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099700000016

第16章 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2)

儒家的价值体系不仅内容完备,而且进学的次第十分清晰,适用于各种不同身份阶层的人。任何一个人,不论处于什么地位,在人生的进退沉浮之中,都可以从这个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和开展的领域,获得一种清晰的方向感。对于要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他必须从修身着手,在不断充实其人性内涵的同时,逐渐扩大自己人生的社会外延。尽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进入权力中心,参与治国平天下的决策,但他们可以踏踏实实地修身齐家,以这种方式来尽一个人对天下的责任,完成一个人对自身的使命。甚至一个无家之人,或是出家之人,也可以专心致志地修持,开显人性,完成人格,企及止于至善的境地,成为圣人贤者。依照这种体系,人在任何境遇中都有人可做,都有可以成就的东西,不至于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于绝望的境地。

天爵与人爵:两种不同的成就

儒家的价值体系,有“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横向的坐标,也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一纵向的坐标。前者体现人的社会生活,后者体现人的精神生活;前者的攀升体现人在社会场上的横向成就,后者的攀升体现人在人性深度上的纵向成就。在外王之道上,一个人可以成为三公六卿,成为一个富豪,乃至于一个王者;在内圣之道上,一个人可以成为一个善人、贤人、君子、圣人、真人、神人、菩萨、佛陀。孟子将社会成就的位格称为“人爵”,人性成就的位格称为“天爵”。可以这么说,前者是征服他人的成就,后者是征服自我的成就。人的最高荣耀是“天爵”,而不是“人爵”。

天爵与人爵、圣者与王者的结合固然是好——这也是儒家追求的理想——但王者最好为圣,圣者不必一定为王。圣者的成就远远高于王者。当王要聚集许多条件,要借势,做圣人则不凭借任何事物。为王不能久,否则可能遗臭万年,为圣则可与日月同辉。如果从佛学的角度来理解,人爵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天爵却是死能带走生能带来的。

数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士人在这个坐标体系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把握自己人生的向度。他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不陷于进退失据、无所适从的境地。中国人既可以进入历史现场建功立业,也可以隐居田园过恬淡日子;既可以“平时静坐谈心性”,也可以“临危一死报君王”。与我们毗邻的俄罗斯就不一样,俄罗斯文化心理中有一种英雄情结,而且缺乏对应的消解和退出机制,缺少中国文化里的平常心是道。俄罗斯男人以强胜自豪,追求个人在群体中的荣誉感,有一种随时等待呼唤,投奔沙场出生入死,在广场上赢得鲜花与勋章的渴望,对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常生活热情难以持续。年轻人的婚礼仪式之一,就是到当地英雄纪念碑前献花。在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中,报国无门的年轻人只好在争风吃醋的决斗中挥洒自己殷红的鲜血。一旦建功立业的英雄梦实现不了,他们就难以慰藉自己,最终沦为一个酒鬼,用那种浑浊的液体来浇灌自己的生命。

在这个物质铿锵的时代,很多人迷恋财富与权力,想尽一切办法去积累它,而所谓的成功就是一个人将自己的身家性命当仓库,去堆砌越来越多的身外之物,让自己活得越来越占地方。这种状况与其说是出于人性的贪婪,不如说是出于心智的迷惘。我们很多人其实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由于价值取向上缺少内修的维度,关注力都压在外治的一极,人们习惯于将自己受到的挫折与失败归结于社会的不合理,与他人不怀好意的阻挠。于是,邪火攻心,对社会与他人进行无节制的批判,甚至产生同归于尽的心态。这是十分可怕的。

中国古代命书里有“克我者为财,我克者为官”的说法,多财伤身,官大累人,妻妾多了反而生不出儿子,这有一定的道理。人将众多的财物、权力划在自己名下,是要耗散自己的精气神的。现在大家都想住上宽大的房子,其实房子是需要人气去养的,人气不足的房子会变得阴沉。如果房子里堆上一些古董,更是散发着腐朽的气息,侵蚀人的身体。你在拥有某种东西的同时也被它所拥有,你在调拨某种东西的同时也被这种东西所调拨。财富、地位、功名等都属于社会成就,虽然儒家积极入世,重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事功,但不主张人在社会事务之中将自己连根拔起。与社会成就相比,儒家更注重人性的成就,或者浅一点说人格的成就,把它视为第一性的,高出一切社会价值。与做一个君子、圣人相比,做一个富人、王侯不算什么事情。尽管历史上小人得势的情形并不少见,但在儒家文化中,这种人生不具有正值的意义。“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在世俗化社会中,人们最为迫切的是获得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为了得到眼前的物质利益和社会身份,人们可以牺牲自己的精神操守,甚至出卖自己的人格,在儒家看来都不是仁者的行状。

与外来文化的对接

儒学的体系具有一种包荒之度,并且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它在内修和外治两个方向上都保持着开放的态势,与外来的文化相对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具有很强的同化力。当然,文化的交融不可能没有任何冲突,正是在冲突以及排异反应之后,才能够真正地接纳从而丰富自身。

