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14800000023

第23章 全球公民社会与公民身份(4)

三、全球公民身份何以可能

全球公民身份理论尽管是不成熟的,但它的出现加深了人们对“全球公民”(或“世界公民”)这个古老概念的理解。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个体必然摆脱民族国家边界的束缚,成为一个联合的全球社会中的公民,作为完整的和平等的社会成员而受到对待。但是,在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关系主导行为体的今天,显然只能怀着一种期待的心情来谈论这样一种全球公民身份的理想。民族国家一如既往地横亘在全球公民身份与公民身份之间,如何消解这两者之间固有的张力,成为全球公民身份论者面临的最大难题。

艾利斯·马瑞恩·杨尝试着解决这一问题。杨的努力从对全球公民身份本质的重新认定开始,她认为,这种新的公民身份不等同于传统的普适性公民身份,“将公民性定义为一般性并不表示所有对社会事务的经验、需求与观点都有表达的机会且都能受到尊重。并非所有的人都采用一个一般性的观点,且在一般性观点之下,并非所有的经验与观点都能够被理解并且被考虑。社会群体的存在意味着人们拥有不同的(虽然未必排斥性的)历史、经验以及对于社会生活的不同观点,这也意味着他们无法完全理解其他群体的经验。没有一个人可以宣称一般的利益,因为没有一个群体可以为另一个群体代言,当然也没有谁可以成为全体的代言人。因此,为了让所有的群体经验和社会观点能得到表达、被聆听以及被考虑,唯一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在社会中拥有特殊的代表权。”她提出了“群体代表权”(group representation)的概念,并指出,近年来的解放性社会运动已经发展出许多以异质公众为理念的政治实践,并且他们至少部分或者暂时地建立了这样的公众群体。这些主张群体差异的社会运动在近年来获得了一定的群体代表权。

群体代表权构成了杨的“差异性公民身份”(differentiated citizenship)理论的基础,而这种理论被认为“对占主导地位的公民观念构成了严重挑战”。

差异性公民身份被杨视作“实现每个人被纳入完全的公民身份,并作为完全的公民进行社会参与”的最好途径。她试图论证,公民身份的普适性,在每个人都被包括和参与的意义上,与现代政治理念中其他两种普适性的涵义之间远非是相互支持的,而是充满张力。这两种普适性的涵义分别是,作为“一般性”(generality)而言的普适性,以及作为平等对待的普适性。首先,公民行为所表现或者创造出来的公意(general will)超越了群体联系、地位以及利益的特殊性,在实践中排除了那些被认为不能接受这个一般性立场的群体;这种坚持公意的公民观倾向于对公民强制以某种同质性。当代的公民复兴论者,就其坚持公意和共同生活的观点而言,他们含蓄地支持这种排斥和同质性。

因此,杨认为,每个人被纳入而且参与的公共讨论和公共决策需要一套群体代表的机制。其次,在群体之间存在着能力、文化、价值以及行为方式的差别,某些群体拥有特权。如果严格遵循一种平等对待的原则,将会使压迫或者弱势状态趋于固化。因此,每个人在社会和政治体制中被包括而且参与的目标有时需要考虑到群体差异(group differences)的特殊权利(special right),以此来瓦解造成压迫和弱势境地的根基。

这样,全球公民社会的动力机制就被看作是对群体代表权的追求,而全球公民身份实质上演变为一种差异性公民身份,这即是说,要充分实现公民权利,公民必须在全球公民社会的不同群体中扮演不同角色。因此,全球公民身份与民族国家的公民身份之间就只是代表性不同的问题,相互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尖锐的冲突,公民既可以恪守对民族国家的义务以作为政治权利的交换,也可以参与全球公民社会的行为以实现特殊权利,而国家只需平等地对待不同公民群体的差异性要求。这种看法显然是非常理想化的,它试图回避这样一个问题,即现有的对全球公民身份的理解所带来的与民族国家公民身份构成的纵向冲突。在现有理解之中,全球公民权利概念意味着超越了民族国家权利的公民的普遍权利。换言之,当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理应是后者服从前者;即使没有表面上的冲突,前者也意味着对后者的挑战,因为如果存在对一种全球公民权利的信仰,那至少说明在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公民并不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这样,矛盾实际上还是存在的。而在杨的理解之中,全球公民权利与民族国家公民权利之间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全球公民社会中争取群体代表权的斗争恰恰为民族国家提供差异性的公民权利提供了方向,问题关键不在于这种斗争构成了对民族国家公民身份的威胁,而在于在这种形势下,民族国家为实现公民权利找到了新的方向。用扬的语言来表达,国家公民身份和世界公民身份已经构成了一个连续统,而这个连续统现在至少已经显出轮廓来了。

