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03600000037

第37章 中道(1)

10.1无根基性的召唤

此刻,在我们旅程已到之处,我们领悟到,我们当作坚实根基的东西实则不过是脚下的流沙而已。我们从作为认知科学家的常识开始,进而认识到我们的认知出自一个超越我们但离开我们的具身性是无法被发现的世界背景。当我们的注意力离开这个基本循环而仅仅关注认知运动时,我们发现我们无法洞察到主观的根基,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ego-self)。当我们试图去寻找一个我们认为一定还存在的那个客观根基时,我们发现的是一个由我们结构耦合历史(history of structural coupling)生成的世界。最终,我们看到种种形式的无根基性实际上只是一种:有机体和环境在基本循环中彼此包进(enfold)又彼此展开(unfold),而这个循环就是生命本身。

我们对生成认知的讨论直接指向本章和下一章论述的中心。由各种结构耦合历史生成的世界(the worlds)应接受细致的科学研究,可是它们没有固定的、永恒的基质或基础,因而最终是无根基的。现在我们必须直面这种我们对之有多重召唤的无根基性。如果我们的世界是无根基的,我们如何理解此中的日常经验呢?我们的经验感觉起来像是既定的、不可动摇的和不可变的。我们如何无法经验到作为独立的和根基扎实的世界呢?对世界的经验还能意味着什么呢?

根据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的看法,西方的科学和哲学已把我们带到一个面临“无法想象可靠的‘根基’像什么样的”的地步,可是科学和哲学却没有为我们提供任何方法,来发展对我们自身经验无根基性的直接的、个人的洞察。哲学家也许认为这个工作是不需要的,但这个想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方哲学一直以来更关注对于生命和心智的理性理解,却不大关心转化人类经验的务实(pragmatic)方法的实用性(relevance)。

的确,对我们日常经验而言,世界是依赖于心智还是独立于心智是一个即便有但也无关宏旨的差别——在当代哲学的争论中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是已定的。另一种思考方法就是不仅否定“形而上学实在论”也否定经验主义的(empirical)、日常的常识实在论,这就显得荒谬了。然而这一当代哲学的假设混淆了“经验实在论”(empirical realism)所具有的两个极为不同的意义。一方面,它可能意味着我们的世界继续是那个有着各种质性的对象和事件的熟悉的世界,即便我们发现这个世界不是既定的,亦非根基扎实的。

另一方面,它也许意味着我们将始终经验这个熟知的世界,好像它最终有根基一样;我们“注定”(condemned)要经验这个世界,好像它最终是有根基的,尽管在哲学和科学上我们知道并非如此。后一假定并非是无害的(innocent),因为它在人类发展和转化的可能性上施加了一个先验的限制。我们能够辩驳这个假定而同时毋庸置疑第一种意义(在这种意义上,事物可说是真实的和独立的),明白这一点很重要。

这一点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历史情境不仅要求我们放弃哲学基础主义,而且要求我们学会在一个无基础的世界中生活。单独科学——即没有通向日常人类经验任何桥梁的科学——无法胜任这个任务。正如普特南在最近的一部着作中敏锐地指出:“科学在摧毁形而上学的解答方面是惊人的,但它无法提供替代的解答。科学拆掉了基础,却没有提供一个替代的基础。不管我们是否愿意处于这个地步,科学已经把我们抛在一个不得不在无根基的情况下生活的境地。当尼采指出这一点时,人们感到非常震惊,但今天这都有点老生常谈了;我们的历史形势——我们看不到它的尽头——就是必须在‘无根基’的情况下开展哲学探讨。”

确实我们的历史情形是独特的,但我们不应就此得出结论认为,我们孤立地处于一个试图在无根基中学会生活的境况中。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来解释我们所处的境况,那么就会直接妨碍我们认识到其他传统以它们自身的方式一直在从事的正是这个无根基的问题。事实上,无根基性的问题是中观派传统关注的核心。除了一两个例外,西方哲学家至今不得不汲取该传统的资源。的确,人们常常有这么个印象,觉得西方哲学家不仅对中观派不熟悉,而且他们还先验地认为西方的传统是如此独特以至于没有其他哲学传统能与之相关。例如,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在他的《哲学与自然之镜》中彻底批评了基础主义的方案之后,取而代之的是“教化哲学”(edifying philosophy)的概念,它的主导理想就是“继续西方世界的对话”。

罗蒂甚至没有停下来思考其他哲学反思传统存在的可能性,而这些传统可能一直在从事他所关心的问题。实际上,中观派正是这种重要的传统,在本书中,我们将以它作为我们思考的基础。

