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03600000025

第25章 笛卡尔式焦虑(2)

但在遇到诸如大脑这样的高度协作的自组织系统时,我们如何规定输入和输出呢?这里当然存在一个往复的能量流,但是信息在哪里结束,行为又从哪里开始呢?明斯基关注了这个问题,这里有必要详细地引用他的评论:为什么过程(processes)如此难以分类?在早期,我们能够通过把原材料加工为成品来判断机器和过程。尽管大脑制造思想的方式犹如工厂制造汽车一样,但谈论大脑是没有意义的。这个差别是:大脑使用了改变它们自身的过程——这意味着我们不能把这样的过程与它们所生产的产物分开。尤其是,大脑产生记忆,它改变了我们随后思考的方式。大脑的首要活动就是不断地改变自身。因为自修改过程(selfmodifyingprocesses)的整个观念对于我们的经验而言是新的,因此我们还不能相信我们关于这个问题的常识判断。

关于这段文字值得注意的是,它不涉及任何表征观念。明斯基没有说大脑的首要活动是表征外在世界,而是说大脑的首要活动是进行连续的自我修改。对于表征的观念上已经发生了什么呢?

事实上,正因认知科学自身研究的影响,一个重要且普遍深入的转变开始在认知科学中出现。这个转变要求:我们从把世界作为独立和外在的观念转变到把世界作为与这些自我修改过程的结构不可分离的观念上来。这个立场上的改变并不表达一种纯粹的哲学偏好;它反映了理解认知系统的这种必要性,即对认知系统的理解不是建立在它们的输入和输出关系上,而是通过系统的操作闭圈(operational closure)来理解的。一个系统是操作闭圈的,就是说,该系统过程的结果正是那些过程本身。操作闭圈的观念因此是一种规定过程分类的方式,正是在操作中这些过程转而返回自身,从而形成自治网络(autonomous networks)。这类网络不属于被外在机制控制(他律)所定义的系统类别,而是属于被内在机制或自组织(自律)所定义的系统类别。关键点在于这类系统并不通过表征来运作。它们不是表征一个独立存在的世界,而是生成(enact)一个作为差别域的世界(a world as adomain of distinctions),它与认知系统所具身的结构无法分离。

我们希望引起注意的一点是,当我们开始严肃对待这一心智的观念时,我们必须置疑世界是预先给定的而认知是表征的观念。在认知科学中,这意味着我们必须置疑信息在世界中现成存在(ready‐made)并由认知系统提取出来的观念,正如认知主义的“消耗的信息有机体”(informavore)概念所生动暗示的那样。

但在我们继续前行之前,我们需要自问:为什么具有预先给予特征或信息现成存在的世界观显得如此不容置疑?为什么我们不能想象放弃这一观念,又不会陷入某种主观主义、唯心主义或认知虚无主义呢?这一显而易见的困境的根源是什么?我们必须直接审视一下,当我们感到我们不再相信世界是一个固定和稳固的参照点时所产生的那种感受。

7.3笛卡尔式焦虑

遵循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的说法,我们感到的这种神经紧张根源于所谓的“笛卡尔式焦虑”(the Cartesian anxiety)。我们是在一个不严格的弗洛伊德的意义上讲“焦虑”,说它是“笛卡尔式”完全是因为笛卡尔在他的《沉思录》中严谨而引人注目地表达了它。最好把这种焦虑看作是一种进退两难的局面:要么我们有一个对于知识的坚实稳定的基础,知识从这里开始、建立和休憩,要么我们无法摆脱某种黑暗、混乱和混淆。要么有一个绝对的根基或基础,要么一切分崩离析。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一段不同寻常的文字中传达出笛卡尔式焦虑的力量。通过整部《纯粹理性批判》,康德构建了其知识理论的大厦,他认为我们拥有作为知识基础的先天的或既定的、天生的范畴。在其讨论“先验分析”的结尾处,康德写道:我们现在不仅探究了纯粹知性的领域[先天范畴并谨慎地检验了其中的每个部分,而且还度量了它的范围并将所有的东西都指派到了它所在的公正之处。这个领域是一座孤岛,通过具有不可变更的限定的自然本身而闭合。这块土地上遍地是真理——好一个迷人的名字啊!——而环绕这片土地的,是浩渺且充满风暴的海洋,那是幻象孳生的温床,在这里,众多迷雾笼罩的堤岸和众多即刻融化的冰山为更远处的陆地蒙上了一副欺骗性的面孔,它迷惑了那些勇于冒险的航海家,使他无止息地一次又一次地追寻着空洞的希望,这项事业耗尽了他毕生精力但誓不放弃,而他却又无法一圆此梦。

