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08300000032

第32章 没有“永远”

记得我第一次读到的白先勇先生的作品,那是一篇题名叫作《永远的尹雪艳》的小说,主人公是一个总能保持自己绰约风姿的女子。他用了“永远”这个词来形容她,真亏他想得出来。这个词儿,不但新鲜,而且具有一种语言的质感,是很令人击节赞赏的。

如果,学究气地咬文嚼字的话,做一回“寻章摘句老雕虫”,这“永远”后面不缀上什么,就和一个名字连在一起,构成句子,似乎有些言不尽意。若是一位村塾里的冬烘老先生,肯定会拿起红笔,在“永远”之后,加上什么“不变”呀,“青春”呀,“充满魅力”呀,才觉得合乎语法的。其实谬矣,形成方块字的汉语言,是有其逸出常规的张力,能够涵盖字面之外意思的。添上这些零碎,固然不错,但凡夫俗子,三尺蒙童,谁不会呢也就无甚奇处。相反,白先生单用了这个“永远”而芟除其他枝蔓,就不能不佩服大手笔的豪气。

“永远”的尹雪艳,其实难以掩饰喧嚣背后的寂寥,盛世过去的没落。那种支撑着的快乐场面,伴随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直到帷幕降下、灯光渐暗时终曲的响起,谁都从小说中看出,对这位美丽的女性来说,是不可避免的。

“永远”,只是人们的一个心愿、向往,然而,这世上哪有“永远”呢?

这位尹小姐不论怎样风流绝代,倾国倾城,总有人老珠黄、门前冷落的一天,谁也逃脱不了宇宙万物新陈代谢的法则,这是绝对严峻的,不会因为谁的牌子大,资格老,或者爱发脾气而有例外的法则,因此,说到底,其实没有“永远”。

这位名噪一时、艳绝一方的名媛,很可能领一代之风骚,创不凡之仪态,为万千人所睹仰,令多少围着她屁股后头转的洋场荡子,魂牵梦萦。可最终,她会老的,会有老到再厚的脂粉,也遮不住脸上绉纹,老到皮衰肉弛,狗窦大开,吃什么都不香的一天。于是,不可能“永远”的她,只有躲到台北士林区或者忠孝路的一幢小楼里,挂着厚厚的窗帘,用昏花的老眼,从那些陈年的照相簿里,寻找她昔日的梦了。

美人迟暮,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不仅仅是生理现象,也是客观社会发展的必然。因为社会不能停滞不前,需要前进,于是,新人辈出,增添生气;功成身退,颐养天年,老的面孔被新的面孔代替,是再正常不过的。这样,人生有点像舞台似的,一拨上来,一拨下去,生旦净末,出将入相,你方唱罢我登场,大概便是所谓的新陈代谢了。有一年,我看过一位著名的角儿,演《贵妃醉酒》。可年岁实在不饶人啊!腰弯不下去,腿劈不开来,身上那么多的脂肪,脸上那么多的皱纹,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头面和粉妆都被汗污了。一场下来,演的人难受,看的人也不见得好受。角儿虽有名,但“廉颇老矣”,已经“一饭三遗矢”了,怎么也不是当年了。所以,不可能有永远挂头牌的主角,当然更不可能有自己永远当祖师爷,后人永远当孙子的道理。

说到这里,还真得提一下最有魅力和最负盛名的影星葛丽泰·嘉宝,她那冷艳的形象,至今还完整地留在观众心里。可她在艺术创作的盛年期,就退出了艺术界,悄然隐退在纽约。从此闭门谢客,深居简出,把她创造的电影天地,留给后一代年轻的演员去驰骋,去拓展,这种艺术家的胸襟,实在是让人肃然起敬的。如果她退而不休,身在纽约,心仍在好莱坞,身隐而心不隐,还有在水银灯下露脸亮相的强烈愿望,还对后来者,那些年轻女演员一百个看不上的话,恐怕大家就不会像现在一样尊敬她,怀念她了。“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一种客观规律的描绘。若是前浪一个劲地要“永远”的话,那后浪就该无以为继了。