10.2龙树与中观派传统

迄今我们一直在谈正念/觉知的佛教传统,好像它是完全统一的传统。

而且事实上,无我(no-self)的教义——五蕴(the five aggregates),心所法分析的一些形式,以及业(karma)和缘起之轮(wheel of conditioned origination)——对所有主要的佛教传统来说都是共同的。然而在这一点上,我们遇到一个分裂。就我们打算探究的空性(emptyness,梵文shunyata)教义而言,根据佛教传统自身以及学术考察,直到佛陀寂灭后约500年才开始明显起来,那时,《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Praj nap aramita)以及其他详细解释该经的论说开始出现了。在这500年里,阿毗达摩传统已开始精细分化到了18个不同的部派,它们在各种细微的论点上互相争论,而且还与许多印度教(Hinduism)和耆那教(Jainism)中的非佛教学派展开辩论。那些吸收了较新教义的人自称为大乘(Mahayana),并把仍然坚持较早的教义的那些人叫做小乘(Hinayana)——这是一个令现今非大乘佛教教徒非常不满的称号。最初的18个教派之一的小乘佛教(Theravada)(这是旧称)在现代世界仍有着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在东南亚国家——缅甸、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和泰国,它是当然的佛教形式。小乘佛教并不传授空性。然而,空性是大乘佛教(传至中国、朝鲜和日本的佛教形式)和藏传佛教的金刚乘的基础。

根据一些大乘佛教派别和许多——但不是全部——西方学者的看法,大约在公元2世纪的上半叶,般若波罗蜜多教义因为龙树(Nagarjuna)而变成一种哲学论述的形式。龙树在大乘和金刚乘佛教中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他的方法就是驳斥他人的立场和主张。他的信徒很快分为两派:一派继续沿用这种方法,他们对于听者和说者的要求很高(中观应成派,梵文Prasangikas);另一派对于空性作积极的论证(中观自续派,梵文Sv atantrikas)。

中观派传统,尽管它乐于辩论和逻辑论证,但在现代意义上却并不被看作是抽象哲学。一方面,在早期印度的法庭和大学的社会情境中,这种争论被视为如此有意义,以至于争论中失败的一方被要求皈依(convert)。更重要的是,哲学从未与静心修行或生活的日常行为脱离。关键是一个人要在自身经验中发现无我性(egolessness),并在行动中向他人展现出来。讨论哲学的经文包括静心指南,它指导如何沉思(contemplate)、静心(meditate),以及依话题行动。

当前对龙树的解说中,佛教修行者(包括传统上受过训练的修行学者)与西方学院的学者之间存有分歧。修行者说西方学者正在编造与经文或佛教无关的问题、解释和混淆。西方学者觉得“信徒”的看法(及教义)对于经文的注释来说并不是适当的资源。既然在本书中我们希望把活的正念/觉知静心传统与活的现象学和认知科学传统联系起来,因此对于中观派的解说而言,我们(的看法)既来自修行者也来自这一有趣的社会学缓和(detente)的学者一方。

Sunyata的字面意思就是“空性”(emptiness,有时候被错误地翻译成“the void”或“voidness”)。在藏传佛教传统中,据说空性能从三个角度解释——关于缘起的空性,关于慈悲的空性,关于自性(naturalness)的空性。

正是其中的第一个,即关于缘起的空性,很自然地符合我们在无根基性以及它与认知科学和生成概念之间关系的发现中一直探究的逻辑。

龙树最着名的着作是《中观论颂》(Mulamadhyamikakarikas)。从我们现在将要审视的角度看,它将缘起的逻辑贯彻在它的逻辑结论中。

在阿毗达摩的意识分析中,每一时刻的经验都采取了一个独特意识的形式,这个形式有一个通过独特的关系而与之联系的独特的对象。例如,看意识(seeing consciousness)的刹那,是由一个看到(关系)一个视觉形象(对象)的看者(主体)组成的;愤怒意识的刹那,是由经验(关系)愤怒(对象)的发怒人(主体)组成。(这便是我们所谓的原初意向性。)而分析的力量是要证明,在相继的刹那中并不真正存在持续不变的主体。但意识的对象怎样呢?关系又怎样呢?中观派认为,存在被五根——眼、耳、鼻、舌、身——视为对象的物质属性,以及存在被心识——意(mind consciousness)——视为对象的思想。这种分析仍然带有部分的主观主义/客观主义,因为:(1)许多学派,诸如在第4章和第6章讨论过的基本元素分析,将意识的刹那视为最终的实在;(2)外部世界在一个相对无疑问的、客观主义的、独立的状态中被保留下来。

