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40900000062

第62章 开路先锋及行家里手(12)

例如(“海因茨两难选择”):在一座欧洲小城里,一位妇女因某种特别的癌症而接近死亡;城里有位药师发明出的新药有可能救活她,但他是个奸商,索要的药费是其制造该药成本的10倍。这位妇女的丈夫海因茨只能借到一半的钱,因此只好请药师减价,但药师不肯同意。海因茨为救妻子的性命,想翻墙入室,将药偷出来。这样做应该吗?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他有职责或义务偷药吗?如果他不爱妻子,会为妻子偷药吗?如果将要死去的是陌生人,情形又会怎样?海因茨会为陌生人偷药吗?偷东西是犯法的;但这样做违反道德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共有21个。

科尔伯格最初的样本是芝加哥地区有代表性的72名10、13和16岁男孩子,他每隔2~5年对他们测试一次,一直测试了30年。在第一次测试之后,三个年龄组所做出的不同答案使科尔伯格相信,道德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后来,随着受试者的年龄增长,他惊奇地发现,他们在道德感的进展正好符合他的预料。我们对科尔伯格的晦涩措辞稍做改动,在此简要展示一下这种分段理论的最新形式及每个阶段对支持和反对海因茨偷药的典型回答:罚。

——第一阶段:天真的道德现实主义;行动基于规则,动祝是避免惩

支持者:如果妻子死了,你会有寐烦。

反对者:不该榆药,因为你会被抓起来住监。

——第二阶段:实用主义道德观;行动基于回报或利益的最大化、自身消极后果的最小化。

支持者:如果被抓住,你可以将药还给他,刑期不会很长。如果刑满回家对妻子仍在,坐一阵子牢也算不得什么。

反对者:如果偷药,妻子可能在你还未出牢房时就已死去,这对你没有任何好处。

——第三阶段;社会共享观点;行动盛于顼期中的他人的赞同或反对与实际或想像中的内疚感。

支持者:如果偷药,泼有人会认为你是坏人。然而,如果让妻子死了,在别人面前你就再也抬不起头来。

反对者:大家都会认为你是个罪犯。偷药之后,在别人面前你就再也抬不起头来。

——第四阶段:社会系统的道德感;行动基于是否会有正式的羞辱(不仅仅是反对)和对他人道成伤害后的罪恶感。

支持者:稍有荣誉感的人都不会让妻子就这样死去。如果不对妻子尽这份责任,你将永远感到内疚,会认为是你自己致妻子于死命的。

反对者:你已绝望得昏头了,根本想不到偷药是在于坏事。但等你进监狱后,你会清醒过来。你会为自己的不诚实和触犯法律而感到有罪。

——第五阶段:人权及社会福利道德观;其视,点是一种理性的、有道德者的观,点,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应该有价值和权利;他们的行动基于保持对公众的尊重和对自尊感的尊重。

支持者:如果不偷药,你会失去别人对你的尊敬。如果你听任妻子死去,可能是出于害怕而不是出于理性。你会失去自尊,也可能失去他人对你的尊教。

反对者:你会因违反法律而失去在公众面前的地位和尊敬。如果听任感情的操纵而忘记长持的观点,你会失去自尊。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视点在于所有人类都应对他人和对自己采用的道德观;行动取决于公平、公正和对自己保持道德原则的考虑。

支持者:如果不偷药而听任妻子死去,过后你会责备自己。你不会因偷药受到任何责备,但如果依法行事,你就无法平息自己的良心。

反对者:如果偷药,你不会受到他人的责备,但会自责,因为你没有按照自己的良知和诚实做事。

科尔伯格有许多热心的追随者和崇拜者,特别是在60和70年代。他对正义的强调和在第六阶段对法律的嘲弄使其成为民权分子、越战抗议者和妇女解放运动者的最爱。然而,他的测验和理论却受到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的多方攻击。有人认为,证据表明,发展并非一直向上且有序(有的在不同发展期间呈跳跃式上升,有的则下降)。还有人认为,有道德的思想不一定产生有道德的行为,某些受试者在科尔伯格的量表上所处的位置要高于其实际行为(科尔伯格坚持认为,大多数研究显示,道德判断与实际行为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科尔伯格在哈佛的助手卡罗尔·吉利根也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自己的量表更偏向于男性:女人有可能通过表示关心和个人的关系来对道德两难问题做出反应,男人则有可能通过诸如正义和公平之类抽象概念进行表达。因此,女人有可能在科尔伯格的量表上得到较低的分数,看起来让人觉得她们在道德发展上要少于男人。

