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18100000006

第6章 风雪夜归人——元朝棉纺织家黄道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歌的杰作《木兰诗》,一开头就引人入胜地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普通的北方农户家庭。在男耕女织的古老画面中,木兰女的老式织机反复地唱着同一支疲惫的歌,单调的唧唧声不知歌唱了多少年;急促的唧唧声不知流传了多少代,不停地叩击着一代代人的心弦。

不过在木兰生活的时代,织的布大概并非棉,而是齐纨鲁缟,因为当时棉花在中国境内种植得还不普遍,中原地区的棉纺织品还比较稀奇珍贵,轻柔温暖的棉布制品甚至比羔羊皮、狐狸皮都珍贵,能用上棉衣被者非王公贵戚莫属。

直到宋朝,随着边疆地区与内地的交往频繁,大量的棉纺织品才从南北两路输入中原。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即西域诸国。人们发现,棉花是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埒之枲苎,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棉花和棉布深为老百姓所爱,又得到元明统治者的大力推广,很快在内地广为流行,植棉和棉纺织技术也逐渐流传。棉制品这种旧时王谢堂前燕,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中国棉纺织业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曾经出现过四个重要的转捩点,黄道婆在宋元之交的出现,象征着棉纺业的第一次飞跃。民间女子黄道婆是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她不仅为松江、江南以及大江南北纺织技术的传授、推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且在她的带动下,上海自明朝起逐渐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纺织和手工业中心。各地采购棉布和棉织品的商贾云集上海滩,促进了上海本地和江南纺织业的蓬勃发展。明朝开始,中国的手工棉纺织业进入兴盛时期,当时棉布已十分普及,除自足外尚可出口。到了清朝,棉纺织品五光十色,呈现了空前盛况。清朝后期松江大布、南京紫花布等名噪一时,成为棉布中的精品。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按中英《南京条约》辟为商埠后的上海,立即成为西方列强的垂涎之地,许多外国洋行纷纷来此抢滩,并争相投资码头建设、金融、船舶修造等产业。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攫取了更多特权,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土生土长的中国自然经济再也无法抵御洋货的长驱直入,逐渐自行解体,首当其冲的就是棉纺织业。洋纱的价格和棉花的价格比较起来,显得非常便宜,所以用洋纱织布就比用中国人自纺的纱合算。1868年厦门海关报告中的这段话,正是当时洋纱取代土纱原因的真实写照。

随即出现的情况就是洋布扫荡了土布,仅仅相隔20年,就使19世纪60年代前土布遍销内地的商情,一变而为通都大邑,(土布)竟至绝迹。到了20世纪90年代,多以妇女从事的家庭手工纺织作坊相继停业,正如中国新诗的倡导者、尝试派代表诗人之一刘大白在《卖布谣》中写道: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是谁买布,前村财主。土布粗,洋布细。

洋布便宜,财主欢喜。

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

在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的同时,上海也成为孵化中国民族工商业的温床。于是第一代民族工业资本家艰难地露出了小荷的尖尖角,其中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无疑是出类拔萃的代表人物。荣氏兄弟继创办面粉厂后,在上海招股创办申新纺织公司,并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棉纺织集团,被称为棉纱大王。绵延千年、曾遍布于江南及中国各地的传统纺织业,终究为近代纺织业所取代,上海和中国的纺织技术发展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也成为棉纺织业的第二个转捩点。

由于日本侵华和国内战争等原因,中国棉纺织业几经挫折,奄奄一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棉纺织业迎来了第三个转捩点,由濒于死亡而变为枯木逢春。政府接管了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各厂,改为国营企业。对民营纺织厂逐步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公私合营阶段,最终也转为国营。又自行兴办了大规模的纺织机械制造厂,建设化学纤维制造厂,纺织工业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棉纺织业已成为当时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行业,而且细纱千锭时产量也达到世界第一,上海则成为全国最大的纺织业基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棉纺织业进入第四个转捩点,进入一个行业企业百舸竞流的繁荣时代。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个在绍兴柯桥布街起步的中国轻纺城,历经二十多年的风雨沐浴,已从一个原始的棚顶市场发展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设施齐备、经营品种最多的纺织品集散中心,也是亚洲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被称为国内专业纺织品市场的航母。

