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14500000038

第38章 我的回忆——纪念陈从周先生九十周年诞辰(1)

当我远在大洋彼岸时,突然传来先生仙逝的噩耗,悲痛之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我为自己失去一位良师而悲伤,也为我国失去这位国宝级人物而惋惜,一连数月数年,总在回忆与先生认识的点点滴滴,总想写点纪念文章,可总是难以下笔,这才体会到鲁迅先生说的“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的深意。

我是偶然与先生相识的。1987年秋,我陪农业部副部长刘培植等同志到宁波和舟山视察。到宁波南国书城天一阁参观时,我的朋友当时任宁波文保所所长兼天一阁图书馆馆长的邱嗣斌同志出来接待我们,从他口中得知同济大学的著名教授陈从周先生为扩建天一阁东园,住在这里。当时由于种种原因,虽未能谋面,我们一行中的三人却得到了他的墨宝,真是喜出望外。1988年我为招生的事去宁波,又去天一阁走了一趟,因为我曾写过《南国书城——天一阁初探》,天一阁新建东园后,又想写一篇“再探”。当我走进大门,过东明草堂时,老邱(所长,下同)迎上来对我说:“你来得正好,陈从周先生已建成东园,准备返沪,这次你可以见到他了。”在老邱的安排下,我们相见在天一阁的客厅里。经过一番介绍后,我对去年贸然索取墨宝至今未能释谢表示歉意。先生却笑着突然对我说:“小宋老师,我想向你请教两个问题。”我赶快说:“不敢当、不敢当。”老邱说:“这是先生考你呢。”先生说:“不是!她是农大的,我想听听她的意见,相互切磋一下。”他指着阁前的小园问:“为什么这里要种凤尾竹?又为什么要种书带草而不种草皮?”先生提的这两个问题虽说是植物种植问题,除了因地制宜之外,还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我据此一一作了回答,先生笑着说:“能把植物种植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说出了中国园林的特点来,说得真好。”老邱说:“考试通过了。她来天一阁多次,还写了一篇‘天一阁初探’的文章,这次特地来看东园,还想写‘再探’呢。”听他一说,提醒了我,我立刻从包里拿出这篇登在《浙江农业大学学报》上的文章来给先生,请他指正。先生很快地翻阅起来,他问道:“明天你去白云庄吗?”“想回杭州去。”我回答。老邱说:“白云庄不远,你明天上午陪陈先生一起去吧,中午就回来了,下午乘沪杭甬快车,还可代我们送先生一程,车票我代你买。”我欣然同意了。他对先生说:“她对陈先生非常敬佩,你《说园》中有许多段落她都会背了。”先生莞尔。

第二天,我们去了白云庄。原来白云庄就位于西门外铁路以西的西郊联合大队,“文革”时我在附近“双抢”割过稻,没听说过有什么白云庄。车过联合大队的地界时,从高墈上看,不远处白墙黛瓦的村舍和草房,零零落落地点缀在绿油油的田野上,白云庄就在其中的管江边上。先生见到岸边桑柳相间的情景,不禁脱口而吟道:“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桑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我们都听笑了,说先生改得好,这里看到的都是桑柳,没有榆树的踪影。白云庄的大门齐整素朴,古色古香,当我走近它时,感到有一股莫名的亲和力。先生说,明末清初在这扇门进出的都是大学问家。我们一行在先生和老邱所长带领下穿过天井,里面房子窗门都关着,光线较暗,只见堆放着许多长长短短的木料。再过明堂,房子后面是一大片空旷的宅基,铺着正方形石板的天井、宽阔矩形石板的沿阶和走廊以及长方形的石阶,都完整地保留着,石柱、石礎排列着,瓦砾已经清理,只有石板缝中长出的一些野草,似乎在诉说着这里的荒凉与寂寞。

