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854000000194

第194章 附录:建构别具风采的诗美天地

——曾敏之《古诗的艺术魅力》的写作

陆士清

曾敏之于1978年重返香港,出任香港《文汇报》副总编辑,代总编辑。1982年,香港波文书局出版了他的《诗词艺术》。1986年,香港三联书店出版了《诗词艺术》的续编《诗的艺术》。后来《诗词艺术》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改题出版为 《诗词艺术欣赏》。199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将《诗词艺术》和《诗的艺术》汇总,出版了《古诗撷英》。现在,这本被誉为诗词赏析中“出墙的红杏”的著作 (李元洛语),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更名为《古诗的艺术魅力》再版,将再次普惠广大古典诗词的爱好者。对这本著作,我们可以将之视为“文革”动乱结束后,曾敏之思想解放、探索古典诗词艺术的成果;但是细加推究,我发现这样的评价虽有道理但并不十分准确,因为这涉及这部著作是何时涉笔、为何而写的问题。

在《诗的艺术》的“后记”中,曾敏之有这样的交代:“记不清楚从什么时候起,我产生了想写一点读诗断想的札记,用以记下自己欣赏古典诗歌的感受,于是就动笔了。在大学教书的年代,我曾把欣赏诗歌的艺术表现与写作技巧联系起来,向莘莘学子灌输过这种观点,反应很好。后来重游香岛,又萌发了对古典诗歌的通俗化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的想法,于是就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札记。年前出版过《诗词艺术》,是这些札记的结集,如今出版的《诗的艺术》可说是其续编。”

这里,有一点说得很明确,那就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他在暨南大学中文系教写作课的时候,就结合课程教诗词艺术欣赏了;但是什么时候着手写诗词艺术欣赏札记这一点却没有明说。实际上,曾先生的这些札记是在“文革”中期开始写作的。这里有他过去从未披露的背后故事。

背后的故事之一:婉拒改编“样板戏”

“文革”期间,“四人帮”大搞文化专制主义,推行“三突出”的样板戏,“文革”中期,一些地方迫于“四人帮”淫威,将有的“样板戏”改编成地方戏,广东方面也被迫应付,欲将京剧《红灯记》和《沙家浜》改编为粤剧,在电台演播或在剧场演出。虽然谁来改编省革委会自有考虑,但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则想接这项改编任务。此时,与华南师范大学仅一路之隔的暨南大学已被撤销,原暨大中文系的部分师资包括曾敏之等已并入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敏之告病假在家休养,不用上课,工资照领。突然有一天华南师大党委通知他:“曾老师,现在我们派人来跟你商量,你要做一些工作。”什么工作呢?他们接受任务,要把革命样板戏改编为广东话的广播剧。一部是《智取威虎山》,一部是《沙家浜》。他们要让曾敏之和陈芦荻带三个年轻的教师来改编。曾敏之接受还是不接受?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这下糟糕了,有可能变成反革命分子。因为江青的东西怎么动呀?动错了一点就把你打成反革命的。我几个晚上睡不着觉。怎么办呢?我想出了一个办法。跟陈芦荻说:‘芦荻呀,我们不能做这个事情,做了一定后患无穷啊!’我向华南师大党委写了一封信,说:我们这些老知识分子,根本没有工农兵的感情。我离开了家乡几十年,后来也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现在要让我们改编革命样板戏,是难以表现出工农兵的感情的。可不可以让我们下乡体验生活。这一招很好,我马上借了五百块钱工资,通知我的老伴快点回来,那时我老伴在文教系统,下放英德”于是,曾敏之和老伴下农村体验生活了。

不过,曾敏之去的不是别的农村,而是他的故乡,是阔别了四十年后的故乡。

曾敏之估计,一个月的时间里改编的事会有变化。“假如一个月还无动静,我就装病,反正就是不干这个事情”。

背后的故事之二:亲情温馨激发起的诗情

曾敏之是广西桂北罗城黄金镇人,十岁时父母相继离世后,小学毕业后就中断学业,三十年代初漂泊到广州,靠勤奋自学而成才。凭一腔热血投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四十多年没有回过故乡。这次,借着所谓体验生活,踏上了归乡的旅途。他先到桂林,饱览了漓江春色,有感而发为《朝发漓江》:“波光摇荡群峰醒,星月舒眸水色蓝。买得蒲帆江上去,笑携老伴看春山。”然后从桂林直抵罗城黄金镇。时隔四十年,黄金镇面貌依旧,人事已非。当他重见儿时嬉水之地的平桥时,不禁感从中来,写下了《口号一绝》:“休问浮沉身外事,且衔哀乐手中杯。多情自有平桥水,照得天涯浪子回。”曾敏之盘桓数日后,告别故乡,离情依依,欲去犹恋,在《赠景桓》诗中,甚至表达了叶落归根之念:“板水明如镜,物华有此人。倾襟情款款,惜别意殷殷。老圃传高节,天涯愧壮心。何年烟水绿,归棹傍芳邻。”

