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099700000006

第6章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2)

由于理念的尖锐、峻急和容量的狭仄,鲁迅适合作为一个批判社会的精神导师来供奉,而不宜于作为一个生活中的朋友来加以亲近。事实上,刻毒的性格首先伤害了鲁迅自己,他的人生犹如一头困兽。他这样形容自己这类知识分子:“他们对于社会永远不会满意的,所感受的永远是痛苦,所看到的永远是缺点,他们预备着将来的牺牲……”(《集外集拾遗·关于知识阶级》)在革命的艰难反复之中,在革命同志的背叛和出卖之中,鲁迅不无悲怆地看出了徒劳的性质。因此,他觉得对社会和人生有所希望,无异于自我蒙蔽。“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闰土)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渺茫罢了。”(《闰土》)“所谓‘希望将来不过是自慰——或者简直是自欺——之法’。”(《两地书·六》)不管在什么社会里,你还是得跟芸芸众生生活在一起,人与人之间照样存在着利益的对立和观念的分歧,存在着相互的摩擦和彼此的虐待与伤害。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怎样的社会里鲁迅可以生活得很适意,他很难与另一个鲁迅生活在一起,更不用说是顾颉刚那样的别人。

当鲁迅把社会的批判引向人格的批判,不打算留有任何宽恕余地的时候,他实际上已经把社会革命引向人性的革命。

于天上看见深渊

以猛士自喻的鲁迅“看破了造化的把戏”(《野草·淡淡的血痕中》),被他看破的不仅是社会的形态,还有人肉体生命的存在。虽说黄金时代不可期盼,即便有一天,这个时代降临了,鲁迅也不会欣喜若狂的,他甚至连一个媚笑也不会露出。鲁迅的透彻之处,还在于他看到了即使迎来了黄金时代,但人还是要死的。世间的一切福禄,都慰藉不了必有一死的生命。医学出身的鲁迅,最为了解生命的脆弱与生死的无常。自1928年一场大病之后,他就一直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下,肺结核和肋膜炎像鬼魅一样始终纠缠着他。1936年史沫特莱请来一位美国医生,在仔细检查之后,这个肺病专家断言,倘若是欧洲人,五年前就已经死掉了。

随时都可能丧失个体生命的鲁迅,常常孤独地面对无边的虚空。他的革命激情背后,隐蔽着虚无主义的底色,他激扬的文字中间有大哀存在。他的伤痛和绝望既有社会层面、道德层面的,也有人性层面、生存层面的。多层面、多维度的伤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鲁迅无法说服、不容商量的孤绝的态度。他深刻的目光捅破了一切雕花的窗户,任何表面的荣华都欺瞒不了他,世间的事物已没有多少让他眷恋,他具有出世或者说弃世的情怀,但他不相信任何拯救的许诺。他把面对惨淡的人生和血淋淋的现实,视为强者的勇气,将各种宗教都当作弱者的慰藉、精神的骗局。他就是要“将先前一切自欺欺人的希望之谈全部扫除,将无论是谁的自欺欺人的假面全都撕掉,将无论是谁的自欺欺人的手段全都排斥……”(《华盖集·忽然想到的·八》)大有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概。

社会给人的希望是它具有不断完善的可能性,并最终达到臻于美满的境地,使人从中获得世俗的福报。倘若这种可能性已经十分艰难而渺茫,或者世俗的福报不再为人们所稀罕,他们会将希望诉诸天上,祈求灵魂的救度和精神的超越。可依鲁迅的知识信念,这两种可能性都是一种断灭。因此,他“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野草·墓碣文》)。鲁迅既于社会变革的狂热之际体会到极地的寒意,又于宗教拯救超度的晴空中看见深渊,就难免要走入绝望或无望的境地。他在《影的告别》中写道:“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往。我不愿意!呜呼呜呼,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野草》)

在尘世的乌托邦与天国的极乐世界被取缔之后,对现实的反抗已经不会有多少好的结果,只能是“与黑暗捣乱”,而革命的烈焰也成了一堆无用的激情。但鲁迅并不因为绝望而放弃反抗和斗争,于是,他遭遇了荒谬。他那种猛士般进取的姿态,他那股没有任何宽恕和让步余地的横劲,让人想到了加缪笔下的西西弗:诸神处罚西西弗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滚下山谷,他于是又向山下走去……就像盲人渴望看见而又知道黑夜是无穷无尽的一样,西西弗永远行进,而巨石仍在滚动着。加缪认为,如果西西弗下山推石在某些天里是痛苦地进行着,那么这个工作也可以在欢乐中进行。因此,应该设想,西西弗是幸福的。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

