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01800000008

第8章 北京直立人遗址与人类起源的探索(7)

魏敦瑞在研究北京直立人化石时,就提出北京直立人的一系列形态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种(黄种人)的某些类群有特别密切的联系,如颅顶有矢状嵴、枕骨上有印加骨、垂直而前突的颧骨、铲形门齿结构、下颌骨圆枕、股骨扁平、肱骨三角肌粗壮等。据此,他认为北京直立人是黄种人的直接祖先。此外,魏敦瑞对山顶洞人的看法也值得注意。他认为,山顶洞人101号头骨(男性)具有某些欧洲智人化石的特征,102号头骨(女性)属美拉尼西亚类型,103号头骨(女性)则属于爱斯基摩人类型。据此他提出了山顶洞这一家人可能是从外地迁徙而来的,受到当地的人类攻击而绝灭了的设想。这种设想或许并不准确,但它暗示了远古时期人类可能存在迁徙、交流等复杂现象。

20世纪50年代起,在中国境内先后新发现了一系列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或地点,出土了不少古人类化石。目前已发现的旧石器遗址、地点超过1000处,其中古人类化石点近70处。这些发现为从人类体质演化和人类文化发展的双重视角,来探索现代中国人的起源提供了基础。

根据已发现的化石,可以看出中国古人类具有一系列共同形态特征。吴新智把它归纳为颧骨前突、矢状嵴、印加骨、下颌圆枕、上门齿的铲形结构等数个方面。

颧骨前突: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普遍有颧骨高而前突的特征,而非洲和欧洲的标本则与此不同。如北京直立人的颧骨高达65毫米,大荔人为52.6毫米,马坝人的颧骨较为前突,柳江人的颧骨也相当大而前突,山顶洞人的颧骨也较垂直且前突。中国新石器时代及其以后各时期的人类也都保留了这一特征。如半坡人颧骨最高值达54毫米。颧骨突出度,在现代各主要人种中有明显的区别,其中白种人不突出,黑种人不显,棕种人稍显,黄种人显着。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表明,黄种人颧骨高而突出的特征,早在直立人阶段就已出现了,并一直保持至今。

矢状嵴:矢状嵴是颅骨顶部正中由前向后延伸的一条骨嵴。在蓝田直立人、北京直立人、和县直立人、大荔人、金牛山人、马坝人、山顶洞人、资阳人颅顶上都有程度不同的矢状嵴,且形态上大体一致,位置也大体相同。欧洲的早期智人中只有圣沙拜尔人头骨上可见微弱的矢状嵴,其他标本仅见一些微弱的隆起。总的来说,欧洲的标本矢状嵴出现率很低,且比中国的弱。

印加骨:印加骨是顶骨与枕骨之间的三角形小骨,由于在美洲印第安人中出现率较高,并由南美洲印第安人曾建立的印加帝国而得名。印加骨作为有较高出现率的性状存在于中国的古人类中。北京直立人6具头骨中有3例有印加骨;大荔人头骨上有印加骨;丁村人、许家窑人、马坝人化石上也显示出可能有印加骨的迹象;属晚期智人的穿洞人头骨上仍可见到。现代中国人印加骨出现率较低,但常见于同属黄种人的美洲印第安人中。欧洲和非洲的古人类中则少见或不见此骨。

下颌圆枕:下颌圆枕是下颌骨内侧面犬齿与臼齿之间的隆起。在北京直立人、许家窑人、山顶洞人的下颌骨内侧面均可见这种性状。此种性状,在现代黄种人中仍较为多见。如据吴定良统计,在南京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人骨中,有下颌圆枕者占75%;安阳侯家庄墓葬出土的商代人骨中达78%;安阳小屯墓葬出土的隋唐人骨中占73%;南京绣球山墓葬出土的现代人骨中约占58%。

上门齿的铲形结构:人类门齿的铲形结构,通常发现于上门齿,下门齿偶然也有。在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中,凡发现有上门齿化石者,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具有铲形门齿的特征,如元谋直立人、北京直立人、郧县直立人、和县直立人、丁村人、金牛山人、桐梓人、山顶洞人、河套人、柳江人等。在中国新石时代及其以后的人群中,铲形门齿的出现率也很高,如在半坡组中,男性铲形门齿的出现率为88%,女性为100%;商代人的铲形门齿出现率也在80%以上。现代中国人中,铲形门齿的出现率也很突出,以中国女性为例,上门齿显着铲形者高达82.7%,半铲形者占12.5%,微铲形者占1.0%,非铲形者仅占3.8%;在现代白种人的女性中,上门齿铲形者仅占2.6%,半铲形者占5.2%,微铲形者占21.8%,非铲形者高达70.4%。其他人种中,显着铲形者出现率有的为0,最高也不超过5%。

