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40900000060

第60章 开路先锋及行家里手(10)

人类到12岁时,大脑中估计约有近百万亿个突触。这些连接是确立大脑能量的布线方案。有些突触连接是根据化学原则自动生成的,另有一些则是在树突快速增长期间由经验刺激而成的。刺激缺少时,突触就会萎缩,因而无法形成所需要的突触。在黑暗中长大的老鼠,其视觉皮层中树突刺和突触连接远少于在光亮中长大的老鼠。而且即使被放回到有光的环境,它们永远无法获得正常视力。在光线频闪的环境下长大的猫只能在频闪的光线中才能看清事物,无法形成对移动敏感的皮层细胞;当它们长成大猫时,就会将这个世界看成是一连串静止的画面。小猴子的一只眼如果在关键时期总是闭着,该眼睛里的神经元就会赶不上另一只眼里的神经元的增长幅度。因此,成熟可提供——在特定时间内——数倍的潜在神经通道;在这些通道里面,经验会做出自己的选择,并在那些为感知所需要的线路上“接上真正的导线”。

自然为何这么做呢?既然我们可通过生命学习全部的东西——而且,不管在什么年岁,所有的学习都涉及新的突触的连接——为什么感知发展只在关键期才成为可能,而不是在以后?有机体在其发育的特定时间内若因未得到合适的经验而永久性地损害其感觉操作能力,在进化上也是说不通的。然而,部分大脑研究者认为,这种偏移也有好处:基本的经验总能在合适的时间内出现,它们可精确地调整大脑结构,从而提供出更具体的感知能力,而这一点是突触形成中的基因控制结果所无法实现的。

有了这些,天性和教养这个模糊的旧词终于产生出全新而精确的含义。经过这么多世纪的思辨和探索之后,我们终于看到了思维是如何从经验的物质中一步一步地构造起来的。神秘的面纱已然揭开,奇迹终于发生了。

§§§第五节性格发展

发展心理学家完全不同于性格研究者,后者的主要兴趣在于测量,前者只关心自然进程。他们从新生者出生的那一刻起即观察其性格发展,并试图找出形成发展的动力。他们也与心理分析者截然相反,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以第一手证据为基础,而心理分析理论却以从成年病人那里听到的性格发展情况为基础。

部分证据给心理分析理论中有关母子依恋的问题增添了许多细节和意义。自1952年起,这种情况开始成为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研究主题。在这一年,世界卫生组织出版了英国心理分析学家约翰·波尔比(John Bowlby)的《母亲照顾及心理健康》(Maternal Care and Mental Health)一书。这位心理分析学家对孤儿院里长大的孩子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发现,孩子们之所以缺乏情感及性格发展,是由于缺乏母爱。

波尔比的理论是,婴儿先天就能以某种方式行动(哭、笑、闹出声音、咕噜咕噜发出叫声等),旨在唤起注意以求生存;母亲的养育可在其发展的某个“敏感期”在婴儿身上引发依恋心理。这种能在婴儿心里形成安全感的强烈的特殊联结,对于正常的性格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没有这一点,波尔比认为,孩子有可能形成“没有爱的性格”,从而可能形成陪伴其终生的心理毛病。

波尔比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与不快。在美国,由于离婚率不断攀升,妇女解放运动又接踵而至,越来越多的妇女外出务工,孩子们大多都由保姆照看。这种状态使一些儿童心理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开始质疑敏感期是否真的那么特殊,那么重要,母亲的作用也是否真的像波尔比所说的那么不可替代。不过,他们中的大多数一致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婴儿的确存在着对母亲(或母亲的替代者)的依恋,这种情结是性格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缺乏依恋对婴儿的性格所造成的伤害,可由1956年以色列所进行的一项微笑研究实验看出。这项研究将三种条件下养大的婴儿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第一种在婴儿家里,第二种在基布希姆(集居地)由专业保姆带大,但第一年里常由生母喂乳;第三种在孤儿院里。一般来讲一个月大的婴儿在生人面前很少微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微笑越来越多,并在约4个月大时到达顶峰,然后,微笑行为开始递降。在这项研究中,当三组孩子都有4个月大,他们经常在陌生的妇女面前微笑,但在18个月大时,在家中长大的孩子所做出的微笑反应只比4个月大时稍少一些,在集居地长大的婴儿要少一半,而在孤儿院里长大的孩子很少微笑,甚至少于其在一个月大时。