科尔伯格毫无怨言地承受了所有的批评和攻击,有些批评甚至得到了他本人的认可(并据此进行修改),对于其他一些,他往往悄无声息地利用新获得的资料和理由进行反驳。他还放弃了曾花费其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圆的两个梦想。其一是一项开拓工程,旨在通过对两难境地的讨论而将囚犯的道德思想提高到第四个阶段;其二是试图用同样的办法解救问题少年。(结果是令人鼓舞的,但该项工程只是在剑桥和纽约的几所学校里得到试验,一直未能发扬光大。)

随着这些不快和失望接踵而至的是,他的慢性寄生性肠炎开始反复发作,他不得不时时忍受肠胃疼痛的折磨。在接近60岁时,科尔伯格感到极度的抑郁,并与一位密友谈过自杀的道德两难问题。他对朋友说,如果一个人对他人负有很大的责任,他就应该坚持下去。但与病魔的争斗实在太痛苦了。1987年1月17日,有人发现他的车泊靠在波士顿港的潮水里。3个月后,他的尸体被冲至洛根机场附近。在1989年12月15日的《哈佛公报》中,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是其中之一)在一篇写得极为感人的悼词中总结了他的贡献:“(拉里)几乎是单枪匹马地将道德发展问题确立为发展心理学的中心议题。”

科尔伯格的修正者们对他的总体理论并无异议,只是想将其进行修正,以使其适合他们自己的实验证据。西蒙弗莱泽大学的丹尼斯·克雷布斯(DennisKrebs)就是这么个人。克雷布斯非常赞赏科尔伯格,在哈佛也跟他相熟,最近他发表文章表明,不管人们对科尔伯格两难道德问题的判断居于什么水平,都倾向于以一个更低的水平来对日常情境进行判断。

这项研究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因为它不仅基于一项测试,而且基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形,这一点使其迥然不同于大多数的道德发展研究。该研究的另一位作者凯西·丹顿进入酒吧、夜总会和一些联欢会进行调查,并请来饮酒者参与一项“饮酒对判断力的影响”的研究。志愿受试者(她共找到40人)接受问询,并回答科尔伯格的两难问题,诸如醉酒后驾车的道德问题(醉酒后应该继续驾车吗?若只是受到酒精影响,但并没有感到醉酒呢?你是否特别小心?),然后进行酒精测定。在大学里进行的追踪调查上,她又会见了这些人,请他们回答另外两个科尔伯格两难问题,并问他们在第一次会面后是如何回家的。

丹顿和克雷布斯发现,在大学所进行的道德发展检测上,人们得到的分数要高于其醉酒时的分数;事实上,第一次会面时体内的酒精浓度越高,所得的道德判断分数就越低。在清醒状态时,他们认为醉后驾车是不道德的,并说,他们本人不会这么做,但当喝醉后,他们往往采取不那么严格的道德标准。的确,除一个人之外,第一次会见之后,大家都是开着车子回家的,不管其醉到何种程度。

这仅是克雷布斯在现实生活中对道德发展进行测量的例子之一。在过去几年中,他和同事已进行十一项研究,在评估人们的道德判断力时所利用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难问题,而不是科尔伯格的两难问题。(两个例子:一个是生意上的两难问题——是否公开可能有损于销售的信息;一个是亲社会行为的两难问题——一位学生已约好要去做一项心理学实验的被试,再有几分钟就到时间了,就在这时,碰到另一位吸毒吸出问题、急需帮助的学生。)在几项研究中,志愿者都还谈到在生活当中经常碰到道德两难问题。

在20多年里,克雷布斯一直进行着道德推理和行为的研究,特别是对利他行为进行研究。人们为什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心理学中这样一个争议极多且不像心理测验、消费心理学、工业心理学那样可以产生实际回报的领域呢?集中精力于道德发展的发展心理学家有着各种动机。有的是60年代理想化的学生,他们自此之后即与亲社会行为难分难舍;有的出于宗教观点对道德较有兴趣,但又觉得心理学方法更现实,更有成果;还有部分发展心理学研究者是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对于他们来说,对人性中人道的研究是非做不可的工作,同时也具有疗伤作用。