西北角上有一根汉白玉的华表和一座馒头形的大墓很显眼,先生立刻带领我们向墓地走去,他面对坟墓站在正中,老邱对先生的行动心领神会,马上指挥其余人向两边散开站立,由老邱作司仪,先生简单地讲了几句话,他说:“这墓中故人是万邦孚老将军。万家世代都诗书出身,但都以武功效忠明朝,为国捐躯。万邦孚也官任将军,屡建奇功,后因病请辞。回甬之后,与文人交游,在西郊僻静处择地建造这座住宅和祠院,他自己在此著述,又命子读书,督责甚严,从此开创了万家文业兴盛的风气。他的子孙都成为后来的大学问家,浙东学派的中坚。现在我们筹划在此地重修白云庄,先向他行祭拜礼,表示我们对先人的崇敬。”我们跟着先生都行了三鞠躬礼,我站在先生后面,看他每次行礼腰都弯成直角形,可见他心有多虔诚。礼毕,他示意让我们跟着他绕墓一周,一面仔细察看,一面反复强调修旧如旧的道理,老邱说:“有了修天一阁东园的经验和教训,一定会把好每一个环节,不会疏忽马虎的,请先生放心。”离开白云庄时,已近中午。

下午,在回杭的车上,我为有机会和先生同路而高兴,趁机请教先生有关浙东学派的知识。先生说浙东学术研究源远流长,东汉时就出了杰出的思想家上虞人王充,从东汉到唐朝,浙东就出了不少学术名人,如著名的史学家周长生、经学家虞翻、天文学家虞春、大学问家虞世南等。特别是余姚的虞氏家族经历八朝,风光了二十代,出了不少政界要人和文化名人,有二十多人留下著作,共计六十六种,两千多卷。到了宋朝,随着新儒学运动的传播和发展,浙东学术活动活跃,宁波的杨杜五子和永嘉九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教学活动为浙东学派的形成打下基础。南宋时,学术重心南移,浙东学术昌盛,朱熹学说传播广泛,直到元朝的博学大师王应麟,仍继承朱学。陆九渊的心学体系建立后,明朝的余姚人王守仁(阳明)就是心学的继承者,绍兴人刘宗周是蕺山学派的创立者,弟子很多,黄宗羲就是杰出的一个。黄宗羲受他影响,清时开创了浙东学派。先生又接着对我说,要想了解清代浙东学派的详细情况,你就要知道黄宗羲、万氏家族和甬上征人书院。先生问我:“黄宗羲情况知道否?与宁波万家什么关系?”我回答:“黄宗羲只知道一点。他是余姚人,父亲黄尊素是明末东林党骨干,因反对阉党专权而被陷害的,他继承父志,领导‘复社’成员仍坚持反对阉党和权贵,也几乎遭到戮杀。明亡后隐居家乡著书立说和讲学,清廷曾数次征召他出来做官,都被他拒绝。学问极为渊博,史学上成就尤其大。

