萌霸帝宠之兽妃难驭

    萌霸帝宠之兽妃难驭

    【简介无能,多多包涵!】现代精英特警,一觉醒来,看到了一只毛柔柔的爪子,惊恐瞪眼!她从高级人类变成一只低等兽族!他,帝咫魁,圣曜帝国百年中最英明神武却也最残暴的君主,洁癖甚为严重,三尺内人畜近。某一天,洁癖严重的尊贵帝王身旁出现了一只最为稀罕的狐狼之王,并且……关系融洽?九尾狐狼最大的特点就是警惕且不近人情,逢人必咬,别闹。圣曜君主的习性就是三尺不靠人畜,洁癖甚重,别闹。可是他们看到了什么?洁癖甚重的帝王正屈尊降贵的给逢人必咬的九尾狐狼——喂奶!惊掉一众人物下巴。九尾狐狼高傲的眼神扫过一众受到惊吓的人——瞧瞧内点出息!==========================================================【还没变成人的时候】“嗷呜~”我要吃肉。帝王冷戾的声线响起,“还没长牙,先喝奶。”小兽不悦的龇起狼嘴,示意高贵的帝王,看,这不是长了两颗!看着小兽迫切想吃桌子上的烧鸡,帝王眉心折痕愈发加深,最终叹了口气:“你吃吧。”颇为无奈。小兽兴高采烈的扑腾上桌,冲着烧鸡奔腾而去,张嘴——咬!“嗷呜——”一惨叫,只见小兽表情痛苦,眼中含着被欺骗的痛苦不可置信的盯着那高贵的帝王。你竟然骗我!“看你实在想吃,朕觉得不让你吃是罪过,但是消化系统还没长好之前,不能吃下肚子,所以就那石头打了个烧鸡形状,在撒上调料,画上色彩,你看,不是和烧鸡一模一样?”……【长成人之后】“这么一小只,还不够塞牙缝。”帝王那阅历丰富幽暗的丹凤眼上下打量着已经变成人的小兽。小兽嘿嘿一笑:“老娘现在是人,别想着在把老娘抓着炖汤了!”帝王那高贵的眉心又出现了折痕:“朕说的是,你现在看起来才五岁,朕下手了就是虐童。”饱含深意的看了一眼小兽。小兽满脸爆红,炸毛爆喝:“你个死不要脸的!满脑子的都是什么破思想!”……【文本一对一,不只是简单的宠文哦~】
  • 魂修

    魂修

    在一个遥远的大陆,居住着一群貌似地球人的人类。这块神奇的大陆叫子虚大陆。在这神奇的大陆上,普遍流传着一种修炼的功法,整个大陆也只有这一种功法,这种功法主要靠吸收天地灵气来提升自己的能力。而此种流传甚广的功法的最高境界就是吸收天地星辰之力,撼动宇宙无所不能,穿梭时空都是随心所欲的事。天地再无所限制了,不过那样的境界,从子虚大陆创世以来都从未曾出现,只是从上古流传下来的古书中代代相传。
  • 中兴名家智谋略全书

    中兴名家智谋略全书

    在东南沿海抗倭斗争中,最著名的抗倭英雄有两个:一个是戚继光,另一个便是俞大猷。
  • 最长安

    最长安

    她是权倾朝野的护国公之女,长安街的小霸王没事儿调戏美男,没事儿溜溜元宝,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如愿等到北景第一公子聘书,柔情尽付,公子却退了婚爬了墙弃了她一朝春夏改,父死家散,长安街一条龙变成长安街一条虫虚情假意谁不会?你会我也会。装疯卖傻谁不会?你会我也会。她说:“我杀不了你,也爱不起你,只愿再见是路人!”他说:“只要一息尚存,我绝不承认我们是陌生人!”年华成泥回忆碎,最是无情长安嫁东风一顾芳华落,最好不过长安月
  • 云萝姑娘:庐隐作品精选

    云萝姑娘:庐隐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古妖之影

    古妖之影

    按照人生轨迹本应平静一生的楚明皓,在高考失利后接到了神秘大学的邀请,并从此了解了真正的世界。世界上,竟然有着不为人知的妖之种族。人群中,竟然潜藏着数量众多的猎妖之人。千年的宿命,终结之日已将临近。少年自东方,跨风雨路遥
  • 千世灵界

    千世灵界

    一个域界临王受审判者的灵魂攻击导致重伤而后转世为一临界的一个12岁孤儿惹上暗世家庭被主教无情谋杀,后来孤儿醒来发现在一个周围都很黑的地方,一位老者出现,并给予强大能量让他承诺活下去,找到我,守护五界一域……本以为复活可好好活的12岁少年在生活中又遇到一些不可避免的大事务,慢慢的,在解决这些事中动用强力异能,慢慢的发现五界一域的秘密走入其他界面,度过许多事发现自己太过渺小,发誓变强,成为五界一域王者!
  • 流川枫与苍井空

    流川枫与苍井空

    两个青春期的大学生从相爱到分离又到重逢的感情变化故事,这个故事我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