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01400000039

第39章 “两浙”作家的审美观照与新文学的书写谱系(1)

鲁迅指出:“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是于他有用——于为了生存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的斗争有着意义的东西。”在完成了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现代转换之后,“两浙”作家的审美观也显示出一种建构性的特点,即首先在审美理念层面上,表现出对传统审美意识、价值、形态创造性转换的特点。鲁迅曾明确表示,要“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同时也要“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在对“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学”进行全方位批判的同时,也要将新文学的建构置于中西文化、文学的相互交汇、融合的潮流中进行认真的审视。“两浙”作家在新的审美观照中敏锐地发现传统文化、文学的落后性与不适应性,进而在批判当中进行新的审美聚焦,进行新文学价值的美学建构,完成新文学审美意识由传统向现代的根本转变。

席勒说:“当人还处在纯粹的自然的状态时,他整个的人活动着,有如一个素朴的感性统一体,有如一个和谐的整体。感性和理性,感受能力和自发的主动能力,都还没有从各自的功能上被分割开来,更不用说,它们之间还没有相互的矛盾。”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意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制约,非常注重建立人与对象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的相互关系,注重将“和谐”之美作为审美的最高价值准则,不论是在人生实践上,还是在艺术审美实践上,都追求“乐而不淫,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和谐审美意境。

中国文学和美学都突出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知行合一的实用理性精神,直观体验和感悟人生的思维方式,非功利的人生价值尺度,从容中庸的人生态度,尽善尽美的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贵和持中的人际关系,充满人性之善的人文关怀,重视天人关系和谐与人间秩序等方面的重要内涵。可以说,中国文化以其内涵的丰富性和精神价值的恒久性,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人生、哲学、伦理、文学等各个领域。

然而,时过境迁,古典“和谐”之美在遭遇现代审美意识冲击中,其价值与意义就愈加显示出它的不合时宜性、滞后性和历史局限性。古典“和谐”美在理论建构上,大都缺少周密论证,多是感悟之得、经验之谈。像“形”、“神”、“气韵”、“妙悟”等,都没有严格的逻辑内涵和外延,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多义性和模糊性,与现代文明那种讲求规范性、系统性、结构性的审美要求格格不入,加上在长期演变中,古典审美意识所体现出来的负面特征,也使其本身难以再作为时代的主流审美意识而占据中心位置。一种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现代审美意识,开始出现在新时期的文坛上。如近代以来强调“我手写我口”的,带有鲜明的“自由”性质的审美意识,在五四时期就有了质的发展,直接促成了现代“对立”、“崇高”型审美意识的诞生。“两浙”作家在接受时代审美的要求当中,率先对此作出了积极、主动的对应和选择。

第一节 “两浙”作家的意识聚焦与思想张力

周来祥在论述中国古典美学属性时认为,中国古典美学“基本上属于古典主义”,因为古典主义“以素朴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思想基础,强调差异、杂多的统一,以和谐为美,以人与自然、物与我、再现与表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结合,作为艺术的理想。它要求形式的和谐(形式美),更重视社会伦理的和谐(内容美)”。以“和谐”为核心的古典审美意识,追求理想与现实、感性与理性、现象与本质、再现与表现、内容与形式的单一,朴素、谐和的统一,并在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上,注重审美直观性和经验性的把握和传达。

“两浙”作家对古典审美意识进行了扬弃性的批判,如鲁迅就对古典的“和谐”审美意识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批判。在他看来,古典“和谐”之美的具体功能特征,就是使人消除缺陷和不平,保持“超稳定”的社会结构状态和心理平庸的平衡状态。所谓“和谐”、“中庸”,塑造的只是“沉静,而又疲弱”的“默默生长,以至枯萎”的性格——心理特征,也就是“教人不要动”。对由古典“和谐”之美“四平八稳”式的审美规范,鲁迅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譬如,对由追求“和谐”而提出的“大团圆”、“十景病”、“类型化”等,他就提出了强烈的批评,认为其直接的结果就是为国民制造出了一条“瞒”和“骗”的“奇妙逃路”,并且日益的堕落,缺乏“直面人生”的勇气。周作人在论述“人”的文学时,也明确指出:“全是妨碍人性的生长,破坏人类的平和的东西,统应该排斥。”显然,在中国新文学的视域中,古典的“和谐”审美意识,作为一种历史形态,如果不对此进行创造性的价值转换,它也就难以再适应新时代审美发展的需要。

如何打破古典的“和谐”,迈向现代的“对立”、“崇高”,为中国新文学选择、建构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意识,就成为中国新文学建构新的美学标准的关键。中国新文学大多直接以近代西方文化、文学和美学的价值尺度为参照系,选择以近代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审美意识(其中也包括后来的现代主义审美意识)为主导的现代审美标准。