儒学后来的发展,在修身一极,先后吸收了道家与佛家的心法。孔孟时代,儒家在修身的方向上只有克己复礼与成仁、致良知与养浩然之气等内容,远不及道家与佛家深入。到了张载、周敦颐与程氏兄弟,才吸纳了道家与佛家的方法,不断丰富自身。儒道释三家在中国的传统中渐渐融汇到一起,不再有排异反应。很多以儒家自命的士人,都兼有释道的修养,甚至平时都坚持静坐观心。王阳明传习于弟子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特别是他的学生王畿的四无说:心是无善无恶之心,意是无善无恶之意,知是无善无恶之知,物是无善无恶之物。显然都吸纳了禅宗的心法。当然,也有一些脑子钙化的学者,包括个别现代的思想史专家,非得从汉代以来的儒家思想中剔出道与佛的成分,以验明儒家的正统,实在是一种迂腐的做法。

在接纳这些外来文化的时候,中国文化显示出极强的同化力。它不是简单现成地移植外来文化元素,而是在进行转化之后才加以吸收。就佛教而言,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有着强烈的出世倾向与山林气息,到了中国之后,其入世的倾向不断加强,在因果报应方面加入了儒家孝道的伦理。大乘佛教色空不二,世出世间的理念与普度众生的精神得到了弘扬,到了现代产生了人间佛教、生活禅等将佛法与世间法打成一片的佛教流派。其实,在修身成圣的一维,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跟西方的道德与宗教体系对接融合。

在治国平天下的一极,儒家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所谓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类。其实,在原始儒家那里,有着十分宝贵的资源。首先,仁政的理念与大同理想,是中国传统最高的政治理念。仁者博爱,幼吾幼及他人之幼,老吾老及他人之老。孔子提出的仁学思想,到孟子那里发挥成为主张以德服人,而不是以暴力暴政服人的“王道”思想。其次,民贵君轻,社稷次之,民意是政治合法性最终来源的理念。其三,尊卑有序的等级服从(礼)是权力运作的必要杠杆。其四,社会多维度综合治理的思想,在中国文化的道、德、礼、法四个层次,道家强调道的层面,儒家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强调德与礼的层面。儒者并非意识不到法治的作用,但他们认为法作为一种外在的强制性行为规范,是在内在的良知和软性的伦理规范失效的前提下才使用,作为道德底线的法,更多是一种威慑;儒者也并非意识不到道的意义,只是在社会层面,能够把握道的人少之又少,无为而治只能是作为对苛政的一种矫枉来使用。

《大学》关于修身方面阐述得较为充分,但在治国平天下的一维,却发挥得不够。因此,后来的思想家们企图对之进行与时俱进的发挥。明代学者邱濬就写了近百万字的《大学衍义补》。治国平天下的一极,属于政治经济学的范畴,中国文化可以吸纳现代西方文化,包括法律、经济,等等。这种接纳不会瓦解儒家文化的基本构架,反而丰富它的内涵,使之适应新时代的流变。

孔孟时代的儒学思想,一直都是在野状态的民间思想,没有进入制度运作的层面,儒者更多是参与祭祀与教育方面的活动。直到汉代的武帝,才将董仲舒阐释的儒学钦定为主流意识形态,但这跟原儒的思想不完全是一回事了。

儒学的产生与发展难免带有一个时代的印记,这些印记并非儒学本身恒久不变的内容。作为一种主张“苟日新,日日新”的思想体系,它的内在逻辑并不拒绝自新。只是当儒学被独尊为一种统治性的意识形态之后,便与当时的社会制度结合,僵化成为它难以摆脱的命运。任何一种思想一旦成为统治性的意识形态都免不了这种命运。当然其中也有一些不是通家的学者,如董仲舒、朱熹等,把儒学带有时代印记的部分,如三纲五常等,加以神圣化,起到了将其教条化的作用。我们必须区别儒家文化与中世纪社会制度,不能将其混为一谈。

中国文化的基本心法

深层文化有它的理法,也有它的心法。理法是一套现成的理论,通过学习可以理解;心法是融会贯通之后的应机启用,需要参悟。仅仅在理法上加以理解,而没有心法上的通透,就会认死理,陷入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中庸之道是关于如何消除偏见与偏颇的心法,其指向在于完满而恰如其分地领悟事物的本来面目与解决各种问题。

在《中庸》一书中,反复强调中庸之道难以领会,认为只有圣人君子才有可能达中庸,这意味着我们通常都生活在偏见与偏颇的认识与情感之中。这话说来可能让很多人不服气。

同类推荐
  • 当下的力量

    当下的力量

    本书共九章,内容包括:忘记过去才可以活在当下;敞开心扉,接受当下的一切;放下包袱,轻松地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把握现在这一时刻;学会珍惜,善待当下人和当下事等。
  • 读《忍经》学生活

