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854000000194

第194章 附录:建构别具风采的诗美天地

——曾敏之《古诗的艺术魅力》的写作

陆士清

曾敏之于1978年重返香港,出任香港《文汇报》副总编辑,代总编辑。1982年,香港波文书局出版了他的《诗词艺术》。1986年,香港三联书店出版了《诗词艺术》的续编《诗的艺术》。后来《诗词艺术》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改题出版为 《诗词艺术欣赏》。199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将《诗词艺术》和《诗的艺术》汇总,出版了《古诗撷英》。现在,这本被誉为诗词赏析中“出墙的红杏”的著作 (李元洛语),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更名为《古诗的艺术魅力》再版,将再次普惠广大古典诗词的爱好者。对这本著作,我们可以将之视为“文革”动乱结束后,曾敏之思想解放、探索古典诗词艺术的成果;但是细加推究,我发现这样的评价虽有道理但并不十分准确,因为这涉及这部著作是何时涉笔、为何而写的问题。

在《诗的艺术》的“后记”中,曾敏之有这样的交代:“记不清楚从什么时候起,我产生了想写一点读诗断想的札记,用以记下自己欣赏古典诗歌的感受,于是就动笔了。在大学教书的年代,我曾把欣赏诗歌的艺术表现与写作技巧联系起来,向莘莘学子灌输过这种观点,反应很好。后来重游香岛,又萌发了对古典诗歌的通俗化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的想法,于是就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札记。年前出版过《诗词艺术》,是这些札记的结集,如今出版的《诗的艺术》可说是其续编。”

这里,有一点说得很明确,那就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他在暨南大学中文系教写作课的时候,就结合课程教诗词艺术欣赏了;但是什么时候着手写诗词艺术欣赏札记这一点却没有明说。实际上,曾先生的这些札记是在“文革”中期开始写作的。这里有他过去从未披露的背后故事。

背后的故事之一:婉拒改编“样板戏”

“文革”期间,“四人帮”大搞文化专制主义,推行“三突出”的样板戏,“文革”中期,一些地方迫于“四人帮”淫威,将有的“样板戏”改编成地方戏,广东方面也被迫应付,欲将京剧《红灯记》和《沙家浜》改编为粤剧,在电台演播或在剧场演出。虽然谁来改编省革委会自有考虑,但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则想接这项改编任务。此时,与华南师范大学仅一路之隔的暨南大学已被撤销,原暨大中文系的部分师资包括曾敏之等已并入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敏之告病假在家休养,不用上课,工资照领。突然有一天华南师大党委通知他:“曾老师,现在我们派人来跟你商量,你要做一些工作。”什么工作呢?他们接受任务,要把革命样板戏改编为广东话的广播剧。一部是《智取威虎山》,一部是《沙家浜》。他们要让曾敏之和陈芦荻带三个年轻的教师来改编。曾敏之接受还是不接受?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这下糟糕了,有可能变成反革命分子。因为江青的东西怎么动呀?动错了一点就把你打成反革命的。我几个晚上睡不着觉。怎么办呢?我想出了一个办法。跟陈芦荻说:‘芦荻呀,我们不能做这个事情,做了一定后患无穷啊!’我向华南师大党委写了一封信,说:我们这些老知识分子,根本没有工农兵的感情。我离开了家乡几十年,后来也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现在要让我们改编革命样板戏,是难以表现出工农兵的感情的。可不可以让我们下乡体验生活。这一招很好,我马上借了五百块钱工资,通知我的老伴快点回来,那时我老伴在文教系统,下放英德”于是,曾敏之和老伴下农村体验生活了。