兵马俑刚出土不久,我有幸去参观过的。那当然是再古老不过的国宝了,但挖出来后,那灰不溜秋的样子,怎么也找不到当年秦帝国鲸吞六国时,那兵阵的威严声势和夺目光彩了。同样,有一位友人,从泰山下来,赠我一方三叶虫化石的砚台,珍玩之余,不禁感叹:这种在寒武纪和二叠纪很风光了一阵的原始动物,如今,看它蛰伏在岩石里那形存实亡的样子,怎么也想象不出当时在海洋里不可一世的情状。岁月无情,过去的光辉,终究是属于过去的了。除了九斤老太还坐在谷场上,留恋那根大清国的辫子,痛心疾首一代不如一代外,一般人还是相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雏凤清于老凤声”,“后来居上”,不大赞成对年轻人总是摇头的绝户思想。

孔夫子站在河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见圣人对于这种人世更迭之快,前驱后继之疾,也是感慨系之的。但他并不颓丧,把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勉励他们自强不息,坚持不懈,把握现在,不断进取。毛泽东在《咏雪》一词中,用“俱往矣”三字,一笔带过了列朝列代的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其用意也是为了突出他的“还看今朝”的气概。他的“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的论断,表明了这位革命家有着多么宽阔的胸怀,他是把“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也就是青年人的身上的。

说到这里,言归正传,文学的嬗变和文学的更新,恐怕也难逃新陈代谢这一法则的。评论界的老祖宗,远在一千多年前,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专有讲述变通之道的章节,可见没有“永远”,是古今同理的认识。

我也很惊讶地看到近年来的一些评论家,动辄把“传世”、“不朽”的桂冠,加在他喜欢的,推崇的,或需要巴结的,或需要攀附的作家头上。这样做,是不是太超前了一些至于当代一些健在的作家,他她们的作品能否传世,得由后人来评定。正如现在我们大谈《红楼梦》的不朽,但与这位大师同时的脂砚斋,并没有宣布芹溪不朽,甚至连预测一下进军诺贝尔文学奖的可能,也不像现在某些人那样大言不惭。

每个作家,都希望自己“永远”,而不愿“短暂”,“转瞬即逝”,这是可以理解的。若被吹鼓手的“永远”,弄得浑浑然,噩噩然的话,不但对作家不利,容易固步自封。对文坛也不利,已经“永远”了,还要有什么“进步”呢?

所以,文学繁荣之道,就得像源头活水一样,要不停地注入新的因素,第一要有新人,第二要有新的文学观念。唐代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古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他胸臆中充满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惶惑。这惶惑里,自然也有对于六朝文体的缺少变化,逐步死亡的嗟叹。连那个声色犬马的隋炀帝,也敢对杨素吹牛:“我不但做皇帝是一流的,写文章也是海内独步!”可见当时只知玩弄词藻,不知变化的文风,已经僵死到何等程度!

变化是文学的生命线,前驱者以他丰富的经验,发扬人梯精神,后进者血气方刚,有初生牛犊之勇,穷则变,变则通,这样才能繁荣起来。至于年轻人不那么成熟,正如刚上场的运动员,犯个规什么的,不必马上亮黄牌,或罚出场外,我是赞成宽容一点的。偶有瑕疵,无须横加指责,即或失误,不必因噎废食。老是愣愣着眼睛挑错,老是用戒尺打手心的话,会让人无所适从的。

文学的希望和未来,总是寄托在年轻一代作家身上的,这是势所必然。还应该看到,锐意求新的蓬勃朝气,正是这些年轻人的强项,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他们走到文学舞台的中心,被聚光灯照亮着,有什么好奇怪的呢当初,我们这一代的佼佼者,以及比我们更长一代的佼佼者,不同样在脚灯前面,被读者喝过彩吗?