然而,后来一座座轻纺城、服装城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不断拔地而起,使绍兴的中国轻纺城霸主地位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海安苏通国际轻纺城、上海杨浦国际家纺城、上海枫泾服装城、吴江国际纺织城、常熟国际服装城、苏州相城国际服装城、高邮黄氏国际服装商贸城等,都无一例外地宣称要在规模、环境、服务等诸方面超越中国轻纺城,成为业内航母。而无锡一市两城更是咄咄逼人,志在必夺全球第一的桂冠,并声称其中的新世界国际纺织服装城将成为巨无霸,市场明确定位为中国纺织服装一级批发总站;而另一个东方国际轻纺城的目标则是建一个两倍于柯桥中国轻纺城的大轻纺城,成为全球布码头。

纺织业的春秋战国局面出现于长江三角洲乃是意料中的事,因为它是这一地区的传统产业、母亲工业。作为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上海,又是中国棉纺织业发展进程中四次转捩的焦点。而从上海走出来的农家女子黄道婆,这位促进棉纺织业繁荣发展的不祧之祖,毋庸置疑地成为这座焦点城市中的焦点人物。

上海在元明之际发展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纺织和手工业中心,也使它的经济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在此之前,中国的棉纺织业主要分布在新疆、云南、闽广等地区,直至宋元时期才在全国其他地区逐渐普及。海南岛是那时中国的主要植棉地区之一,包括轧、弹、纺、织、染等的一整套棉纺织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已在那里得到普遍应用,崖州(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崖县)的黎族人民甚至能够织出极为精致的花被、缦布、黎幕等产品。而在那个时候,包括乌泥泾一带的松江还是一个棉植业落后、棉纺织技术原始的地方,没有踏车、椎弓等器械,农民用手剥剖棉籽,以小弓子拼弹净棉,轧棉、弹棉的功效和质量非常差。

元成宗元贞年间(1295~1296年),独居崖州并在那里向黎族人民学习了棉纺织技术的黄道婆返回故乡,带回了轧棉车、弹棉椎弓、纺车、织机等生产工具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并结合内地的纺织工艺加以改造,而后传授给乡人,使松江的棉纺织技术立时绽开新花。黄道婆在棉纺织技术上的贡献,是她提出了一套融合黎族先进棉纺织技术和内地固有的纺织工艺于一体的新技术,其中最重要的是捍、弹、纺、织四项。

捍是指轧棉去粒。黄道婆以黎族的踏车为基础,创造出一种缆车,取代了过去用手剥籽或用铁杖擀去籽的笨重方法。缆车的主要结构为一对辗轴,即一根直径较小的铁轴配合一根直径较大的木轴。将棉粒喂入两轴之间,利用这两根直径不等、速度不等、回转方向相反的辗轴相互辗轧,使棉粒和棉纤维分离。这种方法不仅比手剥籽省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搅车的应用是当时棉纺织生产中一件重大的技术革新,它比元朝王祯《农书》所记载的需要两人手摇的轧花机有了明显的改进,比美国人维特尼发明的轧花机要早五百多年。

弹是指有开松除杂之效的弹棉工序。黄道婆把原来弹力较小的线弦小弓,改制成强而有力的绳弦大弓,把用手拔弦弹棉,改为以弹椎击弦开棉。这种改动使所弹之棉更轻、更松,为后面的纺纱、织造工序提高质量创造了条件。

纺是指纺纱。在黄道婆之前,松江一带用于纺棉的纺车都是手摇单锭纺车,纺纱效率极低,兼之车的原动轮较大,纺锭的转速较快,纺纱时棉纱往往因牵伸不及或捻度过高而易于崩断。黄道婆针对这种情况,将此纺车的原有结构进行了大胆的改动:一是增加纱锭,使其纱锭多至三枚,并将手摇改为脚踏;二是改变其原动轮的轮径,使之适当缩小,从而既提高了功效,又解决了棉纱断条问题。经她改进的这种三锭脚踏纺车,由于性能良好很快就得到推广,并且一直被人们采用,甚至到今天仍在一些偏远地区应用。三锭脚踏纺车是纺织技术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机械。英国科学家、史学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发展史》一书中提到,黄道婆纺车明显出现在欧洲纺车图画之前。

