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反秦起义中作为一军统帅,还是在楚汉争霸中作为一方政权的政治和军事领袖,刘邦都有着宽广的胸襟和容人之量,更重要的是能够以宽容和爱护的态度对待人才,注重人的正面效应,不拘其过,使各色人才在汉营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
公元前204年,项羽指挥楚军主力猛烈围攻荥阳,刘邦处境极其困难,急于想方设法削弱项羽的力量,摆脱险境。儒生大谋士郦食其建议他立旧六国之后裔为王,当这一主张的弊端被张良点破之后,刘邦对儒生的偏见又多了一层。可贵的是,刘邦并不因郦食其一次献策出现重大失误而弃之不用,他懂得宽大容人,甚至连当面的一声责备也没有,让郦食其继续在幕僚中担当重任。
郦食其为刘邦的战略谋划出现了一次失误,但接下来他看出了总的军事形势正朝着有利于汉军的方向发展之后,又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战争形势,给刘邦赢得楚汉战争指出了一条通往胜利的坦途。
当楚军攻破荥阳,汉军退保巩、洛一线时,面对楚军咄咄逼人的攻势,刘邦打算放弃成皋、荥阳等战略要地的争夺与固守,而将主力收缩在巩、洛一带与楚军对峙,以阻止楚军的继续西进。此时,郦食其从战略高度看出了两军相争的发展形势已逐渐发生非常有利于汉军的变化,指出退缩是错误的,正确的策略是顶住压力,积极进攻,当务之急是夺取储粮丰富的敖仓。他说:“臣听说‘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敖仓是秦王朝长期经营、积聚的大粮仓,储存有大量粮秣。项羽虽然攻克了荥阳,却认为他们的粮食供给路线在东方,所以并没有派军队坚守粮仓,而是率主力回到东方的梁国战场上去,只留下军队固守成皋,这无疑是留给大王的一个天赐之机。”
郦食其指出:“如今的形势是楚表面强大,但不久我们就可将它打败。在这种形势下,大王打算率军西撤,放弃天赐良机,臣以为这是非常错误的决定。再者,楚汉相争,双雄不能并存,因而导致百姓骚动不宁,海内摇荡不安。闹得农民耕种误时,妇女不事纺织,天下人心浮动,不能确定政治倾向。如此非常时期,保存粮秣是重要的事情。此时大王仍应尽心整顿兵力,尽快出兵,收复荥阳,占据敖仓,据守成皋之险,切断太行之道,守住飞孤山口(今山西灵丘东)和黄河上的白马津(今河南滑县),将楚军限制于梁楚之地,便可向其他诸侯显示我军已占有绝对优势,这样天下人便知道应向哪方靠拢比较有利。”
郦食其的策略在于显示汉军战略上的优势,以弥补正面战场上的一再失利,这是一个颇具远见的军政良策。
正是由于认清了这一目前局势,号准了楚汉战争发展的脉搏,郦食其断定楚军的气势汹汹与汉军的极度困难都是暂时的,楚汉相争正在走向历史的转折。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汉军充分利用楚军的弱点,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夺取并巩固几个战略要地,同时争取齐国的归服,战胜楚军则是完全可能的。因此,他要求刘邦趁项羽返回东部战场之机,放弃被动防守思想,转而采取战略进攻的积极态势,夺回成皋、荥阳、敖仓,占据各险要地形,并主动请求去说服齐国。
郦食其说:“如今燕、赵已定,剩下东方齐国还没有归附。齐王田广占有幅员千里的齐国,田向率领着二十万大军,驻扎在历下。齐国东临大海,西有黄河、济水为屏障,南与楚相邻。田氏宗族势力如此之大,加上传统上齐人狡诈多变,擅智略,大王即使派遣数万雄师,也难以在短期内征服。因此,与其力争,不如智取,老臣愿奉诏前往游说齐王,让他归顺你,成为大王东部的藩臣。
这个因给刘邦出了个封六国后裔为诸侯王的馊主意,而被刘邦私下骂为“竖儒”的郦食其,此时提出的积极进攻和联齐抗楚两点建议,却是极有价值、极有作用的。他的分析给刘邦指出了一条正确道路。刘邦立即采纳郦食其提出来的战略构想,一面集中兵力加紧对荥阳和敖仓的争夺;一面派他东去游说齐国归汉,同时从几条战线加强对楚军的攻势。一年之后,不仅天下政治形势,而且整个军事形势也变得明显对汉军有利了。
事实证明,刘邦接受郦食其的两点建议,是非常及时而正确的。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人才的形容有各种赞誉之词,但即使人才有千百种长处,他也同样有短处存在。聪明人决策一千次,也免不了要有一次失误;愚笨的人决策一千次,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关键在于用人者是否有识人之才、容人之量。古语说,即使是疯子说的话,圣人也会从中选择他认为有价值的部分,更何况是那些有着高瞻远瞩能力的政治家,有着波谲云诡天纵之才的纵横家和见解独到的绝学名士。如果刘邦当时只看到郦食其常常讲些儒家信条的迂腐的一面,念念不忘曾给他出过一个“几败我大事”的馊主意,那么他就会将郦食其轻而易举地“逐客”。
如此,刘邦很可能有如项羽之逐范增一样落下千秋之憾。
所以说,“无因才朽而弃连抱(之术),无施数尾(小鱼)以失巨麟”。意即不可因噎废食,因小失大。用人以专,待人以宽,正是刘邦所主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