这种审美意识的核心是强调人与对象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对立”与“崇高”,追求的是以“对立”、“崇高”为代表的审美理想。反映在文学领域,就是要求文学能够正视现实人生,表现以“对立”、“冲突”为主导线索和特征的人生内容,注重反映人生的缺陷和内在矛盾,真实地暴露和批判现实人生和社会的黑暗与丑恶,表现人生不可调和的悲剧,引起人们对自身生存境况和前途命运的高度关注,强调个性化的人物典型塑造。鲁迅曾以近代西方文化、文学发展为例指出,西方文化“常进于幽深,人心不安于固定”,故“十九世纪以后的文艺,和十八世纪以前的文艺大不相同。十八世纪的英国小说,它的目的就在供给太太小姐们的消遣,所讲的都是愉快风趣的话。十九世纪的后半世纪,完全变成和人生问题发生密切关系。

我们看了,总觉得十二分的不舒服,可是我们还得气也不透地看下去”。在鲁迅看来,近代西方文学前半部,还显得安宁、平和、消闲,而随着文明进程的发展,后半部的对立、冲突、动荡,则是显而易见的。这说明从古典的“和谐”到近现代对立性质的“崇高”,审美意识的转变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趋向。鲁迅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要选择这种“对立”、“崇高”型的审美意识来打破古典的“和谐”。用他的话来说,是要“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的加以批评”,“偏不遵命,偏不磕头”,“偏要在庄严高尚的假面上拨它一拨”,“偏要使所谓的正人君子也者之流多不舒服几天,所以,自己便特地留几片铁甲在身上,站着,给他们的世界多一点缺陷”。

鲁迅还大声疾呼,“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因为“看中国书时,总觉得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在向国内介绍近代西方文学时,鲁迅选择的大都是近代西方文学中那种偏重于“对立”、“崇高”性质的“力之美”的作家作品。从介绍“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摩罗诗人,翻译域外小说,到弃医从文后,系统翻译、引进近代西方文化、文学,鲁迅都坚持了“崇高”型审美标准,其目的是要在五四文化转型时期,用这种“崇高”型审美意识——“天马行空似的大精神”,冲决传统的、古典的“和谐”之美的囚笼,在“立人”的思想层面上,创立新的文化和新的文学。在创作实践上,鲁迅也是着重突出那种带悲剧性的,揭示现实人生缺陷、阴暗面的内容,主张写出人生的“血”和“肉”来。在《摩罗诗力说》里,鲁迅大力倡导“恶魔派文学”,以为“恶魔者,说真理也”。

由此,鲁迅向古典“和谐”审美意识进行发难:“中国之诗,舜云言志;而后贤立说,乃云持人性情,三百之旨,无邪所蔽。夫既言志矣,何持之云?强以无邪,即非人志,许自繇于鞭策羁縻之下,殆此事矣?然厥后文章,乃果辗转不逾此界。”在中国文学史上,《摩罗诗力说》可以算得上是第一篇公开提倡“恶”(亦是“崇高”型审美形态)的文章。鲁迅推崇上抗天帝、下制民众的恶魔,就是要求新文学能够具有“恶”(“崇高”)的审美性质,扫除古典的文雅、中道、阴柔、伪善,倡导“力”(“对立”、“崇高”)的文学。

鲁迅确立的审美意识,乃是一种“对立”、“崇高”型的审美意识。在美学形态上,“崇高”型审美意识打破了古典“和谐”美所强调的均匀、稳定、平和、有序的美学原则,提出运用对立、冲突、动荡、无序的美学原则,处理美与艺术各元素之间的审美关系。在审美感受上,强调了现代人在纷繁、激烈的社会和人生动荡中,那种痛苦与愉悦、自由与焦灼、束缚与解放等对立的、复杂的情感混合之感受与生命之体验。在审美本质内涵上,突出“对立”、“崇高”所反映的近现代社会人与对象之间的矛盾,呈现出近现代社会以“力”、“悲壮”、“悲凉”和“孤独”为特征的审美走向。周来祥在论述近代“崇高”型美学属性时指出,近现代“崇高”型美学意识“是偏重于矛盾的对立。它的美学理想不是和谐的美,而是对立的崇高。崇高是它们的美学理想,对立是它们美学和艺术的哲学根源。崇高是主体实践和客观规律的对立,主体要去掌握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抗拒它,它和规律之间形成对立,在对立当中趋向于掌握规律”。