这里我们有两个极端,即笛卡尔式焦虑的“要么-要么”:有一片迷人的真理之地,那里一切都是清晰的并有终极的根基;而在这一小块岛屿之外,却是充满黑暗和混乱的浩渺又险恶的海洋,那里是幻念与生俱来的避难所。

这一焦虑感受源自对绝对根基的渴望。当这种渴望无法满足时,唯一的其他可能性似乎就是走向虚无主义或无政府状态。对一个根基的寻找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但就表征主义的基本逻辑而言,其趋势便是要么在世界中寻找一个外在的根基,要么在心智中寻找一个内在的根基。通过把心智与世界作为对立的主观的和客观的两极,笛卡尔的焦虑在寻找基础的两种方式之间无休止地来回摇摆。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并非既定的和现成的;它是一种属于人类有关心智与自然的历史的观念,我们在第1章已经提到过了。例如,在笛卡尔之前,观念(idea)这个词语仅用于上帝的心智内容;笛卡尔是首先启用这个词并且将它用于人类心智的工作方式的那些哲学家之一。这一语言学和观念上的转变,只是理查德·罗蒂所描述的“心智作为自然之镜的发明”的一个方面,它是将异质的意象、观念和语言学用法拼凑在一起的产物。

当我们有理由去怀疑这个镜像隐喻的适当性时,这些笛卡尔式的根源就变得非常明显。当我们出发寻找其他思考方式时,笛卡尔式的焦虑就会出来亦步亦趋地尾随我们。可是我们当代的情境也是独特的,因为我们已经越来越怀疑辨识任何绝对根基的可能性。于是在今天,当焦虑出现时,我们似乎无法避免地转向虚无主义,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放下那些把我们引向渴望根基的思想、行为和经验的形式。

在前面的讨论里,我们看到,认知科学也无法免除这种虚无主义的趋势。例如,在《心智社会》中,当明斯基面对我们无法找到一个完全独立的世界时,虚无主义与笛卡尔式焦虑之间的关联就显得很清楚了。正如他注意到的,世界不是一个内在于世界中的对象、事件或过程。的确,世界更像是一个背景——它是我们所有经验的一个背景或场域,但是我们又发现这个背景或场域同我们的结构、行为和认知无法分离。因此,对我们关于世界所说到东西而言,它传递给我们关于我们自身的东西与关于世界的东西一样多。

明斯基对这种认识的回应是混合式的,其方式与他对自我缺乏的回应类似。他写道:“不管你企图去说一个什么东西,你不过是表达你自己的信念而已。可是即使那种晦暗不明的思想也暗示了一种洞见。即使我们的世界模型不能产生关于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的好答案,并且即使它们的其他答案常常是错误的,它们也能告诉我们关于我们自身的一些东西。”一方面,明斯基把寻找一个完全独立的、预先给予的世界的不可能性看作发展对我们自身洞见的机会;另一方面,这种洞见是基于一种关于我们处境的晦暗不明的感受之上。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已通过明斯基的话描述了这些观念,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现代认知科学家,并且他确实花了时间清楚地表述他的思想。但他并不孤单。当我们要来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许多人会同意我们并没有关于世界的真实的知识,我们有的只是关于世界表征的知识。可是我们似乎通过我们的构造(constitution)被迫将这些表征作为世界本身,因为我们的日常经验感觉到它似乎是既定的、直接的世界。

这种处境似乎的确让人沮丧。但请注意,这种沮丧之情仅仅当存在着一个无人知晓的、既定的、独立的世界(一个外在的根基)时才会有意义。对于这种处境而言,我们会别无选择,只好回到我们的内在表征,把它们看作似乎提供了一个稳固的根基。

