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815200000021

第21章 卷四(5)

【译文】

我看世上的一些读书人,评议古今无不头头是道,好像对这些了如指掌,但是一旦真要重用他,要他去处理实际事务时,多数都无法胜任。他们生活在太平之世,不知道有丧国乱民的祸患;他们在朝廷里当官,不知道有战争的险急;他们俸禄供给稳定可靠,不知道耕作的劳苦和艰辛;凌驾于吏民之上,不知道从事劳役的愁苦与繁重,这样他们就很难应付时势和处理政务了。

【原文】

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高,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籤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译文】

晋朝南渡,对士族优待宽容,因此江南的文士缙绅中有才干的,就能被提升为尚书令、尚书仆射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的官职,来执掌机要。那些稍懂得一点文义的多数迂诞浮华,不知道怎么处理世务;即使他们有了点小过错,也不好杖责刑罚,因而就只好给他们一个名高职轻的位置,以掩饰他们的短处。至于那些台阁令史、主办监帅、诸王签省等职务,都要求对工作通晓熟练,并能适应临时需要来处理实际事务,纵使他们流露出下等人的情态,还可以鞭打监督,所以多委任地位低下的人去做,使他们的长处得以发挥出来。很多人往往没有自知之明,自不量力,世上文士都在抱怨梁武帝父子喜欢任用下等人而疏远士大夫,这就像眼睛不能看到眼睫毛是一样的道理。

【原文】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喷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译文】

梁朝的士大夫,都崇尚穿宽大的衣服,系阔腰带,戴大帽子,穿厚底鞋,出门以乘车代步,进门就有人伺候,无论是在城里还是在城外,都没有骑马的。宣城王很喜欢南朝学者周弘正,送给他一匹果下马,他就经常骑着,结果被朝廷上下认为是他的行为狂放不羁。以至于当时如果是尚书郎骑马,就会遭到弹劾。侯景之乱爆发的时候,士大夫们个个细皮嫩肉的,承受不了步行的辛苦,体质虚弱,气喘如牛,又不能经受寒冷或酷热,结果往往是在仓促间就一命呜呼了,由此而丧命的到处都是。建康令王复,性情温文尔雅,从未骑过马,一看见马嘶鸣跳跃,就吓得魂飞魄散,他对人说道:“这是老虎,为什么叫马呢?”当时的风俗竟然颓废到这种地步。

【原文】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茠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译文】

古人为了能够体验务农的辛苦而亲自耕种,这也是能让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生产的方法。民以食为天,百姓没有食物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饭的话,父子之间也会没有力气互相问候照顾了。粮食要经过耕种、锄草、收割、储存、舂打、扬场等好几道工序,才能放存粮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江南朝廷里的官员,虽然随着晋朝的复兴,南渡过江,流落异乡,到现在也经历了八九代了,但他们却从来不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完全依靠俸禄过活。即使他们有田产,也是随意交给僮仆来耕种,他们甚至都没见过别人翻一垄土,插一次秧,不知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又怎能懂得人世间的其他事务呢?因此,他们做官却不知道为官之道,治家又不会经营之方,这都是养尊处优造成的后果啊!

【评析】

颜氏所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朝廷官僚“不涉世务”,也就是不干实事的现象十分突出。因此颜氏提出了知识分子要有益于社会,不能只是高谈阔论,抚琴读书,身占其位而不谋其事。从当时的实际出发,他认为国家大致需要六种人才:一是有作为的政治家;二是有修养的理论家和学者;三是有勇有谋卓绝善战的军事家;四是清廉称职的地方官吏;五是奉命出使不辱君命的外交官员;六是精通建造事业的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专家。要想做好上述任何一种工作,都需要勤奋好学,爱岗敬业,且有操守德行,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德才兼备。人的才能有长短之别,所以不能要求每个人对这六个方面都很精通,只要大体上懂得一些,然后在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有所专长,并能胜任工作,就当之无愧了。可以看出,颜氏的人才观,含有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合理因素,这与我们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是有相通之处的。

颜氏把那些不懂事务、缺乏实际能力的士大夫描画得入木三分,指出像这种“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人,做官做不好,治家也治不好,整日养尊处优,这样是无法顺应时事和担当国家大任的。

其实对子弟进行涉务的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明智的古人都很注重这些。明太祖朱元璋就很注重对儿子在这个方面的教育。朱元璋出身贫困,经过艰苦的征战,由一个平民当了皇帝。为了使儿孙们能够继承和守住这份王业,他想让儿子朱标从童年时起就了解这些情况。于是,他便在朱标十三岁时吩咐返回老家,祭扫临濠的祖墓。