织是指织布。黄道婆把江南先进的丝麻织作技术运用到棉织业中,并吸收了黎族人民棉织技术的优点,总结出一套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工艺。她与家乡妇女运用这套工艺织制的被、褥、带、帨(手巾)等产品,由于上面的折枝、团凤、棋局、图案字等纹饰,如同画的一样鲜艳,具有独特的风格,因而风行一时,所织乌泥泾被更成为驰名全国的产品。

新机具、新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改变了黄道婆家乡棉纺织生产的落后状况,对当时当地棉纺织业的发展和棉植业的普及,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到元末时,松江地区以此为生者已达千余家之多。

黄道婆死后,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举的破残局面,他首先就实行安民抚农、休养生息的政策,奖励植棉种麻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但这位丐僧皇帝在即位后也暴露了他基因中固有的恶性,开始对旧仇搜索和报复,开始对功臣猜忌和杀戮。就因为苏州、松江这两个府是昔日劲敌张士诚的地盘,人民曾经对他提供过支持,令这个凤阳农民耿耿于怀,切齿痛恨,简单的脑袋怎么也容不下一个松江府、一座苏州城;狭隘的心胸同样也装不下一泓太湖水、一条黄浦江。朱元璋甚至有过屠城戮民的念头,后来虽然作罢,但总觉得如骨鲠在喉,欲报复而后快。最终他想出了一个一举两得的妙策:下令向苏州、松江地区征收高额赋税。

洪武时期,松江一府的税粮从宋绍兴年间的18万石骤增到98万石,如将其他杂费计算在内总计达到120多万石;而苏州需要交纳约290万石,占全国的10%。单凭传统的种稻种菜当然无法应对如此沉重的负担,素以心灵手巧著称的江南人民开始另觅生路。于是苏州人开始向丝绸发展,使苏州成为全国的丝绸制品中心,一批批绣娘用巧手和针线,创造了图案秀丽、绣工精细、色彩鲜艳、针法活泼的刺绣技艺,并发展成为享有鬼斧劈线,神工运针美誉的苏绣。松江人则坐享其成,凭借敬爱的黄道婆传授的棉纺织技术,走上了一条向棉制品进军的道路。他们以自己织造的棉制品上供赋税,下给俯仰,不仅缴纳了朝廷赋税,而且开创了松江绫、布二物,衣被天下的崭新局面。

黄道婆已经走了,她并不知道她为后世子孙留下的巨大财富。松江人民永远铭记着这位伟大的纺织革新家,而她的杰出贡献也一直在民间传颂。当地民众感谢她的功绩,缅怀她的贡献,将她奉祀为纺织之神。人们公推一赵姓乡宦为首,于至元三年(1334年)为黄道婆建祠。至元二十七年(1362年)又由一张姓乡宦重新建造,香火一直绵延不断。

由于对科学技术的无知和蔑视以及对劳动妇女的偏见和歧视,因此在官定正史或地方志上,并没有黄道婆的一字之地、一语之记,找不到对她事迹一鳞半甲的记载。在道貌岸然的史学家、文人眼中,黄道婆只是一个普通农妇的人名,与历代登榜入史的名媛闺秀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黄道婆去世约四十年后,松江诗人王逢在其著作《梧溪集》(卷三)中写了一篇《道婆祠并序》云:

黄道婆,松之乌泥泾人。少沦落崖州。元贞间,始遇海泊以归。躬纺木棉花、织崖州被自给。教他姓妇,不少倦。末几,更被乌泾名天下,仰食者千余家。及卒,乡长赵如珪为立祠香火。庵后兵毁。至正壬寅,张君守中,迁祠于其祖都水公神道南隙地,俾复祀享。且征逢暡诗暢传将来。辞曰:

前闻黄四娘,后称宋五嫂。道婆异流辈,不肯崖州老。崖州布被五色缫,组雾紃云粲花草。片帆鲸海得风归,千轴乌泾夺天造。天孙漫司巧,仅能制牛衣。邹母真乃贤,训儿喻断机。道婆遗爱在桑梓,道婆有志覆赤子。荒哉唐元万乘君,终醮长衾共昆地。赵翁立祠兵久毁,张君慨然继绝祀。我歌落叶秋声里,薄功厚享当愧死。

客居并老死松江的史学家、文学家陶宗仪在其所著《南村辍耕录》中有一段话:

闽广多种木棉,纺织为布,名曰吉贝。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其地土田硗瘠,民食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遂觅种于彼。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末几,妪卒,莫不感恩洒泣而共葬之。又为立祠,岁时享之,越三十年,祠毁,乡人赵愚轩重立。今祠复毁,无人为之创建。黄道婆之名渐泯无闻矣。

幸亏元末明初的这两位文人为黄道婆的雪泥鸿爪留下了些许记载,否则其名其业其迹早就被年复一年的雨水冰雪所遮盖和淹没了。

黄道婆出生在南宋末年,南宋王朝是偏安江南、苟且一隅的赵家子弟制造的一个历史怪胎。一方面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一群贪生怕死的南宋君臣舒心惬意地在杭州这个江南温柔乡过着神仙般的生活;而另一方面则是层出不穷的战乱、雪上加霜的灾荒和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民不聊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美丽富庶的江南差不多成了人间地狱。黄道婆家乡松江府乌泥泾土地贫瘠,粮谷短缺,不少人都靠种植棉花、纺线织布勉强糊口。松江府时为两浙西路属地,是南宋统治集团重点搜刮地区,许多农民贫苦至极,不得不抛家弃业,漂泊天涯,另觅生路。

从历史上看,松江是上海之根。751年,唐朝廷在今松江县内设立华亭县,下辖昆山、嘉兴、海宁三地。到了宋淳化年间,随着经济发展和商贸繁荣,商船选择了今天的黄浦外滩为停靠码头,河西岸的小渔村遂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港口和商业中心,上海镇也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到了南宋,上海已成为商船云集、运输繁忙之商埠,地位日益重要。当1292年元朝在此独立设县时,浦江两岸更成了市廛繁盛、商舶云集之地。

南宋理宗年间(1225~1264年),一个晨光熹微的早晨,一条商船从浩荡壮阔的黄浦江边起锚出海。商船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颠簸起伏,飞驶向中国南部边陲。突然从船舱的角落里,爬出来一个瘦骨伶仃的年轻村姑,扑通一声跪倒在船主面前,苦苦哀求把她带到海南。她就是备受公婆和丈夫迫害侥幸逃离虎口的童养媳黄道婆,她所经历的苦难是千百年来中国劳动妇女共同经历过的。

船主同情、原谅并收留了黄道婆,任由她随着海船走向天涯海角,最终将她带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一踏上海南岛,黄道婆立即喜爱上了这片椰树婆娑、海天宜人的南国土地,这里哪像传闻中的蛮荒之地,分明是一座充满诗情画意的梦幻之岛!更使黄道婆感到庆幸的是,当地聚居的黎族同胞是如此质朴善良,使她很快就克服了言语不通、习俗不同的种种不便,融入这个友好和谐的大家庭中。她常常暗自在心中赞扬着这座美丽的海岛,赞美着这里自由的生活。她此时的心境是如此愉悦,如同一首《海岛赞》之诗所述:

海南岛啊!你是岛还是画?碧波拥抱的海角绿荫装扮的天涯海风吹旺的夜市炊烟吻红的朝霞海南岛,画中的岛啊岛中的画海南岛啊!你是岛还是诗?椰林在蓝天挥毫浪潮在海面赋诗弹弓在街巷奏乐织机在农家填词海南岛,诗中的岛啊岛中的诗海南岛啊!你是岛还是梦?青春在暖风中复苏爱情在夜幕中相逢愿望在关怀中实现苦难在温馨中消融海南岛,梦中的岛啊岛中的梦海南的棉纺织业是那样的发达,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是那样的精湛。黄道婆在异地他乡开始了不平凡的生活,一步步实现着她早就怀有的南游学艺的志向。