于是这种沮丧之情就从笛卡尔式焦虑及其将心智作为自然之镜的理想那里生发出来。根据这一理想,知识应该是关于一个独立的、预先给予的世界的,并且这样的知识应能在表征的精确性之中达到。当这种理想难以满足时,我们就回到我们自身来寻找一个内在的根基。当明斯基谈到无论我们企图说什么都不过是表达我们的信念时,这种摇摆就变得非常明显。当我们说一个人所思考的不过是有关主观的表征时,我们就退回到一个内在根基的观念,一个被其表征的私人性所包围的孤独的笛卡尔式的自我。这个特别的回转更具有讽刺意味,因为明斯基并不认为首先存在一个可以充当内在根基的自我。于是最后,明斯基陷入“笛卡尔式焦虑”,这不仅要求我们相信根本找不到我们所知的自我,而且要求我们相信一个我们无法通达的世界。于是再次,这种困境的逻辑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一种虚无主义的状况。

7.4步入中道

通过正念/觉知修行,我们已经在对人类经验的探究中发现,我们对内在根基的执着不但是自我(ego‐self)的本质也是持续挫败的根源。我们现在开始认识到,这种对内在根基的执着本身是一个更大执着模式的片断,这个更大的执着模式包括我们以预先给予的、独立的世界观念的形式黏着于外在根基。换言之,我们执着于根基,无论是内在的或外在的,都是挫败和焦虑的深刻根源。

这种认识就是佛教传统的空宗(Madhyamika)(又称中观学派)或“中道”派的理论和修行的核心。无论一个人试图从心智内还是从心智外寻找一个终极根基,思想的基本动机和模式都是一样的,即执着的倾向。在空宗里,这种习性的趋向被认为是“绝对主义”和“虚无主义”两个极端的根源。

首先,执着心使得一个人去寻找一个对任何不论内在还是外在东西而言的绝对根基——它可能依靠“自身存在”(own-being)从而成为其他任何事物的支持或基础。于是当面对不可能发现任何这样的终极根基时,执着心就回退从而通过把一切其他事物看成是幻念而黏着于无根基。

于是,存在两个基础的方面,在其中空宗的哲学分析直接与我们的困境有关。首先,它明确地承认对一个终极根基——即我们称为“基础主义方案”的东西——的寻找不局限于我们称为自我(ego-self)东西中的主体及其基础的观念;它也包括了我们对预先给予或现成世界的信念。印度早在几个世纪前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中国、日本和东南亚的不同文化背景都对这一点作过详尽的阐述,而西方哲学仅在大约100年前才开始认识到这一点。的确,大多数西方的哲学一直在关注哪里可以找到终极根基的问题,但却没有置疑或警觉这种黏着于根基的倾向本身。

其次,空宗明确地承认绝对主义与虚无主义之间的关联。我们的种族中心主义的叙事告诉我们,对虚无主义的关注——在其确切的尼采意义上——除了其他原因外,是一个因19世纪神学的崩溃以及现代主义的兴起而出现的西方现象。在印度哲学中,从前佛教时期就出现了对虚无主义的深层关注,这应该对这种种族中心主义的假设构成了挑战。

在正念/觉知静心传统中,这个动机(the motivation)已经发展成为对绝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直接、稳定的洞见。这种洞见认为绝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就是执着的不同形式,它们来自于企图找到一个稳定的自我(ego-self),并因此把我们活生生的世界局限到苦和挫折的经验。通过不断学习放下这些执着倾向,我们开始认识到,任何现象都没有绝对的根基,这种“无根基性”(即空性,梵语sunyata)正是缘起的构造(fabric)。

当我们说无根基性恰恰是人类经验到纹理丰富和相互依赖的世界的条件时,我们可以现象学地得出多少有些相似的看法。我们在第1章就表达了这一看法,我们说:我们所有的活动都依赖一个背景,但它从来不会以一种终极的可靠性和最终性的感觉被固定下来。于是,无根基性不是在某个遥远的、哲学上深奥的分析中被发现,而是在日常经验中被发现。的确,无根基性在作为“常识”的认知中显现出来,也就是说,它是当我们知道如何在一个并非固定和预先给予的而是由我们参与的行动类型不断塑造的世界中磋商我们的道路时显示出来的。

认知科学一直抵制这种观点,而是宁愿把任何形式的经验顶多看作是“民众心理学”,即被当作一种不成熟的解释形式,它可被心智的表征理论所规训(disciplined)。于是,一般倾向就是继续把认知看作在一个预先给予的任务域中的问题解决。然而,活的认知的最伟大能力就在于它能在广泛的约束中提出在每一刻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这些问题和关注不是预先给定的,而是从行动的背景中生成的,而在行动背景中我们当作相关的那些东西是由我们的常识情境地(contextually)决定的。

