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16300000117

第117章 均衡发展:建设高教强国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的政策诉求(1)

索凯峰

摘要:均衡发展是发达国家走上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经验之一。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遭遇资源短缺、竞争力不强、政策失衡等多重困境,均衡发展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强烈的政策诉求。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应当高度关注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实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才有希望,高教强国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关键词:高等教育强国;新建本科院校;均衡发展;政策诉求

高等教育强国(A Powerful Country in Higher Education,简称PCHE)是我国的一个原生概念和创新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众多学者围绕高等教育强国的理念、内涵、特征和体系等宏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试图回答“高等教育强国是什么样?”和“怎样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强国?”,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

问题是谈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人们关注的焦点往往是建设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诚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能够发挥“排头兵”和“领头羊”的作用,但在设计高等教育强国的时候,地方高校尤其新建本科院校往往被边缘化或被忽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要有所为,新建本科院校也应有所为。因此,从政策角度厘清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的诉求,既是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对制定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一、均衡发展:发达国家走上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经验之一

均衡原为数学概念,后来广泛运用成为社会科学研究效率的重要概念。一般说来,均衡概念是指参与某一活动的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各方利益都达到最大化的状态,或者说在社会中运作的不同力量处于平衡的状态。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蕴含丰富的内容和公平的隐喻,至少包括三层含义:其一是指高等教育在全国范围内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均衡发展,即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布局均衡;其二是指高等教育类型、层次体系的均衡发展,即高等教育结构均衡;其三是指高等教育需求与供给的均衡,即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与高等学校供给的均衡。应当明晰,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发展目标,更是一个发展过程,是一个从非均衡状态向均衡目标不断改进、从低水平均衡到高质量均衡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强调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1]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承担着双重责任,既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又要不断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前者为效率责任,后者为公平责任。[2]

我们可以追寻发达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寻求经验和答案。综观世界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也是一个由非均衡向均衡不断发展的动态平衡过程,形成了具有布局合理、结构灵活、类型丰富的高等教育体系。换句话说,发达国家走上高等教育强国之路离不开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政策重点普遍是追求公平。欧洲国家如英国、瑞典、芬兰和丹麦等,重点是公平的入学选拔制度和公办学校的均衡发展,力图通过追求高等教育公平缩小社会差别,实现更高程度的社会公平。从美国来看,美国则关注入学机会平等,资源分配公平,公众参与决策权利公平,对贫困群体(包括黑人、移民、残疾人及其他处境不利者)采取特殊教育补偿政策予以支持。大学体系中既有世界顶尖的大学,又有适应社会一般需求、数量巨大的社区学院,其庞大的受教育人数和拔尖人才各领风骚,各得其所,形成了和谐的动态平衡。这种均衡发展的局面不仅因为美国人非常重视高等教育,而且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高等教育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得益于其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服务社会的实用主义办学理念。[3]法国的高等教育不但坚持自己的特色,还坚持高等教育多样化。18世纪高等专科学校的出现就开始了“一个国家,两种大学”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双轨制发展模式,后来还兴建综合理工学学院、工科学院、理学院以及发展私立高等教育。[4]

二、多重困境: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现实际遇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单一化教育向多样化教育转型期,新建本科院校应运而生。此间,一批专科学校、部分成人本科院校和基础相对较好的民办高校通过建设、合并和发展等路径进入了本科院校行列成为本科院校的新生力量。据统计,1999年到2006年我国共有新建本科院校210所。[5]2007年和2008年我国新设置本科院校均为14所,截至2008年,我国共新建本科238所,占我国755所本科院校的31.5%。从诞生之日起,新建本科院校就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其规模和数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基座部分,对促进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新建本科院校多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其定位多是地方性、多科性教学型本科院校。在升格前,大都以技能性教育为核心,再加上设置这批院校的历史原因和政策导向的相似性,使得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面临多重困境。