还有像丹尼斯·克雷布斯这样的人,他的理由极其特别。他于1942年出生于温哥华,父亲是位木匠,还发明过一种装置,可使电吉他产生特殊音响效果。克雷布斯在中学里是顶尖学生,还是班长。尽管又瘦又高,他却是得过奖的业余拳击爱好者。14岁时,他的全家搬到旧金山,因为对其父亲来讲,这里存在电子音乐生意的商机。这次搬家对年幼的丹尼斯来说具有灾难性的影响,因为他很快从一个上进心很强的小伙子变成一个少年犯。一切如他自己所言:

我从一个我曾是少年模范的地方来到一种我无法理解的文化之中,完全不适应这里的生活。人们取笑我的一切——衣者、口音、行为等。因为我曾是一个很优秀的拳击手,所以很快卷入了打架斗殴之中,并因此而名声大振。坏名声激起我更多的打斗,且大多都以我的眭剩而告终。结果是,不久我即成为一个流氓团伙的一员。

他开始逃学,打架,去商店偷东西。最终,他被警察抓住,第一次当上少年犯,接着是第二次,在少年管教所一呆数月。他被保释后,有一阵子的确没有惹事。但在一天夜里,他睡不着觉,酗酒后开飞车,结果又被警察拦住。警察放了他,但他离开警察局时破口骂出一大堆脏话,气得警察开警车鸣笛在后面追他。他撞在电线杆上,虽未受伤,但再次被关进了监狱。为了反抗,他打开窗上的铁栅,用床单打成绳子溜了出去,一路来到俄勒冈。他躲藏在伐木工人的营帐中,拼命地干活,并对人生深入思考,制定出自己的奋斗计划并最终实现了它:

我已度过了违法犯罪期,得换个活法。我决定回到温哥华,到大不列颠的哥伦比亚大学深造。我在伐木场里干了半年,积攒下上学的费用。然后,我考进了大学。这时,我已20多岁,大出其他学生几岁,且总是背负着沉重的落后感。因此,我学习非常认真,也十分刻苦,不但选修许多课程,而且还兼打零工。

我于1967年毕业,时年25岁,成为获得心理学荣誉的顶尖学生。我申请去哈佛读书,想在那里拿到博士学位。然而,在我被录取之后,一阵突如其来的恐惧感向我袭来。我是一个逃犯,有人可能告发我。团此,我决定自首。我回到旧金山,在那里自首了——考虑到我的战就,这件事在当地立即引起一阵轩然大波,我成为报纸的头条新闻,电视节目还专门对我进行报道——结果,我得到了,宽恕。

克雷布斯来到哈佛,在这所大学里只花一年时间便拿到硕士学位,又花两年得到博士学位。这在当时简直是个了不起的成就。更令人注目的是,在追求学位的过程中,他一直在哈佛大学打零工,成为心理学和社会关系学入门课程的首席助教。他于1970年拿到博士学位,也即刻得到哈佛的任用,成为该校的助理教授和本科教学部主任,在那里一待就是4年。之后,他来到西蒙弗莱泽大学,从1982年起一直担任那里的全职教授。50岁时,他依然身材清瘦,一头长发,一脸娃娃相,没有人会想到他是这样一位勤奋的学者,有着如此传奇般的经历。

克雷布斯的履历表上登载着一系列发表的作品,其中大部分与道德发展和利他主义有关。他淡淡地说:“我对道德问题,尤其是对一种道德水平向另一种道德水平的发展问题,之所以大感兴趣,绝非出于偶然的原因。”

§§§第七节认知发展

在20年代,皮亚杰的早期出版物在欧洲和美国发动了一场对认知发展的研究热潮。在美国,这种热潮迅速消退了,因为行为主义在此时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后继者对这种东西没有任何兴趣,将之看做在唯心主义的旧瓶里装上的新酒。但在60年代,当认知主义再次受到欢迎时,皮亚杰立即得到重新发掘,以他的方式所进行的智力发展研究再次成为热门项目。

然而,皮亚杰理论的庞大体系很快陷入模糊,因为大批的准博士生和心理学家进行了数以百计的皮亚杰式研究,所得到的发现一方面大大地修改了原来的理论,另一方面却向其提出了挑战。在过去的30年内,认知发展这一领域尽管仍受皮亚杰的影响,但它已成长为一个生长繁茂的花园,需要有人以全新的综合视点对其进行大刀阔斧的整修。