老实讲,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深刻意义的八十年代中叶的文学试验,是现在这些驰骋文坛的年轻人推动起来的。现在探讨它的成功或是失败,作结论还为时过早,但其影响文学潮流,促进文学变化这一点上,是有目共睹的。那时我在编一本后来被停掉的选刊,对他她们的试验,有比较深切的了解。但我也不无遗憾,与我同龄的五十年代作家,有些人在这场文学试验中,其活跃程度要逊色多了。

回过头去看七十年代末,新时期文学的肇始那阵纸贵洛阳的高潮,才过去多少年啊!创作心态就有这样明显的衰退,不也说明了在文学领域里,没有“永远”这个论点么清人赵翼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说明了即使在文学上非常有成就的作家,也只是在一个相对的时代里产生影响,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不可能“永远”。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不幸唐代只有李白的话,那唐诗也就十分凄凉了。因此,不论是一代文宗,翰墨领袖,顶尖才子,流派大师,从文学史的角度看,也不过是滚滚流逝的长河里的匆匆过客罢了。至于那些文坛篾片、小瘪三之流,连过客都算不上,只是浮在水面上的腥乎乎的令人掩鼻的泡沫而已。

没有“永远”,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每个人都有退出舞台的一天,这就是历史的严峻事实。

正因为没有“永远”,自己便有无尽的追求,后人才有超越的可能。如果因为李白是大师,李贺、李商隐在艺术创造的路径上,也沿袭李白的足迹前进,大概也就不成其为李贺、李商隐了。惟其不师承李白的“永远”,或者,如毕加索所说,必须要在艺术上杀死自己的父亲那样,才有“西关酸风射眸子”的李贺,才有“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李商隐吧?

没有“永远”,这大概是写出过一些作品的人,最需要的清醒认识了。

同类推荐
  • 你的时光,我曾来过

    你的时光,我曾来过

    理性与意趣的融合,温暖和沧桑的调色。经过旧时明月,看透当世风景。江南才子偃月公子倾情新作,写尽宋诗的美感和苍凉。宋诗之美在气骨,言在意外,理在趣中。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是一个朝代的繁华和落寞。当时的风景,灿烂了诗人的眼眸,也灿烂了一个时代。回到千年前的宋朝,陪你倾听彼时的清幽雅韵。在过往的文字中,在春花秋月的诗意之旅里,一起触摸乱世中守望的幸福温度。此去经年,心动依然。品清淡的诗,做安然的自己。
  •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生命的真理是——单纯。 生命原本是单纯的,应该是单纯的。作为自然之子,生命的需要原是简单的,无非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健康,安全,以及爱情、亲情等自然情感的满足。复杂,是对生命的真理的背离。人间的各种争斗,人生的诸多烦恼,都因这个背离而起。
  • 中国异体诗新编

    中国异体诗新编

    本书共选辑上起汉代,下迄现当代一百八十四家的异体诗六十一类,三百五十多首,依类分编。入选作品与《趣味诗三百首》无一雷同。原入编《趣》诗的车船名诗、针灸名诗、龟兆名诗、相名诗、围棋名诗、节气名诗、五行诗、六甲诗、翻韵诗、拆字诗、回文曲等,因未见续作,不再重列。但据此可知中国异体诗门类至少在七十类以上。 每首诗后有作者介绍、注释和说明。作者介绍列于首次出现的作品之后,同一作者在诸多门类中有诗作的,不再重出。注释着重疑难词语和本事、典故,力求简明。双关词语,词义易明的仅注与诗题有关的词义;词义难明的兼注双重意义;难句略作串讲。诗作全部注明出处。各篇说明着重阐明该篇的特异之处和主要内容、题旨。
  • 谢谢你,让我变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谢谢你,让我变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56个暖心故事,分别从倾慕之人、好朋友、家人、相伴走过一段路的旅人为线索,讲述成长的蜕变。那个躲在角落里彷徨、流浪的自己,要遇到怎样的陪伴,才变得如此美好而闪耀?书中将一一揭晓。虔诚无比地相信爱情,从暗恋到初恋,笔端柔情百转;恣意昂扬地快乐成长,因为朋友,是可以选择的家人,让你的人生因特殊的家人而变得不同;从容坚定地扶稳王冠,你的骄傲,从别人的肯定开始,成为了你额头的标志;优雅明亮地面对生活,家人给的温暖,把快乐释放在生活里。你会变得更好,为了对你不离不弃的人,这就是,全部的意义。集结青春最强音,喊出你的期待,也说出你的感谢。
  • 后来我们说