从小在织布机旁长大的黄道婆,亲眼目睹了当地黎族人使用的精巧工具和先进技艺:他们用一根铁杖往外碾棉籽,一次就能碾出许多粒,而不像家乡人那样用手一粒粒往外剥棉籽;他们的棉花弹弓足有四尺长,弓弦用麻绳做成,一弹就是一大片,而不是家乡用的那种用线做弓弦、只有尺把长的弹弓,弹起棉花来又慢又累;他们的脚踏纺车可以同时纺三根纱,而家乡的手摇纺车一次只能纺一根纱;他们的织布机却既能套色,又能提花,而家乡的织布机只能织出一色的白粗布。他们生产的棉织品种类繁多,织工精细,色彩艳丽,二十多种棉布是向皇宫进献的贡品;而家乡的棉花产量既不高,布匹质量又低劣,甚至还不能完全解决人们的衣着问题。

海岛的生活丰富多彩,崖州的岁月朝气蓬勃。在黎族同胞的热情指导和悉心传授下,黄道婆昼学夜织,勤学苦练,不久就在家乡织布技术的基础上,熟悉和掌握了各道制棉、织布的工序。孜孜,融会贯通,她的纺织技艺得到长足的进步,并逐渐成为当地出名的纺织能手。二十多个春风复秋月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人人尽说海南好,游人只合海南老,黄道婆也不知不觉把他乡当做了故乡。然而在不经意地抬头望明月时,曾经的乡音乡情,却又不禁唤起了她的记忆和思念。故土难离,叶落归根,黄道婆终于艰难地做出了北归的决定,依依告别朝夕相处的黎族乡亲,身背纺织工具,登上了海船。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黄道婆在桃源般的海南安身的二十多年中,中国内地发生了一场改朝换代的大变化,元朝已经取代南宋政权,统一了全国。而当黄道婆回到故土松江的时候,除了看到城头的大王旗更换了图案和颜色外,老百姓仍一如既往地在苦难中煎熬。在她的家乡乌泥泾,人们依然沿用着原始落后的棉纺织技术,唧唧复唧唧地织着永远织不完的布,微薄的收入依旧难以让每个家庭获得温饱。

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后,黄道婆决心致力于当地棉纺织技艺的改造与革新,为家乡父老造福。她把自己在海南学到的先进生产经验悉数传授给妇女们,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系统地改进了从轧籽、弹花到纺纱、织布的全部生产工序,制造了一套新型的纺织工具,使当地的棉纺织技术有了相当大的改进。她还借鉴当地传统的丝织技术,汲取黎族人民织崖州被的长处,以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棉织技术,织成了有折枝、团凤、棋局、图案字等花纹的被、褥、带、帨(手巾)等织物。鲜艳如画的乌泥泾被深受人们喜爱,很快驰名全国,乌泥泾附近千余户靠棉纺织技术谋生的居民,生活水平也随之显著提高。

为开拓和推进棉纺织业的发展,黄道婆锲而不舍,不辞辛劳,耗尽了心血。在目睹越来越多的家乡乡亲和江南百姓穿上了棉布衣衫、用上了棉布被褥后,黄道婆无憾和满足地去世了。在她离世后不久,松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松江棉布甚至远销海外,历经数百年之久而不衰。多少年来,人们感念黄道婆对百姓的功德和对棉纺织业的贡献,世代传教着一支唱不完的歌谣: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黄道婆去世后,乡人们怀着对她的热爱和崇敬之情,为她营葬并立祠。黄道婆墓位于徐汇区华经镇东湾村,始建于元代,几度沧桑。1957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修复,并立碑,碑正面题元代纺织家黄道婆之墓,反面墓志详述其一生事迹。1962年重修,立汉白玉石碑,近年又重修。几经修葺的黄墓简洁、素朴而庄重,墓院内设两层台梯,花岗岩石铺地。墓冢加砌五十厘米高的大理石护圈,墓碑前置长条形石质供桌,三面白色围墙。

