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1500000020

第20章 中国区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现状

内容摘要:提高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充分认识和分析区域粮食生产能力的强弱,因为区域粮食生产能力,构成整个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体。从中国区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来看,已经具有现实产量和潜在产量高,专业化生产优势明显;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强,劳动生产效率较高;规模化发展基础较好,集约化经营势头强劲;科技进步作用明显,技术贡献水平大等优势特征。为了提高中国区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须着力克服粮食生产资源越来越短缺,体制性障碍约束,经济效益不明显,区域分工不协调等障碍。实施包括优化粮食生产结构重点发展优质粮食品种,加快实施以技术替代资源战略,以及建立适度灵活的粮食进出口贸易政策等在内的政策措施。

提高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性措施之一,是充分发挥粮食生产的区域性优势,建立稳定的以主产区为主的粮食生产和供给体系。就目前和今后一个发展时期而言,提高中国区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增强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深入分析影响提高区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寻求有效的对策,显得极为迫切。

根据中国自然经济特点和粮食生产状况,目前基本形成了以东北、冀鲁豫、长江流域、西北、西南、东南、京津和青藏等主要生产区域格局。其中的一些区域,基本支撑了中国的粮食生产,形成了决定性的粮食生产和供给地位。

(一)粮食生产的集中优势区域明显,主要品种生产空间布局趋于合理

经过几次大的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布局优化,中国的粮食区域性生产格局业已形成。水稻主要集中于长江中游和东南地区,北方粳稻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小麦主要集中于黄淮海的冀鲁豫地区,约占全国粮食产量的20%。玉米主要集中于东北和冀鲁豫地区。从表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特征比较明显,主要集中在东北、长江和冀鲁豫,三大地区集中生产了全国56.7%的粮食。此外,随着粮食重要性的逐步体现和各地区粮食安全观的树立,一些具有发展粮食基础和条件的地区,也加大了对粮食的投入和资源保障,使得粮食产量有了较快的发展。其中,西北、西南两大地区,粮食产量已经占到全部粮食产量的28.9%,是增长比较快的地区之一,基本消除了粮食短缺的局面。

(二)全国粮食生产持续向北方转移,南方粮食产量份额有所下降

综观中国粮食生产总量按照南北区域划分,原来的南方地区粮食产量比重逐步降低,北方地区比重有所提高,显示出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持续向北位移。这种位移实际上是北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表现,是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的结果,同时,也是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全国范围内粮食供需平衡的内在要求。

从中国粮食发展历史来看,一直以来是南方产量大于北方,是国内粮食主要产区,实现粮食供需平衡主要依靠南方。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南方粮食生产呈现了减少趋势。

在中国南北方地区粮食生产中,产量的变化趋势比面积更显著。这表明,产量因素是促使中国南北方粮食生产布局向北位移的主要力量。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南方粮食产量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达到62.2%的高份额,到了90年代中期下降到53.9%,2004年进一步降低到50.2%。从南北方地区粮食产量比重变化的轨迹可以看出,南北方地区的粮食产量份额在进入21世纪后,变化速度值有所降低。2000-2004年的5年间,只有3.9个百分点的变化值。说明目前和今后,这种粮食生产布局的变化有减缓的趋势,从而维持南北方粮食产量各据一半的总格局。

(三)西南西北粮食产量地位增强,在全国粮食总量中份额有所上升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东中部粮食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的粮食生产地位趋于下降,而原本粮食供给长期不足的西南西北地区粮食生产有所提高,在全国粮食产量中的份额增加。根据一项统计,东南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比重,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20%,下降到2005年的13%,其中稻谷产量比重由33%,下降到2005年的24%;长江中游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比重,也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22%,下降到2005年的19%。而西北地区的粮食产量则在同期从9%上升到11%;西南地区则从1993年的16.6%上升到2005年的18.1%。西南西北地区粮食产量的增加和份额的提高,说明中国粮食生产得到了各个地方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出现局部范围的粮食短缺局面,导致即便是条件较差的地区,也积极发展粮食生产。如像西南西北既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同时,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讲,也是发展粮食现实和潜力相对不足的地区,但通过努力,粮食产量增长较快,份额有所增加。

(四)长江中游及东南水稻生产地位下降,东北地区持续提高

水稻主要集中于长江中游和东南地区,北方粳稻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水稻是中国第一大粮食品种,约占产量的38%。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客观上已经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产区,大致分布在中国的长江中游地区、东南地区和东北地区。长江中游地区的水稻产量约占中国全部产量的37.4%,东南地区约占23.8%,东北地区约占11.0%,三大集中产区合计为72%。这一格局的形成,显示了中国水稻生产充分发挥出了地域资源优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水稻生产的主要地区,也是发展优势农业的主要依托地区。依据中国资源条件和农业优势,水稻生产显示出一定的地域分布。但是,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持续深入,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水稻生产发展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引起了水稻布局的重新确立。