此外,还有一些在现代黄种人中出现率较其他人种为高,在中国古人类化石中也比其他地区的古人类为多见的特征。如颜面中部较欠前突,大荔人、金牛山人头骨的特征便是如此,晚期智人大多也具有这一特征;鼻区扁塌,北京直立人、大荔人、金牛山人、马坝人、柳江人、山顶洞人等的鼻区都呈现扁塌的特点,而且延续到中国的现代人;上面部低矮,大荔人、金牛山人以及晚期智人头骨中都可见到这一特征,只有马坝人标本似属例外;眼眶较近角型而不呈圆形,眼眶外下缘圆钝,没有锐棱,中国已发现的古人类头骨除马坝外,一般均如此;接近水平的额鼻额颌缝,中国已发现的古人类头骨的这条骨缝都呈微向上凸的弧形,位置基本上水平;外耳道骨质增生,在北京直立人和大荔人都有出现,它也见于日本港川发现的古人类化石。

上述共同特征有时也见于其他地区的古人类化石,但是在其他地区的出现率比在中国的低得多,而且这些特征组合在一起更难得见于其他地区。因此,这些特征的组合便构成了远东这一地区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的特色。

在中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上除了可以见到上述早晚变化不多的特征外,还有一系列性状呈渐进性变化,总的趋势与其他地区人类进化方向一致,但细节有所不同。主要有:颅骨最宽处位置向上移,颅穹弯曲度变小,矢状嵴变弱,枕部圆枕变弱,角圆枕变弱,下颌关节窝变浅、变宽,枕骨小脑窝与大脑窝之比变大,额骨倾斜程度变弱等。其他还可列出另一些特征,如脑量由小变大,头骨由厚变薄,眉嵴由强变弱,眉嵴后沟由深变浅,眶后缩狭由强变弱,枕鳞枕面与项面之间由弯折状相接变为圆钝状过渡,颞鳞由矮变高,鼓板长轴与冠状面所成的角由小变大,颞骨岩部长轴与矢状面所成的角由小变大等。

从已发现的化石看,直立人与智人似乎也存在形态镶嵌现象。在直立人标本上偶尔有一般只在智人中才具有的特征,如和县直立人的短的颅形、弱的眶后缩狭、高的颞鳞、颅底长轴与颞骨岩部长轴构成的角接近直角等。少量智人头骨也显示出个别被认为是直立人的独有的特征,如马坝人头骨有很深的眶后缩狭,大荔人和营口人头骨枕部成角状转折,大荔人有粗厚的眉嵴,大荔人和许家窑人头骨骨壁都很厚,大荔人、资阳人和穿洞人头骨顶骨后下角部都有角圆枕,此外早期智人都有残存的矢状嵴等。郧县人的头骨无论归属于直立人或智人都表现出显着的镶嵌现象。

一系列共同特征、性状变化呈渐进性和形态镶嵌现象,都是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的证据。吴新智还注意到,中国古人类的个别或少数头骨偶尔具有与大多数中国出土古人类头骨不同而在西方颇为多见的特征,如郧县人头骨鼻梁高耸,大荔人眼眶与梨状孔之间骨面隆起,马坝人眼眶呈圆形和其外下缘较锐利,柳江人、丽江人和资阳人头骨有发髻状隆起,山顶洞人102号头骨颧骨额蝶突外侧面比较朝向外侧等,这些很可能是中国与境外人群间有少量基因交流的结果。

考古学研究也显示,中国旧石器文化特征同西方旧石器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莫维斯就指出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认为在旧大陆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存在着两个互不相同的独立的文化传统,即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砍砸器文化传统和西方的手斧文化传统。以后,国内外一些学者对莫维斯的理论提出过不同的意见,如黄慰文认为中国及东亚、东南亚其他地区不缺少手斧,把旧石器时代早期世界划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圈的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但就总体而言,在中国及东亚、东南亚其他地区的旧石器文化中,手斧即使不是完全缺乏,数量也非常有限,因此大多数学者同意莫维斯所提出的观点。