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并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的黄道婆祠,原为三间瓦房,前有门厅。祠内的黄道婆塑像、祭台等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20世纪80年代初,黄道婆祠被划入上海植物园内。1991年改设黄道婆纪念堂,陈列黄道婆画像及有关黄道婆的生平事迹的文献、实物和图照。祠外辟有棉圃,种植棉花,还有长廊、仰黄亭、莲花池、上智舫等。

从南下学艺的黄道婆,不禁令我想起西行取经的唐朝僧人玄奘。历史上大概不曾有人将一个农妇和一位圣僧相提并论,原因很简单,在史学家的眼里,徒步十万里、历时十七年、远赴天竺取经的玄奘,是一位毋庸置疑的名垂青史的伟人。他的西行之路,是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而对于一个微不足道的贫困农家女黄道婆来说,南下之行只不过是一条逃离家门、外出打工的求生之路,只能与后来闯关东、走西口的逃难流民相比拟。

只重帝皇不重民,只重衣衫不重人,是史学家将后人引入歧途或歧见的误区之一。唐僧西行的初衷和目标诚然与黄道婆有所不同,但两者的行动和结果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唐僧走出国门并不比黄道婆藏身渡海来得正大光明,他是混在难民群中,躲于荒山野岭,提心吊胆地偷渡而去的,是一个不光彩的偷渡客。他们的远行都取得巨大收获,唐僧从印度带回657部佛经,是一笔丰硕的文化财富;而黄道婆从海南带回的棉纺织技术和工具,则是一笔宝贵的物质财富。

两位功臣在身份上的差异,两笔财富在性质上的差别,使唐僧和黄道婆在回家的时候受到迥然不同的欢迎规格。等着唐僧的是盛大隆重的场面:宰相房玄龄代表唐太宗前去接待,数十万长安市民摩肩接踵地争相出迎。由于迎接的人流阻塞通道,使玄奘当日无法进城,暂住郊外。次日,长安民众倾城而出,候于道旁,以求一睹大师风采,而且全城连续五日庆贺。而黄道婆就没有那种荣幸了,她是悄无声息地走,又是悄无声息地回,迎接她的是禾稻的点头、棉花的微笑,或许还有几个相见不相识的儿童,笑问客从何处来。

世界是不公平的,皇帝只知道穿衣盖被,却绝不会给一个纺纱织布的农妇颁发奖章。幸好,人民没有忘记她,他们为黄道婆留下了永远的口碑。

2003年3月21日,上海人民又为他们世代敬慕的棉纺婆婆做了一件大事:黄道婆纪念馆在清幽古朴的黄道婆墓旁开馆,地址就在上海徐汇区华泾镇东湾村。

建筑面积约三百平方米的纪念馆,简朴庄重,两侧门柱上写着两手织就云裳,一梭穿行宇宙的对联,横批是已故现代史学家周谷城书写的衣被天下。院内矗立着高达2灡2米的黄道婆塑像,内设三个小展馆,主展厅用图片、文字、实物等形式向人们讲述黄道婆的生平事迹以及她对我国纺织事业做出的历史功绩。其他两个展厅分别展示不同时期的纺织工具和棉纺织品。在纺织工具展厅里,弹花机、纺纱机、织布机样式各异,共有三十多台(件)。在棉纺织品展厅里,各种花色的棉土布、蓝印花布、棉织衣裤、围裙肚兜、床单被套等物件有三百多件,重现着被更乌泾名天下的辉煌。

开馆五年后,一个新的惊喜来到纪念馆。2008年5月9日的《新民晚报》刊载了一篇报道:元朝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一张珍贵的老年画像近日在徐汇区文化局被发现,专家们认为这很有可能是黄道婆的真人画像。记者在这张做成了电脑版的画像上看到,黄道婆的服饰披戴与之前人们想象的不同,和华泾镇黄道婆纪念馆里的石雕像有很大出入。面带慈祥笑容的黄道婆手持一根绽满棉花花蕾的枝条,腰间扎着黄布腰带,袖口露出的两只手非常小巧。据介绍,这张彩色水彩画像见于20世纪20年代一位法国人写的《中国迷信研究》一书,成为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树碑建祠,在古代社会本来就是一件非同小可之事,而在寸土寸金、冒险家乐园的上海城居然能为黄道婆建了三四处之多的专祠,足见她在上海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如今黄道婆纪念馆与湖南湘妃祠、无锡泰伯庙、成都武侯祠、香港黄大仙祠等诸名祠一起,演绎着南国的文明史。