(一)转型期办学定位不准

正如前述,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是由办学历史较长、办学基础较好的专科院校升格或由几所同层次学校合并升格而成的。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高职高专院校独立或合并升格的综合性新建本科院校;二是师范专科院校升格的本科院校,以教师教育为主;三是以工科、文科及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升格的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已基本完成了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型的过渡,但由于升本时间有先有后,多数院校的在校生数、专业设置等均处于本、专并存的状态,且本科教育确立时间较短。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大都经历了“合并+升本”的阵痛,并且经历了接受教育部评估的洗礼,转型期的新建本科院校倾向于办学模式和发展目标上向老牌本科院校看齐,在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与老牌本科院校亦步亦趋,特色得不到彰显。究其原因,这与长期以来实施非均衡发展政策不无关系。我国长期秉持“精英化”阶段的政策,重点关注“985工程”、“211工程”等高校的发展,因为这些高校是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家队”和“地方队”。涉及高等教育系统分层分类的法规法令却迟迟不能出台,使得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游弋和徘徊。

(二)教育资源严重短缺

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其中人力资源又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资源主要受人口变化的影响,并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规模;教育者资源主要是一定规模的高素质的教师和高教管理人员。学校教育的物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财力资源的物化,同时又是构成学校教育教学的物质环境组成部分。狭义上的教育资源主要指以教育经费为标志的教育财力资源。本森(C.S.Benson)所称,评判教育财政制度的标准有三:即教育机构的资源供给是否有效;教育机构的资源供给是否充足;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否公正。[6]以这三个标准评判,我们可以发现影响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变化的至少两个相关资源问题:一是教育资源短缺;二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正引起不均衡。就财政投入而言,我国公共教育投入不足,资源总量短缺问题十分突出,各级各类教育仍然不同程度地面临着经费不足等问题。相比部属高校而言,新建本科院校资源短缺现象更加突出。即便是投入到地方高校不太充足的资金中,又将其中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个别院校,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的甚至有的还不到同类省属院校的一半。有些新建本科院校为迅速完善办学条件,提高软硬件水平,竞相圈地,新建扩建校园,依靠银行贷款建成一批规模宏大、华美壮观的园区。但随着贷款陆续到期,部分高校深陷还贷泥潭,引发财务危机。此外多校区运行导致运行成本高,其教育经费更是雪上加霜。经费短缺已对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学生培养各方面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7]

(三)竞争优势不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长期以来在政府的控制、指导和支持下运作,学校的经费、人员、生源、甚至学科建设、专业设置都是政府计划内的事情,学校的类别、层次都是政府“钦定”的,所以学校之间在本质上是不存在真正的竞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变革,政府的直接管理变为以间接调控为主,建立起以市场机制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主导、学校自主办学的运行机制。大学作为一个高度社会化的组织,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日益市场化的今天,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占有资源的排他性引发了学校之间的竞争。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新建本科院校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流高校的“压”、老牌本科院校的“挤”、同类院校的“争”、民办院校的“抢”以及高职院校的“赶”。在有限的教育资源范围内,如何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如何拥有更多的优质资源,如何争取更多的教育对象,如何应对国际和国内行业之间、行业内部的挑战等一系列问题上的竞争日趋激烈。

同类推荐
  • 胡华文集(第六卷)

    胡华文集(第六卷)

    本书是胡华文集的第6卷,收录了胡华生前的书信、笔记、自述性文字等,反映了胡华作为一名学者,其对待治学和生活的严谨态度,全面展开了他的学术思想以及对于人生、治学的看法。
  • 足迹与风采:南航校友访谈录(全2册)

    足迹与风采:南航校友访谈录(全2册)

    2012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迎来六十华诞。六十年来,南航培养了12万余名校友,他们在社会各个领域建功立业,其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开拓者及各条战线上的杰出人才,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共收录了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各个时期从南航毕业到校外工作或曾经在南航工作过的校友访谈录100篇 (共两辑)。篇目按受访校友的入校先后顺序排列,同级校友以姓氏笔画为序。从这些讲述校友成长足迹和创业风采的朴实文字中,读者能够分享南航校友们的人生经验,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可以读出一部鲜活的南航“校史”,找寻一脉相承的南航“基因”,感悟生生不息的南航“精神”。
  • 逻辑分析真的很重要(名师解惑丛书)

    逻辑分析真的很重要(名师解惑丛书)

    本书主要通过各种案例训练青少年朋友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青少年朋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 季羡林谈师友(典藏本)

    季羡林谈师友(典藏本)

