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15900000003

第3章 我与无线的恩恩怨怨(2)

换了假设的问号作开场白,“假如‘亚视’由我来办……”,却是叫人千头万绪、轻率不得:历朝积弱,人缘(观众)匮乏,信用(心)破产,赤字恒久与我同在——烂账一盘,真要理好,不正是考理想,考眼界,考管理,考识见的一大题目吗?

如是,“亚视”借佛敬花,鼓吹港人食脑。不止,还要双管齐下,《急救香港》。

隔邻台还在歌舞升平哩。汝却于黄金时段警告天下:“阁下的立足地已病入膏肓,再不延医就诊,须知后果自负。”形式容或插科打诨,然而有的放矢,难道会比重复又重复地看一只汤团如何掉入一群艺人的嘴巴更无聊?

事实后来证实,与其起义,人们的抉择是继续被“大台”殖民统治。这个现象,一般归咎“惯性收视”,反为甚少深入探讨“惯性”的虚实——假若从相反的“不惯”入手,可是因为港人最怕面对的现实,恰恰正是“吴征革命”的精神所在?

昙花

一粒沙可以看见整个世界,从本地电视行业的生态,可以了解香港(人)为何只能是香港(人)。

日前提及,在“利益”这块大饼之前,表面你死我活的两大电视台,其实有着牢固的共识——阿二从来不想爬头,阿大也没意思将阿二歼灭,所谓尔虞我诈,不过是把局面维持在有人继续分得大份,又有人满足于以细份糊口,所以节目编排数十年如一日:YOUJUMP,IJUMP.

跟,是策略。然而背城借一也是兵法一种呀——假如知己知彼是生意人开门的第一件事,明知没有条件死跟的亚视,为何依旧屡败屡战,替本台训练跳槽的绵羊,替敌台打造前途无限的明星?

吴征在亚洲电视的昙花一现,几乎打破了两台的“阴谋”——以互相依存之名,实行因循惰怠,剥夺了大众的选择权利。问题在于,表面上备受束缚的人们,原来更怕回复自由身——选择(又名动脑筋)。何况独立于剧集以外的“现实”,向来不受港人拥戴欢迎?

悲观的说法:“电视是师奶才看的(!)”乐观:“港台制作不是渐受支持?”若你问我,两者均是消极的论调——对现状再多不满,也只能期望它自然进化,或,若是老死不变,个人也实在有心无力。

香港人其实都知道“香港”的问题何在,但要大家不做“香港人”吗?难啊!

1999年3月5日—3月8日

谁在“造”电视?

“造”的意思,不是上班打工,是创造。创造者,是将此刻尚未存在的事物、仍未发生的事件、还未诞生的人物、还未出现的现象,从零变有的过程。香港的电视史在过去20多年是“做”多过“造”,引申来说,便是培养了无数的平庸之辈却出不了一个上帝,难怪香港电视早已神话不再——因为电视业界之中,就是欠了“黎智英”?

我的意思是,“黎智英”在出版行业带动香港以至台湾的“文化大革命”,为什么电视中人却没有一个名字足以势均力敌,或抗衡,或较劲,或唱反调,或火上加油?答案只能从过去二十多年来电视台领导人的名册中搜寻——对不起,懂得借助小匣子的魔力呼风唤雨,终究令社会风起云涌的,今天都不再“做”电视了。继续在“做”的,则若不是行外人——电视台高层中有许多是会计师;便是做了很久,都变不出法术的魔法。容许我大胆假设,过去二十多年消磨在电视上的徒劳,都是由于领导和创作班子不像忽然冒出来的“黎智英”:身为传媒,却不明白操控大众的思想、感情以至行为是怎么一回事。

自梁淑怡时代(七十年代的她,不是八十年代入主亚视的她)成为历史名词后,香港电视史便走进了“集体作业”的纪元。换个说法,便是放弃开拓多元,将分流的观众重新汇聚到主流的节目系统,好处是为电视台节省开支,并且让创作规律化,方便营运和管理。假设读者之中有人不知道20多年前的无线电视和现在的分别,当然觉得三线剧集的选择不外乎自拍和外购两种,而很难想象曾几何时,翡翠台周一至周五晚上的黄金时段每晚既有不同主题的处境喜剧,又有自制纪录片集、闹剧、电影评介、游戏等,青菜萝卜,各取所需。