行前,他向儿子道出了自己的良苦用心:“商高宗未即位前就经受了各种劳苦,周成王也是老早就接受了《天逸》的教训。因为他们都深知小民的疾苦,所以他们继承王位后都勤俭持政,成为一代明主。你生长在富贵的环境里,习惯了安逸的生活。现在让你回老家一趟,途经田野,观览山川,可以通过路途的崎岖了解鞍马的辛劳,观察百姓的稼穑以懂得衣食的艰辛,察知民心的好恶以明白风俗的差异。到了祖宗居住的地方,你要访问一下父老乡亲,打听我起兵渡江时的事情,同时要牢记知晓我创业的艰辛。”朱标遵命而行,在官员的陪同下祭扫祖坟,访旧问贫,观风察俗,完成了他的第一次人生体验。

朱元璋很善于结合平时生活中的平凡事例,随时随地教育儿子。有一次,他的儿子跟他外出,朱元璋就抓住这个机会,对儿子教导了一番。他特意叫手下带路,沿途到农民家中一家家地察看,看他们家里的器物,还特意看他们吃的饭食。观看完普通农民的生活状况后,回到宫中,朱元璋就语重心长地对儿子朱标说:“你知道农民的辛苦吗?他们身不离田地,手不离犁锄,一年到头劳作不息。可是你看他们,住的却是茅草屋,穿的是粗布衣,吃的是粗茶淡饭。而国家的经费却都要他们负担!我之所以特意提醒你,是想让你知道,以后凡是吃穿住用,一定要想到农民生活的艰辛,要尽可能地使百姓免于饥寒。如果不顾一切,只知道横征暴敛,老百姓就没有活路了。”帝王之子,有的会成为新一代的帝王,朱元璋教育自己的儿子要爱民,可以说是抓住了最根本的东西。

立朱标为太子后,朱元璋更加注重教育儿子了。他强调让朱标习兵:“以前周公教导成王整治军队,召公教导康王整顿六师,这都是居安思危,不忘武备的缘由。因为将要继位的嗣君,大都生长于富贵之家,贪恋安逸的生活,对军旅之事则一窍不通,一遇到紧急情况,就不知所措了。”

朱标二十三岁的时候,朱元璋对这个从小就严加管教的儿子还是不放心,他命令从这时起,政事均交付朱标处置,然后再呈报自己。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让儿子在接班前进行模拟听政,从而成长为一个有作为的帝王。他曾对朱标这样讲:“自古至今,创业的君主经历艰险,饱受辛劳,深知人事物理,所以处理政事均无偏颇。而收成之君,是在富贵环境中长大的,如果平时不练习体验,以后执政很少没有不错的。因此,我特意让你每天临朝,练习处理朝政。”在练习治政时,朱元璋还指导儿子要做到“仁”、“明”、“勤”、“断”。并说做到了“仁”,就不会施之粗暴;做到了“明”,就不会为邪佞所惑;做到了“勤”,就不会沉溺于安乐;做到了“断”,就不会教条地刻板地执行法令。

朱元璋之所以如此苦口婆心地教育儿子知农习武练政,就是因为他明白创业艰难、收成更难的道理,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只可惜朱标还未继位,便中途撒手人寰,弃先帝而去,空费了朱元璋的一片苦心。

民以食为天,古人十分强调以农为本,帝王尚且注重对孩子进行重视农事的教育,普通家庭当然就更不用说了。对于今天来讲,也是有它的现实意义的。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家庭都要教育孩子去务农事,而是要从他们对子弟的教育中,受到一些启发,即要让孩子对社会生活中的事情都有个大体上的了解,不能只顾让孩子读死书、死读书,其余的活一概不让孩子管,以致许多孩子连最起码的自立能力都没有。所谓“天才白痴”大概就是这样子吧,学习成绩优异,但是其他方面一点都不行,这与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是相背离的。只重理论,不重实践,那就是纸上谈兵了,如此一来,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而且对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就像颜氏在文中提到的:社会上有一些读书人,谈古论今头头是道,但真要重用他时,往往多数不能胜任。所以我们要注意教育孩子在太平盛世中居安思危,在幸福安乐中吃苦思甜,然后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给孩子适当的学习之外的空间,让他们去做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帮助的事情。

同类推荐
  • 荆楚风韵:江陵楚墓(文化之美)

    荆楚风韵:江陵楚墓(文化之美)

    它反映了楚人特有的葬俗和文化心理,它为研究东周时期楚国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它是辉耀华夏的荆楚文化的代表。
  • 成都方言

    成都方言

    《成都方言》经过作者马骥数年的搜集整理,汇集了成都的传统方言及现代方言,添加新词甚多,科学造字量之大,在内容及词汇上超过以往任何四川方言类图书,可谓与时俱进。独树一帜。加上精心编排,通俗现代,查找特别方便,更有别于学术性书籍。另附有特色篇章,开篇愉快,贴近生活,可读性强,《成都方言》是一部难得的众口味图书,有助于热爱成都方言的人们参考借鉴。
  • 酒桌要革命