根据一项统计,长江中游地区是中国第一大水稻集中产区,最高年份曾占到全部水稻产量的39%。但是,由于水稻收益的不稳定和结构调整的影响,水稻生产在全国中的地位多次出现下降,2005年只有37.4%。

东南地区是中国仅次于长江产区的第二大水稻集中产地,20世纪80年代东南地区水稻产量占到全国水稻产量的34.2%,但是,随后份额逐步下降,到2005年只有23.8%,下降了10.4个百分点。

东北地区是中国又一个水稻集中产区,米质比较优良,口感好,是市场需求较大的品种。为了满足不断扩张的消费需求,东北地区不断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提高水稻产量,其水稻生产地位显著提升。2005年东北地区水稻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双减少的情况下独有增加,使其在全国水稻产量中的份额,从1980年的3%,跃升到2005年的11%。

西南地区是中国生态条件相对脆弱的地区,为了尽快消除粮食短缺的局面一直以来以发展水稻为主要目标,产量不断增加,在全国水稻产量中的份额逐步提高,从1986年的21.9%上升到2004年的23.8%,最高时曾达到26.6%。

(五)小麦生产持续向冀鲁豫集中,东北、西北生产逐步萎缩

小麦是中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是重要的加工原料。目前国内的一些小麦品种,还不能完全自给,需要靠进口解决。为了解决此矛盾,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短缺品种,并依据资源条件,推动小麦集中生产。小麦主要集中于黄淮海的冀鲁豫地区,小麦产量约占全国的20%。随着中国小麦生产布局的逐步调整,作为传统小麦产地的冀鲁豫在全国中的地位持续上升,其小麦产量从1990年占全国产量的42.6%,提高到2005年的55.7%。冀鲁豫小麦产量份额的提高,是在种植面积比重下降的情况下实现的,表明这个地区小麦的单产水平显著提高。另外,长江中游地区和西北地区有一部分的小麦生产,大约占到全部产量的25.9%。冀鲁豫小麦产区的主要特点是产量稳定、品质较好,是国内小麦加工的主要原料产区。特别是用于生产饼干等的弱筋小麦,主要来自于这个地区。

长江、西北、东北和东南等地区的小麦生产,由于品质和市场的约束,加大了结构调整的力度,不但面积有所下降,而且产量也呈现减少趋势,整个小麦生产是一种萎缩的趋势。特别是从1990-2005年,东北地区小麦种植面积下降了85.6%,产量减少了81.3%;西北地区小麦种植面积下降了35.3%,产量减少了21.0%。

(六)北方玉米生产地位稳步上升,西北成为第三大玉米产地

玉米是中国第二大粮食品种,产量约占全部粮食产量的27.7%,是主要的出口大宗农产品和饲料加工原料产品,主要集中于东北和冀鲁豫地区,2005年两个地区玉米产量约占全国的57.9%。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玉米生产发生了一些变化。西北地区玉米发展较快,已经成为国内第三大玉米产区,2005年该地区玉米产量占全国的20.8%。在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增量中,西北地区的贡献份额高达44.2%,居第一位;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增量贡献居第二位,达到了22.9%;其次是冀鲁豫,贡献率达到了21.8%。玉米产量的增加中,也是西北地区的贡献份额最大,达到了41%;其次是冀鲁豫的31.2%、西南地区的14.8%和东北地区的13.9%。玉米生产布局的变化,主要是农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一些适宜发展玉米的产区集中度提高产量增加,另外一些不适宜发展的地区,逐步调整和压缩了玉米生产,玉米生产集中度进一步地提高。

(七)粮食主产区产量比重提高,主销区产量份额减少

中国按照地区粮食产量及需求量划分,一般可分为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中国政府大规模实施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不但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而且提高了粮食主产区的生产总量,增加了主产区在国内粮食供求平衡中的分量。根据一项统计资料测算,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份额不断提高。主销区粮食产量份额呈现持续下滑趋势。产销平衡区粮食产量份额略有提高。

从1998-2005年各区域的粮食生产轨迹来看,在2003年之前的粮食减产中,减产幅度最大的是主销区,幅度为34.4%,其次为主产区,为15.8%,最后是产销平衡区,为6.5%。2003年以后,增产幅度最大的是主产区,达到了16.2%,产销平衡区增产4.1%,主销区是减产,减产幅度0.1%。显然,粮食生产正在向主产区集中,到2005年,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达到了73.4%。

同类推荐
  • 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

    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

    这是大资本、国家主义盛行的时代,也是全民资本主义发轫的时代;这是居民资产性收入受到政府鼓励登堂入室的时代,也是资本市场内幕交易泛滥、财富……
  • 电话营销真功夫

