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67100000034

第34章 林纾与新文化(1)

马勇

一般说来,历史是成功者写的,因而书写出来的历史记忆往往是不真切的。由此联想五四,联想到新文化,在我们的记忆中,其实都是经过“成功者”有意或无意筛选后的记忆,是“后五四时代”成功者建构和书写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总会有心无心忽略其对手、反对者的立场、贡献和说法。比如林纾,就是被“后五四时代”成功者忽略、敌视,乃至妖魔化的人物,其真实面目及其与五四新文化的关系,已经不是那么清楚。

新文化前驱

五四新文化运动被视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新整理。在这个运动中,即或有不同意见,但在重新振兴民族精神,重建文化体系方面,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反对派。换言之,在新文化运动中虽有左中右的区别,但大体上说他们都是新文化运动中一个分子,只是在某些问题上偏于激进或偏于保守,偏于守成或偏于变革,坚守中立或置身于局外而已。当改革已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基本共识时,并不存在本来意义的守旧派、保守派。改革与反改革的冲突只是一种想象,是一种斗争的工具和理由。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文化运动中所谓的新旧冲突是存在的,但其性质可能并不像过去所评估的那样严重,新旧人物在某些观点上的对立、冲突和交锋,实际上很可能就像胡适在美国留学时与梅光迪、任鸿隽讨论新旧文学价值那样,是朋友之间的交谈、交锋、交集,其程度也不像后人所感觉、所想象的那样不共戴天、视若仇雠,他们很多人都是朋友,而且是毕生相互敬重的朋友。他们的交锋与交集,其实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状态,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绝对新,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绝对旧。

在传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叙事架构中,陈独秀、胡适以及学生辈的傅斯年、罗家伦在后来占了上风,成为主导,所以在他们自觉不自觉营造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叙事架构中,林纾基本上是个反面形象,被定位为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派,甚至带有莫名其妙的小丑色彩。这显然是不真实的。

不过,从陈独秀、胡适、傅斯年等一系主流话语来说,他们将林纾定位为反对派、守旧者,也是有根据的。其根据,一是当胡适、陈独秀等人提出以白话取代文言,成为中国人基本交往工具时,林纾提出了一个很有力量的反对意见;二是当新文化运动发展稍遇挫折,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以双簧方式引导舆论,痛骂所谓守旧势力时,林纾毫不客气站出来,发表了具有纪实格调的小说,反击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三是当五四学潮一触即发,林纾发表致蔡元培公开信,指责蔡元培在北大推行什么兼容并包、言论自由,并不是包容传统,包容道德,而是包容、纵容、默许,甚至支持那些反传统、非道德的东西,是对社会常态的冲击。

林纾的批评不管是否有道理,他的这个攻击在时间点上都与段祺瑞政府对北大,对蔡元培的态度形成某种交互影响,对于北大形势的恶化,对于学界与政府对立,起到了催化剂的功能。所以,当段祺瑞政府成为历史陈迹,成为中国政治史上的负面形象时,林纾自然难逃干系。

其实,从比较中立的后来者立场重新检讨,林纾在这三个问题上的判断和立场可能并不像五四新文化运动主流派所批评的那样邪恶那样无耻,而是别有原因在,别有一番意义在。先说第一个问题。

按照陈独秀、胡适等五四新文化运动主流话语的判断,林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派,因为林纾坚定地反对以白话取代文言成为中国人交往的唯一语言工具,而后来的事实是如水的白话真像胡适、陈独秀所期待的那样成为中国人的唯一语言交往工具,文言真的成为死文字,于是林纾也就成为十恶不赦的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文化上的反对派。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历史演变确实如此,但他们所描绘的新文化运动叙事框架是有问题的。也就是说,林纾并不是新文化运动反对派,他之所以能对新文化运动发展路径提出不同意见,是因为他研究过白话、文言问题,研究过白话为什么不应该成为中国人“唯一的”语言工具,研究过文言为什么不应该完全放弃。从这个意义上说,林纾并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派,而是新文化运动前驱,大约正是他和那之前几代人的尝试和实践,才为胡适、陈独秀准备了文学革命的基础。只是胡适等人在后来回顾建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有意无意忽略了林纾的贡献,片面扩大了林纾的反对意见而已。

白话文运动确实是胡适提出来的,确切地说是胡适的说法和倡导终于引起了知识界的重视,引起文体改革从个别人的行动走向一个知识群体的共同试验。这是胡适和陈独秀的功劳。不过,正如过去许多新文化运动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白话文在过去中国很长时间并不是不存在,只是这个文体没有登上大雅之堂,没有成为文化的正宗,看看唐宋以来佛教语录,看看在知识界和一般民众那里都流传甚广的《朱子语类》,我们就应该承认白话文并不是到了近代才有,大约始终作为口头语言在流行在使用,古人的口头表达大约也不是书面的文言,只是落实到书面上,为了简洁,为了准确,大约才转换为文言。这大概是中国语文发展的真实状况。