大乘佛教传统所谈论的不只是一种而是两种自我(ego-self)意义:自我的自我(ego of self)和现象(法,梵文dharmas)的自我。自我的自我是对自我的习惯性执着,这个我们已经讨论过。中观派论者声称,早期传统抨击这个意义上的自我,但没对独立存在的世界或心与那个世界的(刹那)关系的依赖性提出挑战。龙树抨击所有这三个术语——主体、关系和对象——的独立存在。下面是龙树所作的那种论证的一个(综合建构)例子。

当我们说一个看的人独立存在,或者说被看的东西独立存在,这意味着什么呢?确实我们指的是一个看的人存在,即使是她并没有看那个景象;她先于/或者后于看那个景象而存在。同样,我们的意思是景象先于/或者后于被一个看者看见而存在。这就是说,如果我是一个景象的看者,那么我就是真实存在的,这意味着我可以走开而不去看那个景象——我可以转而去听某个东西或想某个东西。而如果景象是真实存在的,它应该能够待在那儿,即使我并不在看它——比如,它能够在未来某个时刻让其他人看到它。

然而,在进一步考察之后,龙树指出这不大有意义。我们如何谈论一个没有看见其景象的看者呢?反过来,我们如何谈论一个还没有被看者看到的景象呢?同样没有意义的是,在某处存在一个独立进行的看却没有任何看者和被看的景象。看者的立场,看者的观念,不可能与它看到的景象分离的。反过来也是一样,一个景象怎么能够与正在看它的看者相分离呢?

我们或许试着用一种否定的方法来答复:这一切都是真的,看者并不先于景象和对景象的看而存在。那么,一个不存在的看者何以能够引起一个存在的看和一个存在的景象呢?或者我们试图从相反的方向论证,并且说:这个景象直到看者看到它时才存在。其问题就是,一个非存在的景象怎么能够被一个看者看到呢?

让我们试着论证说,看者和景象是同时产生的吧。在那个情形中,它们要么是同一的东西,要么便是不同的东西。如果它们是同一的东西,那么这不可能成为一个看的情形,因为看需要一个看的人,一个景象,以及对这个景象的看。我们并不说眼睛看到眼睛本身。那么它们肯定是两个相分离的、独立的东西。但在那个情形里,如果它们确实是两个分离、独立的东西,每个依其自身独立地存在于它恰于其中才得以出现的关系,那么在它们之间除了看以外还存在许多关系。但是说一个看者听到了一个景象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一个听者才能听到一个声音。

我们也许要作出让步并同意:并没有真正独立存在着的看者、景象或看,但主张:三者一起形成一个真实存在的意识刹那,这才是最终的实在。

同类推荐
  • 别睡,我是好玩的催眠书

    别睡,我是好玩的催眠书

    本书围绕生活中常常面对的一些问题,例如:生活目标难以实现,事业不成功,能力发挥不出来,领导不重视;社交能力越来越差等。这本书就是告诉大家催眠到底怎样发生,他对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以及怎样把它应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 罪犯改造心理学

    罪犯改造心理学

    本书系统介绍了罪犯改造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一主要有:罪犯改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罪犯改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罪犯改造心理学的学科地位、罪犯矫正的心理学思想、罪犯心理转化的动力和机制、罪犯改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原理,深入探讨了在教育改造中如何激发罪犯的改造动机,转变罪犯的改造态度问题书中还系统介绍了罪犯心理咨询、罪犯心理治疗卡“罪犯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并指出在罪犯改造的实践中运用这方法和技术应该注意的问题。书中专门介绍了对罪犯的心理进行测评的过程、方法和罪犯心理评估的主要内容。
  • 30岁前要学会的33堂心理课

    30岁前要学会的33堂心理课

    30岁后是人生的一道关口,30岁后的人生需要解决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果没有良好健康的心理,将难以掌控自己的人生局面,把握命运的航向。自助者天助,解铃还须系铃人,命运并非天注定,改变心理可以改变生活,30岁前的心理修炼决定你30岁后的人生格局。本书精选了33堂心理精华课,对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阐明了塑造积极心态的方法途径,提供了社交、职场、爱情、生活、财富等各种场合中的心理战术,引导读者在30岁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高自信,以健康的心理迈人社会大世界中,游刃有余于人生的各个场合,掌控自己的人生,创造精彩幸福的生活。
  • 弗洛伊德5:爱情心理学