    电话营销真功夫

    本书结合大量真实案例剖析了电话营销的实质。前半部分探讨了电话营销过程中经常用到的各种沟通技巧;后半部分主要针对电话营销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案例教读者灵活处理。
  • 东方商人地图

    东方商人地图

    本书勾画了东方商人的财富地图,分析了中国商人、犹太商人、阿拉伯商人、印度商人、韩国商人和日本商人6大东方商人的财富基因。全书行文流畅,亦庄亦谐,寓经商哲理于轻松阅读中,可谓开卷有益。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本书由总论、改革篇和发展篇三部分组成。总论部分主要阐述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问题;改革篇主要阐述国有企业通过改革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发展篇主要阐述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 新编经济法教程

    新编经济法教程

    本教材结合了最新的国内有关立法动态,吸取了经济法学界诸多观点,由长期从事经济法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教师编写。本教材包括了经济法基础理论、企业组织法、市场管理法、宏观调控法、纷争处理法等法律制度。与同类图书相比,本书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特点,力图避免枯燥烦琐的理论演绎,在内容和体例上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反映了最新的理论研究和立法实践的成果。
热门推荐
  • 美人慕华年

    美人慕华年

    前世她是与世无争·一心爱慕渣男,最后国破家亡的庶出公主;今生她是隐忍负重·运筹帷幄,开疆拓土的昭兴女帝。庶出又怎样?自古英雄不问出身;女人又如何?谁说女子不如男。你有美男计?我有佳人策。你有百万雄师?我有千军万马。女王,求包养。可有绝技?精通撒娇卖萌,擅长撩妹,只撩你。好,收下了。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未曾许凌云志,何苦夺第一流。繁华落尽,谁又和我共许流年?
  • 惊悚人心的雪灾地震

    惊悚人心的雪灾地震

    本书是一本加强公众避灾自救意识、帮助公众掌握避灾常识、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的科普书籍,主旨是让灾难的危害降低,让更多的生命从容避险。内容包括灾害常识,还有防范和逃避以及自救和互救等知识。
  • 很萌很凶猛:千夫临门

    很萌很凶猛:千夫临门

    东国端木王朝和南国大殇王朝,两国军队连夜偷袭北国赫连王朝,一夜之间,赫连王朝灭亡,她作为一名亡国公主。一路逃亡,美男宠妾雅歌陪伴着她,至死不渝!公主府邸那些丈夫们,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阴差阳错,颠沛流离,流落到南国边境,遇上了上官琉璃,失忆的亡国公主是否能感受得到他的爱!复仇之路,遇上亲生弟弟,是弟弟洛长君把她推向罪恶的深渊。。。。。
  • 日耀星辰

    日耀星辰

    太古神兵,异兽纵横;仙神传说,万载称帝。坐拥天地六道,脚踏无尽仙神之域;执剑破空,征战无穷浩瀚星辰。万古三灵,铸此传世之路,是你还是我,能挥剑洒下滚滚热血,踏足天地传说……
  • 医统阴阳

    医统阴阳

    两岁的他和母亲雨夜遇害,母亲死于非命,他被师傅带上了山。十六年后,本为复仇的邹不凡初入人世,不料却卷入了爱恨情仇之中。不想惹事,然而事事都与他有关;不想招惹美女,怎奈美女如蜂般投怀送抱;不想与世俗有所牵扯,却又身负巨大使命不得不…
  • 星灵大路之守护家园

    星灵大路之守护家园

    在星灵大路上,由黄道十二宫上演着一连串的故事,全都充满了‘趣’。
  • 闲言碎语

    闲言碎语

    闲言碎语,短篇杂文集合,随感而发,不定期更新,文体不限。。
  • 妈咪带球跑:末端弃妇

    妈咪带球跑:末端弃妇

    新婚之夜的电话,她可以不在乎;凭空出现的儿子,她也可以容忍;表里不一,人前人后两样的婆婆,她也可以为爱让步;可是正当她用心做好一个妈妈的角色时,他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当她下定决定抛开一切去找他的时候,却发现她掉进了另外一个他精心布置的陷阱……原来,一切的一切都是阴谋。
  • 异域屠戮之祭血旗

    异域屠戮之祭血旗

    一场腥风血雨的屠戮,由一个梦开始,他梦到了一个面貌奇特的老人。老人对他讲:“梦开始的时候,异界已经开始屠戮人间,不要问我是谁?我是另一个空间的你,我的到来只是帮助你,如何去阻止这场人世浩劫。”震宇问道:“你是哪个朝代的,是穿越来的吗?”老人说:“不,我们不是一个空间,我和你处在两条平行空间,本身我们是永远不会见面,可是异界领袖拥有了玄空令,就是这令牌,让我们时空交错,你要阻止这场屠戮,一定要阻止..............
  • 必知的网络科技(青少年科技爱好培养)

    必知的网络科技(青少年科技爱好培养)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