不过,曾敏之去的不是别的农村,而是他的故乡,是阔别了四十年后的故乡。

曾敏之估计,一个月的时间里改编的事会有变化。“假如一个月还无动静,我就装病,反正就是不干这个事情”。

背后的故事之二:亲情温馨激发起的诗情

曾敏之是广西桂北罗城黄金镇人,十岁时父母相继离世后,小学毕业后就中断学业,三十年代初漂泊到广州,靠勤奋自学而成才。凭一腔热血投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四十多年没有回过故乡。这次,借着所谓体验生活,踏上了归乡的旅途。他先到桂林,饱览了漓江春色,有感而发为《朝发漓江》:“波光摇荡群峰醒,星月舒眸水色蓝。买得蒲帆江上去,笑携老伴看春山。”然后从桂林直抵罗城黄金镇。时隔四十年,黄金镇面貌依旧,人事已非。当他重见儿时嬉水之地的平桥时,不禁感从中来,写下了《口号一绝》:“休问浮沉身外事,且衔哀乐手中杯。多情自有平桥水,照得天涯浪子回。”曾敏之盘桓数日后,告别故乡,离情依依,欲去犹恋,在《赠景桓》诗中,甚至表达了叶落归根之念:“板水明如镜,物华有此人。倾襟情款款,惜别意殷殷。老圃传高节,天涯愧壮心。何年烟水绿,归棹傍芳邻。”

返乡之旅,掀动了曾敏之的心潮,也掀动了他的诗思。在返穗的列车上,曾敏之一腔思绪皆被我国古典诗词所萦绕。怀乡、送别、悲悼,一系列诗作和诗人的名字,一一掠过他的心头。特别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两首,使他反复品味。

贺知章以平常的接近口语的词句,极其生动细致地描绘出了久客他乡之感和还乡所见之情。用儿童相见不相识的意趣和春风不改水波的画面,抒发了千古以来相通共鸣的游子情怀。这种动人肺腑的优美情怀,在四十年后返乡之旅的今天,不是感同身受吗?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与“多情自有平桥水,照得天涯浪子回”,前句是贺知章的,后句是曾敏之的,千年相隔,相继相承,情同一脉!曾敏之想起了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在《登楼赋》中说过:“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曾敏之觉得,这是说怀念故土是人之常情,绝不会因为贫困失意、显贵得意而有所改变。古往今来,难道不是共通的规律么?想到这里,曾敏之不禁一愣。什么共通规律,这不就是共通的人性么?“共通的人性”

这在当时是被视为禁区的几个字,一下子把曾敏之拉回到现实中来。现实是“文革”的炮火隆隆,所谓“文艺黑线”被又砍又砸,那些“左”派恨不得把“人性”两字从汉语词典中删除。可是即使将“人性”两字从词典中删去,难道人性就不存在?人之常情就从此消失,人就只有狼性了吗?真是荒唐!曾敏之自知自己不是美学理论家,尤其在权力即真理、弄不好反遭杀身之祸的当时,他无力而且也不想在理论上与他们多费口舌;但是他下了决心,回到广州,如果改编样板戏的事烟消云散,那么他将开始写作古典诗词札记,这是陶冶自己,回归艺术,欣赏民族皇皇然的美学。果真,曾敏之回到广州之时,华南师大放弃了那个课题,改编的事再也不提了。于是,从1972年开始,他挥笔织锦,写古典诗词艺术札记,化名寄往香港,在香港《大公报》的《大公园》和《新晚报》的副刊上发表。这在视为禁忌的当时,是需要政治勇气和艺术勇气的。

曾敏之古典诗词艺术札记的写作,是从探丽唐诗艺术着笔的。曾敏之倾情唐诗,嗜读唐诗。在《诗的艺术》的“后记”中他透露说: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算起,一位挚友赠送给我的《全唐诗》线装书伴我度过四十年风风雨雨的生涯,直到如今仍珍藏在身边,可见嗜读成癖的程度。有不少名家之作,可以背诵得琅琅上口,这对于欣赏及试作很有帮助,这也是流传不衰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的一种验证”。这说明,唐诗的诗情诗艺之美,早已萦绕于曾敏之心间。更何况,回乡之旅所激发的诗情,也主要来源于唐诗。所以从赏析唐诗落笔,对曾敏之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就这样,从赏析唐诗开始,曾敏之一发而不能收。就这样,在受“文革”折磨苦难的岁月里,曾敏之找到了精神的寄托。也就这样,他沉浸于回归艺术、回归美的诗美天地的创造中,在美学思想上与“左”倾文艺路线彻底地分道扬镳。