戴尔俭认为,中国境内的旧石器分布较广,发现地点与数量较多,面貌上有一定差异的文化也较丰富多样,因此在东方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较广的代表性。中国的情况表明,远古东方的旧石器文化不论其中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会有怎样的差异和不平衡现象,总的来看,是明显地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的。在这里,数量上占优势,应用上广泛多样的是各种类型的石片工具,砍砸器工业始终是很突出的,这是东方砍砸器文化的显着特征。因此,实际上应称砍砸器——石片石器工业,并构成一个砍砸器——石片石器文化系统。中国虽然发现有手斧(如蓝田、匼河、丁村等),但其数量微乎其微,似乎没有理由说,这些零星的手斧能标志着来自西方的影响。因此,与其把这些寥若晨星的手斧与西方的手斧相提并论,不如将其看成是两面工具中的一种较为特殊的类型。就世界范围而论,砍砸器工业无疑是最早发展和最有生命力的,它几乎遍及古人类所占领过的所有地区,并最长久地绵延于旧石器时代以至更晚,而手斧文化却未能远及东南亚和中国。

林圣龙认为,在中国手斧研究中,一个问题是缺乏关于手斧的严格鉴别特征或标准。人们常常只是根据器物的形态的相似性和是否两面修整来判断的,故而产生不同的意见。综合国外专家们的认识,他将手斧的鉴别特征归纳为:手斧是一种大型切割工具,一般长在100毫米以上;通常两侧对称,围绕器物的周边有连续规整锋利的刃(有时跟部例外);截面比较薄,纵截面和横截面通常成稍稍扁平的双凸或透镜体形,或是比较薄的平凸形;制作典型或比较精致的手斧,先粗制成雏形,然后进行去薄和最后成型,器物的两面广泛修整。依据上述鉴别特征,林圣龙对黄慰文等讨论的陕西蓝田涝池河和平梁、乾县、汉中梁山,山西襄汾丁村、沙女沟,河南三门峡,广西百色盆地等地发现的9件标本进行了再研究,认为这些标本中没有可靠的手斧。稍后,他又对百色的28件标本进行了研究,认为有4件应归入砍砸器,1件可能是似镐石器,其余23件似应定为石核斧。据此,林圣龙认为,就中国的材料而言,莫维斯的理论仍然是适用的。

环境考古学研究表明,由于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隆起,东亚地区成为一个与西方世界相对隔绝的独立自然地理单元,中国旧石器文化正是适应这种自然地理环境而相对独立地发展的。中国南、北方的旧石器文化虽然存在着一些区域性差异,但在整个旧石器时代,南方的砾石石器和北方的石片石器的发展具有肯定的连续性。在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有少量同西方文化相似的因素,可看作是境内外小规模文化交流的证迹,但看不出曾有过大规模外来文化侵入而完全替代本地文化的迹象。

因此,就目前而言,中国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文化研究都倾向于这样一种认识,即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是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的演化发展中心之一;中国现代智人是由境内的直立人经早期智人逐渐演化而来的。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人类也曾同境外的人群之间有过小规模的基因交流,但不曾有过外来古人类大量的入侵而替代了原住居民的现象。

附:建议阅读论着目录

1.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见《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2.[美]匹尔比姆着,周明镇、周本雄译:《人类的兴起——人类进化概论》,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3.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主编:《中国远古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4.朱泓:《体质人类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吴汝康:《人类起源研究的新进展和新问题》,《人类学学报》1994年第4期。

6.吴新智:《人类起源研究回顾与中国古人类学展望》,《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第5期。

同类推荐
  • 古代经典谏议檄文(中华千年文萃)

    古代经典谏议檄文(中华千年文萃)

    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一座智慧的宝藏,是我们祖先用智慧的双手和头脑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创造和积累而成的,它如同河蚌中的沙粒经受了痛苦的磨炼和时间的考验,最终升华为闪闪发光的珍珠。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阅读这些历史,没有理由不继承这些智慧精华并把它运用于实际。而今天我们所呈现给广大读者的是这其中忠臣良将的谏议谋略与锐利檄文。
  • 遗失的古国

    遗失的古国

    中国虽然是个有史学传统的国家,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尚书》、《春秋》、《左传》等著作,尤其是司马迁《史记》问世以后,中原王朝就开始流行史书传世。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让我们了解了祖先的生活和历朝历代每位国王、每位大臣的生平事迹,但遗憾的是,由于中原王朝高高在上和古代交流的有限性,使得封建王朝历代史书编纂者,对于边陲小国记载甚少。也许是因为史官们不了解,也许是因为史官不屑了解,总之,历代史书中对于这些古国的记述都是非常粗略而又不全面的。正因如此,使得很多古国完全消失而不为人所知。
  • 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