在现代社会充满着矛盾冲突的生存境况中,“两浙”作家对新文学的美学建构,当然离不开对现代社会和人生规律的掌握。周作人在提倡“平民文学”时就特别强调,“平民文学应以普通的文体,写普遍的思想与事实”,“平民文学应以真挚的文体,记真挚的思想与事实”。平民文学“乃是研究平民生活——人的生活——的文学”,“乃是对于他自己的与共同的人类的运命”。在“两浙”作家看来,新文学的美学建构指向“对立”和“崇高”,就不再是表现古典文学所要致力表现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或英雄美女,而是要反映包括普通平民在内的所有人的性格特征、心理状态和历史命运,展现现代社会真实的生存境况。因为这既是对现实人生的真实反映,又是对现实人生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鲁迅的审美意识是具有代表性的,它不仅是“两浙”作家新的审美意识确立的标志,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新文学的主流审美意识。正如周作人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文学中,人的文学,本来极少。从儒教道教出来的文章,几乎都不合格。”无论是鲁迅的“争天抗俗”的审美理念,还是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的审美主张,在审美意识上都鲜明地表现出了对古典“和谐”审美意识的批判精神,一种对新文学新型审美意识的建构精神。以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两浙”作家的现代审美意识,应该说,是一种足以表现觉醒之后的现代中国人的创造精神和反映现实人生的“真的恶声”。“两浙”作家为新文学选择“崇高”型审美意识,与近代以来那种被新思想、新文化唤醒的中国人民的审美理想是趋于一致的,与整个中国新文化的发展方向也是趋于一致的。

当然,从审美意识发展过程上看,“对立”、“崇高”型审美意识并不意味着终极。历史是螺旋式上升与发展的,向更高层次的“和谐”回归,应是这一个螺旋式发展的终极。从这个角度来说,“对立”、“崇高”型审美意识是在“偏至”中发展过来的,本身就充满着矛盾、充满着悖论。打破和谐、崇尚对立、追求崇高,表明其自身不可能是完整的、定型的。这种状况反映在中国新文学的美学建构上,人们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新文学美学建构的动态性、发展性和矛盾性特征。

审美意识的确立,往往是在人的广袤的精神世界中完成的。既然人有一个与宇宙相仿的精神世界,那么,人就得不断地给它构筑一个相对应的模式,确立相适应的意识原则,想象出种种神话,演绎人生,透视心灵,从中观照人的生存、生命、精神和命运。随着古典“和谐”审美理想的分崩离析,一个完整、完满和充满乐感的精神世界消逝了,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多元的、离散的和孤独、忧患的心灵世界。如果说受古典“和谐”审美意识的制约,古典文学的想象往往是偏重于追求静态的物像与宁静、淡泊之心灵镜像的糅合,呈现出一种静谧之美,那么,受现代“对立”、“崇高”审美意识的制约,新文学的想象则往往是偏重于追求动态的物像与骚动不安、充满忧虑、矛盾和苦痛之心灵镜像的糅合,呈现出一种动感之美。中国新文学就是生成在这种特定的审美语境之中。

同类推荐
  • 迷失的雨季

    迷失的雨季

    这是一群活跃的、极具影响力的90后作者。“青春的荣耀90后先锋作家二十佳作品精选”这套书精选 其中的20位集中推出,全面展现他们的文学才能。同时,这套书还是90后读者文学爱好者的写作样本。《迷失的雨季》为其中一册,是90后代表作家林 锋的作品集。《迷失的雨季》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绮丽唯美的场景,悬念迭出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展现给读者一个不一样的青春。
  • 葡萄心情

    葡萄心情

    本书是朝左拉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完成的作品,按照现在的说法,这两部作品本应属非常“私有”的和个性化的东西,在创作之初,朝左拉本人并无意公之于众。
  • 把一切都看作简单

    把一切都看作简单

    《把一切看做简单》叙述的是既简单又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优美的文笔告诉我们,只有当我们把各种欲望放下,才知人生其实还有另一种活法,可以让我们走得更轻松、活得更快乐,尽情地享受那份恬淡与潇洒。在平凡中发掘美的乐趣,在艰难中看到希望的曙光,过好每一天。
  • 重阳诗钞

    重阳诗钞

    《沁樊重阳诗钞》中,共选录了明清80 多位诗人的200 余首诗歌。这80 多位诗人,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沁樊人,少部分是游宦至此或避难至此,受沁河文化熏陶的外地人。他们每逢九九重阳,在此登高饮酒赋诗,抒发对这方水土的热爱之情。这200 余首诗歌,大部分描写的是在本地过节、登山的情景,少部分是沁樊人在外做官、经商时写下的思乡、怀人诗篇。地域的节日文化,和全国各地的节日文化交相辉映,从广阔的层面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 玫瑰念珠

    玫瑰念珠

    本书是旅奥美术史学者李述鸿的随笔集,主要为美术评论。内容包括艺术杂谈、咀嚼文化、看画说话、看电影四大部分。作者李述鸿纵谈古今,既有美术经典作品赏析,又有对国内外美术界状况的独特评论。读者可以看图说话,直接面对大师经典,详细了解这些作品的来龙去脉和美术史地位。
热门推荐
  • 诛天星月

