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019500000014

第14章 不远:君子之行,安然守正

【原典】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尔?”

【译释】

孔子说:“道并不排斥众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了众人,那就不是道了。《诗经》上说:‘砍伐木材做斧柄,斧柄与木材的差别并不远。’手持斧柄伐木,眯着眼儿视斧柄,还是觉得差得很远。君子用尊重、亲近人的原则去治理众人,只要改正过错就可中止。做到‘忠’、‘恕’,离道就不远了,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行为,也不要拿来施加给别人。君子之道有四个方面,我孔丘连一个方面都没能做到;要求儿子侍奉父亲应做的事,我没能做到;要求臣下侍奉君主应做的事,我没能做到;要求弟弟侍奉兄长应做的事,我没能做到。要求朋友做到的事,应先施给朋友,我没能做到。平凡的德行也要去实行,平淡的言谈也应该谨慎。人有做得不够的地方,不敢不努力弥补。总保持最后有回旋的余地,不要做绝了。所言的要顾及所行的,所行的要顾及所言的,君子为什么不老老实实地做人和做事呢?”

1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道不可须臾离的基本条件是道不远人。道的智慧虽然精深,但是我辈凡人还是可以体会的。实际上,真正的大智慧、大觉悟,就蕴藏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愿意,只要我们有了改进的态度并选择了有效的方式,对道的体会和获得并不困难。

道无处不在。从自然现象来说,满目青山是道,茫茫大地是道,浩浩长江是道,潺潺流水是道,青青翠竹是道,郁郁黄花是道,满天星斗是道,皓月当空是道,骄阳似火是道,好风徐来是道,皑皑白雪是道,细雪无声是道;从社会生活来说,信任是道,关怀是道,平衡是道,适度是道;从心理状态来说,安详是道,睿智是道,无求是道,无伪是道;从做人来说,善意的微笑是道,热情的帮助是道,无私的奉献是道,诚实的劳动是道,正确的进取是道,正当的追求是道;从审美意识来说,空灵是道,含蓄是道,淡雅是道……

你若带着慧眼寻找这些有关生命的真理,除了辨识和领悟外,就是认识那些在小事中说出道理的哲人,在道中阐释生活的智者。

所以,中庸之道不是空泛的,是人们可以掌握的,是我们体会中庸的必经之路。

《论语》中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多么具体的指导;又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所说的又是多么全面而细致。

孔子讲因材施教,就是想适应不同人的禀赋,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导使人们体会到道。他之所讲都是具体的,可以实践的。也唯其具体且可以实践,所以也就更接近于道。我们要通过生活上、事业上的每一件事去接近道、实践道。

道不仅是用来体会,还是用来身体力行的,而且不仅要身体力行,还要坚持如一,要以德义之勇坚持持守。所以才有“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总之,中庸之道是朴素的、温暖的、贴近人心的,它历数千年社会变迁而永葆鲜活,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如果你得逢机缘接触到它,并且有足够的悟性领会了它,它就可以为你解忧,让你找到真实的自己,明确生活的方向。掌握住根本,然后实行之,就能真正体味到道。

2以尊重人的原则去治理人

孔子在这里讲到了为君之道,主张应该把各有所长的贤能人士请到自己的身边,给各种各样的贤才能人以必要的尊重,用尊重、亲近人的原则去治理众人。

战国初期,魏国是最强的国家。这同国君魏文侯(魏斯)的尊重贤能是分不开的。他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器重品德高尚而又具有才干的人,广泛搜罗人才,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因此,许多贤士能人都到魏国来了。

魏国有一个叫段干木的人,德才兼备,名望很高,隐居在一条僻静的小巷里,不肯出来做官。魏文侯想同他见面,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有一天,他坐着车子亲自到段干木家去拜访。段干木听到文侯车马响动,赶忙翻墙头跑了。魏文侯吃了闭门羹,只得怏怏而回。接连几次去拜望,段干木都不肯相见。但是,魏文侯对段干木始终非常仰慕,每次乘车路过他家门口,都要从座位上起来,扶着马车上的栏杆,伫立仰望,表示敬意。