当然,杨也看到了,即使以差异性公民权利来理解全球公民社会,也存在着一个问题,即这种差异性如何才能得到调和,因为特殊权利之间并不必然是和平的,各种冲突不可避免。对此,杨希望借助于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理论来解决,虽然她批判哈贝马斯对于一种普适性价值观的追求,她写道:“在一个理解超越性规范真理的哲学王缺席的时代,一项政策或决议是否公平,它的唯一基础是通过真正促进公众所有的需要和观点的自由表达来获得的。”群体代表权为平等协调提供了最好的环境,而持续不断的商谈能够缓解冲突。杨乐观地认为世界性公共领域的现象今天“首次在一个世界公民交往关系中成为政治现实”,世界公民地位已经在全世界范围的政治交往形式中形成起来了,世界公民状态不再是一种纯粹的幻想,即使我们离它还相距甚远。

依靠全球领域的公共协商真的能实现充分的公民权利吗?杨的理论显然还值得进一步的推敲。在对此做出评论之前,有必要引入另一个概念——复合公民身份。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戴维·赫尔德,他被誉为“为数不多的试图既在国内又在跨国的或者全球的机构中系统地探索全球化对公民的意义的几个理论家之一”。赫尔德对公民身份的关注持久而深入,是这一研究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理论资源。

具体而言,赫尔德认为,全球通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目睹和参与”全球发展的新途径,从原则上讲,这开启了新的认同过程机制的可能性。虽然许多事件发生在遥远的地方,但现代的通讯手段能够使人们接近甚至卷入其中,并对世界上许多地区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即时的、直接的撞击。此类发展已经被认为造就了一种全球归属和全球脆弱性的意识,这些意识超越了对民族国家的忠诚。他指出,全球意识的根据可以在一系列各种各样的过程和力量中得到发现,这些过程和力量包括有明确的区域性和全球性目标的跨国性草根运动的发展,如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以及减少疾病、不健康和贫困等。像绿色和平运动之类的团体,它们的部分成功正是得益于它们有能力向世界表明,它们所寻求去着手解决的跨国家和跨区域的问题是相互关联的。

此外,众多的行为者、机构和组织——从区域性政治组织到联合国——因国际问题和跨国问题的关系而聚合在一起,这也进一步表明了一种不断增长的全球政治的走向。最后,把承担人权义务看作是对各民族的尊严和正义而言所不可或缺的——人权牢固地根植于国际法并得到诸如大赦国际之类的跨国团体的支持,这一点也是对一种新的“全球观”的额外支持。正像有些人坚决主张的那样,这些因素都是一个正在出现的“全球公民社会”的不可分割的组成要素。但是,赫尔德继而指出,以上主张,从某种程度上讲还不够成熟。

同类推荐
  • 中国发展大战略: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中国发展大战略: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本书内容包括:毛泽东邓小平对现代化历史主题的认同和深化,战略目标:从“四个现代化”到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战略步骤:从“两步走”到“三步走” 等。
  • 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

    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

    《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是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论文集研究范围是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中国与东北亚、东南亚诸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诸多方面交流与合作的历史状况与历史意义,集中展示了历史学界在中国与周边诸邻国关系史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 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

    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

    共分为五篇,主要内容包括:奔向全面小康、唱响和谐之歌、保护绿色赣鄱、建设精神家园、弘扬文明新风。并选取了50个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形式新颖活泼,内容丰富厚实,是面向青少年宣传普及党代会精神的好读本、好教材。
  • 毛泽东引古论事

    毛泽东引古论事

    本书根据毛泽东著作中引用诗文名句的情况,对相关诗文的出处进行阐释,并对毛泽东引用此诗文鉴古论今的时代背景和心路历程进行剖析,使读者在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毛泽东深刻的唯物主义新历史观,领略伟人引古论今的独特语言艺术,在千古豪情中获得文化浸润与精神升华。
  • 发展中的民主:政治精英与村民选举

    发展中的民主:政治精英与村民选举

    本书研究了村民选举中各个层面政治精英的角色和所采取的策略。国家政治精英促进村民自治举措的出台;省级政治精英促进村民自治制度在自己的行政区域里成功付诸实施;地方政治精英“构建”村民选举;村庄政治精英充当村民选举的实践者和政治参与机制“制作人”的角色。通过对四级政治精英的角色和策略运用的阐述,勾画了中国村民自治与村民选举的发展历程。
热门推荐
  • 销售心计:提升销售能力的100个心理技巧

    销售心计:提升销售能力的100个心理技巧

    本书将告诉你如何进行角色定位,明确自己与客户的关系;技能储备,没有看家本领怎么行;察言观色,知人知面还要知心;能言善问,“逼”客户说出真心话;驭人有方,有效控制客户心理;高效沟通,化解客户的拒绝和挑剔;警惕错误,不在细节处造成损失……
  • 起天地之轮回

