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00800000030

第30章 超越均势政策(二):卡吉尔冲突与美国的克什米尔政策(3)

这不仅与其冷战时期的政策不同,也与克林顿第一任期时对印巴较为平衡的政策相异。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美国认为是巴基斯坦首先越过实控线,“巴基斯坦的部队及军事盟友处在实控线错误的位置”,[17]因此理应由巴基斯坦首先采取行动,撤回其部队。

第二,美国有情报表明巴基斯坦军队在准备使用核武器,“卡吉尔危机好像可怕的1914年,军队动员、灾难隐现”,[18]因此要向谢里夫施加压力,迫其做出正确的选择,避免最严重和最危险的后果。

第三,卡吉尔冲突正向对印有利的方面发展,印在常规力量上有优势,美国认为不可能说服印度首先采取行动,因此只是要求印度保持克制。

第四,在美印关系上得分。美国认为,“一旦(巴基斯坦)从卡吉尔撤退,我们将在印度获得更多的可信性(credibility)”,“总统打电话给瓦杰帕伊预先通知(美国与巴基斯坦达成的)声明”,[19]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对印度的重视和倾斜。

自卡吉尔冲突后,美国的南亚政策,特别是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政策出现重要调整,即认同《西姆拉协议》,要求尊重实际控制线;印巴通过直接对话来解决克什米尔问题,鼓励双方回到拉哈尔进程。

对巴基斯坦来说,卡吉尔是其对外战略失败的一个象征,因为巴基斯坦没有能预料到其在卡吉尔的行动招致的国际孤立和批评。美国学者阿什利·特利斯认为,巴基斯坦从卡吉尔危机中得到的最大教训是类似的行动有很高的政治风险,特别是巴基斯坦的国际声誉。[20]

巴基斯坦的军事政变明显违背了美国在该地区的“民主”利益和目标,因此美国对巴基斯坦实施了新一轮的制裁。巴基斯坦在国际社会更加孤立。但美国对巴基斯坦军事政策的反应总的来说是温和的,所以对穆沙拉夫也没有采取更进一步的行动。在要求巴基斯坦尽早恢复民主的同时,美国继续与巴基斯坦新领导人穆沙拉夫保持联系,对巴基斯坦采取建设性接触政策。这不仅因为巴基斯坦依然重要因而不能被忽视,而且因为在美国看来,穆沙拉夫虽然废除了民选政府,但他的政治观点总的来说还是温和的。如果穆沙拉夫下台,很有可能导致巴基斯坦陷于进一步的混乱。在美国学者看来,巴基斯坦是一个问题国家(aproblematic state),但不应被忽视。巴基斯坦的崩溃不符合美国的利益。[21]

第三节美国的克什米尔政策

克什米尔问题也许是世界上最困难的国际政治争端,因为“很少双边冲突像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克什米尔争端那样难以解决”。[22]冷战时期,尽管美国与巴基斯坦结成抗苏战略联盟,但自20世纪60年代早期以来,美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一直缺乏卷入的动力,因为美国觉得这一问题既棘手又没有至关重要的利益。美国对克什米尔问题缺少兴趣有利于印度政府,因为它一直强烈反对外部力量的干预。冷战的结束,特别是通过1998年的核试、1999年的卡吉尔冲突和2000年的克林顿南亚之行,美国对克什米尔问题的看法和政策逐渐作出一些调整。1999年,在克什米尔山谷卡吉尔地区发生的冲突中,美国一改以前的中立和平衡政策,转而对巴基斯坦施加压力,采取有利于印度一方的立场和政策,这是对冷战时期美国克什米尔政策的一次超越。

