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不去违逆他人,冒犯他人,也能把事情办好,这需要有冷静的分析,还要看针对什么人。有人吃软不吃硬,双方顶起牛来,还有什么话好讲,不如忍一时之气,婉转陈辞来的更好。这也是释争的一个策略。
张弘范是元世祖忽必烈手下的一员大将。至元二年,张弘范被调到大名驻守。这一年当地恰好涨大水,老百姓的房屋被淹,良田被毁,很多人被迫背井离乡去要饭。张弘范同情老百姓的遭遇,未经奏请就免了当年的租税。后来朝廷知道了,一些奸邪小人趁机向皇上捏造张弘范的各种罪名。皇上信以为真,就给他定了个独断专权的罪名。
张弘范一听便火了。但他知道皇上忽必烈的脾气,如果自己冒冒失失与皇上论理,惹得皇上生了气,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身家性命难保不说,还要落下个骂名。但他也知道皇上还是很讲道理的。所以,张弘范决计陈明道理,让皇上知道自己这样做的原因。
张弘范于是奏请入朝进见皇上。他对皇上说:“臣擅作主张免除租税,理当受罚。但是微臣认为,朝廷在小仓里储备,不如在大仓里储备。”忽必烈一听,不知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便问:“这是怎么说?”张弘范侃侃而谈,回答说:“今年大名洪水泛滥,老百姓痛苦不堪,庄稼几乎颗粒无收,自己糊口还有难处,哪还有税粮上交!即使强迫收取到百姓的租税,国家的仓库虽然充实了,可是百姓因此都饿死了,第二年的租税从哪里收取?所以,微臣认为,不如今年暂缓收税,使百姓都能活下来,让他们不致流落他乡,那么年年都会有租税可收,这不是陛下的大仓库?”
皇上听了,觉得张弘范言之有理,不仅有大勇,而且有大智,便微笑着对张弘范说:“你很懂得大体,朕就不再问你的罪了。”张弘范察言观色,摸准忽必烈吃软不吃硬的脾气,和他讲道理,摆事实,适时适宜地说明这样做的原因,皇上如何还会问他的罪呢?如果他执意地直言申辩,坚持违背他人心思的做法,那后果就只有受罚。相反,看似首先屈服,顺从别人的想法,迎合别人的心理,实际上还是为自己所作所为进行的辩护,更加有效。
这就是“不争者,争之也”的妙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