在这块杂草丛生的花园里生长着无数美好的东西:一些发现给人以启迪,使人愉悦,另一些却使观赏者大吃一惊。在这里,我们并不想追求完美,也不想找出代表。,我们只想随手采摘几朵30年来的研究所开出的鲜花和结出的硕果。

记忆力:一个不能说话的婴儿,譬如说新生儿,甚至连通过表情或手势表达都不可能,我们如何来调查他的记忆力呢?研究者已想出许多聪明的办法。在1959年进行的一项实验中,他们利用条件反射对不到一月大的婴儿进行训练,使其在听到某种特定声音时转动自己的头(他们在碰触面部时会转头,并得到奶瓶奖励)。一天之后,他们听到响声后仍然转过头来。这种方法在不同年龄的婴儿身上试过之后,即可得出记忆力发展的数据。

在几个月大的婴儿中,用得最多的是通过我们已经讲过的范茨法(fantz-tech.nique)来观察它们的眼部运动。由于婴儿观察新事物的时间要长于其观察旧事物的时间,此方法可直接指示婴儿对所看到物体的记忆。

另一方法可见于1979年的一项实验。此方法需要一个活动物吊在婴儿床上。受试者为2~4个月的婴儿不等。当婴儿踢腿时,研究者就让活动物动起来,婴儿很快学会踢腿,以便让活动物动起来。接着,一周后再使其看到该活动物。结果是,他一看到活动物就开始踢腿。若间隔两周之后,他就不记得踢了。这个办法使记忆力的发展得到了准确的测量。

同类推荐
  • 我们内心的冲突

    我们内心的冲突

    和《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相比,《我们内心的冲突》不仅仅从理论层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且在早期著作中,它的哲学高度也鲜有人能比。本书重点对人内心的主要冲突以及它们的呈现形式进行了探讨,对不同矛盾间的态度和偏向进行了总结归纳,指明了受到这些冲突影响的人是如何走向失败,并陷入困境中无法自拔的,提出了这些冲突要如何解决的方法和畅想。
  • 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5

    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5

    心理咨询是现代人们的一种精神按摩方式。它能使人的心理获得突然面对平原和高空那样的豁然开朗、神清气爽和舒适平和的感觉,还能促进人的理解力和进取心,使人变得善解人意、充满激情。其实,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帮助求询者学会更有效的方式对待自己、他人和生活中的困惑以适应人的社会生活的过程。
  • 心理大师揭秘158个心灵密码(教你成功丛书)

    心理大师揭秘158个心灵密码(教你成功丛书)

    人类是有心灵的,这毋庸置疑。但心灵到底是什么,我看谁都难以说清。要想解开心灵这个密码,直接从“心灵”二字下手怕是不成,我们必须学会迂回,先弄明白“人类”是什么,再从中寻找“心灵”的真相与定义。人是以“类”的方式存在着的。马克思如是说,事实也千真万确。让我们越过生物生理层面,从心理人性层面来看,之所以某些生物能归为“一类”,那是因为它们必须符合这样两个条件:其一,“类”必须是不同个性的集合;其二,“类”必须有一个共性的“通解性”。
  • 女性心理学

    女性心理学

    本书根据女性一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及人生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分别从身心、爱情、家庭、婚姻、生活、处世、职业等方面进行了讲述,提出了许多科学、有效和实用的心理调适方法,以帮助女性增进各个人生阶段的适应能力,保持身心的健康。
  • 让你受益一生的自我疗愈心理学

    让你受益一生的自我疗愈心理学

    牧之所著《让你受益一生的自我疗愈心理学》全面系统地解析了自我疗愈心理学的原理,多角度探讨了现代人常见的各种不良心理,剖析了自卑、愤怒、焦虑、忧郁、抱怨、悔恨、烦恼等各种心理问题的内在根源,提供了一些简单、易行、有效的心理自愈方法,同时也阐明了职场、交际、爱情、婚姻、生活中心理问题的应对之道,为每一个深受心理问题困扰的人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参考指南。
热门推荐
  • 太骨

    太骨

    一块仙骨铭刻一段传说,一段传说流传一个时代。但,再古老的时代也终会湮灭,再瑰丽的史诗也终将消散,万古岁月弹指间,长生是唯一的永恒!黑色苍穹下,一段关于长生的传说被刻在太骨之上……
  • 价值伦理:关于性和谐的本体论分析