胡适和陈独秀的贡献,就是把这个口头表达的语言转换为书面语言,并以这种口头表达的语言彻底替换了书面的文言。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和后来引起争论的症结。

从新文化发展脉络看,胡适1917年初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确实抓住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是陈独秀在《甲寅》时代一直思考的问题,那就是怎样在思想文化层面为中国寻找一条坦途,并真正获得落实,因而胡适的这篇文章在陈独秀那里有正中下怀的感觉,而且由于他的老革命党人脾气,使他觉得胡适的什么“改良”,什么“刍议”等,实在是不温不火,过于与旧势力周旋,过于担心旧势力的攻击,所以陈独秀以老革命党人的气势,心甘情愿成为全国学究之公敌而在所不辞,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声援胡适,其实是将胡适不温不火的“文学改良”变成了陈独秀风风火火的“文学革命”。

胡适、陈独秀的主张首先获得钱玄同的支持,这一点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味。大家都知道钱玄同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得意门生,都知道章太炎的文章从来都是典雅古文,一部刻意用古汉语且尽量使用冷僻字写成的《訄书》既难倒了许多读书人,更使许多读书人甘拜下风,自叹弗如。中国读书人从来都以听不懂看不懂为学问的最高境界,不懂就不敢反对,这是学界向来的弊端,但又是最没有办法克服的。由此,学界从来的陋习,就是对那些能够看懂的听不懂,总是给予轻视乃至蔑视,所以许多时候为了当大师,就要故作晦涩故作艰深。这是章太炎成功的秘诀与法宝,也是读书界对章太炎及章门弟子仰视的重要原因。

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章太炎其实还是近代中国白话文运动的鼻祖。大约在东京办《民报》的时候,章太炎就尝试着用白话进行演说和著述,当然这些演说和著述大致都不是纯粹的学术文字,而具有教育普及、学术普及的意味。他在那时所作的一系列演讲,后来被结集为《章太炎的白话文》出版,集子的出版时间虽然较晚,但其最初发表则在1910年创刊出版的《教育今语杂志》上。

《章太炎的白话文》也引起了一些争议,甚至有人怀疑这本书究竟是不是章氏本人的著作。这其中一个重要人物就是钱玄同,因为这本由张静庐策划的小书中就误收了钱玄同的一篇《中国文字略说》。这又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章太炎、钱玄同师徒两人可能都比较注意白话文在述学中的可能与尝试。这个尝试似乎比胡适的尝试要早好几年。所以当胡适欲以白话作为中国文学正宗的文学改良论发表后,自然能够与钱玄同的思想意识接上头,获得积极反响与回应。

紧接着,刘半农也在《新青年》第3卷第3号(1917年5月1日)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对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人的主张予以积极回应,在对胡适的“文学八事”、陈独秀的“三大主义”及钱玄同的“选学妖孽”、“桐城谬种”等文学主张“绝对表示同意”,复举平时意中所欲言者,提出自己的文学改良观。刘半农认为,白话文言暂时可处于相等的地位,同时主张打破对旧文体的迷信,从音韵学角度提出破旧韵造新韵,以及使用标点符号、文章分段等技术性手段,以丰富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方法。

过去的讨论,总认为刘半农的加入说明新文学的阵营在逐步扩大,但刘半农的几点新建议又表明新文学阵营中也不是意见一致。这种说法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其实,从刘半农的学术志向和学术重心看,他的建议只是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胡适文学改良主张的内容,并不存在新文学阵营内部分歧这样似是而非的问题。

刘半农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学者、文人。他有良好的家庭背景,成名较早,只是成名范围限于上海滩的鸳鸯蝴蝶派,所以当他后来加入北大知识分子群时,有时也被那些出身名门正宗的知识分子稍稍轻视乃至蔑视。不过正是刘半农早期鸳鸯蝴蝶派的文学经验,使他对民间文学,对白话文在文学中地位和发展可能有着不一般的个人体验,从而使他对胡适的文学改良主张发自内心高度认同,他的发言和加盟不仅使新文学主张有了实践经验作为支撑和验证,而且使新文学阵营更加多样化多元化。

新文学阵营的多样化、多元化是客观事实,其实当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发表之后,胡适就意识到这一点,就觉得陈独秀的主张与自己的主张有着很大不同,至少自己是准备以学理讨论的方式进行,而陈独秀似乎并不这样认为。