    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语言中,只有汉语把“恩”与“师”紧密地嵌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名词。这只能解释为中国人最懂得报师恩,为其民族所望尘莫及。——季羡林 交友之道,盖亦难矣。其中有机遇,有偶合,有一见如故,有相对茫然。友谊的深厚并不与会面的时间长短成正比。——季羡林 我主要论述的是寅恪先生的人生基本态度,也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似乎有点离了题,可是我认为,并没有离。一个学者的基本人生态度怎么能够同他的学术思想截然分开呢?以陈先生的人生基本态度为切入口来求索他的学术思想,必能有新的收获。——季羡林
  • 产学研合作发展研究

    产学研合作发展研究

    本书从创新理论、经济理论、教育理论等论述了产学研合作的理论基础,总结了产学研合作的运作机制、模式、对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前景提出了对策。
热门推荐
  • 青丝引

    青丝引

    大婚之夜,她独守新房,直至东方吐白,那个温文儒雅有如神祇的新郎彻夜未回!再也忍不住,穿着红得赤眼的喜服,疾奔而出。在另一个女子客居的闺房,她看见她一直以为的良人与别人衣裳不整!天崩地气急攻心,一口鲜血吐出,决绝的拒
  • 年少蹉跎了时光

    年少蹉跎了时光

    顿时我眼前一亮,既然有男生看长如此人妖,长长的睫俞像扇子一样敷在眼睛上,鼻梁高挺,薄唇微抿,阳光淡淡透窗折射撒男生脸上,有些苍白的脸显得透明似琉璃一般,五官搭配在一起还比我漂亮!真是令人发指。男生好像听什么嘴角抽搐了一下“你是女的?”令我内心非常不爽!面目可憎往他的方向冷哼一声内心呐喊小白脸“不然!”白大褂的张医生看看我俩,就边跺着猫步走出去边说“我给你们打个证,回家好好休息几天!"圆圆嘚肚腩一抖一抖的,让我脑内深思浮现一句话不是学校伙食好就是医务室油水多!
  • 七修类稿

    七修类稿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豪门之弃妇也逍遥

    豪门之弃妇也逍遥

    她有的是钱,可是却过得忧伤和寂寞,老公不爱她,公婆也不喜欢她,还有小三隔三差五的上门破口大骂她。终于有一天,她受不了了,心一横洒脱去,精心打扮约上好友踏上寻花问柳之路。哪知……(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七曜未世录

    七曜未世录

    若无力就是罪恶,那力量就是正义吗?从那天起,我心中就无法接受这虚伪的生活。错离的时间,被篡改的记忆,家畜般的人生,真实一直渴望自我!——对!错的不是我,而是这个世界!一个被世人称为黑暗之子的少年;一个延续了数万年的神秘预言;一个拥有着无数英雄的传奇大陆。(这本书是小月的一本老书,有近两百万字,如果书友们喜欢,请收藏观看吧。另外,小月的新书《浩瀚苍穹》已经发布,如果书友们觉得小月写的还行,请将推荐票都投到那边去,万分感谢!)
  • 平凡穿越路

    平凡穿越路

    睁开眼睛的一瞬间,头顶上的那些是什么东西?陈晨从床上坐起来,有点不太敢相信的看着周围“这是?穿越?”且看一个都市女人穿越后与心爱之人在重逢后相依相爱一步一步走到神界天尊的心路历程。非常感谢亲亲尉迟金姝封面,终于不用裸奔在点点了~
  • 嚣张女捕悲催王

    嚣张女捕悲催王

    洛依的人生简单又嚣张。简单是因为她的少女时代就只有三样最重要的东西,嚣张是因为作为醍醐镇上唯一女捕快,她独享了各种特权与优待。方南逸的人生得意又悲催,当男主碰上我们女主,看看女主的性格设定.他能不悲催么?因为他的得意日子就结束了!
  • 十五季

    十五季

    本书献给那些在本该好好学习的年纪里爱过或者被爱过的少男少女们。
  • 金醉情迷

    金醉情迷

    准情侣会是准夫妻吗?恋爱的时候用心去爱?结了婚以后用脑子去爱?什么样的男人才算真正的男人?什么样的女人才算真正的女人?什么样的生活才算真正的生活?为了生活我们错过了什么?放弃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而这一切就是生活吗?就是人生吗?
  • 郭沫若集

    郭沫若集

    郭沫若(1892-1978)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和作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和主任。他学识渊博、才华卓著,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均有重大建树。本文集选录他有关历史学、古文字学和文艺理论、文艺批评的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四十八篇,分为上下两编。 编为历史学和古文字学,下编为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