一、冷战时期美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政策演变

冷战开始后,南亚这个“世界上最遥远的地区之一”[23]在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并不突出,美国也没有多少可以用来处理印巴关系的人才和资源。[24]克什米尔冲突发生时,正是冷战开始之时。但是,美国并不愿意涉足这一问题。美国认为一旦卷入克什米尔问题,苏联也会跟进。但当时的杜鲁门政府也担心印巴之间的争端会导致战争从而危及美国在南亚次大陆有限的利益。美国最大的担心并不是印巴能否和如何解决其争端,而是担心这会严重影响地区稳定从而为苏联向南扩张其影响提供机会。“美国把克什米尔争端看成是与美国都有良好关系的两个国家之间的问题,而不涉及美国的关键利益。克什米尔似乎是一种地区争端,并且印度已提出建议全民公决作为解决的基础,联合国应该能解决。”[25]

因此,美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政策主要是与英国一起,通过联合国解决克什米尔问题,支持联合国1948年4月通过的决议,由联合国主持进行公民投票决定克什米尔的归属。当时,联合国安理会在讨论克什米尔问题时,美国和英国都不赞成一个独立的克什米尔,因为“除了担忧英属印度的巴尔干化(Balkanization),也担心因为克什米尔的政治和经济脆弱而战略位置重要,有可能导致共产主义的渗透和进一步增加地区的不稳定”。[26]美国的政策是要结束克什米尔争端给地区稳定造成的威胁,而不是站在印度或巴基斯坦的任何一方去谴责另一方。

但是,即使美国的这种立场也引起印度的强烈不满。印度指责联合国没有谴责巴基斯坦为侵略者,还把两国作为冲突中同等的双方。尼赫鲁认为美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是受与苏联对抗中的美国全球利益而不是冲突本身的影响,因此是“完全错误的”,“扮演了肮脏的角色”,美国的目的是“要在巴基斯坦获得军事和经济上的特权”。[27]

1949年1月,印巴双方接受停火。由于印度在战争中获得克什米尔的大部分土地,而穆斯林人口在其中又占多数,因此印度从最初提出变为反对进行全民公决,这一立场得到苏联的支持。另一方面,1954年,随着巴基斯坦与美国结成联盟,美国把克什米尔问题纳入冷战框架,开始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冷战角度处理克什米尔问题。美国与巴基斯坦结盟,是为遏制苏联的扩张,而不想与印度对立。不仅如此,美国还希望印度成为发展中国家实行民主的样板,而不希望在亚洲出现另一个共产主义大国,更不愿意把印度推入苏联的怀抱。

1965年,印巴再次因为克什米尔问题而发生战争。约翰逊政府同时对印度和巴基斯坦实行武器禁运,这又引起巴基斯坦的不满足,认为美国是一个“不可靠的朋友”。在巴基斯坦看来,与印度的对抗需要外界的支持。而在美国看来,以前的调停最后换来的还是战争,美国南亚政策的目标不是帮助巴基斯坦对抗印度,它有更大的目标即对抗苏联,而南亚并不是美苏争夺的主战场,而且美国正忙于准备自己的战争:越南战争。此后,美国逐渐淡出南亚,而让苏联去调停印巴之间的冲突。

1971年,印巴发生第三次战争,东巴基斯坦在印度的帮助下独立为孟加拉国。显然,这次战争不是为了克什米尔,尽管有学者认为是美国阻止了印度对西巴基斯坦的侵犯。1972年7月,印巴两国达成《西姆拉协议》,双方承诺尊重对方的领土完整,这一协议实际上把双方在克什米尔控制的现状固定化,并使克什米尔从一个国际社会广泛参与的国际问题变为有限的地区和双边问题。克什米尔地区形势也渐趋平静。1974年,美国对这一协议表示了支持,赞成印巴在《西姆拉协议》的基础上通过双边谈判解决克什米尔问题。这一基本政策立场一直延续到现在。

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表示出更积极的姿态。这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苏联入侵阿富汗使巴基斯坦再次成为“前线国家”,美国重新激活美巴战略同盟,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并支持穆斯林武装在阿富汗的抗苏活动。第二,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伊斯兰分离主义势力不断上升,并得到巴基斯坦的支持和帮助。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伊斯兰武装与印度安全部队之间冲突的升级使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紧张对立达到1971年以来最严重的程度。1990年5月,布什派遣副国家安全顾问罗伯特·盖茨(Robert Gates)作为特使访问新德里和伊斯兰堡,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两国在边界地区的紧张对立。