有一次车夫问他:“您看什么呢?”魏文侯说:“我看段干木先生在不在家。”车夫不以为然地说:“段干木也太不识抬举了,您几次访问他,他都不见,还理他干什么!”魏文侯摇了摇头说:“段干木先生可是个了不起的人啊,不趋炎附势,不贪图富贵,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这样的人,我怎么能不尊敬呢?”后来,魏文侯干脆放下国君的架子,不乘车马,不带随从,徒步跑到段干木家里,这回好歹见了面。魏文侯恭恭敬敬地向段干木求教,段干木被他的诚意所感动,给他出了不少好主意。魏文侯请段干木做相国(当时一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段干木怎么也不肯。魏文侯就拜他为老师,经常去拜望他,听取他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意见。这件事很快传开了。人们都知道魏文侯“礼贤下士”,器重人才。一些博学多能的人,如政治家翟璜、李悝,军事家吴起、乐羊等都先后来投奔魏文侯,帮助他治理国家,魏国很快就富强起来了。

除了尊重、亲近人,孔子还主张用人要讲究宽容,要“改而止”。

春秋时期,秦晋两国都是诸侯中的强国,都为称霸天下明争暗斗。秦穆公听说晋文公病死,就决计乘机攻打晋的盟国郑国,当时秦国的智囊人物都坚决反对。他们认为:郑国离秦千里之遥,奔袭郑国付出的代价太大。而且兴师动众,必然走漏风声,结果不会理想。但秦穆公感到,是他几次帮晋国平定了内乱,连其国君都是他立的。按理说,他应是诸侯之首领,但晋国并不认可。既然如此,何不以武力慑服呢?于是他固执己见,仍派孟明视为大将,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领大军,直奔郑国。当大军行至半路,郑国的牛贩子弦高听说去打自己国家,急中生智,牵来20头肥牛迎上前去,并声称郑国国君得知秦军出师,特派他前来慰问。孟明视误以为郑国已有准备,就对弦高说:“我们此次出师,是进攻滑国的,与郑国无关。”随即改变计划,攻下滑城,灭了滑国。

与此同时,秦军出师的真实意图被晋国获悉。晋国新任国君晋襄公为提高自己的威信,并消除大臣们的惧秦心理,就亲率大军埋伏在崤山。待灭滑的秦军满载而归路经崤山时,晋军突然如从天降,迅猛冲来,秦军顿时大乱。晋军又乘胜追杀,秦军全军覆没,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也都做了俘虏。晋襄公本想杀掉孟明视等三员大将,但其后母文赢是秦穆公的女儿,她劝襄公把他们放回了秦国。晋襄公乃至孟明视等人都满以为秦穆公会亲自杀掉败将,万没想到他不但不杀,还亲自到京郊远迎。孟明视等一见秦穆公,马上跪下请罪。而穆公赶忙把他们扶起来,还流着眼泪说:“这都怪我当初不听大臣们的话,执意派兵,害得你们受委屈。”并表示:“胜败乃兵家常事,望你们不忘国耻,发愤图强,以报仇雪恨!”随后继续让他们掌握兵权。孟明视等感动得热泪盈眶,发誓效忠君王,为国报仇。

此后,孟明视三人在秦穆公的大力支持下,招兵买马,很快又组建起一支新的队伍。一年后,孟明视认为可以对外作战了,就征得秦穆公同意,去报崤山之仇。结果,刚刚交战,就被晋军打得七零八散。孟明视异常悔恨,觉得无脸再见穆公,而穆公也不会再饶恕他。但当他灰溜溜返回秦国时,秦穆公依旧迎接他,仍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并让他一如既往地掌握军权。

两次的惨败,两次的宽容,极大地感动了孟明视。为了东山再起,他变卖家产,抚恤阵亡将士家属,亲自招募兵将进行训练,深入军营,与士兵同甘共苦。不久便又组建了一支纪律严明、士气旺盛、兵精将广的军队。两年后,他再次挥师东进,结果大获全胜,报了仇,雪了耻。

不以一失掩大德。秦穆公异乎寻常的举动,深深感动了孟明视等败将的心,他们怎能不奋勇杀敌、竭诚相报知遇之恩呢?