胡适致信陈独秀说,文学改良这种事情,其是非得失,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两人所能定。甚愿国内学术界各方面人士能平心静气与我们这些倡导者一起研究这个问题,讨论既熟,是非自明。我们既然已经打出文学改革的大旗,当然不会再退缩,但是我们也决不敢以我们的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

很显然,胡适的这些温和的主张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一种实验主义哲学的基本态度,而其之所以在这个当口再次重申,也不是没有来由。因为当他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后,当代古文大家,也是不懂西文却是西方文学名著翻译大家林纾就于2月8日在上海《国民日报》著文商榷,题目就叫做《论古文之不当废》,观点鲜明,理由不足。最引人发笑也反映出林纾最诚实的一面,是他说的这样一段话:

“知腊丁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亦自有其不宜废者。吾识其理,乃不能道其所以然,此则嗜古者之痼也。”

林纾的这个说法原本并没有什么不妥当,因为根据他对西方近代文化发展史的了解,西方人讲维新讲变革,不仅没有将拉丁文作为文化垃圾予以废弃,而是有意识地从拉丁文中汲取营养,作为近代思想文化的资源。然而,林纾这个比较平实比较温和的说法在被胡适、陈独秀等人大肆渲染之后,则成为一种比较荒唐的文化主张。胡适说:“吾识其理,乃不能道其所以然”,此正是古文家之大病。古文家作文,全由熟读他人之文,得其声调口吻,读之烂熟,久之亦能仿效,却实不明其所以然。此如留声机器,何尝不能全像留声之人之口吻声调?然终是一台机器,终不能“道其所以然”。接着,胡适以调侃的口吻挑剔林纾文中的表述毛病,用现代文法去分析林纾古文表达中的缺陷。

胡适的温和主张并不被陈独秀所接受,陈独秀或许也是基于林纾等人的刺激,以不容讨论的姿态表达自己的主张,这实际上开启了一场原本不一定会出现的文化论争。陈独秀说:“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之也。盖以吾国文化倘已至文言一致地步,则以国语为文,达意状物,岂非天经地义?尚有何种疑义必待讨论乎?其必欲摈弃国语文学,而悍然以古文为正宗者,犹之清初历家排斥西法,乾嘉畴人非难地球绕日之说,吾辈实无余闲与之讨论也。”

同类推荐
  • 西口文化

    西口文化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表里山河的独特自然条件,勤劳智慧的历代先民,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三晋人文资;T.彼誉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思想库”,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在中华民族的煌煌文化巨著里,博大精深的三晋文化是其中极为绚丽和厚重的重要篇章。进入新世纪,山西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板应对经济社会和时代发展形势。
  • 文苑奇葩:历史文人那些事儿

    文苑奇葩:历史文人那些事儿

    顽主是一种文化,在世俗人眼里,他们是不务正业的形象代言人,不过他们却未必不学无术。历朝历代,顽主可谓层出不穷,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 ,均有佼佼者脱颖而出,甚而至于在某一门类大放异彩,成为大师级人物。只是很多时候,顽主们的所作所为对社会大环境所不相容,与身份地位大相径庭而惹人非议。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指责上天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赋予他们的过失呢?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他们在某一个领域做出的贡献,或者成绩。
  • 文化主体

    文化主体

    本书主要包括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世界、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历代追求的天人合一观、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佛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古代天人合一的建筑观、古城的法天象地思想、古村的天人合一理念、古民居的天人合一设计、古园林的天人合一精神、帝陵布局与天人合一观、土地利用与天人合一观、水利工程与天人合一观、生物保护与天人合一观、古代科技与天人合一观、《黄帝内经》的天人相应、《黄帝内经》的天道人道等内容。
  • 后宫政治(下)

    后宫政治(下)

    由竭宝峰、刘心莲、邢春如、李穆南编著的历史之谜系列丛书共32分册,用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 气象谚语与历法节气趣谈

    气象谚语与历法节气趣谈

    《气象谚语与历法节气趣谈》是一本有关谚语或曰气象谚语的科普性读物。全书共分两部分内容:谚语和历法节气。全书内容相当丰富,且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都相当强。可作为中学生补充文学知识的课外读物,也可作为普通成人文学知识的自我充电读本。
热门推荐
  • 冷情师父太多娇

    冷情师父太多娇

    万年前,他们之间是这样的:“师父,你留下陪我好不好~~”“好~”千年前的他们是这样的:“从一开始,我就欠了你的,如今,我通通都还给你。”“好,你既然要还,便用余生来还吧,只要我一天不承认我们两不相欠,你的余生,下辈子,下下辈子便都是属于我的!”百年之前他们成了这样:“爱过,痛过,流泪过,恨过,我们就这样算了吧........”“你休想,就算彼此折磨到血泪都枯竭,你都只能是我一个人的!”
  • 王爷兴亡,宠妃有责