总之,克什米尔问题与冷战有一定的联系。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分别向巴基斯坦和印度提供武装,在国际场合支持一方。但两个超级大国达成一种谅解,不让克什米尔冲突影响他们之间核心的战略关系。美国的克什米尔政策的目标是不让这一地区问题影响美国的全球目标。

二、冷战后美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政策选择

克林顿上任后的初期,把克什米尔视为印度、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人三方之间一块有争议的领土(disputed territory)。1993年5月,美国国务院南亚事务官员马洛在印度演讲时指出,关于克什米尔问题,“美国不会提出特别的解决方案,我们关注的是过程”。他进一步表明了美国在此问题上的原则立场:第一,实际控制线两边的所有克什米尔地区都是有争议的领土;第二,这是一个应由印度和巴基斯坦和平解决的问题,同时要考虑克什米尔人民,包括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愿望;第三,如果双方愿意,美国在这一过程中将提供帮助。[28]这一表态实际上是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保持了一种平衡。“克什米尔是有争议的领土”的立场显然对巴基斯坦有利;“通过双边渠道解决”是印度一直所主张的,但“要考虑克什米尔人民的愿望”却是印度不愿意听到的;“美国将提供帮助”是巴基斯坦希望看到的,但其前提是“双方愿意”,但印度显然不会满足这一前提。

1993年9月,克林顿在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说时,把克什米尔与波黑、阿富汗等同视为国际热点问题。美国学者建议克林顿政府在克什米尔争端问题上也采取接触战略,其要点是:第一,继续公开劝告印巴两国就克什米尔问题举行对话;第二,私下积极推动新德里和伊斯兰堡恢复会谈,为双方建立非正式的沟通渠道;第三,相对于克什米尔及其居民的最终地位问题,有一些问题比克什米尔争端的这一核心问题较易得到解决,如减少跨越实控线的事件、改善印控和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等,美国可为双方就这些问题达成协议提供协调和帮助;第四,任命一位克什米尔问题的特别协调员,并推动第二轨道外交。[29]1994年3月和4月,助理国务卿拉斐尔和副国务卿塔尔博特分别访问了南亚。此后,美国调整了其南亚的政策,淡化敏感的克什米尔问题。

1995年3月,拉斐尔在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近东和南亚事务小组委员会出席听证会时,对美国的南亚政策进行了说明,关于克什米尔,她提出美国的几个政策要点:第一,“克什米尔争端的解决要通过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直接对话,同时要有克什米尔人民的参与”。第二,“解决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印度安全部队增加对人权的尊重和结束外部对武装分子的支持”。第三,“如果印度和巴基斯坦提出要求,美国将对这一进程提供帮助。巴基斯坦已经提出这样的要求,但印度没有,因此美国的直接参与是有限的。美国对这一冲突没有偏向性的结果,但这种解决对长期稳定是非常关键的。”[30]

1995年12月6日,拉斐尔在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亚太小组委员会出席听证会时又提出,“我们要求印度采取必要的步骤使克什米尔人参与关于未来前途的对话。我们一再要求巴基斯坦停止对克什米尔武装分子的物质援助作为缓和紧张的一步。我们还同克什米尔领导人接触以努力使他们建设性地思考政治解决办法。”[31]但她认为“美国不再认为具有通过全民公决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可能性”。

可见,克林顿政府上台后,在克什米尔问题上表现得更为积极,特别关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人权问题,并对克什米尔并入印度的合法性表示疑问,同时要求让克什米尔人民更积极地参与未来谈判。但在克林顿政府的第二任期,美国的南亚政策有一个较大的变化,更倾向于与印度发展,并把克什米尔地区武装分子的暴力活动与美国的安全联系在一起。

1999年卡吉尔冲突期间,美国再次从中调解。与前几次不同的是,美国这一次明显站在印度一边,这不仅与冲突的起因即巴基斯坦首先采取军事行动有关,更与冷战后美国南亚政策的调整即向印度倾斜有关。美国的这次调解的强度也是前所未有的。这是因为冲突双方已是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冲突的升级将导致核战争的发生。