同类推荐
  • 青少年人格塑造:马加爵案件的心理学思考

    青少年人格塑造:马加爵案件的心理学思考

    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从案发,抓捕凶犯到法院宣判马加爵死型,引发了们诜我猜测、分析、评论、和关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马加爵的非逻辑性作案动机更成为人们尖注的集点,本书作者深入马加爵曾经生活过的家乡、学校及其相关部门,收集、采访了大理马加爵及其与之相关的原始资料,从心理学视野入手,通过其成长历程,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其杀人动机形成的非偶然性做了客观、理性的解答。同时对马加爵的作案动机提出了新观点并进一步对马加爵杀人动面背后的心理因素及其人格缺陷做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解读。 本书不仅仅对马加爵,而是通过对马加爵一案的分析,提出了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生活中的博弈心理学

    生活中的博弈心理学

    弗洛伊德说:“任何人都无法保守他内心的秘密。即使他的嘴巴保持沉默,但他的指尖却喋喋不休,甚至他的每一个毛孔都会背叛他。”显然,任何一个人的内心都是有迹可循的,不管他掩盖得多么严实,只要用心观察,总能发现蛛丝马迹。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懂得运用一点心理学,那么你不仅能读懂他人内心,更能洞悉人性、利用人性,在人际交往、职场博弈、商务谈判、情绪控制等方面做到事半功倍。本书通过分享大量鲜活、真实案例,将日常行为与许多有趣的心理学知识有机结合,提炼出一系列独特、实用的心理操纵术,帮助读者活学活用心理学智慧。
  • 抓住细节看人心全集

    抓住细节看人心全集

    本书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并结合大量实践例证归纳、总结而成。不仅内容翔实,而且结构严谨,既不是封建迷信,也不是妖言之术,而是具有科学依据的观人、识人宝典。《抓住细节看人心全集》切入角度好,以人的相貌、言行、衣着、习惯、血型与星座、交际、职场等为主线,由表及里解读人的性格特点、气质修养与为人处事等方方面面,使你在把握现实基础上,对未来的人与事有一种先知感,同时对自己的成功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民工心理疾病辨识与防治

    民工心理疾病辨识与防治

    本书就民工易患的心理疾病进行介绍,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法,帮助民工树立科学的态度,对自身心理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也有利于心理疾病的治疗。
  • 别说你懂心理学

    别说你懂心理学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心理决定着一个人的想法,也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同样的事物,对不同的人来说,他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的心理活动不一样。
热门推荐
  • 二胎囧爸

    二胎囧爸

    一夜之间,二胎政策放开,80后成了中国的“唯独”(唯一一代独生子女)。网络作家、凤凰文艺梦想心机宅男章嘉泽摩拳擦掌,只为给5岁的女儿章一诺再添一个亲人,但却遭到妻子职场丽人宋雅竹的坚决反对。心机宅男步步为营,终于逼妻就范,以为幸福生活就此拉开大幕,却没料到祸从天降,空有一番梦想的章嘉泽从此走上囧途,上演了一出育儿情感爆笑剧。请看中国“唯独”的二胎囧事——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
  • 帝王邪风之欲驾皇威

    帝王邪风之欲驾皇威

    穿越了,恩,挺高兴的,未来那么遥远竟然让我做了皇后,还还还不给凤玺,把我关在一个大屋子里,我是一只向往自由的鸟啊,让我在蓝天碧海上遨游飞翔吧,唉,有逃跑失败了。凌画:“喂喂喂,快放我下来,好歹我也是皇后,你这样提着我,很没面子的!喂,侍卫大哥,别把我扔进去,喂喂,哎呦,疼死我了,我的屁股!”房间里传出声音“别假哭了,你已经逃跑了五十三次了,再逃跑的话,朕就要教训你了!”第五十五次...........“喂喂,侍卫大哥,你要把我提到哪里去啊!”某侍卫“这次提到皇上的龙床上,皇上说要好好教训你,小丫头,皇上已经没有对任何人这么有耐心了,你可要好好把握机会啊,这是多少嫔妃求都求不来的”
  • 爱妃别逃了:王上我来了