继黄道婆纪念馆开馆6年后,2009年1月7日,一座为上海母亲工业书写成长发展篇章的上海纺织博物馆,在申新九厂的历史旧址普陀区澳门路150号隆重开馆。申新九厂是荣氏兄弟创办的纺织产业,其来历可以追溯到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的黑色之年。

1900年6月,时晴时雨的上海,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花香。有一天,27岁的荣宗敬和25岁的荣德生走出钱庄,兄弟俩闲逛,在随意的闲谈中,谈出了一个办面粉厂的大胆想法,这个奇想竟成为荣氏实业创办的起点。在成功经营面粉厂的基础上,荣氏兄弟于1915年在上海开办了第一家纺织厂——申新一厂,随后又相继创建七家工厂,最后于1931年购进前身为上海机器织布局的三新纱厂,成立了一家申新九厂。

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纺织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一半。新中国成立后,纺织业成为了上海的第一大工业支柱产业,而申新九厂在公私合营后,于1966年10月改为上海第二十二棉纺织厂。1998年,全国开始对纺织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上海纺织业顺应潮流,以涤故更新的决心和壮士断臂的勇气,在申新九厂敲响了压锭第一锤,拉开了大调整的序幕。申新九厂成了上海和中国纺织业的历史标志。

走进上海纺织博物馆,映入眼帘的黄母祠门墩、三锭纺车和一匹匹宽幅布匹,再现了一幕当年黄道婆织布的场景。而当走近一套神七宇航服,看到其中包含着许多由上海纺织企业制造的部件时,不禁让人深深感叹:回首千年往事,历经世纪沧桑,上海纺织业谱写的灿烂篇章,足以让黄道婆安眠家园、含笑九泉了。

同类推荐
  • 再见故宫

    再见故宫

    时光漫游于幽深的宫殿,古老壮美的风景翩翩掠过,历史再一次回归寂静,朱红宫墙角落一处青苔的叹息,恰梦醒时分,大幕落下。百转千回,一代代王朝更迭,一朵朵娇颜零落。生命陷落于紫禁城,在限定的街巷内行走。或徐或疾,唯殊途同归。紫禁城,就像一出真实的幻梦。它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恢弘乐章,提醒我们正经历着世间变幻和无常。
  • 一夜之后

    一夜之后

    这是诗人赵晓梦的一部个人诗集,收录了他近两年来创作的诗歌作品一百余首。全书分为六个章节:《行走大地》《季节词典》《秋天之门》《偶然乡愁》《一夜过后》《南方北方》。这些诗作是作者作为一家大型传媒高管繁忙工作之余的产物,是作者对当下生活的叙写和体悟,关于生命、生存状态、时令季节、故土、乡亲,几乎所有的生活元素都成为这部诗集的内核,而这些,并非游离于诗人之外的隔靴搔痒,而是实实在在的自我抵达。作者以独特的意象、丰富的想象和精巧的构思,叙写自己心中的无限诗情,在平淡的生活中理解生死,理解生命,理解活着的意义,让文字充满了对诗意不懈的追求。
  • 我们一起走过:志愿者之路

    我们一起走过:志愿者之路

    本书内容包括:民间组织与公共突发事件、SARS期间的中国NGO、农村公共卫生中的NGO、社会性别与社区健康促进等。
  • 君子如茶:李幼谦记人散文集

    君子如茶:李幼谦记人散文集

    酒像红脸绿林好汉,浅斟低饮时,逢人便称“哥俩好”。狂饮滥喝后,口里叫着“五魁首”,伸出的巴掌又捏成老拳,说不定,酒醉之时“该出手时就出手”了。茶像青衣白面书生,越是好茶,越是淡雅,如同你的良师益友好医生,能为你消除心火,缓冲紧张。感情再浓烈,味道再苦涩,仍旧是透明的茶色,回味还是香甜的。
  • 生态文学:西部语境与中外对话