    王爷兴亡,宠妃有责

    聂臻,宁国史上第一位女太傅,性情多变,对至亲之人笑靥如花,对陌生之人清高冷傲。身为一个打破常规风华正茂的女官,泛滥桃花运自然源源不断而来,她看得眼花缭乱,索性一个不理,安心做好自己的太傅之职!他,宁国最尊贵的王爷,权倾朝野,精心制造与她相遇的机会,怜她爱她,为她编织一个美丽的幻梦城堡,笑意温柔却从不达眼底!经历短暂风雨的洗礼,聂臻美丽的生命更加绚烂如花,光芒四射!苍茫草原,再相遇,已然陌路,问一句,臻儿,你还记得我吗?
  • 至道

    至道

    修武,锤炼本身,提升本身力量,炼体。修魂,锤炼灵魂,提升本源力量,炼神。修道,感悟天道,汲取天地力量,炼气。
  • 契约女王别太冷情

    契约女王别太冷情

    作为这个强者为尊的世界的乞丐阶层的一个孤女,可以说是三无小喽啰,无家族庇佑,无契约灵兽,无灵技修炼。一次突如其来的意外,一不小心竟上了灵气测试台,又一不小心就碰到了灵气水晶,最后还一不小心灵气水晶就给她弄爆了?!爆了就爆了吧,谁知竟拜得一大帅哥门下为徒?!从此生活由小乞丐变成暴发户,一发不可收拾。神兽通通归入旗下,灵技到处都是,丹药随处可见!“你要拜我为师吗?”“你很厉害。”“你认为呢?”他知道,很多事不需要他一一回答,那是时间知道的事。“我会超越你的。”姒荑目光坚定,透着一股难言的自信。看我一代孤女不让你们通通臣服!
  • 一瞬集

    一瞬集

    为什么古人要说,“人之百年,犹如一瞬”?就以最常见的“人生公式”来看:青年希望,中年竞争,老年悔悟……百年何其漫长、何其辛苦,怎能“一瞬”?我以为,“一瞬”之说,有两层涵义。其一,与人类生存的地球、以及茫茫无际的时间和空间相比,人的一生确乎是“一瞬”。奄忽若飙尘,去若朝露晞。其二,说百年如一瞬,指出了人生最大的特点:难以把握。看似迅捷简单,实则复杂多变;看似自然而然,实则神秘莫测。快如一瞬而逝,绝不重复,无法更改,没有规律可循。
  • 改革大佬王安石

    改革大佬王安石

    历史上,改革人物向来受到争议,而尤以宋朝的王安石为最甚。有人骂他是“民贼”,是“古今第一小人”;有人赞他是“圣人”,是“古今第一完人”。罪恶的阴影与神圣的光环从来没有如此纠结地围绕在同一个人身上,除了王安石。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出一系列变革措施,力图挽救积弊已久的大宋王朝。可是,他试图富国强兵,却招致朝中几乎所有大臣的群起攻击;他想要为民谋利,不料百姓却拿他像猪狗一样谩骂。而且,他不但生前不被看,理解,死后数百年也都背负着骂名,直到近代才有人为其翻案。
  • 火爆妖师

    火爆妖师

    差点杀了沈岩的霸道女人竟然要跟他同居。天啦,这下还不天天被欺负……
  • 拼了命,尽了兴

    拼了命,尽了兴

    北大女学霸、励志红人小令君(王令凯)写给你的青春成长之书。没有任何一种逃避能得到赞赏,没有任何一种胆怯能获得表扬。你何不拼了命,如随性的风一样,让自己在人生之旅程中尽情飞驰。世界上我们最恐怖的事是比你厉害的人比你努力,而小令君正是这样的人,而这本书里正是想让你成为这样的人,成为最好的自己3、生活里,我们永远在前进,而在路上,不只是你,前进的路上,愿《拼了命,尽了兴》与你同伴。很多人说运气,但我比较相信的是“越努力,越幸运”。
  • 在游戏世界里修仙

    在游戏世界里修仙

    玩家秦夜作死开挂穿越到游戏里面的真实世界秦夜沉思的坐着,想起了日后游戏里面无数的篇章剧情在这里同样出现,他决定了,他要回去继续好好玩游戏,修仙太危险了,不是正常人可以修的。作弊器每日生出一点基础技能点,十点可兑换成一点进阶技能点,一百点可兑换一点高阶技能点,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 龙辰变

    龙辰变

    龙纪元14年,龙辰大陆大乱,群雄叛变围攻龙城,龙王王不忍天下生灵涂炭自刎朝上,天下为之默哀。不久后在一个小村庄里一个男娃出生。在这个混乱的时代看主人公如何一枪一人闯天下,笑傲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