舍弃多元,是变相强逼有不同专长的创作人配合公司的制作方针,走到同一条路上。我碰巧在梁淑怡时代刚结束,邵逸夫时代还未正式开始的交接时期在无线写过剧本,当时的长剧制作方式是一个编剧搭档一个编导,合作三集为一单元。我被分派到过的一位合作编导,便因不甘受制于工厂般的制作模式而尽量争取个人创作空间,结果除了换来“创作组”以“玩嘢王”的称号把他调侃排斥,还遭到一段日子的雪藏。

幸好这位编导的自信爆棚,他的创作欲望和视野没有因为无线的阻挠——如果不叫阉割——而受到打击。今天他已是无人不识的一位电影工作者问林奕华。我猜对他来说,无线给他最大的扶持,到底还是技术上而不是创作上的吧?——直至此刻,他和很多才华不能跟他相提并论的导演一样,都像等待戈多般,等待好的剧本。

我是不是离题了?当然没有。香港的电影、电视、电台、舞台、广告,以至学校里的戏剧小组都像等待戈多般等待好的剧本,这是无线自七十年代末期放弃制作多元化节目后香港人必须面对的后果。而无线当时的决策人之所以能够大刀阔斧地把黄金时段的枝叶砍去,剩下戏剧独沽一味而没有受到社会的质疑或反对,则是香港文化的一大特征:谁叫我们如此被动?

被动的香港人在无线的巨大身影笼罩之下变得更被动——不是有个充满民间智慧的说法:“无线节目使人愈看愈蠢吗?”——但吊诡的是,无线强化了被动的社会风气,却同时让自己也变成最被动的一方。在过去的日子里,香港人不单看见它多次被逼抄袭别人的成功(如《一笔OUT消》之于《百万富翁》),又会不断重复地自己抄自己——别说桥段,就是对白,在不同剧集中听到相同的对白模式如:“你记唔记得嗰阵时你/我××××”——用意是带动情感和记忆——你知道无线编剧用得问林奕华“此君是谁”,答曰“王家卫”。——编者按有多滥、多公式化?致使它在节目创意与编排上就算偶有火花,最终还是功败垂成于它所制造出来的“社会的错”:(一)《残酷一叮》后劲不如节目早期,是因为报名参赛者的类型不够多元,以至制作单位要把搜罗范围扩大至境内、海外的华人地区;(二)《百法百众》本该以大众发言为主,结果是当镜头对准那一百位现场观众时,若不是传来旁述仁兄的声音:“因为观众没有意见发表……”便是人们的声音变成噪音——在镜头面前的大众每多前言不对后语,牛头不搭马嘴。

无线在过去二十多年来建立的角色,有点像粤语片在五六十年代在电影史上的贡献:演员、艺人出产不少,若论艺术成就,却只有凤毛麟角。但我们今天提起粤语片,大多会在前面加上“老好”二字,既是感情因素加的分数,也因为昔日社会的情怀叫我们总是先有怀念,再有想象。故此有时我也会有那么一点的动摇——是不是再等十年十五年成为过去,我(们)再回看现在那些“不堪入目”的无线剧集如《窈窕熟女》,也会感叹将来的东西比不上今日,是必然的一代不如一代,一蟹不如一蟹?

答案可以有两个。消极地看,似乎只能接受“怀旧”是消费主义时代情感的唯一出路。像我最近和一群大学生一起看《网中人》,这出在26年前曾被我嗤之以鼻,认为它是为煽情而煽情的劣质肥皂剧,今天竟然渗出了《创世纪》一类向上爬戏剧所没有的“人情味”!原因?是当年尚被允许的缓慢节奏让人物的情感和彼此关系有足够的篇幅发展成“戏”。而在今日,“戏”早已由情感的凝聚变成情绪的爆炸,观众再不欣赏编导如何引导观众进入人物心理与情感,却是追求一场比一场强劲的发泄,而不惜摒弃逻辑和情理。