在加缪设想的情形下,推石头的行动只是为了获得一种充实感,石头是在山顶还是在山脚都已经不重要了,甚至石头的重量也已经不知不觉地减轻。然而,鲁迅似乎还来不及设想这种幸福,他急于要反抗的是绝望的状况,他不能接受一种绝望凄凉的人生状态。他的斗争与其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抗,不如说是对个人心灵颓势的力挽。鲁迅认为这种反抗更悲壮,更能证明一个人的勇气和毅力。在给朋友的信中,他写道:“《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的那样,即是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书信·250411·致赵其文》,《鲁迅全集》第11卷)

对于社会和人性的黑暗而言,反抗只是表明我不接受,并不因为我能够改变。鲁迅知道自己走到了一条路的尽头,陷于深渊之中,并且不认为自己可能从深渊中获得救度,但他仍然保持挣扎的姿态,只是为了表明自己不为深渊里的泥潭所吞没,证明自己不是深渊里的一摊淤泥。

“无地”里的救度

看起来,鲁迅是存心要打消人的一切幻想,“于无所希望中得救”的,但是,打消幻想之后,剩下来将面对的是什么,是黑暗?是空虚?是绝望?鲁迅其实也十分茫然。正如他自己所述,是在无地里彷徨。

然而,“无地”是一个什么地方呢?

对于自然而言,无地可能是任人如何浇灌,也不会长出一棵绿草的沙漠;对于社会而言,无地可能是任你如何努力,也不会有丝毫改变的黑暗;对于生命而言,无地可能是无处逃躲的死亡;对于心灵而言,无地可能是不抱任何希望的胸怀。鲁迅所说的无地,虽然跟前三者有关,但从根本意义上,它是第四者。在社会的丑恶和黑暗无法从根本上加以改变、肉体生命最终要自我歼灭的前提下,任何人对社会抱有幻想,对生命存有一线希望,都是对自己的欺骗,都是懦弱的表现,并且会给自己招惹更多失望的痛苦,忍受更多期待的折磨。在这个意义上,期待和希望是愚昧的,也是累赘的,它不过是一种心灵的妄想和杂念,一种不洁的染污之物,必须加以祛除,从而使心灵超脱开来,拨云见日,恢复其本质的力量。

但是,按照人们认为的常理,如果将心里的一切盼头都当精神污染物加以清理,绝诸愿望,人的心灵就陷入颓废堕落的黯然境地,没有任何生气了,这跟死亡有什么区别呢!鲁迅却不这样认为。借裴多菲的启示,他看清了绝望的本质:“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绝望本身也是虚妄不实的,它是因为人对未来存有一时实现不了的希望之念、非分之想所导致的失落状态。人的心灵可以不假借任何幻想来飞翔,也可以不沉沦于绝望凄凉的溺水里。希望和绝望并不是人心非此即彼的必然,在这两者之间,尚有一个中间状态,或者说中道:希望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心灵不随希望而生,也不因失望而灭。这种状况,或许可以称其为无望。和希望一样,绝望也是毋须有的附加在心灵上的异己之物,它使得心灵蒙受耻辱,暗淡无光,必须予以清除。在鲁迅看来,拯救心灵于沉沦是人必须担当的宿命:“我只得由我来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野草·希望》)鲁迅开展与绝望的抗争,是为了避免自己不自觉地滑入悲观消沉的深渊里,丧失生命的勇气和心灵的力量。这种反抗因其结果不明而带有孤注一掷的博弈的性质。

当鲁迅高举起反抗绝望的旗帜,把自己的心灵当成人生战场的时候,他就开始了针对自己内心的革命。尽管革命才刚刚开始,鲁迅已经一只脚踏进无地,但我们不能说,鲁迅已经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本,并且站稳了脚跟。对于无地的风光,得有一个体认与深入的过程。就像他所说的,他还只是彷徨于无地。无地中是否有什么升起,无声处是否有惊雷炸裂,就像老子说的“有生于无”,一切都还不得而知。从集中透露鲁迅浩茫心事的《野草》来看,无地通常跟黑暗、坟场、死亡等意象联系在一起,而少见太阳、光明、诞生和欢乐。“朋友,时候近了。我将向黑暗彷徨于无地。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乃黑暗和虚空而已。”(《影的告别》)黑暗、虚空、寂寥乃是鲁迅无地里的风光。无地里还有黑暗和虚空存在,可见,这个无地其实是有东西填了进去的。也就是说,他的内心还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和经验设定,他只是站在无地的边沿张望着,还没有把自己整个交给无地,这正是他在无地里还要反抗的原因。诚然,希望是一种虚妄,绝望是一种虚妄,但对绝望的反抗是否也是一种虚妄?