    读《忍经》学生活

    俗话说:“祸从口出”,动乱和灾祸的产生,是以言语作阶梯的;口是用来记载日、月、星三辰,宣扬五行的,许多灾祸都是由言语过多引起的。所以,说话行事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尚书·说命》记载:言从口出,一旦不合乎礼仪,就会招致羞辱。同样,《诗经》中有“有欺不可为”的警句。天上有卷舌星能识别谗言,在那金铸人像的背后更有闭口不言的铭文。需要牢记的是:白玉破损了,还可以通过磨砺来修复,可一个人的言语失当,就没有办法补救了。口一动,嘴一张,话一说出去,千匹马也难以追得回来。古人感叹道:啊!祸从口出,言多必失,怎么能不忍住自己的多嘴多舌呢?
  • 心灵鸡汤2:阳光下的守望(精粹版)

    心灵鸡汤2:阳光下的守望(精粹版)

    春天,缕缕耀眼的阳光冲破厚厚的乌云,给予万物以新生的希望;夏天,斑斑热情的阳光穿透了茂盛的枝叶的缝隙,给予人们片片舒爽的阴凉;秋天,丝丝柔和的阳光折射熟了枝头的果实,给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勇气;冬天,捧捧温暖的阳光融化了坚固的冰雪,给予人们不怕困难的信心。有阳光的地方就应该有我们自信的笑脸;只要有阳光,就必然有希望。阳光,充满爱意;阳光,充满生机;阳光,充满力量。当阳光成为一种品质与气质,我们的守望就会显得从容与殷实;当阳光成为一种指示和能量,我们的守望就是一季沉甸甸的丰收。阳光就是一剂良药,它能够排除我们体内消沉的因素,让我们感受到快乐,并且充满自信。缕缕阳光如希望。
  • 美德的种子

    美德的种子

    本书内容包括善行填满贫瘠的心灵、诚信是永恒的人性之美、勇气来自坚强的心灵等。
  • 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

    个人之间在人际交往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识等信息的过程。它是沟通的一种主要形式,主要是通过语言、副语言、表情、手势、体态以及社会距离等来实现的。
热门推荐
  • 校园绝品狂徒

    校园绝品狂徒

    在学校受够欺辱的西门宇,在一次偶然机遇下获得异能修炼,在那几个奇怪的老头师傅各种折磨下终究修炼成功,下山归来,热血爆发,面对那些家族,他必定要报复,看看我们的男猪脚会怎样吧。
  • 医道魅影

    医道魅影

    你可以不懂医学,但你不能不了解医生。也许医生在你的印象中总是严肃而冷漠,严肃是医生的工作态度,因为他们无时不刻都在与死亡赛跑;冷漠是害怕面对死亡时的无助,只有冷漠才能让自己放下情感尽快的抢救其他生命。为何苏致远在爱情来敲门时胆却退步,是什么让他彷徨?又是什么让他最终勇敢的面对自己的感情?故事将带你走进医生世界,聆听医生心中最真实的声音。
  • 绝恋妖狐

    绝恋妖狐

    命悬一刻,他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获得解救,却打破了沉睡多年的封印。狠下杀手的那一刻,他为她那纯真的眸子摄动灵魂,决定带着她逃离一切。从此踏上逃避的道路。
  • 破天魂

    破天魂

    一个天才李云,励志要从世界的低层,爬到最高层!成为异魂强者,甚至超越异魂,突破到天魂境界,也就是神。在途中历经磨难的故事!!!!!
  • 铲屎官,请不推自倒

    铲屎官,请不推自倒

    作为一只高傲优雅的喵星人,居然在将自己的铲屎官给征服了。喵表示:她只是犯了一个错误!狂拽霸炫的铲屎官顿时不满意了,开始了诱惑猫主子之路,喵表示:抵抗不了肤白貌美大长腿!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之后,喵觉得味道还不错,砸吧砸吧嘴,将铲屎官成功晋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明伦汇编官常典王寮部

    明伦汇编官常典王寮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血战之召唤

    血战之召唤

    一个21世纪标准的宅男李坤穿越到了一个类似中国古代的世界里。附身到了天龙帝国一个戍边的小兵身上。依靠着一个可以召唤中国古代三国武将的长命锁,从一个小兵一点点的到达了权利巅峰。
  • 笛声不过未央宫

    笛声不过未央宫

    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最好的时候,便是那时相遇。可是,风致,再没人如我这般爱你,也再没人像你这般,执着的爱我。都说风湮无情,风致深情,可是唯有风声知道,风湮此生,唯有风致。
  • 莫欢歌

    莫欢歌

    她是海底集万千宠爱的第一公主,却无意邂逅了他,便注定痛苦一生。失了最亲人,朋友!几经感情的煎熬,最后却换来他的唾弃,输的一塌糊涂!她仰天大笑:“世间没有一个人能做到一生只爱一人,可我起码在爱你的时候一心一意,你便是这样对我的,那这份爱,又有何用!”最后后悔的他,纵然挽留,可支离破碎的心还能拼凑得成原状吗!(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上古世纪之斗战

    上古世纪之斗战

    两千年前,两块大陆的所有种族曾在光辉的原大陆共同生活。然而渡过由神与英雄们掀起的战乱年代后,迁徙到新大陆安居的人们渐渐遗忘了原大陆的辉煌。承载着原大陆记忆的碎片散布世界各地,若是追寻着这些记忆回到故乡,或许将会揭开战争的秘密与众神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