    生态文学:西部语境与中外对话

    本书收录了2007年在中国兰州召开的“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生态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几十篇论文。论文主要围绕“中外文化对话与西部文化建设”这一主题,就“生态与关怀——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生态文学与西部文化发展”、“交流与过滤——中西文化镜像中的西部文学与异域文明”、“挑战与机遇——中国西部地域作家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化格局”等议题进行了集中交流与深入研讨。主要关注: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与建设问题、生态文学的学科发展与建设问题、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双重关怀、生态文学的文本分析、关于西部的文化关怀与生态关怀等问题。
热门推荐
  • 我的气质女友们

    我的气质女友们

    林家家主遭暗杀,本该平静无风的杭城忽然刮起了巨浪!杭城三大家族重新洗牌,神秘势力背后操控,为了找出真相,林家嫡系二公子重回都市!且看一代学校小保安,如何打造属于自已的豪门!
  • 一女多夫:美男们求抱么

    一女多夫:美男们求抱么

    某曦的经典录语:有美男不抱是傻子,有帅哥不抱那是呆子。我广泛地收集美男那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如果没有我伟大的牺牲,怎么会有今天良家妇女的羡慕嫉妒恨…为了良家妇男的安全,我只好牺牲自己去勾引美男…片段一:某男脸色阴沉:“本座对你没兴趣。“某女死皮赖脸:“不要嘛,我对你有兴趣。”某男……“噗”一个很小的放屁声,带着淡淡的,幽幽的“香味”某女:“帅哥,你的屁果然不同凡响。”某男咬牙切齿:“…..不是我放的”某女眨巴眨巴眼睛:“没事,我懂的。”某男……(还有的这个字数被限了,发不了,请大家多多支持,谢谢)
  • 惊魂笔录

    惊魂笔录

    你喜欢听故事吗?鬼、人、灵异、等等的小故事,带你走进另一个世界。其实鬼也善良,人也分善恶,一切一切的根源就只有你们慢慢来悟了......
  • 凛王绝宠医妃

    凛王绝宠医妃

    【一对一绝宠哦!轻松甜文!】一名在二十一世纪的小医生,却意外的穿越到了一个未知朝代,虽然日子过的还是很潇洒的,原本以为会这么帅气的潇洒下去,可某天意外的遇到了某男,怎么感觉越来越不对了......这不符合设定啊?!一次意外追杀与某女相遇,波澜不惊的生活却泛起了点点涟漪,感觉变得更加有趣,生活逐渐变得未知,这是意外嘛?俩人这是命中注定呢?还是命中注定呢?还就是命中注定呢?【不用收藏,不更了】
  • K歌女王

    K歌女王

    周艾晴,她只是个追求音乐梦想的女孩儿,却被方氏集团的老板儿子方佟爱上。可她心里始终装着那个从韩国归来的舞蹈老师涵庚。错综复杂的三角恋,不断的错过,接二连三的误会,让原本应该绽放的爱情の花始终无法盛开。他爱着她,她却爱着另一个他,足够老套,足够狗血,可又足够触动人。仅把这篇YY文献给我三个最爱的人。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千家诗)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千家诗)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超级学生纵横都市

    超级学生纵横都市

    一个普通的高中生意外获得了一枚空间戒子,从此开始了他的牛逼人生。
  • 网游之王者归来

    网游之王者归来

    这一年,世界遭到病毒感染,末日的灾难卷席整个世界,曾经高高在上的政府被推翻,献血染红了大地,而活下来的人,只能通过杀戮才能生存下去。
  • 完美过客

    完美过客

    一位神秘的少女,一座结缘的学校,一群性格迥异的男生。完美过客,现在开始!
  • 光影之歌

    光影之歌

    本书讲述了中国第一代“电影艺术家”何云的光辉革命事业。上战场,杀敌寇,洒热血,学电影……历尽艰险、磨难、挫折、生死,收获爱情、亲情、友情……在这光与火、血与泪的跌宕起伏的一生中,何云为新中国的解放、电影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用他的行动给我们展现出一颗璀璨明亮的赤子之心,表露出中国第一代“电影艺术家”敦厚大度的思想品格以及崇高光辉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