当大学生们对着《网中人》中的周润发说不出话来时,我才肯定了怀旧是更新之前必须造访的一站。年轻人固然觉得凡事慢三拍的整体气氛十分难捱,但荧幕上的那张脸还是足以压场。他们愿意在那标致的五官上耐心静候表情的变幻,表情的变幻又为面孔带来不同的景观。眼泪未流鼻子先红,让人对受了委屈的他心生怜惜;被奸人所害,与皮笑肉不笑的对方四目交投,他的全身绷紧,不发一言,看上去十分美,是坚忍、尊严、不可轻侮的美。虽然同类情节后来也在罗嘉良身上被搬演无数次,但在真迹之前,我看见了年轻人的神色犹如第一次在卢浮宫看见大卫像。

相比之下,此时此刻每晚在翡翠台播出的《佛山赞师傅》却像一幅《诸神的黄昏》。单凭名单可说是一时无两的大卡士制作,最后却落得一众名角如元彪、梁家仁、刘家辉等,角色或与年龄或与戏路不相称。你可以说,周润发的幸运是在他年轻时遇上同样年轻的无线,甚至,如果用他作为隐喻,那些青春得使人连正视一眼都有亵渎之嫌的日子真是一去不返了,而相对于他当年的耀眼,今天的新人便显得分外黯淡——步入沉闷中年的电视台,又怎会有条件帮助年轻人把青春挥发?

我认为香港的问题是只有一个媒体强人,所以才出现“传媒治港”。偏偏所谓治港的传媒,还不是指家家户户都有收看的无线电视——没有人会不知道,高踞收视率遍及港澳以至广东省的电视台,近年的节目内容和格调均以“苹果”和“壹传媒”的取向为依归。即是说,即使拥有制作节目的自主权,它的影子主人,却几乎已是“黎智英”。

当然,括号内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意识形态。我们之所以不能凭一个人名来形容无线的风格——例如很“方逸华”或很“邵逸夫”,是因上述两个名字极其量显示了商人的普遍特质,但“黎智英”却包含着更多的符号有待被译码。“他”是推崇民主抑或鼓吹民粹?“他”是奉行尚智还是实行反智?“他”走向中产还是迎合草根?“他”是提供娱乐还是利用娱乐?“他”是带领群众还是利用群众?

而我们最多市民“拥护”的一家电视台甚至不会就上述问题抽丝剥茧找出答案,抑或是不敢?因为“黎智英”在香港人心目中的地位比特首更超然,没有他便会令几百万人失去了精神支柱?——如果抄袭壹传媒旗下刊物的杂志便是香港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我想指出的是,无线呈现的强弩之末(也就是本地电视),一半是它的因循老化所致,另一半则是因为受到一个具有个人领导风格的传媒机构猛烈冲击,根本无法追上它所制造的市场需要,所以才不得不在各方面以该机构的品位和形态为制作方针的依归。表面上无线仍紧执香港电视第一大台的牛耳,实际却是受到别人的遥控。对于这个“别人”,无线高层当然可以用漂亮的门面说话来作下台阶:“支持无线的广大观众。”

电视可以用来娱乐,但娱乐不是电视的全部。或扭开电视,或关上电视;或驻足在某个节目之前,或受不了某些节目、某些频道而不断转台,都是基于有些东西被我们预设为可被接受,甚至期待,又有另一些只能以忍受来形容,或干脆不想看见。一切跟习惯、爱恶挂钩的选择都是意识形态的反映,而当电视台一味以市场法则作为理由来限制人们的选择时,政治便从娱乐的台底浮上台面。

我一直替香港人叫屈的,是我们的谈话节目在数量和种类上已远远落在大陆和台湾之后。谈话节目不一定句句金玉铿锵,但在一定程度上它们确实能够打开人们的耳朵,然后让人们自由决定要不要进一步敞开心灵。我想我到今天仍对在香港“造”电视抱存幻想,便是因为访谈节目在我们的电视文化中仍是有待开发甚至有潜质的一块“地王”。

2005年11月18日

三十年不变

香港人看电视就是看“无线”。“无线”本来不是符号,它只是无线广播。但由于一九六七年TVB开台带来第一个无线电视广播频道,以后便开启了“无线胜有线”的悠悠四十年,即使之后无线广播再不是TVB的专利。前身叫丽的呼声的亚洲电视,也在一九七三年投入无线广播服务,奈何“为时已晚”,因为大众早与提供免费娱乐的无线产生感情,任那其实更早在香港登陆的电视台如何穷其反攻的心力,它的老板和股东换了又换,但收视率依旧低迷,它的地位维持“弱台”(或俗称“二奶台”)数十年不变。