由于鲁迅并没有真正回归无地,我们因而也不能期待他提供无地里敞开的秘密。尽管鲁迅像希伯来的先知那样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于无所希望中得救”,但他本身的情况并没有让人感觉到得度的迹象。不过,在希望和失望同时销落的无所挂碍的心灵状态下,人是否真的能够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得救,从而在人间获得天国的福祉呢?这倒是值得一试的。可人们只愿意作思维上的揣测和推演。

鲁迅是一个具有终极关怀的作家,虽然面对终极,他还十分茫然,他没有给必死的生命找到立锥之地,但他不愿停止对社会人生的逼问。事实上他已经把人逼到了悬崖峭壁。从他的问道之路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人生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次第的过程,一个递进的谱系。人还有很长很长的道路要走,有许多不同层面的问题需要彻底干净地解决。把人生的终极问题悬搁起来,只留下社会问题;或者把人生的问题推诿于社会,当成社会问题来解决,都是一种浅薄、一种无明,或者说是一种自欺。

鲁迅在社会革命的尽头遭遇心灵的革命,而两千年前儒家的思想者就将心灵的革命摆在社会革命的前面,大学之道和中庸心法将安身立命的修身当作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根本。而后佛家文化的引入,将修身的一维推到极致,提高到修心的层面,把“无所住而生其心”作为最后的救度,气象更加恢然。可惜,这绵延多代的传统在鲁迅这里遭际不佳。如今讲来也不知是谁的过错、谁的不幸。

同类推荐
  • 有想法更要有做法

    有想法更要有做法

    只想不做、只做不想、不想也不做都是寸步难行的,面临的将是惨遭淘汰的残酷现实。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想,幻想是想,理想也是想,总之想的范围很广,想的内容很复杂,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表达清楚。相对而言,做的范畴就狭窄许多,也简单许多,做就是付出行动,来实现某种想法。做的过程中,不仅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别人也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我们不仅有积极的心态、周密的计划、科学的方法,还要有切实的行动。因为只有行动才能把美丽的梦想、远大的目标,变成现实的辉煌,所以脚踏实地的行动,才是达到成功彼岸最大的原动力。
  • 写给女人的哈佛气质课

    写给女人的哈佛气质课

    如果一个女人的气质不好,仅靠外在的修饰是无法彻底改变现状的。如果你把个人气质的打造寄托于外在的修饰而不是内在的修炼,那么无异于掩耳盗铃,又如同画饼充饥,是自欺欺人的。那么,到底什么是女人的气质呢?气质的定义是:根据人的姿态、长相、穿着、性格、行为等元素结合起来给别人的一种心理感觉。气质是一个人内在涵养或修养的外在体现,是一个女人内在美感的自然外露,而不仅是表面功夫。
  • 工作的抉择(大智慧成功方案教程)

    工作的抉择(大智慧成功方案教程)

    工作是生活需要。即便你拥有财富,仍需要工作。好好工作才能好好生活。不要虚废年华,天才源于勤奋。不要浪费你的精力和体力,热情能创造奇迹。不能停止挑战,不找任何借口,以积极地心态做好本职工作,在复杂的工作中保持清醒!也许您还在迷茫,本书为您人生导航!
  • 淡定的人生不寂寞

    淡定的人生不寂寞

    本书记载了100多个爱情、亲情和哲理故事,并附点石成金的人生感悟,让人感动,给人激励。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平实、平和的文字,揭示了爱情、婚姻、生活、人生的真谛,以及夫妻之间、情侣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它告诉我们,无论男女,做人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要学会放下、活在当下。守住属于自己的一份平淡的生活,保持淡定,就能收获幸福。 当一个人把寂寞当作人生预约的美丽,怀着淡定从容的心态去面对,也就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寂寞了。
  • 沃森的智慧

    沃森的智慧

    对托马斯·沃森来说,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冬天。已经40岁的他终于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孩子,他和妻子珍妮特一起幸福地注视着这个粉红色的小婴儿。
热门推荐
  • 偏爱蛮妻