1999年7月4日,在克林顿与谢里夫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美国正式表明其克什米尔政策的核心是:尊重实际控制线。2000年3月,克林顿在访问巴基斯坦时,再次表明美国的立场:美国将尽一切努力避免因克什米尔争端造成的冲突及其升级,但不会出面斡旋或解决克什米尔争端本身。克什米尔问题只能由双方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美国的作用限于为这种对话和谈判创造条件,但不会参加到对话和谈判过程中去。而这种对话和谈判的前提和基础是尊重实际控制线和《西姆拉协议》。美国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主席、共和党人海德(Henry J.Hyde)认为,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美国更愿意成为经纪人,而不是调停者或介入者。

同类推荐
  • 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

    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

    《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是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论文集研究范围是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中国与东北亚、东南亚诸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诸多方面交流与合作的历史状况与历史意义,集中展示了历史学界在中国与周边诸邻国关系史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 中国内部控制改革与发展

    中国内部控制改革与发展

    本书总结了我国内部控制的过去和现在,展望了内部控制的未来发展;展现了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并剖析揭示了发展进程中的深层次问题;摘要回顾了会计控制和工商企业内部控制。
  • 百姓实用政策一本通

    百姓实用政策一本通

    为了解决百姓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民生问题,方便广大读者及时了解并掌握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实现国家政策精神与百姓需求的有效对接,我们特组织编写了这本面向普通百姓的《百姓实用政策一本通》。《百姓实用政策一本通》采用问答阐述的形式,针对百姓普遍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运用现行政策法规进行解析,对案例进行点评、支招,提示大家在生活中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政策,理智、策略地应对民生问题,打理好日常生活。书中的案例,都是从百姓关心的问题中筛选出来的,分为衣食住行、婚姻家庭、百姓理财、文化教育、就业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六个部分,案例真实、具体、鲜活,代表性较强,较全面地反映了百姓的民情和民意。
  • 政治传播研究:理论、载体、形态、符号

    政治传播研究:理论、载体、形态、符号

    立足政治传播学,梳理评介西方政治传播学的发展历史、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现状、媒体与政府关系研究概况等。阐述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大众媒介的政治传播功能及其与政治的关系。分析作为政治传播形态的政治新闻、政治宣传与政治的关联。并从传播符号角度对政治修辞、政治象征、政治形象进行研究。与同类政治传播著作相较有一定的创新性。
  • 工人政治

    工人政治

    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兴起,工人阶级作为新兴力量登上了世界政治舞台,英国宪章运动、法国巴黎公社起义、俄国十月革命……就是由工人阶级主导的一幕又一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剧,推动着现代世界向前发展。站在历史的当下,传统意义上的工人运动似乎渐渐偃旗息鼓。然而,工人政治并没有结束。工业化早期的工厂生产结构和模式,及其内部的各种结构关系、矛盾,均发生了巨变,传统工人阶级的形象与含义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一切,使得当代的工人政治正以一种新的形式、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热门推荐
  • 道德真经疏义·赵志坚

    道德真经疏义·赵志坚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北京城的守望者:侯仁之传

    北京城的守望者:侯仁之传

    这一届奥运会的口号是“新北京新奥运”,可是不管是外地的游客,还是外国的游客,更感兴趣的是“老北京”,在这座建城长达3000年,建都近千年的历史文化古都,人们着迷的自然是它的历史。在这个时候,我来到了北京,寻访侯仁之。我的住处在天坛公园附近,介于北京市崇文区和宣武区(现两区已分别划入东城区与西城区)之间,这里是北京宣南文化的重要遗址。因此,到这里寻找“老北京”的游客更多一些。
  • 逆袭千金男神别过来

    逆袭千金男神别过来

    他,是在最高层的捕猎者,只要是他看中的东西,没有人可以抢走和伤害,包括她。她,曾经是人人瞩目的天之娇女,现在她只落得一个爹不疼娘不爱的下场。14岁时,他们彼此约定,等他出国回来时一定会娶他为妻。却不知他一走,她的人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能否逃开命运的捉弄。执子偕老与子携手。
  • 九星至尊