3忠恕之道与中庸之道

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孔子说是“一”以贯之,而不是“二”以贯之。

关于“忠恕”之道的意涵,《论语·卫灵公》篇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此可知,“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与“恕”实只一道,故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若把“忠”与“恕”割裂开来,则“吾道”成为两道矣。在孔子的一道中,包含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统一而深刻的意涵。因此,“忠”与“恕”有着相互补充、相互规定、相互包含的意思。只有把“忠”与“恕”统一起来,既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孔子的“一以贯之”的仁道。

朱熹说:“推己之谓恕。”其实。“推己”并没有把“恕”的意涵完全表达出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着如何“推己”的重要思想。也就是说,“恕”之推己及人,强调的是不要强加于人。《论语·公冶长》篇载:“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这里的“加”即是侵加、强加之意。这段记载与《卫灵公》篇所记“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有直接的联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初始的意思当是:我不欲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要强加于别人。

孔子认为,“恕”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一言可以终身行之。又说:“赐也,非尔所及也。”这是说,若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容易。因此孔子与子贡的两段对话都说明了“恕”之重要。在孔子的“忠恕”之道中,“恕”更为根本。有了“恕”,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己欲立尔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才是真正的“忠”。若无“恕”,将己之所欲或不欲强加于人,则其“立人”、“达人”就不是真正的使人有所“立”、“达”了。

《中庸》云:“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可见,“忠恕”本是统一的,而“恕”亦可包含“忠”。也就是说,若真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仅可以谓之“恕”,亦可谓之“忠恕”。刘宝楠《论语正义》解释《颜渊》篇仲弓问仁,孔子回答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己所欲,必有当施于人。”

总体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所谓人心都是肉长的,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

在“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之后,又说“君子之道四”,即:“所求乎子,以事父”(吾欲子之孝我,吾亦以孝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这里包含了父子、兄弟、朋友、君臣之间的关系,此“君子之道四”都是从“忠恕”引申而来。

如果说恻隐之情是告诉我们要关心他人,那么忠恕却给出了明确的命令,告诉我们对他人应当做(或不做)什么。忠恕使恻隐变为明确的义务,使人上溯到他人痛苦的原因,从而抑制自己,不去成为他人痛苦的这种原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在未听到这句话之前就感到这意思了,并在生活中常常实行它,我们在各文明的基本经典中也都可以看到类似的表述,然而,我们却还是为我们的祖先自豪,因为,把这一道理如此鲜明有力地概括为一个义务的命令并不容易,这一概括正是孔子的一个伟大功绩。我们可以说,忠恕的思想是孔子学说中一个非常光辉的思想,一个几乎无须转化就可为现代社会所用的思想,一种我们可以在今天继续发扬和光大的宝贵资源。

那么忠恕之道是否就是中庸之道呢?

孔子认为忠恕违道不远,说明忠恕之道并非就是中庸之道,但是它距离中庸之道已经非常之接近了,在一定程度上,一个人按照忠恕之道去做,那么其实就是在践履中庸之道了。在这里,如果非要对它们做一区分的话,我们可以说,中庸之道似是形而上之道,而忠恕之道则是形而下之人道。然而,形而上之道也是发端于形而下之人道的;而形而下之人道扩充推及,则可上达于形而上之道。所以孔子才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那么,是否就说明中庸之道要高于忠恕之道呢?也不尽然。中庸之道作为道来说是可以涵盖人道的,因为它下达于人,上达于天,是彻上彻下的。而忠恕之道则不然,它主要是就人道来说的,但人道是否就低于道呢?这是很难说的。因为这里的一个关键是牵涉个人觉悟的问题。中庸之道下达于人道,则在此意义上说道即是人道,人道即是道。但一个人能够做到按忠恕之道行事是否就说明他通晓道了呢?也未必。诚如他真的由忠恕之道领悟到中庸之道的话,那么就是说他的确做到了由人道而知道,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他理解的忠恕之道即是中庸之道。但如果这个人只知按忠恕之道行事,并未就此通达中庸之道,则我们认为他只是尽人道而并未达中庸之道。就如同马克思所言的“自为”与“自觉”之分:自为虽然也合乎规律,但是,是人类在不知道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前提下做出的,这跟自然界的动物和其他生物一样,只是盲目的适应过程,比如见了火光就跑,见了猎物会去捕食一样。而自觉则是人类在掌握了自然界及社会的规律之后,主动地去适应这些规律,从而不被这些规律所惩罚。在这里,自为就好比只知忠恕之道而未达中庸之道,自觉则好比既知忠恕之道又上达中庸之道。