由于他德高望重,是第一个进范氏天一阁藏书楼的外姓人。天一阁的藏书经他帮助整理和介绍而扬名天下。但是他与万家关系不知道。”于是先生向我讲述黄宗羲与万邦孚之子万泰是如何的志同道合,万泰如何向自己子孙推荐黄,万家子孙又如何拜在黄宗羲门下求教,并数次到余姚请黄宗羲来宁波讲学,黄宗羲到宁波后万家又如何把自己的房子让出支持他办“甬上征人书院”,万家子孙以及宁波学子在他教育和培养下如何成才等等。后来万家子孙中,儿子万斯大成为著名的经学家,万斯同成为著名的史学家,万斯选是理学家,被黄宗羲视为畏友,孙子万言也是著名的史学家,曾参与编修《明史》,另外弟子李邺嗣、郑寒村等是诗学家和诗人等。先生说,在黄宗羲的开创和带领下,浙东学派后继有人,经万斯同等传承,全祖望等发扬光大,到了章学诚,又是集大成者,大家都使黄宗羲的“经世致用”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浙东学派自成体系,延续较久,在中国学术史上有很大影响和较重要的地位。上午去的白云庄就是甬上征人书院的院址,因为万斯选又称白云先生,他著述称《白云集》,全祖望认为能尽承黄宗羲学统的只有万斯选,他死后葬在万氏墓庄,所以后人改称墓庄为白云庄。重修白云庄,就要修出历史和文化来。它是清代浙东学派的发祥地,也是清代浙东学术文化的圣地。天一阁和白云庄是宁波文化遗产中的两座瑰宝,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修整和研究它们,很有价值,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先生虽不是宁波人,但对宁波的本土历史和文化非常熟悉,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事件都了如指掌,连细节都说得娓娓动听。先生在《说园》(五)中说:“研究古园而不明当时社会及生活,妄加分析,正如汉儒释经,转多穿凿,因此古今之园,必不能陈陈相因,而丰富之生活,渊博之知识,要皆有助于斯。”先生要求园林设计者和管理者要结合当时当地研究历史和文化,他自己总是身体力行为我们作出榜样。先生学识渊博,真让我敬佩。这时我想起自己正在编写的《园林文学》教材来。由于这是一门新课,编写教材时碰到问题自然不少,这次和先生虽是初次接触,但感到先生非常平易近人,待人热情,又乐于助人,有问必答,我正想大胆地向先生求教时,先生问我:“小宋老师,你在农大教什么课的?”我就直截了当地回答说:“我是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的,现在除了教留学生‘汉语’,本科生‘大学语文’和‘科技写作’外,还教农业史研究生的‘农业古文选读’。”学校那几年恢复对风景园林专业招生后,农林两部规定该专业必须开设“园林文学”课,但全国没有统一的教材,有些学校是以“大学语文”代替的。我希望园林文学能把园林和文学结合起来,所以自学了园林方面的知识,并到各类园林中去感受其中的文学气息,理解园中的诗情画意。我现在编写的《园林文学》中有关山水园林的诗词曲、游记、园记、题记、对联、题辞等,都是古代的。

我有两个问题想请教:一是要不要选些现当代的文章?二是按什么体例安排好?先生立刻回答说:“一、不要选进现当代的东西,教材应叫做《中国古代园林文学》;二、按文学体裁编写为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从体裁上看,还应增加小说和戏曲,《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就可节选部分,《牡丹亭》的‘游园’、‘惊梦’等也可节选。”先生的话给了我很大启发。这就是我和先生的第一次见面,虽是初次接触,但先生学问渊博,待人热情,乐于助人,做事认真的风范,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到学校后,我急忙修改和补充《园林文学》教材的编写大纲和篇目,在课文之后增加了思考与练习,打印好后寄给先生。

第二次见面是我去参加教育部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的高校“艺术教育座谈会”之后,我给他打电话,他约我第二天九点半到豫园东园相见。由他主持重修豫园东部园的工程快完工了,先生让我在此园还没对外开放前前来参观,先睹为快,让我感到十分荣幸。一进门,曲桥水池、亭台楼阁就呈现在眼前。我先看了“简介”和游览图,绕水沿廊转了一圈,又爬到后面山上登高望远,正在这时,有位工作人员找到我,说陈老已在办公室等我。先生一看见我,就问:“你转了一圈有什么感觉?”我说:“这里是城市山林,宁静、爽朗、古朴,与墙外喧闹、繁华、时尚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感觉在这里像在苏州园林中徜徉一样。”先生很高兴。他带我走到老君殿前的石桥边,指着水池中的假山让我看,他自己走到下边,亲自伸手到水中拧开开关,假山上立刻喷出水来,形成瀑布,水哗哗地倾泻下来,四周雾气腾腾,山变得朦胧了,峭谷下的清泉在奔跑着、歌唱着,池中的鱼儿也游来游去忙碌起来,一下子,这里变得活泼而富有朝气。先生又专门带我看涧边石上的题辞:“谷音涧”。