微笑只是依恋的副产品,而不是依恋是否存在的衡量标准。研究者们需要这样一个标准,因此,在60年代末,波尔比的前同事,后到美国的玛丽·安斯沃思(Mary Ainswonll),设计出一个相对容易的标准,她称之为“陌生情境”。从此以后,这个设计成为依恋研究的主要标准。在“陌生情境”中,母婴均处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游乐室里,研究人员可通过单向玻璃观察她们,并通过八种不同的方法对她们进行测试。其中之一是,母亲暂时离开;另一是,陌生人在母亲在场时来到房间里;再一是,母亲不在场时陌生人来到房间;等等。

8个月至2岁婴儿的典型的情况是,婴儿在母亲离开时会大哭(“分离焦虑”),当她再回到房间时,婴儿迅速过来,紧紧地依偎在母亲怀里。(当然也存在着气质性差异,如一些婴儿的焦虑度表现得比另一些婴儿严重,陌生情形的发现带有一般性。)如果陌生人进入房间时不笑也不说话,7个月或8个月大的婴儿会看看母亲,一会儿后可能哭起来(“陌生人焦虑”),而在其3个月或4个月大时,可能在陌生人到来时笑起来。陌生人焦虑将在数月内消失,但分离焦虑却持续升高,直至在婴儿出生后第二年的早期,然后才逐渐消失。

对两种反应的出现和消失存在着多种解释,但大多认为,随着心理能力的增强,婴儿可以更好地对情境进行评价。当婴儿能够回忆与其他陌生人在一起时的愉快经验时,陌生人焦虑就会渐渐消失。分离焦虑要等到婴儿得以理解母亲会回来这一事实后才能消失。

安斯沃思的初衷是观察婴儿在离开母亲时会产生何种反应,结果是始料不及的,因为婴儿在母亲返回后的反应更有意思。部分婴儿看到母亲回来非常高兴,希望能看自己并紧抱自己;另一部分却不理甚至回避她;更有甚者表现得非常不安,如果母亲想抱,他们就又踢又打。安斯沃思将第一种现象(周岁婴儿中约百分之七十)称做“安全型依恋”,第二种(百分之二十)称做“回避型依恋”,第三种(百分之十)称做“反抗型依恋。”

深入研究过三种类型之后,安斯沃思和其他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说,回避型依恋发生于母亲不善于对情感进行表达,反抗型依恋发生于母亲对婴儿需要的表现不一致。其他研究人员认为,避免及抵抗式依恋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母亲的性格特质、缺乏表达、不愿做母亲的消极感情、对婴儿的厌恶及对婴儿哭声和需要的粗鲁反应。

公平地说,部分心理学家认为这些分类和解释过于人为了。杰罗姆·凯根(Jerome kagan)就是其中之一。

孩子的母亲若一向专注和关爱孩子,但同时又成功地培养了,孩子的自立能力和对害怕心理的控制能力,当母亲离开时,孩子则不可能大哭,在她返回房问时,孩子接近她的可能性也要小一些。但这样的孩子往往被分类为“回避型”和“不安全型依恋”。相对照而言,如果孩子的母亲一向采取保护态度,从不让孩子“熬过去”,孩子则可能哭叫,并在母亲回到旁间时朝她跑去。这样的孩子却给分类为“安全型依恋”。