4庸德之行,庸言之谨

孔子说:“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是说做人最平凡的行为我不敢马虎;最平常一句话我不敢乱说。

我们要想表现自己的德,并不等于说某人在前面掉进了河里,自己就跑去救人,这是见义勇为、英雄之举,的确很好,值得赞扬,还有诸如黄继光、邱少云等革命烈士勇于为了事业献身的例子,但那只是在非常时期,不可能每天都有人在你面前落水,也不可能一天到晚都在打仗,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相对平淡的,几乎不会有让自己做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事情的可能性。因此在和平的环境之中,在日常的生活之中,我们只能在“庸德、庸言、庸行”上来自我检点。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就是要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做到仁义礼智信,并不是要谁去当英雄、当领袖,或是去当什么明星,不是要让谁在社会上耀眼得不得了,一是没必要,二这样会使人很累,并过早地透支了自己的生命,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生命过得长久,那就必须要遵循“庸德之行,庸言之谨”。看看蹲在监狱或者被法院立案的那些人,还有被媒体曝光的人,就是因为他们偏离了“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才会有这样那样的麻烦。

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那些吃过亏的人可能会心里有数,其实无非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在语言上要平和一些,行为上要检点一些,少去与人口角争执,尽量避免打打杀杀,以免惹祸上身。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将自己放在平常之上,在平常中享受生活,在平常中礼赞生命。只有在平常之中,我们的生命才能得到最好的释放,如果我们的生命进入了非常的环境,那可能也就不长了,只有真正地融入平常之中,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活才能真正过得有滋有味。

如果发现自己落后了,发现自己与社会脱节,甚至有些格格不入的时候,怎么办呢?孔子说:“有所不足,不敢不勉。”要加紧脚步跟上。

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前进变化,总是在原地踏步是不行的。特别是现代社会,许多事情瞬息万变,如果你在原地踏步,社会的潮流就会把你抛在后头,后来之辈也会从你后面追赶过去,相比起来,你的成就在一段时间后根本就不是成就,甚至还有被淘汰的可能。

有没有问过自己:我这辈子只有这样吗?相信你会回答不是这样,因为每个人都有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比如用以前计划经济的方法来应对现在的市场经济,就是给你几亿、几十亿甚至再多的资金可能都要打水漂,或者谁要是举着当年的小红本在大街上挥舞,不仅会令周围的人侧目,说不定没过多长时间,精神病院的救护车就呼啸而至了。“有所不足,不敢不勉”就是要让我们时时保持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要保持自己紧跟时代步伐的劲头,此外如果发现自己在思想上、性格上、知识上、意志上、道德上还有所不足,那就需要加以强化、提升。

5做人做事要收敛一些

孔子处处以“中”为则,并从诸多方面给我们说什么是“中”,什么是“庸”。前面说“有所不足,不敢不勉”,要时时勉励自己,紧接着又点出“有余不敢尽”,就是说,如果发现自己有过人的能耐,那最好收敛一些,含蓄一些。做人做事要保持最后有回旋的余地,不要做绝了。

李康在《运命论》中有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人们常常说“枪打出头鸟”,如果太过冒尖,自然就很容易成为别人攻击的对象。这是自古以来,中国社会的特点之一。孔子这里提出“有余不敢尽”并不是说有力量不贡献,或者有智慧不发挥,那是“不及”,而是说不要“过”,要“中”,以确保太平。否则,很可能会惹祸上身。

年羹尧在雍正初年权重位高,远出众臣之上。年羹尧是雍正得以继位为帝的功臣,所以雍正把整个西部军政大权交给年羹尧执掌。后来,年羹尧又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的叛乱,雍正帝封年羹尧为一等公爵。

但雍正帝是一个心思非常缜密的人。年羹尧以参与夺权密谋而身居高位,这本身就对雍正帝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年羹尧以封疆大吏而手握重兵,却又日渐骄横,更使雍正帝不能容忍。