一看到这三个字,我就想起古诗文中的名句来:“闲花满岩谷,瀑水映杉松,啼鸟忽临涧,归云时抱峰”(王维《韦侍郎山居》),“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岑参《终南云际精舍寻澄上人望秦岭微雨作贻友人》),“渐闻水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欧阳修《醉翁亭记》),“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苏轼《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眼前矗立着的悬崖峭壁顿时显得更加高大挺拔,山涧幽谷变得更加深远莫测;耳中也立即响起谷中急流的撞击声和怒吼声,清泉的戏耍声和私语声。谷——音——涧,这三个字有形有声有色,八音俱全,充满诗情画意,因此我不由自主地赞叹道:好名字!我欣赏这里的瀑布、峭谷、山涧和泉水,精心的园林布局与现代科技巧妙结合,真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如同真山真水一样美;我更欣赏“谷音涧”的题名,意境美妙无穷。先生说这是他最得意之作,是受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梁谷音女士在此引喉歌唱的启发,从中得到灵感而取名的,真是巧夺天工。当时先生写下这副对联曰:

涧谷清音音满谷,

梓人题景景传人。

这是先生留给豫园历史的佳话,也是园林与昆剧相通相知的明证。先生又带我去看古典戏台,边走边告诉我:在豫园中设计出顾曲来,是继承明代园林兼顾曲的特点,这已超出今日园林设计的常规了,算是继承和革新吧。为了追求顾曲的效果,这里的建筑物都用卷棚顶,连走廊上的天花板也都用磨平的砖贴的,使声音集中清润,亭台楼阁全都临水,可消除杂音,使声音清晰,传得更远。建筑工程完工后,特地邀请上海昆剧团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华文漪、梁谷音、岳美缇等与笛师顾兆祺一起来到现场,用一支笛清唱,效果十分理想。现在这里的建筑与园林,处处可顾曲,演员和观众可自由交流,相得益彰。园境即曲境,曲在园中演唱,景能烘托出曲的气氛,达到景与曲的高度交融。按先生的构想,豫园的古戏台就是未来的曲苑,它将成为表演昆剧的专用舞台,使得曲与园达到现实意义上的交相辉映。这座古戏台是从上海本市城建中迁移过来的,因地制宜地被安放在豫园东部园内,经过修整再配上俞振飞老先生撰文并书写的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云想衣裳花想容”,俨然成为上海最典雅、最精致的戏台了,所以被人们誉为“江南园林第一台”,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先生倾毕生之力推动“园曲一家”的美好心愿。

同类推荐
  • 跨越传统碑石的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传

    跨越传统碑石的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传

    本书介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巨大的才华和多舛的命运。内容包括:苦涩的早年、踏上文坛、傅立叶学说的信徒、“死屋”十年、激动不安的灵魂、危机与转机漂泊岁月、最后的辉煌。
  • 清圣祖康熙(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清圣祖康熙(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康熙大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是清代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是被公认的英明皇帝。他聪慧好学,知识丰富;他精明强干,勤于政务;他南征北战,叱咤风云;他事必躬亲,励精图治;他所向披靡,政绩卓著,向被史学家所称道其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尽管因为社会制度封建性的局限,使康熙大帝具有与其他封建帝王同样的阶级压迫及封建剥削,但这并不损害他作为封建君主的睿智与英明。
  • 伉俪革命家:廖仲恺与何香凝

    伉俪革命家:廖仲恺与何香凝

    本书描写了廖仲恺与何香凝几十年的革命救国历程。廖仲恺与何香凝伉俪是伟大的爱国者、民主革命家和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本书描写了廖仲恺与何香凝几十年的革命救国历程——年轻的伉俪追随孙中山踏上了创立民国与捍卫共和制的旧民主革命之路;在新民主革命时期,他俩为建立、巩固首次国共合作和实施三大政策,英勇奋斗,前仆后继;廖仲恺为国殉职洒下一腔热血后,何香凝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夫志继续勇猛前进,为抗战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杰出贡献。
  • 想爱:留日青年的抗战生死恋