    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

    本书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中,尽力展现古代东方文化的思想精髓,以及古今各阶层群众的生存状态,并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本书加入了许多有意思的“文化常识”板块,希望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有所收获。本书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和发展脉络。无论是对个人层面的修身养性,还是社会层面的治国安邦,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书以豁达恢弘的气度、悲天悯人的情怀,向读者展开一幅中华文明的画卷;同时以凝练的笔触,着力阐述古代中国文明是如何哺育出中国宗教和哲学传统的。
  • 穿越晋江

    穿越晋江

    晨曦,当第一缕阳光洒向晋江大地,一群晋江人从岩洞里走出,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这是一个春寒料峭的季节,可他们并不怕冷,不管男女老少,都清一色裸露着身子。他们的模样有些奇怪,前额很低,嘴巴前突,个头也不高,最高的也不过1.6米。他们来到离岩洞不远的一个空地上,地上堆满了前一天吃剩的鱼虾、贝壳以及用来生火的木柴。他们围坐一圈,一边生火,一边用一种我们听不懂的语言说话。说到动情处,他们会手舞足蹈起来,原来是正在安排新一天的工作。一起来翻阅本书吧!
  • 茶苑:讲述茶文化

    茶苑:讲述茶文化

    本书介绍了茶的渊源;茶场;茶叶之道;栽培技艺;制茶工艺;茶艺之道;历代茶著;泡茶技艺;沏茶技艺;茶具鉴赏艺术等内容。
热门推荐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至尊艳皇

    至尊艳皇

    本书概述:一个屌丝得到女神的传承,过着狂拽牛逼吊炸天的生活。
  • 废材杀手:财迷太子妃

    废材杀手:财迷太子妃

    一朝穿越,她从杀手变成了痴呆废柴一枚。爹爹看似和善,却绵里藏针。姨娘看似亲和,却笑里藏刀。一众姐妹兄弟统统都是笑面虎,面上和和气气,底下恨不得吃你的肉喝你的血。当金牌杀手穿越为痴呆废柴,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她势必要逆转天下。他是惊才绝艳,芝兰玉树的千羽国太子,冷酷邪魅,霸道无情。世人对痴呆转变为恶女的她避之不及,唯独他却温柔纠缠,不离不弃。悠陌微笑,“太子殿下,想要娶我,先拿万两黄金来!”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的根本任务是,立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变化的新实践,忠实于经典著作的原意,科学地、完整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基本观点;结合新的实际,通过理论创新,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引导干部群众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本册为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丛书第1辑,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 风雷神君

    风雷神君

    一人一扇一逍遥,一招一式一名号。武能上马定乾坤,帅能花丛引蜂蝶。红颜相伴乐无言,左兄右弟齐相伴。老婆:................................
  • 商代都城:殷墟(文化之美)

    商代都城:殷墟(文化之美)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即为殷墟。殷墟是一个王朝的缩影,它出土了大量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重要文化遗产,揭示了商代晚期的辉煌历史,也验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它所代表的殷商文明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难怪郭沫若先生也感叹道:“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
  • 雷动八荒

    雷动八荒

    他破石而出,身怀神秘雷石,手持九尺关刀,寻生母,引四方雷动,战漫天神魔!一幅九龙图录,传承万载神魔秘境,他欲揭开深埋万载的神魔之谜!看他转战蛮荒灵元,斗战五大圣殿,吞噬玄雷,强夺传承,终成一代至尊!他为爱,勇敢地行走着......
  • 霸宋

    霸宋

    一次不经意的时空之旅,让他来到了北宋末年。一连串的生活,让他成了奸臣的女婿,步入了朝堂,感受到了大宋的腐败,萌发了心中志向。一次围剿,让他不费一兵一卒收服了梁山好汉,从而渐渐地步入了危机之中。一次战争,让他成为了替罪羊,不能返回大宋,在绝境中求生存,他毅然带领着少许的部下横穿西夏国境到达中亚。
  • 天才小神

    天才小神

    高考前,丁建明偶然习得一身神通,从此……妖怪出没,小心!看到那个诱惑女星了吗?其实她的本体是……原来我们周围真的有妖魔鬼怪,亦有捉妖者、伏魔师……——这个世界远比我们看到的要精彩!
  • 梅梦缘

    梅梦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