年羹尧平定青海、西藏以后,奉圣旨班师回京。一路上年大将军抖擞威风,所过之处,凡供账稍不如意,不论文武官员,轻则捆打,重则砍头示众,一路骚扰到京郊。雍正帝率领百官前往郊外亲迎。文官自尚书、侍郎以下,武官自提督以下,一齐跪下迎接。君臣礼毕,雍正帝传令为年羹尧设宴接风。当时正值六月天气,酷热难当。行幄外数万兵士全身甲胄,挺立在烈日之下,任凭汗流浃背,纹丝不动,军容雄壮而严整。雍正皇帝见了,深深叹服年羹尧治军之严。为了表示自己对将士的仁慈厚爱,乃令内侍传旨三军,卸甲散队休息,以酒肉犒赏。但圣旨连宣三遍,众将士仍站在原处一动也不动。皇上便对年羹尧说:“天气炎热,大将军可命众军士卸甲休息。”年羹尧从怀中取出一面小旗,交给内侍,内侍在幄外轻轻一晃,众将士立刻卸下甲胄,悄无声息地退下了。

雍正帝见了,不觉大吃一惊。心想:朕三传圣旨,众军士置若罔闻,他只小旗一晃,将士们闻风而动。若将来此人生了异心,造起反来,众军士对他奉命唯谨,如何是好?更何况他直接参与了夺权的密谋,此人不除,后患无穷。

从此,雍正帝对年羹尧处处小心提防,一心一意要置他于死地。但表面上雍正帝对年羹尧仍然恩宠有加,格外器重。不久,年羹尧向雍正帝辞行,回归陕甘任所。雍正帝想,年羹尧在京都,较容易制服,若回归任所,岂不是放虎归山?但若不放行,势必引起他的怀疑。寻思良久,雍正帝决定还是暂不动手,放年羹尧赴任,待以后寻找时机再作处置。

年羹尧回到陕甘任所以后,雍正帝玩两面派手法,一方面仍然对年羹尧恩宠有加,让他全权处理陕甘事务,同时还命他以书信形式秘密参与朝中政务。另一方面却派了很多侦探暗中尾随而去,搜寻年羹尧的不法证据;同时还命令他们在年氏集团中进行分化瓦解,离散其党羽,扶持年羹尧的反对势力。年羹尧在雍正皇帝的恩宠下逐渐忘乎所以,专横独断,暴虐无常,杀戮任性,生活上极端奢侈腐化。这样,年羹尧就一步步落入了雍正帝为他设置的圈套之中。

雍正帝前后收集的年羹尧的不法证据多达92条。这年二月,年羹尧上表,颂扬皇帝“朝乾夕惕,励精图治”,但却把“朝乾夕惕”误书为“朝乾夕阳”。雍正决定以此为借口对年羹尧下手。于是他发出上谕,责备年羹尧不想以“朝乾夕惕”归之于他,说年羹尧是自恃功高,刻意不敬。同时雍正帝又迅速调换川陕官员,将甘肃巡抚胡期恒撤职,遗缺由岳钟琦兼任;调四川巡抚纳秦进京,改派赵坤署理。这样就去掉了年羹尧的亲信,剪除其势力。不久,雍正帝又传旨,命年羹尧交出抚远大将军印,将他调补杭州将军。这时诸王及大臣料知雍正帝要除掉年氏,纷纷揭发他的不法罪状。于是雍正帝又将年羹尧连降十八级,罚他看守城门。不久将年羹尧逮捕下狱,并勒令其自裁。又将年氏家族杀的杀,充军的充军。叱咤一时的年大将军竟落得如此悲惨下场。

荀攸是曹操的一个谋士,他很懂得“有余不敢尽”的道理,很注意掩蔽锋芒。

荀攸受命军师之职之后,跟随曹操征战疆场,筹划军机,克敌制胜,立下了汗马功劳。平定河北后,曹操即进表汉献帝,对他的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公元207年,曹操下了一个《封功臣令》,对于有贡献之臣论功行赏,其中说道:“忠止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可见在曹营众多的谋臣之中,他的地位仅次于文若,足见曹操对他的器重了。后来,他转任中军师。曹操做魏公后,任命他为尚书令。