    弗洛伊德5:爱情心理学

    此卷收录八篇论文,是弗洛伊德早期关于性本能论的主要专著。《性学三论》包括“性变态”“幼儿性欲”和“青春期的变化”三部分。《儿童性理论》对儿童期的性表现及其与心理活动、神经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文明的”性道德与现代神经症》论述了现代社会的性道德与文化的关系。《爱情心理学》包括三篇文章,分别探讨了男人的性变态、“心理性阳痿”以及女性的“贞洁”。《论自恋:导论》探讨了自恋的起源、本质、形式、作用等。《本能及其变化》分析了本能所涵盖的内容以及描述的方法等。《压抑》探讨了压抑的本质、因果及其与神经症的关系。《力比多类型》将人分为性欲型、自恋型和强迫型等三种。
  • 朦胧青春没有雾

    朦胧青春没有雾

    这套丛书里,我们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专门选择了一些特殊的故事,分别对他们在这一时期将会遭遇的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友问题以及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以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热门推荐
  • EXO之命运格局

    EXO之命运格局

    为你放弃我的一切吗?我愿意!--洛沄汐为你而改变吗?没关系!--俞可可为你而抛弃过往吗?OK!--苏初晴为你改变以前的看法?好的!--蒋霏为你选择接受舅舅的要求?嗯......好吧!--苏降雪“喂喂喂,你好像很勉强。”鹿晗&边伯贤&张艺兴&吴世勋&朴灿烈
  • 悦儿之恋

    悦儿之恋

    因缘巧合之下吴信在古玩市场买下了一个奇异的石头宝塔,回到家之后放在了床头上弄成了个摆件,一晚上吴信做了一个恐怖而又阴深的梦,在最后的记忆中,吴信被一只庞然大物彻底的惊醒,惊醒之后的吴信一不小心碰上了那石头宝塔,额头上被石头宝塔划开了个缝隙,还没等吴信叫疼,石头宝塔高速旋转散发着七彩神光,瞪大眼睛的吴信彻底的惊呆了……
  • 无限之卷土重来

    无限之卷土重来

    十年修道,不如一念成魔。我从地狱中爬起,重生这一世,必会卷土重来......--------第一次写作,前面描写的可能有些不好,勿怪。目前三十多万字,已肥,感兴趣的话,可以来,看看这是不是你的菜。另外,求点击,求推荐,求收藏,各种求。
  • 墨染卿颜:三生劫

    墨染卿颜:三生劫

    她身负诅咒转世重生。她受尽情殇,却探不破那一丝眷恋。直到她手中的末世王权刺进他的胸口。
  • 创天之源

    创天之源

    龙源机缘穿越到鸿蒙前的虚无空间,看他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传奇,神秘的源界,宇之宇,宙之宙,看主角怎么逍遥都市,又怎么君令源界和各个空间,解开一个又一个隐秘
  • 王俊凯你可记得我的爱

    王俊凯你可记得我的爱

    十年之约过后TFBOYS开始了个自的生活。具体内容还请大家观看此书。
  • 中国古代传奇小说选

    中国古代传奇小说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网游:幻世江湖

    网游:幻世江湖

    上城区的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而下城区的人们只能在废墟之中拾荒过活。那是他们祖先流传下来的罪。一个下城区的孤儿,得到了一个梦寐以求的游戏仓,他只为了获得百强的奖金,光明正大地进入上城区生活。是的,一开始仅此而已。命运之轮开始转动,他被卷进命运的漩涡,挣扎着,在命运的河流中,掀起一丛浪花。
  • 离婚不离身

    离婚不离身

    顾明轩说,就算是离婚了,你依然是我的女人。我说要,你就不能拒绝。离婚,不能离身。夏默说,顾明轩,你敢不敢再不要脸一点?顾明轩说,我哪里不要脸了?每次主动爬床的人是谁呢。夏默咬牙发誓,一定离这个男人远远的,离婚是前提,离身是目的!夏家得知夏默离婚以后。夏妈妈:你弟弟的学费顾明轩还给吗?夏爸爸:你哥升职的事他还管吗?夏大哥:刚开发的楼盘他还能给我内部价吗?夏大嫂:小默这孩子真不懂事。夏默从家里搬了出来,开始自力更生。她的追求很简单,只想平平淡淡的生活。可谁来告诉她,离婚之后的桃花一朵接一朵的开,到底是怎么个情况?顾明轩:离婚这事儿,我真做不了主。
  • 太上老君清静心经

    太上老君清静心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