    偏爱蛮妻

    传闻,尉皓辰尉太子爷,家世好、身材好、长相也好,那张脸比女人还要美腻。传闻,尉皓辰性格孤僻,追他的女人无数,他却通通拒了,是个不近美色的禁谷欠系美男。传闻,尉皓辰手段狠厉到变.态,认定的事情,绝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否则……某一天,传说中的太子爷强行把她掠到了身边。他强行让她扮演他已经去世的妹妹。也承诺会给予她,她想要的好处。最初,他给她钱!之后,他帮她虐前男友、虐白莲花!最终,他宠她竟然宠上了瘾。只是说好的做妹妹呢?被吃干抹净是怎么回事?多出来的小红包是怎么回事?至于那些传闻……江羽楠:情报中心,咱能不能做朋友了?说好的禁欲呢?
  • HR教你拿高薪

    HR教你拿高薪

    陈秋老师是一位资深的人力资源顾问,也是我们尚德机构的副总裁。他发现,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不了解,正是我们很多人难以有效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主要原因。如果说员工个人是人力资源的供方,企业是需方,我们连需方要什么样的人才都不知道,又谈何让自己满足企业的需求呢?因为就像本书中所说的,我们也许不是学人力资源专业的,以后也不一定会从事这个行业,但是一定要了解它,否则你就不知道怎样最大限度地利用外界资源,开发自身的资源。
  • 新西游路

    新西游路

    唐僧!悟空!悟能!悟静!小白龙!又一世的西天之旅!又一世的轮回!又一世!牛魔发现红孩儿的身世!又一世!悟空承认对紫霞的感情!又一世!悟能敢于面对嫦娥的质问!又一世!所有的谜底都将揭开!欠下的情,也将赎还!这一切的一切,冥冥中!都是一个蓄谋已久骗局!一个人人都有的私欲!
  • 诸经要抄

    诸经要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剩女嫁豪门婚后别样2:早已爱上你

    剩女嫁豪门婚后别样2:早已爱上你

    ??爱情也许就在一瞬之间,一个回眸,一抹轻笑;爱情也许就在一次偶然的邂逅,没有言语却深深记住;爱情又或是一生的事业,就在我们点滴琐碎的生活中慢慢拼凑...?...?????
  • 小学生经典阅读(四年级上)

    小学生经典阅读(四年级上)

    本书为青少年阅读类图书,按照不同主题选取了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美文,选文兼顾古今中外,内容包括:理想、自由、爱国等,文章设计了“读点·点睛”、“作者介绍”、“佳句品读”、“赏析感悟”四个版块,帮助小学生读中悟写,从“愿读、会读”到“愿写、会写”。
  • 美国语文读本5(美国原版经典语文课本)

    美国语文读本5(美国原版经典语文课本)

    《美国语文读本5(美国原版经典语文课本)》主要介绍了狄更斯、华盛顿?欧文、爱默生等名家的诗歌和散文,每篇文章前还增加了作者简介与相关背景知识,内容丰富而有一定深度。
  • 云烟诀

    云烟诀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绵延数里的军队在黄土砌成的谷中穿行,士兵有力的步伐扬起漫天黄沙,烈日当空照下,直射得将士们的铁甲泛起寒光湛湛,从远处看,军队犹如一条闪着银光的巨龙,嘶吼着前进。正当将士们缓步而行时,中军中传来一阵吟诗之声,若说是吟诗却不如说是喊诗,这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出塞》由此人喊出,当真是豪气干云,听得中军的兵士们无不慷慨激昂,有几人闻此声如钟如磬,心下敬佩,但一时间又不知是哪位将军所发,便回头向后瞥去。
  • XT败王

    XT败王

    民间乱,藏宝之祸,江湖争,绝学之恋,八大派,被灭谁手,终将现,帝化浮屠。
  • 独生子女:就是要这样教

    独生子女:就是要这样教

    随着社会竞争的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人只生一个孩子。只生一个孩子对于父母来说,可以把各方面的压力与负担减到最小,但是在教育的问题上,却经常遇到棘手的难题。初生的婴儿无疑是一张白纸,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白纸上描绘出什么图案,染上什么色彩,都由父母决定,因为,孩子的性格来自父母的教育,而性格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更需要在繁忙的时候,抽出一点时间,为孩子塑造健康的性格,发掘他们的潜能,不但充当他们的长辈,还要充当他们的朋友、哥哥姐姐,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也让他们在和谐的亲子氛围中,学会尊重和理解别人,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让他们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能够从容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