    爱妃别逃了:王上我来了

    她看着他布满了红丝的眼睛,蓦然间从心里泛出了一丝酸意,他的手轻轻地抚过她的脸,她看见那原本细嫩的手竟伤痕累累,泪珠便再也忍不住滴落下来。她无视窗外正在偷窥的人,任泪落满他的衣衫,落满他一身的青涩。“祸国妖孽!”听到这话,她只是淡淡一笑,根本不理会。(内容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除灵档案

    除灵档案

    据传,灵能者界有一少年,天纵奇才,以一己之力成立除灵档案库,囊括天下除灵案宗,收尽万千除灵英杰,破案无数。道家龙纤罗,天生天眼,道术精深,但童年遭劫,背负一身秘密。因缘际合,龙纤罗被档案库主人傅珈蓝收为灵官,两人联手破获数桩灵异大案。逃不过死亡的死亡信息案、神秘蹊跷的山村干尸案、血腥弥漫的杀人古堡案、除魔者厮杀圣殿的西域古墓案以及终章里泣血惊天的千年古案……且看,谁更胜一筹。
  • 痴心不愧:皇后别跑

    痴心不愧:皇后别跑

    请问世上什么事是最不可能的?买彩票中奖500万元?豪门公子对你青眼有加?出门路遇外加灾难穿越?如果是你,你会选哪个?如果你选一,对不起你out了。如果你选二,对不起你已经out了。如果你选三,对不起你还是out了。那么问世上最不可能的事是什么?答:世上最不可能的事一、暴君老公和贴心蓝颜知己是一人。世上最不可能的事二、娇滴滴的红颜知己是家中早已记不得是圆是扁的正牌老婆。问世上有没有倒霉的人专门遇上不可能的事?答:世上没有不可能只有一切皆有可能,且看现代精英女,如何纵横后宫,笑傲江湖。如何把妻子与知己这两个角色玩转的游刃有余。
  • 穿越之:将军千金傲视风华

    穿越之:将军千金傲视风华

    她是H国第一地下组织的地下杀手一号,美貌与头脑混合一起的完美女人。一场意外,让她穿越到异国。她是天下第一将军家—苏家之女苏景遥,却溺水而亡!太胖了?游不上来而被溺死?原因?是为了美男的一把扇子而跳入水中?不但胖,而且长相犹如夜叉,稍微瞪大一点眼睛,便能吓哭小孩?再次醒来,苏景遥早已换人。……
  • 一纸婚书:老公大人,别找我

    一纸婚书:老公大人,别找我

    她惨遭男友劈腿,夜店买醉却被人强了。她听见他轻声唤道:“以宁。”满面震惊之下,她苍莽逃出,只因那人口中的以宁不是别人正是她姐姐。“娶你,不过是因为等待你姐姐的归来。”他高傲的俯视低头的女子。一场A市从来就没有过的盛大婚礼,新郎一脸幸福满足的搂着怀中的娇妻,她知道那微笑的背后不过是凄凉,一切的一切不过是为了逼迫姐姐的归来。“你放心,我不会碰你的。”他讥笑着看着地上紧抱着自己的女人。一场交易,她丢失了自己的心。一份离婚协议,她毅然签上自己的大名,从今以后,他们相逢陌路?如果你知道自己最爱的人马上就要遗忘掉自己,那么你会怎么做?”我不会让你忘记我,因为我会时时刻刻守在你身边,让你没有机会遗忘掉我。“他轻轻的搂着身边面色苍白的女子。Ps:本文虐,入者慎重。本文宠,入者无需多想。夏秋沫qq:709435093
  • 中华典故(第九卷)

    中华典故(第九卷)

    本书编者在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中穿梭往来,精选出数千则典故,并对每则典故的出处、故事、含义、用法进行了详解。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根据笔画多少对这些典故进行了分类,使读者用起来方便快捷、得心应手。一书在手,尽览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 健康药酒最养人

    健康药酒最养人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开始更关注自身的健康与保养。药酒由于其对人体独特的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药酒乐于被人接受,是因为它既没有饮用酒的辛辣呛口又没有汤剂之药味苦涩,较为平和适用。饮用药酒,既可以防病治病,又可以养生保健、美容润肤,还可以作为病后调理用药。所以,饮药酒变成一种养生时尚。药酒一次购买自己调配,即可长时间服用,省时省力。
  • 大辩邪正经

    大辩邪正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