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用人方面,人们也常注重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而忽略那些与自己格格不入的人才。这也是选才中的一个误区。即“能识同体之善,而或失异量之美。”在中国历史上,能失“异量之美”的人少之又少,而关于“识同体之善”的例子却数不胜数,例如王维识别韩千一事。
著名的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字摩诘,原籍祁,后随父迁居蒲州。他17岁时就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太极元年,20岁的王维写出了长诗《洛阳女儿行》;开元初中进士,担任了掌管音乐的“大乐丞”。以后官职不断升迁,最后做到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他在绘画方面,有一超越前人的“绝技”。对于山水画,以前的吴道子着重于线条的勾勒,对于色彩特别是线条和色彩的结合,似乎并不注意;展子虔、李忠训等工细严整,特别注重色彩,给人的印象是色彩异乎寻常的绚烂、华丽。而王维不施色彩,专用墨的浓淡渲染而成。这一水墨画效果,不但显得清幽淡远,而且很适于表现山川烟润的神韵,别有一种洒落的情趣,更富有诗情画意。所以宋代才子苏东坡称赞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晚年时居住在蓝田别墅。在那里,他欣赏农园风光,赋诗作画。一天,王维正在描绘一幅山水画,突然从院子里传来一阵呵斥声。他出门一看,原来是家人们正围住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斥责。“怎么回事?”王维问。管家忙跑过来解释:“这个孩子是酒店来送酒的,不知好歹,在地上乱画。”王维一听“乱画”,不由地凑过去看。只见小孩子以碎石做笔,在地上画了不少人物,还有车马之类,虽不严谨深刻,倒也形象动人。王维一询问,才知道这个孩子名叫韩千,是酒店的小伙计。他酷爱画画,便趁刚才送酒等人的机会,把沿途所见画了下来。王维把他略加打量一番,认为他虽然幼稚,但颇为机灵,又如此用心、好学,便把他领到自己的画室,让他参观各种画幅,还问了他一些绘画方面的事。韩千如旱苗得雨,如饥似渴地观看着每幅作品,还一再表示他大开眼界。王维很喜欢他,就问他愿不愿意跟随自己学画。韩千感到喜从天降,眼含热泪,俯地而拜,还说了些感谢与不负师恩的话。随即,韩千辞去了酒店的差使,搬到王维院中。
王维对韩千寄托着很大希望,把自己多年来的绘画经验毫无保留地一一传授给他。韩千凭其聪明才智和异常的勤奋,在不少方面渐渐表现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气势。王维十分满意,就又把他推荐给大名鼎鼎的画马专家曹霸,让他进一步深造。十多年后,韩千的画马技术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偏材之人只能赏识跟他们质地相同的人,只能“识同体之善,而失异量之美”。王维不是兼材,他在绘画和音乐方面很有造诣,但其他方面则稍逊一筹,所以他只能识别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但像王维这种人才,正因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有较高的见解,所以他们所识别的人才必定是后起之秀。故而偏材并非一无是处。所以,一方面用人者要扬长避短,合理任用人才;另一方面,用人者避免自己犯“识同体之善”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