    想爱:留日青年的抗战生死恋

    这是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1937年春,留日学习绘画的中国青年丝竹与他的老师西功的妹妹樱子想爱。丝竹的同学、日本青年吉次和知木也喜欢樱子,而樱子只爱丝竹。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丝竹完成学业回国,樱子因怀上了丝竹的孩子被父母留在日本。抗日战争爆发后,丝竹留学美国和与樱子团聚的愿望遥遥无期。东北女孩红秀在逃难中流落惠州,被丝竹父母收留,并做主让红秀与丝竹成婚。丝竹目睹了母亲被日军轰炸广州的飞机炸死的一幕,悲愤之情油然而生,决心参加抗战,成为国军66军160师(独九旅)的军官和第14航空队情报官。南京大屠杀时,丝竹被已成为日军第18军团军官的知木追杀,知木在追杀途中捡到了丝竹与樱子的定情物,便回国向樱子出示该物及中国阵亡名单,证明丝竹已死,并向樱子求爱,遭到樱子拒绝。樱子在极度痛苦之中生下了她与丝竹的女儿白梅。1938年5月,丝竹在武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爱上中国人并生下中国人的孩子的樱子备受邻居歧视,樱子无奈嫁给了吉次。战乱之时,红秀与丝竹的儿子木棉出生了。之后不久,上海、武汉相继沦陷,已升为日军中佐的知木在进攻惠州时杀死了丝竹的父亲。红秀和木棉被土匪海上飞所救。知木再次登陆大亚湾后,对丝竹的家乡黄村进行了毁灭性的杀戮,红秀和土匪武装救出了丝竹哥哥的女儿香雪儿,海上飞战死,红秀和木棉被俘。日军侵占惠州时,知木欲玷污红秀,却发现红秀就是几年前他在大连生活时救过他性命的中国女孩,而此时,木棉已经被作为细菌试验而死。知木退出惠州。红秀未死,跟随地下党唐寒松远赴江西,参加抗日。樱子的丈夫吉次也被日军征兵到中国战场,原本善良、温和的吉次到了中国后也被日军腐蚀,成了一个疯狂杀害中国百姓、到处玷污中国妇女的兽兵。吉次到中国后不久,樱子被自己的国家所害,作为日军慰安妇来到了她梦寐以求的中国,而她却屡遭日本高级军官木乃花及知木的侮辱。在一次战役中,丝竹受伤被俘虏,知木特意安排樱子与他相见,诱使吉次亲手刺杀丝竹。樱子不堪丈夫的羞辱,自杀。吉次战败回家,因饥饿而生病的白梅听到母亲死去的消息后也死在了吉次的怀里。丝竹被吉次刺杀后被一位医生所救。而他的父母、儿子、女儿、恋人都已经不在人间。战争毁了他的家园,让他失去了亲人……
  • 告诉你一个贝多芬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贝多芬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贝多芬的故事》精选了贝多芬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贝多芬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热门推荐
  • 星河大帝

    星河大帝

    少年江离安静平凡,家有天才弟弟众星捧月,校有高手班长虎视眈眈,他因怜爱流浪猫而获奇遇,生命力在短短十天内迅猛晋升!谁能料到,日后他需履行誓言、背上使命,凭一人之力挑战世界规则……大神新作,震撼归来!全新流派,不同视角,追寻长生的命题,道尽修行的真谛!
  • 青陵长恨歌