    价值伦理:关于性和谐的本体论分析

    本专著主要内容为:性和谐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凸现的一个社会问题。从文革的极端禁欲主义文化中走出的中国人,正在以一种更加反叛的方式构建自己的性价值观。传统的性伦理和性规范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一些过去不可想象,不可接受的性越轨现象被接受了。这种反叛是人类婚姻制度所固有的本性与德性、人性与理性的矛盾的表现。在这样一场追求性规范“合理性”的运动中,哲学工作者应当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揭示性存在领域固有的、隐藏在现象内部的规律性,对传统性价值观和伦理观念做出客观的评价,分析这些观念形成、发展的原因,同时回答好这个问题:在当代中国,什么是性和谐,我们应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实现性和谐。
  • 西湖二集

    西湖二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囧探查过代

    囧探查过代

    小说故事围绕的是现代大都市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在大城市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机缘巧合下穿越回古代,经历险阻成为一代名探。
  • 空谷足音:扬州八怪书法(文化之美)

    空谷足音:扬州八怪书法(文化之美)

    中国古老而传统的笔墨艺术,它们用最简单的线条创造了流转飞动的世界,用最原始的色彩绘出了神采飞扬的灵魂。扬州八怪在艺术上表现出强烈的个性,他们的书法笔情纵逸,随意挥洒,苍劲绝伦,更多地表现出对传统书法的背离与反叛。
  • 给孩子不伤害的爱

    给孩子不伤害的爱

    哪个孩子不需要有教育素养的父母呢?每个享受幸福成长的孩子的背后都有充满爱意、平衡生活和工作的母亲;还有保持理性思考、情绪稳定的父亲。张丽珊老师坚守教育一线20年,帮助近2万名学生,弥合许多走向崩溃的婚姻。这是她专门为女性读者如何教子撰写的,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和三个心理互动模式, 提出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教育原则和方法,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使父母们不仅立刻获得许多有效经验,教育意识也随之改善,是一本实事求是的家庭教育典范。
  • 入禽太深

    入禽太深

    “这层膜,是补的吧。”叶瑾堂粗蛮的将叶乔摔在了墙上,欺身上去。叶乔不客气的回笑:“不然你以为呢?”自此以后每一个醉酒的夜晚,她都被这个男人顶风作案三番五次的睡。而她每一次在他身下痴痴喊着的是那个已经结了婚的男人的名字。*后来,身心俱疲的叶乔跟叶家脱离了关系离开纽约。再后来,她又爱上了别人,却因此被推进了深渊。“乔乔,你爱的都是不能爱的人,不累吗?”叶瑾堂以为自己将遍体鳞伤的她永远的留在了身边。直到真相扑在了叶乔面前。*两年后的西雅图,叶瑾堂找到了叶乔。“孩子呢?”“拿掉了。”叶瑾堂双眼猩红的掐住了她的脖子:“叶乔,你简直是找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道神王

    天道神王

    前言传说,宇宙是由成千上万个世界构成的,世界是由星系构成的,星系是由星域构成的,星域是由星球构成的。天球只是人界银河系地星域的一个小小星球而已,但一个人的出现,却震惊了整个宇宙!他资质平凡,却凭着超?强的意志,步步奇迹,终于修成了天道,实现了他一生最大的理想……
  • 异雀有云

    异雀有云

    寒风料峭,涅盘重生从现代元气少女变成古代废柴妖精。初遇时,他尚是年幼皇子,高高在上,却独对她温柔。再次重逢时,他却成为漠然优雅的剑修。纵是水火不容,纵是他一规二避。她也要信奉诸多古语有云佛家有云圣人有云百折不挠,无坚不摧做一只玲珑傲骨的小妖精搏一把至死靡它的爱情!(本文系亲妈、HE、三界缭乱,欢迎品读)
  • 小明的故事

    小明的故事

    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初中推理达人小明,在遇到从日本来的高智商侦探幸智后发生的一系列无聊、搞笑、迷茫、友情、吐槽、狗血的推理故事……我们的口号是:春风吹战鼓擂小明同学怕过谁;小星星当空照小明不再跑龙套…校园与推理相辅,幽默与搞笑并存~欢迎来到小明的平行世界~一个不知谁为首的‘正义’组织浮出水面,看小明如何解除封印,以友谊之名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校园,热血,吐槽,轻松,茶余饭后,吃饱了撑的,拉不出来的时候一定要看小明的故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