荀攸有着超人的智慧和谋略,不仅表现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也表现在安身立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他在朝二十余年,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旋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三国时代,群雄并起,军阀割据,以臣谋主,盗用旗号的事情时有发生。更有一些奸佞小人,专靠搬弄是非而取宠于人。在这样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曹操固然以爱才著称,但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铁腕人物,铲除功高盖主和略有离心倾向的人,却从不犹豫和手软。荀攸很注意将超人的智谋应用到防身固宠、确保个人安危方面,正如文书所载“他深密有智防”。

那么,荀攸是如何处世安身的呢?曹操有一段话很形象也很精辟地反映了荀攸的这一特别谋略:“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可见荀攸平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判若两人。参与谋划军机,他智慧过人,迭出妙策;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他对曹操、对同僚,却注意不露锋芒、不争高下,把才能、智慧、功劳尽量掩藏起来,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怯懦。作为曹操的重要谋士,为曹操“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史家称赞他是“张良、陈平第二”。但他本人对自己的卓著功勋却是守口如瓶、讳莫如深,从不对他人说起。

荀攸“有余不敢尽”的处世方略,虽有故意装愚卖傻之嫌,但效果却极佳。他与曹操相处二十年,关系融洽,深受宠信。从来不见有人到曹操处进谗言加害于他,也没有一处得罪过曹操,或使曹操不悦。建安十九年(公元214),荀攸在从征孙权的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对他的品行推崇备至,被曹操赞誉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这都是荀攸以“有余不敢尽”保身的结果。

同类推荐
  • 老夫子品评韩非子

    老夫子品评韩非子

    韩非子(约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哲学家、散文家。《韩非子》共55篇,分为20卷,约10万言,为法家集大成之作品,其中大部分为韩非子所作。纵观《韩非子》全书,构思精巧,说理精密,描写大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语言幽默。书中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韩非子》一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
  • 墨家的攻守之道

    墨家的攻守之道

    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完整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论。中华文化的特质是一种人伦文化,热爱自然科学、关心物质运动的人被划人”劳力者”阶层,这种近乎本能地看轻自然科学的意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弊端。所以,中国历史上,自然科学家很少有崇高的地位。墨子懂得太多的自然的道理,有那么多发明创造,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奇迹。
  • 灵动之欲

    灵动之欲

    在科学技术走向高度发达尤其是航天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之世,探寻宇宙奥妙及万物本源问题更加引起世人的浓厚兴趣。带着这个疑问,作者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度思考,从而得出“欲乃万物之源”的哲学结论。本书探天理、究人伦、论教育、说谋略、谈情爱、道意识、鉴历史、通未来,以欲理统御全篇,汲取并融汇古今中外哲学前辈的思想精髓,对宇宙万物、人类历史及人类意识等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通过旁征博引、史论结合,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灵动之欲”在其中的根本作用。本书主旨在于进一步激发广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爱好者对宇宙万物及人类意识的研究兴趣,以便更好地促进每个人的健康成长以及整个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 萨特哲思录

    萨特哲思录

    本书内容主要分为存在与虚无、哲学的谈话、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写作以及萨特年谱等五部分内容。
  • 加缪的思想世界

    加缪的思想世界

    这是一部围绕阿尔贝?加缪思想展开的文学批评著作。在全面梳理其文学创作、哲学思辨、伦理实践以及社会活动之轨迹的基础上,通过话语分析、语境还原与文本批评,对20世纪法国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展开了尽可能细致、深入的评论与诠释。
热门推荐
  • 破天封魔

    破天封魔

    兄妹相依,身患绝症,师门被灭,夜修被迫踏上一条逆天之路!(若嫌字数少,大家可先行养着!)
  • 日月凌霄

    日月凌霄

    一念成佛,一念入魔!欲坠魔道,杀出一个朗朗乾坤,却成为了照耀千古的盖世豪侠‘剑中之神’;一心向善,只愿守护至亲挚爱,却成为了凌驾万人的绝世人屠‘狂风刀魔’。日月同辉,凌霄绝顶!欢迎来到江湖……(PS:本书非双主角,也无打脸踩人屌炸天的脑残套路,属于类似于《风云》的高武,不喜勿入。)
  • 神破大地