    青陵长恨歌

    她是古蜀王族,亦是九黎巫女,妖族血脉。一朝变故,她眼睁睁看着国破家亡,族人被灭。一步步逼着她由白纸染为墨汁。血肉之躯里人性不再,有的只是复仇和杀戮。未曾想遇见他,竟成了她一生的劫难。然而当真相大白,他和她注定陌路。“绝千夜,为什么偏偏是你?"她不明白亦不想明白。他看着她死,无能为力,就连陪着她去死都做不到。“若能死,吾愿以血为咒,身为引,苍生为祭。”他决绝,断然用禁术苍灵咒断自己不死之命······
  • 雪地寻踪

    雪地寻踪

    维·比安基的作品分许多种类型,本书表现了作者引导孩子去多多掌握大自然知识,鼓励小读者去辨别鸟兽踪迹,熟悉自然环境。在一些关键时刻,这种知识和经验不仅大有用处和益处,而且还能用以自救,帮助孩子们脱离置人于死地的险境。这类作品多半适宜于高年级孩子阅读。《雪地寻踪》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 神鬼殊途

    神鬼殊途

    500年前万妖之王孙悟空率领众妖攻打天庭,胜利在即,孰料天庭请来西方如来佛祖支援,孙悟空与如来斗法之时遭到暗算,被压五指山。群妖无首,慌乱之下受到重创,死伤无数,无奈之下只得退兵。天庭为避免妖族复兴,欲赶尽杀绝,于是......
  • 绝世三凶

    绝世三凶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将军到此,镇压鬼神。天玄道术,唯我独尊。科技逆天,永镇六道。
  • 灵偶情缘

    灵偶情缘

    新婚那天,当我穿着洁白的婚纱站在我未来丈夫的面前时,抬头发现,穿着新郎礼服的,竟然是一具四肢僵硬的木偶!尽管这木偶长得很好看,尽管他很温柔,可是我真的不想和一具木偶生活一辈子。身边与我有过仇怨的人一个个离奇的死亡,就连离我家不远的那个动物园里的动物,也都以一种诡异的方式死去。而各种线索的发现,警方找到了我,要我配合调查……。
  • 天元境地

    天元境地

    在一个奇异的天元境地内一名叫洛天的平凡少年,母亲多病,父亲失踪。本应平凡的度过一生,却因为一只被追杀的神兽打破了他的生活,他的母亲被人杀死,而他的母亲却叫他去找他的父亲,于是,他办了报仇与寻父,踏上成为强者之路……
  • 宠夫如命:大神别跑

    宠夫如命:大神别跑

    秦茯第一次见到那个男人,就恋上了他调的酒,自此成了她心中的一抹柔软。再次相见,她流连穿梭于酒吧之间,一杯“初见”勾起了她心中沉寂已久的爱恋。穆琛第一次见到那个女人,便动了心,他想携她之手,共度余生安好。奈何突生变故,他被人陷害,入狱两年。为复仇,他隐匿身份,踏入商界,五年时间,缔造了属于他的商业帝国。他以为再也不会见到那个女人,所幸缘分未尽。秦茯:穆先生,你这么撒谎你会失去我的。穆琛:你舍不得。还真是……舍不得呢!
  • 历史与当代视野下的中国电影

    历史与当代视野下的中国电影

    本文主要是对历史和当代的中国电影进行对比,反思不足,展望未来,研究电影发展走势等。
  • 牛撇捺文集·历史碎片(卷五)

    牛撇捺文集·历史碎片(卷五)

    20世纪80年代至今,牛撇捺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之余致力于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专业研究和杂文创作,主编了《中国西部经济》《中国回族文学史》《宁夏新闻出版史存》《二十一世纪宁夏杂文丛书》等专著或丛书,并相继出版了《中国人的宰一刀》《中国人生气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非理性中的理性》《拟谏官文化》等十三部作品集。这些作品体现着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创作旨趣和思维状况,但数十年里从未改变的是,贯穿这些文章始终的视野开阔、秉笔直言、针砭时弊的创作风格以及作者作为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和杂文家的社会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