    九星至尊

    “好吧,既然无法反抗我就接受吧!”“贼老天你给我一柄剑,怎么也给我一个妞吧!”“算了,没有妞,你给我一个大老爷们什么意思!”“老天,我不求别的,告诉我回家的路在何方就可!”“既然不告诉我,那我就打出一条通天之路!”乾怠意外重生,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得到上古神剑,踏上回家的征途!
  • 山海战歌

    山海战歌

    东山域,广袤无垠。天无极,地无边。巨兽遮天,毒虫噬地,神魔隐现。遗族林立,杀伐不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荧虫可与日月齐辉。蝼蚁心比天高,亦可噬象。天折山脉,英山叶族。一个不甘平凡,心怀壮志的少年,由这里走出。从此芳华绝代!………………………(如果觉得不错的话,顺手点个收藏,投两张推荐票吧!新人写书不容易,支持是我更新的动力!)
  • 四分比丘尼戒本

    四分比丘尼戒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兽宠天下:异界全能召唤师

    兽宠天下:异界全能召唤师

    【带着兽兽闯异界】风靡全国的全息网游《天下》,楚言三年建国,三个小时毁灭。开国女王楚言带着系统神器暗黑神戒穿越到风华大陆,成为楚家废柴嫡女。意外获得家族暗黑传承,自此与黑暗为伍,以血为祭,以咒为启,召唤神戒之中的的召唤兽,驾驭一切暗黑系魔兽。三阶到十阶,应有尽有;卖萌到耍酷,层出不穷……欠我的,我会一个一个拿回来!曾经天堂是你们的,但不好意思,今天起一起体味地狱滋味吧!
  • 如何读懂和掌控你周围的人

    如何读懂和掌控你周围的人

    本书帮助你学会如何洞察你周围人们的心理规律,洞悉他人的能力高低、长短优劣、性格特征、行为方式,读懂他人的真实意图,识破他人的谎言,识别热衷传播流言蜚语的中伤者、阳奉阴违的小人、喜欢算计别人的工于心计者、见风使舵的两面派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提高做人办事的眼力和心力,掌控人际交往主动权,避免挫折和损失,一步一步地落实自己的人生计划,获得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
  • 历史挖的坑

    历史挖的坑

    历史是复杂的,不管碎屑多么细小,也仍旧复杂。本书站在史册边上,发一通卑之无甚高论之论,以期于人有益。因此,本书最大特点在于用思想性统率可读性,严肃认真,不人云亦云,也不故作惊人之语。对专制皇权的剖析平心静气;对臣民适应专制的状态求实求真;对专制社会微调机制的失灵,分析持之有故。 该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主要分析皇权运作时最高统治者的各种手段与权术;中编则分析臣民对专制社会的认同,对皇权的忠诚,对社会正常运转所作的努力;下编为士的历史,铸造了士的两个品格:家国情怀和御用心态。
  • 丑王独宠:毒医逆天妃

    丑王独宠:毒医逆天妃

    她,刚学会走路时就被自己所谓的父亲关至密道20年,将她培养成了一个无情的机器,20年后,她施以报复,让所谓的父亲死在了自己炼制的毒药下,之后在一场爆炸中丧生。她,将军府的大小姐,拥有最好的世界上最好的灵根,却丝毫灵力都没有。当她穿越成她,轰动整个大陆。可谁能告诉她这个传说中又丑又傻的王爷怎么回事?“娘子……”“滚,谁是你娘子。”“你啊,放心,为夫虽无颜但做饭、持家、暖床、造娃、护短、掐桃花样样精通的嘞……”一旁飞出来只凤凰:“你滚,这个位置是小爷的!”---------穿越时空的千年爱恋,且看她如何协君笑傲天下。(PS:本文不会有虐的情节,要虐也就是虐男主,不喜欢的可以弃文T_TT_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