    酒桌要革命

    这是一本报告文学作品,也是一本比较系统的写酒文化的书。在当前酒文化混乱的局面下,这本书从酒文化、酒风俗、酒科学等角度告诉读者喝酒要变革,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喝酒了。要移风易俗,改变以前的落后的喝酒习俗,提倡先进、科学、有益的新风俗、新风尚。本书写作上通俗易懂,是一本很不错的文化读本。让读者欣赏图书之余,又能学到有关酒文化、酒风俗等知识,同时又了解了解酒科学,改变落后的喝酒习俗。
  • 冯友兰说传统文化

    冯友兰说传统文化

    一部《中国哲学简史》,足以让“冯友兰”这三个字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上。冯先生所说的哲学,就是本书所说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世苍茫,能看清者又有几何?冯友兰先生辗转其中,沉醉于人间烟火,勾勒着关于人生理想的美丽图景。他的人生或许不完美,然后他的理想至今余响不断,让无数后人追之随之。
  • 中国节俗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中国节俗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本书以大量图片,多角度地向读者展现了中国节日文化的特点,举凡生产活动、衣食住行、人生礼仪、文化娱乐等,让读者在走进中国节日的同时,了解到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
热门推荐
  • 明之闲的生活

    明之闲的生活

    为什么主角叫明之咸呢?因为妈妈说要少扯淡……话说我真的开始这种莫名其妙的生活了么……
  • 那年涟漪

    那年涟漪

    身为追星族的夏雨荨在去漫展见面会的时候遇到一个欠揍的“面具男”,但没想到这次漫展的偶遇,既然是她生命的转折点。。。欲看后事如何……你点来看看就知道←_←
  • 穿越之夫君香喷喷

    穿越之夫君香喷喷

    这是一个逗比蠢萌穿越女与一只霸道腹黑土着男相爱相杀的故事。女主是只无肉不欢的吃货,以调戏良家美男为副业,主业不详,待考。铛……铛……铛……天干物燥,小心色狼。美男在哪,我要吃肉\(^o^)/~ps:围绕着一个青楼女子扑朔迷离的身世之谜,牵涉出一桩国与国之间的阴谋奇案,波云诡谲的宫廷喋血政变,暗潮汹涌的篡位谋权,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面临着生与死,理想爱情与残酷现实的双重考验……且看一个穿越女如何在一个崭新的朝代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 穿越之此情可待

    穿越之此情可待

    穿越成妃,却惨遭诬陷,打入冷宫。历经艰苦,终得昭雪,却不料是南柯一梦......
  • 青春校园之初中时代

    青春校园之初中时代

    初中时代的我们过着当时我们以为最难熬的日子。暗恋着我们最喜欢的那个女孩或者男孩。跟兄弟们打着当时我们看不惯的人。跟深闺密友一起讨论这班上谁又跟谁好上了。到了自己现在这个时候,想回到当初的时候才发现已经不可能了。本书将为您从新回忆起自己记忆中的那个初中校园,以及单纯青涩美好的初中时代!
  • 悲伤化作极光

    悲伤化作极光

    为了告别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我写下了这篇名为《悲伤化作极光》的故事。
  • 成功女人的66条经验

    成功女人的66条经验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等诸多积极卤素的影响,女性的潜在价值得到了空前的体现,女性的人生舞台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女性的独立意识、修养意识、进取意识、魅力意识、健康意识等等都得到了迅速的强化,尤其是在新的观念下所产生的成功意识更为突出。根据实际需要,为了全方位、系统化地给广大女性朋友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生存方略,我们从梦想的实现、选择职业、现代交际、自身修养、形象魅力、婚姻恋爱等方面入手,多合斯理念、新时尚、新内容而编成此书。
  • 穿越之温柔相公

    穿越之温柔相公

    “本公子要洗澡。”某男一副邪邪地表情。某女一瞪,“你洗澡关我什么事?”某男却是不甘心,靠近她,理所当然地说道:“我是你夫君,难道你不应该伺候我洗澡?”“你流氓!”某女立刻明白了他的心思,顿时满脸通红,瞪着他,“不是有丫鬟们伺候吗?”“如果你不担心我被吃豆腐,我现在就叫他们来伺候。”某男一脸正经。“你……”某女终于妥协,“还是我来吧!”某男得逞,一脸笑意。无耻,太无耻了,某女愤愤地看着他。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交出去的心,便再也收不回来。
  • 两不相欠

    两不相欠

    向瑞东只愿自己今生都不要再遇见那个叫顾恩笑的女子,因为只要不相见,他就没有烦恼,可,人生何处不相逢?
  • 都市之皇冠制造机

    都市之皇冠制造机

    出生在31世纪木星基地上的孤儿,在一次实验爆炸之后,竟然重生到了1000年前的地球……隐形战机?小孩子的玩具。核动力航母?航母不能飞,还说是战舰,没脸没皮也不能这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