“无线”不只在精神上垄断一种广播的称号,还稳稳掌握观众的心理。早期是借助大批从粤语片过档的老牌演员——七十年代国语片(邵氏、嘉禾)与外语片(荷里活)终结了粤语片的七日鲜时代,转业加盟TVB的除了中年演员,更有青春偶像如萧芳芳。只不过萧芳芳志不在电视圈发展,客串主持了单元节目《芳芳的旋律》后,她便负笈美国升学。

但在电视上看到的芳芳并不是银幕上的芳芳。同是青春少艾,她在粤语片里再时尚,也还是草根阶层眼中的“时尚”,但在《芳芳的旋律》里,她唱的不是中词西曲而是直接演绎披头士;跳的舞不是迎合大众口味的阿哥哥而是现代舞;她还不用硬滑稽的“扮鬼扮马”来证明自己有喜剧天份,却是跟年纪相若的拍档——包括许冠文、许冠杰——互相交流,撞击出以幽默来引发笑声的小品。换句话说,萧芳芳与草创期的TVB如鱼得水,是个人与社会皆趋向开放、洋化和崇尚中产的结果。

同类推荐
  • 珠江,东方的觉醒

    珠江,东方的觉醒

    以珠江三角洲作为艺术焦点,按照历史时序,全景式地追溯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作品所叙写的,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一直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对这样富于历史意蕴的大题材,要求作者有开阔的视野和历史眼光,要求作品配以大的结构框架来容纳和消化极其丰富的内容。而这一方面,正是作者所长。面对“百年鸟瞰,卅载观照”,作者以时间流程为经线,以人物活动为纬线,勾勒、交织出一幅中华民族舍死忘生、百折不挠地求生存求发展的百年历史画卷。
  • 高高的白杨

    高高的白杨

    本书是小小说,作者用自己平实的笔触为读者勾描了一幅社会百态图。内容涉及校园、职场、情感等多个领域,共九十余篇,读后启人心智,引人深思,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可以开阔视野,认识社会,给自己的写作以及日常生活带来帮助,是本值得一读的课外读物。
  • 标志与季节

    标志与季节

    本书描述了时间在自然中发生的微妙作用,揭示出各种动植物在自然界中随季节而发生的微妙的变化,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动人的、生机盎然的自然和谐之美。同时也是一部作者寻求精神家园的朝圣记录。
  • 我们的存在或新的种族

    我们的存在或新的种族

    本书选用书中一篇文章做书目,以有机地连接12篇各不相干的文化批判随笔。在这些文章中,有些篇章由于引用了古人的著作片断,对已习惯使用现代汉语的读者来说,初读时,可能会引起一些难以避免的不习惯。但这些篇章同其余各篇一样,充满了思想的灵感的闪光,引文并不多,文章是易读的,值得读者品味,其中的独创性、新颖性,很有启发意义。
  • 愿你是阳光,明媚不忧伤

    愿你是阳光,明媚不忧伤

    如果生活没有阳光,黑夜中依然会有风景,风景中依然会有星光,星光下依然会有小桥,小桥下依然会有渡船,渡船依然会扯起风帆到海角。还有心花,还有希望,这是我们的生活,这是我们的阳光,黑夜中有我们的心灵,心灵中有不灭的阳光。《愿你是阳光,明媚不忧伤》精选《哲思》创刊十年以来最受读者欢迎,最具正能量的文字,霸气传递正能量:我们并不需要向外界索取,而应该在自身内心深处点燃能照亮旅途的阳光,不用点亮世界,能温暖自己欢愉四周就好。
热门推荐
  • 梦回千年

    梦回千年

    她是一个盲女,在别人的讥笑和欺负下长大,后来,她去治疗眼睛,因而结实了宋林。他对她很好,好到她以为和他有可能在一起,最后才发现,他的好,也只是出于可怜。她不需要他的可怜,转身离开,继而意外失忆。再相遇,她从他眼里看到爱恋,渐渐的才知道了,原来,他也曾爱过她。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大科技时代:人类文明发展思考

