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稳定自己的地位,很多时候我们应该把权力分一些给别人,否则就会引起祸乱。刘邦在这方面是有经验的。
韩信本为楚执戟郎官,由于张良、萧何、夏侯婴等人的鼎力推荐,终于一下子登坛拜将。他的确不负刘邦,破三秦,下燕赵,占齐鲁,斩龙且,为刘邦一大功臣。但他贪功杀郦食其,要挟封齐王,刘邦被迫封他为真齐王。
韩信的确是大将之才,但他缺乏政治才干,所以才会一步步走向衰败。
当刘邦与项羽在广武山相持斗嘴,受伤而返成皋之时,韩信为了居功,以郦食其之死作为代价奇袭齐国,占领了齐国首都临淄,接着又用奇谋诡计大败前来救援的20万楚军,斩杀楚国名将龙且,全面占领齐国领土。
刘邦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正在成皋养伤。他十分高兴,立即命令韩信移兵西进,会师攻楚。韩信打下齐国后,便移兵进入临淄,住进了齐王宫殿。韩信出身贫寒,哪里享受过这种荣华富贵,顿时心喜欲狂。
蒯彻作为韩信的心腹谋士,十分善于察言观色,他早已洞悉韩信的心思,便不失时机地献计说:“齐国位于五岳之东,依山凭海,东有琅琊,西有浊河,大海泰山之间,自古就是都会之地。齐国四塞坚固,实为东方雄国。
将军如今平定齐国,军威大振,郡县威服,可差人上表,请汉王封为代齐王,以便镇守齐地。这样可以成为将军之根本。机会来了,千万不可失去!”
韩信正与蒯彻秘密计议时,卫士传报“汉王使命至”。
韩信急忙率大小将领出城迎接汉使人城,大礼完毕,左右开诏读曰:
寡人采纳将军之计,目前已取得楚国数十个大郡,军势开始振奋。但是如今项羽稽留太公已久,父子相离,方寸日乱。近日项羽准备会师成皋,与我决战。两军相拒日久,士卒疲惫,恐怕不能取胜。如果不借助将军之力,唯恐难以成就大事。现在特差使者星夜驰骋召唤将军回来商议军机大事。将军以胜齐之师,再加奇谋妙算,大功指日即可告成。将军速来,以慰眷念之情。
韩信听完诏书,盛情款待使者,立即整顿兵马,准备开赴成皋会师战楚。
蒯彻密告韩信说:“将军正好乘机差人同汉王使者挟讨齐王大印,然后兴兵同力伐楚,这正是有所挟而取之的妙计。如果错过这个机会,恐怕将来就不好办了。”
韩信已利令智昏,说:“正合我意!”
第二天,韩信礼请刘邦使者来到中军帐,缓缓地说:
“齐国地广民众,反复无常,如果不假以齐王之印,先在这里镇守,恐怕难以安定。后方不稳,难以出师。我想派人与使者一起去见汉王,不知使者意下如何?”汉使说:“请元帅速差人同往。”
韩信大喜,拿出金银珠宝厚赠汉使,写下表文,差人去见刘邦。
韩信差人见到刘邦,呈上表文,表文曰:
国无其主难以管理,治理百姓没有权力难以制服。下臣仰仗大王天威,每战必捷。斩龙且,擒田广,军威虽振,民心未定。齐地自古是变化多诈之国,反复无常,恐怕为乱。臣恳请齐王印,暂为假王以镇之。待民心安宁,即率师随大王伐楚,安定海内,世为汉士!臣未敢擅自做主,呈表上请定夺。
刘邦看完韩信上表,怒骂说:“小子胆敢欺诈如此!
我久困于此,日夜盼望你来助我,反而企图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急忙附耳低声说:“大王虽然占有成皋、荥阳等楚国大郡,而今项羽屯兵广武,目下攻击汉军,我军不利,怎么能制止韩信自称齐王呢?不如乘机立他为王,韩信怜爱宝座,必为大王尽力攻楚!否则,假使韩信自立,那不是又产生出一大后患吗?”
刘邦天生机灵,顿时醒悟:“大丈夫安定天下,制服诸侯,为王即为真王,当什么假王?”刘邦立即召韩信使者近前,询问韩信取齐、郦食其被烹、斩杀龙且等事,使者一一详细叙述给刘邦。刘邦听罢修书一封交付韩信使者,遣回齐地。
不久,刘邦又派张良带着齐王印绶赴齐,立韩信为齐王。韩信十分高兴,厚待张良。张良乘机劝韩信伐楚,韩信满口答应。几日后,张良辞别韩信回到了刘邦身边。
韩信讨封,实为要挟,可谓城下之盟。韩信之举,见其利而不见其害,难免目光短浅。刘邦战事不利,遇到韩信此举,自然怒火中烧。《史记·高祖本纪》中说刘邦“欲伐之”,但是他能听从张良、陈平的建议,立即同意封韩信为齐王,稳定了他的一个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