他从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开始落笔,而后写李白、写杜甫,写出了一个别具风采的诗美天地。

同类推荐
  • 且介亭杂文:鲁迅作品精选

    且介亭杂文:鲁迅作品精选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对于我们的人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启迪作用,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
  • 悲与美

    悲与美

    《悲与美》收录了周安林30年间所写的30篇文章(大部分在多家报刊公开发表过),分为3辑,第一辑为文学评论,主要针对悲剧艺术及美学欣赏,观点新颖,逻辑清晰,内容丰富,论述严谨;第二辑为散文,寄情于景,清新自然,言之有物;第三辑记人叙事,主要针对作者的亲人及闽东的名人和好人,人物刻画到位,情感真挚,读之令人动容。三辑一脉相承,正是作者对悲剧的研究与理解,才尤为真爱人性、人情中的真善美。
  • 世说锋语:子辑

    世说锋语:子辑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主要记录了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如果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故事集的话, 《世说锋语》则是刘世锋一个人用博客、作品自己记录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
  • 去日苦多

    去日苦多

    一本译余随笔,手持杯中物,看闲云飘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闲云野鹤般的闲适自得;如世外高人般的的仙风道骨全部跃然纸上。唯有大师才能带给我们这样的阅读享受。
  • 唐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唐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唐宋词从唐五代起,至北宋南宋而大成,由小令到中、长调,可谓名家辈出精品如林。本书博采众长,选唐宋名家各种流派杰作,精华毕呈,希望帮助读者朋友们更好地欣赏唐宋词名篇佳作、领略唐宋词的幽深情韵。
热门推荐
  • 都市猎妖

    都市猎妖

    都市少年,祖传灵玉带来怎样的传奇。不会仙术,狐狸妹妹教你;不会打架,御姐来教你。都市猎妖师的成长之路。
  • 末世不是游戏吗

    末世不是游戏吗

    欧阳党弹—本小说的主人公,偶然得到了外星科技发明出来的一个手表。欧阳党弹也因此获得不一样的生存道路。故事会怎样发展?最终又会怎样?
  • 快乐心灵的人格故事

    快乐心灵的人格故事

    汇集开阔眼界的故事,让青少年在学海百科从容漫游,以激励人心的文章,让青少年获取鼓舞、走进快乐成功的圈子。通过这里可以学习很多,看到很多、获取很多、了解很多。经典的一个个小故事,是灵魂的重铸,是生命的解构,是情感的宣泄,是生机的鸟瞰,是探索的畅想。优美的文学是以审美的力量、情感的力量、道义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
  • 阴阳诡探

    阴阳诡探

    他是盗墓世家,却拜于茅山门下;他狂妄不羁,却也赢得无数美女芳心。明知道前面的路设好了陷阱,但为了心中正义不屑一顾。下古墓,闯地府,且看他颠倒阴阳!
  • 胶人传

    胶人传

    事隔多年,我忽然想到胶人。此刻的他,一定在享受着人们继续编造关于他的与毒无关的传奇,享受着真相埋没的空虚,享受着一颗棋子不该有的境界。
  • 神秘女生权倾高校

    神秘女生权倾高校

    一个院子困住五年的幸福时光,不甘心永远如此、计划逃跑。进入本市最著名的高校,遇见与自己有的一比的绘画天才、帅气的钢琴王子、乐天派的学生会会长。该全释怎样的青春。
  • 陆游文集2

    陆游文集2

    一个受时代陶熔而又努力陶熔时代的人,通过诗词发出声声战斗的呐喊,永远激励着千秋万代的中华儿女奋勇向前,读一代爱国诗人的经典文章,品官宦诗人的一生坎坷。
  • 微光在前

    微光在前

    不论黑夜如何漫长,只要前方有一丝的光芒。那么,它就是希望所在。
  • Catherine

    Catherin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爱而不得,心向往之

    爱而不得,心向往之

    花开花谢,本是常理之事。可有谁想过,花开花谢是为何?想要去爱,却爱不到又该如何?带着憧憬和美好而来,却带着满心的伤痕和绝望而归。这就是这个世界给我们的唯一的回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