    起天地之轮回

    无所谓正义,无所谓仁慈,无所谓对错!在这弱肉强食的世界,要想活下去,唯有坚强起来,一路杀伐下去。
  • 为了你,我奋斗到底

    为了你,我奋斗到底

    为了帮他赢得比赛,她剪掉长发,变身男生。没想到伪男的样子却阻碍了她的爱情。他喜欢美艳的女人?好,她就改变成女人嫉妒,男人疯狂的美艳女人。什么?还不行?没关系,清纯,甜美,妖艳,知性,就不相信不手到擒来?总之,为了你,我奋斗到底......
  • 寿衣裁缝

    寿衣裁缝

    老富拼命地揉着自己已经发涩的眼睛,他相信自己一定是看错了。一定是!自己怎么能看到自己?活的自己怎么能看到自己?这个世上怎么可能有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人,而且还会同一门手艺、并且还在同一个店里缝着衣服?但是他的确真真切切地看到了
  • 魔王的黑麒麟

    魔王的黑麒麟

    虚零是谁?麒麟一族,却是不被认可的存在——黑麒麟!麒麟,性情温和,乃仁兽,但虚零却脾气暴躁,手段残忍!传说她父亲是上古神龙,但她没有见过,只是从自己和其他麒麟身上看见了自己的不一样!从龙族身上找到了自己相似之处:好战!“姐姐,你找这么大的地方住就算了,还弄了这么多的小道!连方向都搞不清楚的你要是在自己家迷路了,你真是够丢脸的!”……“师傅,我把所有的房间都布置成一样的,这样你随便睡哪个房间都行,我每个房间都布置了传送阵法,这样就可以直接到外面的大厅去了!”……“姐姐,我选了最大的地方我自己住,你不许和我抢!”……“师傅!女人!你看我是把我的房间布置成婚房呢,还是每个房间都布置成婚房?”……他说:神界的神都太虚伪,你太善良了,不适合在神界;人界的妖,精,怪,人都太贪婪,你身上那么多奇珍异宝,会被惦记上的;鬼界的那些家伙太胆小,不敢收留你。既然你无处可去,那我就亲自为你开出一片容身之所!然后将她丢到炼狱之中。她是黑麒麟,一个被天道排斥的存在!他,是在天道之外的存在!当她捡到刚刚成型的他,是克星还是欢喜冤家?当她独身一人为母报仇后,灵魂被天道劈散,他毁天灭地,也要将她的灵魂给抢过来。等到她终于恢复了前世的记忆,那个男人为什么不出来见他?等着吧,等我自己将自己的灵魂恢复好了,看老娘不去踹他的“狗窝”。哎?这个女人怎么这么象死去的母亲?那个男人又是谁?干什么拿着那愤怒的眼神看着老娘的男人?找死!
  • 青春走投无路

    青春走投无路

    度过怎样的大学生活,就会变成怎样的大人。可是我的大学好像什么也没有留下。我们曾经尽情地挥霍,我们也曾无耻地叛逃,直到它变成一出走投无路的青春剧。我能做的只是登上一列开往家乡的火车……
  • 小花猪学本领(读故事学科学丛书)

    小花猪学本领(读故事学科学丛书)

    突然而来的大风,把小花猪那幢破旧的房屋吹倒了。小花猪又盖了一幢小洋房,可这房盖了三次,三次都倒了。小花猪决定去找动物界那些建筑大师学学手艺,于是他参观了蚂蚁的地下宫殿、白蚁的城堡、蜜蜂的蜂巢、缝叶莺的巢穴等。书中描写了动物界一些能工巧匠的建筑能力。
  • 这样工作没压力

    这样工作没压力

    有人说:能不累吗?中小学生要应付学业,大学生愁于就业,工作的人谋求更高的工作岗位和更适合自己的职业,更别说复杂的人际关系带给我们的困扰。不能否认,我们身处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就拿学生的学习来说,课业负担异常繁重,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孩子就要承受巨大的学习负担。教育主管部门也好,家长也好,都已认识到这一弊端,大声呼吁并采取一定措施为孩子减负,但效果却不那么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时代的快速发展给人以极强烈的紧迫感,让你无法停留。“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了不居人后,人们拼命给自己增加压力。学习是这样,工作、婚姻、生活以及做人做事又何尝不是这样?
  • 古世界

    古世界

    远古生活在深林里的一悲惨少年,在接触到那些飘渺至极的修行之道后,天命所归,竟死于天灾。然,天之怒却留有一丝变数,天灾来临之际,电闪雷鸣之间,少年竟魂魄破空而去,也不知碎开多少空间宇宙,来到了现在,附身在一盗墓贼身上,故事由此展开,远古修行一路和科技的交融。
  • 中医针炙与按摩

    中医针炙与按摩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和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几千年来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几十年来,针灸医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已经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保健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非药物的保健方法,诸如针灸、按摩、饮食疗法等,因安全可靠,疗效持久,适应面广,无任何副作用,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