    诛天星月

    少年背负复仇命运,岂料复仇只是开始。斗气级别:斗士(蓝)斗将(绿)斗王(黄)斗皇(红)斗帝(紫)斗宗(紫蓝)斗圣(紫绿)斗神(紫黄)神将(紫红)神王(透明白色)神皇(无)魔法:魔法士,魔法师,魔宗,魔圣,魔神,神魔。御灵人:先天无法修炼魔法与斗气,靠与灵兽契约强大。
  • 武将称雄

    武将称雄

    岳爷爷冤死四十年后,信息时代宅男降临贺兰山下,重塑将门荣耀,扭转文重武弱局面,自此历史车轮开始变轨。在内,从纯朴少年到权倾朝野,铲除奸相,清理宦党,扶持皇后垂帘听政。在外,以万夫不当之勇,凭掌中大枪,继背嵬血气,绝代武将傲视天下!雪靖康之耻,偿武穆遗愿!北伐!北伐!直捣黄龙,还我河山!让中华文明光耀寰宇!
  • 佛说六字咒王经

    佛说六字咒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不怕辜负青春年少

    不怕辜负青春年少

    苏漓,a市金牌大学的新生,她家境一般却有倾城之姿;他顾临城,国际型公司的宝贝少爷狂放不羁,放言说一定要追到苏漓却始乱终弃;他成祁,苏漓的青梅竹马说要守护她一辈子最后还不是为了利益出卖她。她,是苏漓的好闺蜜却背着她干尽坏事。她怨上天不公却只能接受现实,这就是她苏漓的人生吗?不,不仅如此。
  • 挑战自我

    挑战自我

    《小鼠一家亲卡通迷宫:挑战自我》主要内容包括:寻找布雷吉德、巧渡晕乎乎群岛、危险渡海游戏、拯救罗斯瓦德、找底片、数字格子迷宫、智取圣诞礼物等。
  • 秦疆万里

    秦疆万里

    公元前四世纪中期,亚历山大在忙东征,雅利安人在忙推行种姓制度,商鞅在忙变法,一只小小的蝴蝶自遥远的21世纪穿越而来,历史的滚滚车轮不可避免的发生偏移。是亚历山大征服全世界?还是种姓制度在全球推广?亦或是伟大的华夏民族统治这一纪元?当强悍的马其顿方阵遇上骁勇的老秦锐士,是攻守兼备的马其顿方阵扬名立万,还是横扫六国的老秦锐士高奏凯歌?上帝之鞭的辉煌传说会不会提前几个世纪爆发?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能否饮马地中海,笑傲莱茵河,将它的版图异想天开的扩充到北至波罗的海,南达好望角,东到新西兰?一切精彩,敬请期待,本书给你一个不一样的战国!
  • 危险总裁欺上瘾

    危险总裁欺上瘾

    为了仇恨,她步步接近传说中的完美男人,跻身豪门,成为他的未婚妻。她是人人羡慕的现实版灰姑娘,他宠她入云端,却也毁她入地狱。阴谋败露,她浑身泛红,媚眼迷离,咬着牙求他:“求你,放过我……”“你不是很需要吗?”侮辱的字眼穿透人心,他毫无怜惜,那一夜让她痛不欲生。
  • 企鹅

    企鹅

    最近,乔小溪迷上了一个叫做《野人打企鹅》的游戏,她总在不停地打,已经突破一万米大关了。这个成绩足以让很多人感到绝望,但她仍不满意,我终于忍不住问她说,你还要打多远呢?她说,不是远,是高。我说,多高呢?她说,很高。她说她要把企鹅从电脑里面打出去,具体点是从显示器的顶端飞出,冲破屋顶,然后直线升空,努力摆脱地球束缚,穿透大气层,进入太空,就像杨利伟那样。我说,去那干嘛呢?她说,去找自由。我说,你现在不自由么?她说,不,地球上没有自由。她还说,我要作一只企鹅!
  • 绝代风华特工六小姐

    绝代风华特工六小姐

    穿越而来的她,是巧合还是命中注定?又会在异界掀起怎样的波澜?她还能否再回到现代?当身中蛊毒的她面对父母的离去、家族的灭亡、朋友的背叛,她该怎么办?路太坎坷,她还能坚持下去吗。。。。。。
  • 爱你的感觉

    爱你的感觉

    两个自我保护欲强大的人相遇,相互了解,相互接近,他们会选择相守么?面对选择,他们是该选择让自己执着不已的爱情,还是选择继续保护自己的心?可心却先一步做了选择,这个世界,只要有你,在哪里,我都不会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