    大科技时代:人类文明发展思考

    科学把我们推上天堂,还是把我们拉下地狱?无论是大思想家卢梭,还是声名赫赫的精神领袖伏尔泰,得出的结论也是截然相反的。
  • 魔刀之尊

    魔刀之尊

    红尘如诗,江山如画。如果所谓的自由之土只是一座囚牢,那么就用手中之刃,斩断一切枷锁。他,天生觉醒双魂的绝世天才。一人,一刀。斩破苍穹。
  • 无字宝箧经

    无字宝箧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灰时间

    灰时间

    主人公是因伤退伍的特种兵,相爱多年的女友被残忍的帮会当作人质并残杀,主人公开展一系列复仇行动……
  • 市场与政府

    市场与政府

    《市场与政府》收录了张维迎三十余年来的重要文章和演讲33篇,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08年金融危机,张维迎一直活跃在中国改革的最前沿,他的许多观点后来被证明具有极强的预见性,本书精选的文章,几乎囊括了张维迎教授所有对中国改革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观点,他对市场经济的坚持、对主流经济学的思考和对中国资本市场及金融稳定的建议,都在书中得到了完整的论述,本书是了解张维迎学术思想、理解宏观经济脉络、认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权威文本。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在于市场体系自身包含着反市场的力量—政府。这是一种“异化”。
  • 绝色天医:腹黑小狂妃

    绝色天医:腹黑小狂妃

    天才魔女重生为废材少女,没有灵魄无法修炼,寄人篱下,饱受欺凌,还带着个天生残疾的拖油瓶弟弟。什么,堂妹和未婚夫想谋害她?抱歉,她已经不再是任人欺辱的废物了,想害她,保证你有来无回!她手一挥白骨一堆的时候你们还在吃奶呢!可是,她只不过想学医术治好弟弟的残疾而已,怎么一不小心就成神医了?也罢,救人杀人一念之间。友情提示,天材地宝、仙丹灵药、异兽珍禽全都是她的,至于这个自称她夫君的无赖家伙,你们谁看上谁拿去吧。某人满目宠溺:“娘子,你又调皮了。”
  • 北夜歌

    北夜歌

    用七个夜晚换一生的眷念,你怕吗?我不怕。从困兽之野的战场上醒来,我便遗失了过去的记忆,我不记得自己的名字,也记不起我是谁,但杼墨告诉我,他会带我去世界的尽头,找到被我遗忘的曾经。于是我跟着他,走上一条不知终点的路。路上有暮沧渊,路上有枯荣树,路上有黑色的舜华,路上有成群的往生蝶。一棵树,叫重难树,树上结着一种果,叫生生果。传说它凝结着众生的记忆。我吃下四颗果子,看见了属于他们的执念和羁绊……一枕黄粱,浮生一叹。有人选择铭记,有人选择遗忘。铭记或遗忘,其实都不重要,一切终究会成云烟,消散在洪荒世界里,变成野火燃剩的灰烬。寂雨凉风,岚云绣景。霏霏烟雨下盛开的彼岸花和曼陀罗。都是寂寞的影子。
  • 幻迷:紫瞳妖姬

    幻迷:紫瞳妖姬

    “不要对我太好,我会误会你喜欢我。”“这难道还是秘密吗?”她像一朵带刺的玫瑰,陨落的流星,降落此地。嘲笑讥讽使你蜕变,但其实这是她本性。友情,爱情的熏陶使她忘记了本性,这就注定了她悲惨的下场。当她的瞳孔泛着紫光,当她的嘴角微微上扬,这一生的琐事,就这么结束了。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堕落,但她认为,那里是天堂。她很令人羡慕,尽管她最后走入了地狱,但她得到了最珍贵的东西。“恶魔是不能心软的,但这一次,我选择做了一次天使。”
  • 外国现当代童话

    外国现当代童话

    童话,是少年儿童对外部世界充满幻想的模板,是他们获取知识的摇篮。那些优美、充满趣味的童话,永远滋润着孩子幼小的心灵。 由青少年成长必读经典书系编委会编著的《外国现当代童话/青少年成长必读经典书系》汇集了外国现当代经典童话30个,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内容上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引人入胜,妙趣横生,是一本经典童话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