返乡之旅,掀动了曾敏之的心潮,也掀动了他的诗思。在返穗的列车上,曾敏之一腔思绪皆被我国古典诗词所萦绕。怀乡、送别、悲悼,一系列诗作和诗人的名字,一一掠过他的心头。特别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两首,使他反复品味。

贺知章以平常的接近口语的词句,极其生动细致地描绘出了久客他乡之感和还乡所见之情。用儿童相见不相识的意趣和春风不改水波的画面,抒发了千古以来相通共鸣的游子情怀。这种动人肺腑的优美情怀,在四十年后返乡之旅的今天,不是感同身受吗?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与“多情自有平桥水,照得天涯浪子回”,前句是贺知章的,后句是曾敏之的,千年相隔,相继相承,情同一脉!曾敏之想起了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在《登楼赋》中说过:“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曾敏之觉得,这是说怀念故土是人之常情,绝不会因为贫困失意、显贵得意而有所改变。古往今来,难道不是共通的规律么?想到这里,曾敏之不禁一愣。什么共通规律,这不就是共通的人性么?“共通的人性”

这在当时是被视为禁区的几个字,一下子把曾敏之拉回到现实中来。现实是“文革”的炮火隆隆,所谓“文艺黑线”被又砍又砸,那些“左”派恨不得把“人性”两字从汉语词典中删除。可是即使将“人性”两字从词典中删去,难道人性就不存在?人之常情就从此消失,人就只有狼性了吗?真是荒唐!曾敏之自知自己不是美学理论家,尤其在权力即真理、弄不好反遭杀身之祸的当时,他无力而且也不想在理论上与他们多费口舌;但是他下了决心,回到广州,如果改编样板戏的事烟消云散,那么他将开始写作古典诗词札记,这是陶冶自己,回归艺术,欣赏民族皇皇然的美学。果真,曾敏之回到广州之时,华南师大放弃了那个课题,改编的事再也不提了。于是,从1972年开始,他挥笔织锦,写古典诗词艺术札记,化名寄往香港,在香港《大公报》的《大公园》和《新晚报》的副刊上发表。这在视为禁忌的当时,是需要政治勇气和艺术勇气的。

曾敏之古典诗词艺术札记的写作,是从探丽唐诗艺术着笔的。曾敏之倾情唐诗,嗜读唐诗。在《诗的艺术》的“后记”中他透露说: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算起,一位挚友赠送给我的《全唐诗》线装书伴我度过四十年风风雨雨的生涯,直到如今仍珍藏在身边,可见嗜读成癖的程度。有不少名家之作,可以背诵得琅琅上口,这对于欣赏及试作很有帮助,这也是流传不衰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的一种验证”。这说明,唐诗的诗情诗艺之美,早已萦绕于曾敏之心间。更何况,回乡之旅所激发的诗情,也主要来源于唐诗。所以从赏析唐诗落笔,对曾敏之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就这样,从赏析唐诗开始,曾敏之一发而不能收。就这样,在受“文革”折磨苦难的岁月里,曾敏之找到了精神的寄托。也就这样,他沉浸于回归艺术、回归美的诗美天地的创造中,在美学思想上与“左”倾文艺路线彻底地分道扬镳。

他从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开始落笔,而后写李白、写杜甫,写出了一个别具风采的诗美天地。

同类推荐
  • 我的人生笔记:你是穷人还是富人

    我的人生笔记:你是穷人还是富人

    毋庸讳言,一般人都不愿意老。不然为什么有相当多的人怕退休?甚至为延缓退休而涂改年龄,所谓五十九岁现象即是退休恐惧症的一种反应。所以,国人把正常退休形容为安全着陆,退休居然成了很不安全的事情,就如同有一架老掉牙的飞机,能够平安降落就是万幸。这时候就看出来,还是当作家好。退休不仅不会影响写作,还意味着有更充裕的时间用于写作。
  • 一个冒雪锯木的清晨

    一个冒雪锯木的清晨

    我喜欢深夜的那种静谧,几乎听得见呼吸。我的许多话语这个时候就会汩汩涌出。有意思的是,因为这种习惯,我发现许多的雨和雪都是从深夜开始下起的。而别人要等到天亮以后,才明白这个世界在昨天夜里又发生了什么。这时我才发现,一个人对世界的触摸有多深!
  • 感动中国的名家随笔:殒情

    感动中国的名家随笔:殒情

    《感动中国的名家随笔》之“殒情”,收录了中国和外国文学史上当代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随意从容中有一点矜持,机趣俏丽中有温和的底蕴,文采在不刻意中显现,情调在不夸饰中渗透,实在是耐读而又好玩。当你打开这本书,感觉就好像第一次吃草莓,酸酸的,甜甜的,有无可比拟的文化动力,它记载着生活的脉搏,潮流的律动,或许没有隽永的回味,却有十分的酣畅。
  • 山川之英:四川省区域地质调查队五十年风云录