    神破大地

    神之力,傲视天地,神之力,俯视苍穹,看少年如何以一身神之力笑傲天穹,实力划分,神者,大神者,神王,神灵,神皇,大神皇,神圣,神帝,破地成神。
  • 吸血鬼始穿越古代虐恋记

    吸血鬼始穿越古代虐恋记

    她,是现代的冷酷杀手;他,是古代的邪魅王爷。她遭遇搭档背叛,穿越古代,变成了一个毫无灵力的废材小姐,好吧,她这运气,也是醉了。不过,本姑娘可不是你们说是废材就是废材!她华丽逆袭,又废材变成天才。邪魅王爷vs冷酷杀手。邪魅王爷对她深情告白,她摇摇修长精致的手指。冷情皇帝许她盛世江山,她对他说:“我不稀罕!”实力强悍的魔髅骷谷主送她世界珍宝,只为博她一笑。落尘宫主对她念念不忘,一见钟情,她不屑一顾。大陆第一公子为她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天下第一神医甘愿做她的小跟班。天哪,这叫什么事吗?
  • 此生挚爱EXO

    此生挚爱EXO

    一次猜拳,让两个少年捡到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奇妙少女,她有着一种奇妙的超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在地球上的能力渐渐削弱,身体慢慢适应了地球上的生活,又和十二个少年开始了一次次美好的邂逅,可是好景不长,没有了能力的她,只能离开他们,踏上寻找超能力的征途,迷茫的她最后能和他的本命在一起吗???
  • 一曲琐碎青春

    一曲琐碎青春

    本书讲述了一个青年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经历:踢球砸伤房东的孩子被迫搬家;与姐姐的矛盾、争吵和迟来的对姐姐的理解;与女同学孙静的感情,破裂和追悔;非典型肺炎时期的居家生活;网络游戏的诱惑和成绩的直线下降;在初中同学面前装富摆阔;女友子悔的惨死和无尽的思念……一个当代学生“琐碎”的青春生活,他的心路历程,他的苦恼,他的思索,一切展现在读者面前,打动了读者的心,让读者随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担心,一起后悔……
  • 家有总裁,不好惹!

    家有总裁,不好惹!

    老浮新文求收藏!!!《总裁专属②,老婆逃不了!》http://novel.hongxiu.com/a/987399/——————————————————为夺回家族百年药方,她选择嫁给了瘫痪的男人。原本是一场精心谋划的局,却不知那只狡猾的恶狼正整装以待,恭候她的到来……正当她安逸的享受着平静的婚姻,却猛然发现,这半瘫痪的男人转眼化身为狼。她怒:“楚燿,你这个骗子……”*********他是楷融集团的执行总裁,却没有执行大权。他是商业巨坛的风云人物,却要依靠轮椅才能登上万人最瞩目的高台。所有人以为他是个下半身瘫痪的废物,他却一夕之间手掌大权。他与她的再遇,必定牵扯一生。只是那个让他爱极了又恨极了的女人,真的会爱上了别人?他捏起她的下巴,危险道:“简颜,你可以试着离开我一下。”
  • 废柴守门人

    废柴守门人

    “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木之门的守门人。”“您老一定是小说看多了!废柴不是想逆袭就能逆袭的!您就行行好,放过我吧!?”不平凡的际遇从此开始。那个心无外物的神游战司,那个面冷心热的驱魔少年,那个顽皮捣蛋的傲娇公主,那个伪装严肃的话唠月神……守门人,今天你又将和谁相遇?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其并发症防治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其并发症防治

    本书介绍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设备性能、使用方法、手术适应症、手术技巧、并发症及其防治。
  • 大小姐的贴身狂徒

    大小姐的贴身狂徒

    东方家族在一次决斗中,东方家族族长陨落,东方家族人全部被杀,只留下了一儿一女。东方傲宇知道自己身世,悲愤交加,不过他不但没有抛弃自己,而且他还努力修炼。来到了大都市他利用自己的才华让所有人惊叹不已,校花,护士,老师,董事长...到贴过来。让我瞧瞧东方天才的精彩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