    后来我们说

    青春是什么,也许青春是我们不禁意间丢失的那块橡皮,也许是被风胡乱吹起的头发。也许是阳光从树缝里撒下,也许是河面颤抖的莲花。青春是美丽的故事,是我们说不完的诗……
热门推荐
  • 冬风暖过了骄阳

    冬风暖过了骄阳

    【新文:老师,你掉了一个小娇妻】欢迎各位收藏阅读。一不小心的忽略差点造成一个无法弥补的错过。她说:“肖阳,我真恨你那爱多管闲事的个性,如果你不多管闲事我依旧还是那个在别人羽翼下活的简单过的快活的安凉,如果你不多管闲事我就不会注意到你然后忽略掉了一个对我来说特别重要的人,甚至于我们分手也是因为你那该死的个性!”------“我相信你。”季临说。一句话,不浪漫不华丽,却让人很感动。如果说肖阳是骄阳,那么季临就是冬风,骄阳热过了冬风,而冬风则暖过了骄阳。幸好没有错过,拥抱着你把你当成是世界,我想我是最幸福的。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双喜临门:夫君请下田

    双喜临门:夫君请下田

    穿越异世,孟双喜重生在家徒四壁的农户人家中。穷乡僻壤,落后的令人抓狂,孟双喜一面赚钱养家,一面还得应付孟家的亲戚。继母跋扈,祖母凶悍,还有一群极品的左邻右舍。孟双喜头疼的处理生活和家庭关系时,一个看似老实,实则神秘的男子突然出现。孟双喜平淡无奇的生活由此卷入一个个暗藏波涛的阴谋中。
  • 月晰夭夭

    月晰夭夭

    她是堂堂公主,锦衣玉食,自小便在宫外长大,韬光养晦,人只知其名,不知其人。人前人后,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她?红烛高帐,一朝亡国,他给她的,是屈辱,是仇恨。尘埃落定,满城空!(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仙途百炼

    仙途百炼

    原本漫漫仙途,无限寂廖,净域之主申小桥却在无意中与魔域之主绑定,开启一段普通女生与暖男魔王的无限穿越之旅。她想成仙,他欲求魔!他说要同生共死,她说那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她要仙魔一家亲,他只念一生一世一双人!总之,……亲们,你们的收藏与推荐是知其码字的动力,谢谢!
  • 谁更了解中国?

    谁更了解中国?

    本书收录了一些当代“英雄”的故事。他们是经济学家、成功的商人、独立的知识分子和作家,以及随时代大潮浮沉的制造业工人。这些“英雄”无一不在这个纷繁嘈杂的时代坚持着各自的选择,尽力不让自己败退。他们眼中的中国是怎样的?又应该怎样?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这是他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 竹亐

    竹亐

    等了一个人数年,换来的却是夜夜难眠,不愿放弃的情缘,何时断?爱你的人在眼前,为何不愿看见?结局究竟是何去何从?
  • 灵剑天君

    灵剑天君

    君灵剑,灵剑天,天剑君灵!圣人法,创世界,无限回转!创势力,掠财富,吾即天道!陨落后破立,创世而君临,让天下人知吾存在,让天下人莫敢不从!玄幻之神奇,魔法之神秘,享世界所拥之力!毁圣成天,唯灵剑天,成法之所喻,将伪善之人屠戮,将反抗之人虐杀!作者:简介内容还要有段时间才能出现,期待吧。
  • 读人与读史:中国历史名人的另类解读

    读人与读史:中国历史名人的另类解读

    本书呈现的,是一个个在历史生态中遨游的活生生的人物,而不是收藏在博物馆中的孤立的、冰冷的脱离了时代的名人标本。将一个人物放回他所在的历史生态之中,就会看到以往我们所忽视的一些内容:忠臣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是不是一定是好的?在固定的政治秩序下,如何打破僵局,谋求个人的发展?义正严辞的反对派,是不是真的愿意为他所认为的真理献身?一个权倾朝野的人物,真的适合在政坛中生存吗?
  • The White People

    The White Peopl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