    山川之英:四川省区域地质调查队五十年风云录

    本书收入112篇纪实文章,分为开创时期、改革年代、新的世纪三部分,记录了不同历史背景下地质工作者的工作经历与情感。同时辑录了四川区地质调查人员创作的散文、诗歌、小说等20篇。
  • 洒脱的人才“玩”得起人生

    洒脱的人才“玩”得起人生

    抽烟、喝酒、不运动,这看似违背常理的人生哲学却是蔡澜先生享乐人生的七字箴言。一个洒脱的蔡澜,一个完全释放自己天性的蔡澜,一个童心未泯的蔡澜,他对那些贫穷而自强的人们怀着极大的尊敬,他对自己用惯的东西有着非比寻常的执着……洒脱的哲学,是一种更接近人性的哲学,一种更接近快乐的哲学。
热门推荐
  • 罪孽街头

    罪孽街头

    三年前他是校园老大,拖着满身伤痕的他走向军队。三年后他荣归故里,却已物是人非。曾经的辉煌早已消失,留下的只是过眼云烟。在繁华的大都市里,他找不到能容纳自己那份荣耀地方,他显得如此渺小,如此苍白…过去的情人,现在的爱人,他徘徊在回忆与现实中久久不能自拔。面对亲戚的冷眼,朋友的鄙视,他只能昂起头继续向前走,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或者…就像虫子一样一点点向前蠕动。他要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无论是用拳头,还是用刀,为了站在金字塔的顶点,他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
  • 教天下

    教天下

    她,21世纪时,教书,她重生后,教书。所教之人是忠是奸,是廉洁也有贪污。教天下,是天下。一朝莫名死后谭书絮重生在另一个世界,作为一个大概只有十岁左右的孩子,他当上了深山的孩子们的先生,后来帝国被攻略,龙国成了新的帝国,谭书絮久了原帝国的将军,收留了龙国的皇帝的叔叔,这小弟收的那个叫酸爽啊。在深山呆的太久了的谭书絮决定出去游荡一下,不会功夫?没事,将军,上。没钱了?没事,卖了皇叔,坐牢,没事找皇叔。得罪了摄政王,皇叔呢?跑啦?另一个小弟呢?哪去了?学生们呢?结婚?摄政王你没吃药吧,我跑行不,学生们,帮我挡着。学生们:先生,识时务者为俊杰,你就从了吧。将军小弟:主人,你就将就将就吧。皇叔:谁让你把我推出来的,这叫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摄政王:夫人,比赛你赢了,想跑?洞了房我们一起走。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大侠不怕死

    大侠不怕死

    现代loser穿越到古代隐世门派的平淡生活。
  • 迷幻之海

    迷幻之海

    六道有轮回,天地有时尽踏过黄泉路,穿过彼岸花,将走向怎样的一个世界人间界最神秘的迷幻之海,究竟埋葬了多少的惊天之谜穿过红尘万丈,踏遍三界六道后,一切,终将得见,一切,终将走向归宿!(感谢创世书评团提供论坛书评支持!)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
  • 晶师

    晶师

    “总有一天,我会站在所有人的上面,成为最最厉害的那个晶师!”叶凡一本正经地对着雨轩说道。“那时你就娶我?”“妹妹,别闹。”
  • 爱情天堂

    爱情天堂

    世界末日而没有到来,在那之前。想过有着那样纯真的爱,我曾看到一对那样纯美的小金鱼接吻,即使鱼只有七秒钟的记忆。但它们记住了它们每天七秒钟的爱... 爱是无私的,为了爱你可以放弃财富。 爱是单纯的,为了爱你可以放弃名利。 爱是甜蜜的,为了爱你可以放弃地位。 爱是纯真的,为了爱你可以放弃生命。 爱是浪漫的,为了爱你可以放弃一切。 即使我是一条小小的金鱼,我也会记下每一天七秒钟的爱。 我也会记下每一天每一秒钟的爱……
  • 音乐鉴赏手册(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音乐鉴赏手册(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中国当代歌曲的显著特点,是它紧密配合着、伴随着社会变迁和各个时期的政治任务以至党的各项具体政策。当党的政策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时,当歌曲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时,就留下了经久耐唱的好作品。
  • 历史的悬案

    历史的悬案

    历史的悬案人类社会总是在纵横捭阖中不断激荡和前进,历史从不会因时间的久远而被湮没,那些尘封于岁月中的离奇悬案同样不会被后人忘记。无论是名人的离奇死亡,还是战争的不解谜团,所有离奇跌宕的谜案背后似乎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惊天秘密。《历史的悬案》将带你回顾那些历史的瞬间,为你拨开重重迷雾,重新探索和追寻历史的真相。
  • 玄魂变

    玄魂变

    浩瀚的宇宙中,一块巨大的天碑,上接九霄,下连黄泉,亘古而立。时间冲刷,天碑的两面,仅仅剩下两个古文字若隐若现。天碑到底蕴含何种秘密?绝色的仙女,凄美的爱情,热血的战斗;绚烂的法宝,远古的隐秘,英雄的史诗;奇异的妖兽,无尽的世界,王者的传奇;截教小徒带大家进入一个宏大瑰奇的修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