在一次研究中,凯根发现,在表面上婴儿没有产生安全型依恋的母亲一般来说在外的事务较多。心理学家可能认为这样的母亲不太注重养育,但她们也许因此而培养了孩子的自立能力,并使婴儿能够处理母婴分开的问题。使孩子过于依恋的母亲也许因过分保护孩子而阻碍其内在安全感的发展。

最近一次具有价值的研究也是利用“陌生情境”这一方法做出的,主要测试了113例一岁大的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情况,5年之后再评估他们的行为和心理健康程度。后者通过问卷形式进行,一份发给他们的母亲,另一份发给他们的教师。在一岁时对母亲安全依恋的男孩子中,只有百分之六的人出现精神病理迹象。而在不安全型依恋母亲的男孩中间,有百分之四十的人表现出精神病理迹象(出于不明的原因,女孩子尚未显示出早期依恋与后期精神病理迹象之间的联系)。研究小组于是小心地得出结论说,这些结果“部分地支持了这种假设:早期母一婴依恋关系的性质预示婴儿后来社会一情绪功能的发挥”。

对情绪发展的大部分研究集中于生命的开始两年,这样做可以说不无道理。按照新泽西医学及牙科大学儿童发展研究院的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及其同事的说法,主要情绪(喜悦、害怕、愤怒、悲伤、讨厌、惊讶等)在生命的第一个半年就已出现,次级或“派生”情绪(如窘迫、移情、嫉妒等)出现于第二年的下半年,其他的次级情绪(骄傲、羞愧、内疚等)也于此后相继出现。德拉华大学的卡罗尔·伊扎德(Carrol lzard)及其同事、学生对婴儿的面部表情进行录像研究,也得出一些相关的结论。

到10年前为止,发展心理学家一直未能整理出情绪发展理论,但今天,这样的理论他们已拥有数套。这些理论在不同的议题上,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情绪的发展是来自具体神经通路的成熟呢,还是来自于情绪行为及其表现的社会学习。在两种观点中,大家都认为情绪是通过学习而产生的具体形式,但分歧在于,前一种观点认为,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后一种观点认为,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认知能力和训练。下面是双方观点的证据:

首先是成熟观

十几年前,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的一组研究者通过对在家中及与同伴玩耍过程中的孩子进行观察,以确定孩子身上利他主义或关照别人的思想最早产生的时间。利他主义是以移情情绪为基础的行为方式。该小组预计将能在6岁孩子身上最早看到这种移情迹象,因为心理分析理论是这么预测的。然而,他们看到的是,一些孩子——甚至提前至3岁——在看到其他孩子处在疼痛和不高兴状态时,会表现出哀伤情绪。研究小组尝试更小的、甚至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他们让母亲在家里当着孩子的面装出痛苦的样子,或发出窒息般的咳嗽声。小组成员之一卡罗琳·扎恩·瓦斯纳博士说,大家全都大吃一惊,因为他们发现:“如果母亲发出哭声,即使一周岁的婴儿,也会表现出哀伤的样子。在一周岁以上的孩子身上,我们还绝无差错地观察到对他人的关心表情。”这些反应几乎无处不在,且以可预期的形式在相对可预期的年龄和阶段中表现出来。“在我看来,”她说,“不管经验起什么作用,有机体的确已布好线路,倾向以移情的方式做出反应。”

[迈克尔·刘易斯等人认为,移情出现的时间更晚一些,但真正的差别也许在于,移情究竟是取决于看见哀伤时表现出来的哀伤(早期的发展),还是取决于帮助他人的企图。(晚期的发展)]

其次是认知一发展观

有人使用一种奇怪的、20多年前已使用过的方法进行实验。他们在孩子的鼻子上不为其所知地涂上口红,然后将其放在镜子前面。大多数20个月以前的孩子要么置之不理,要么用手抚摸镜子里出现口红的地方。大多数20个月或更大的孩子则会摸自己鼻子上的口红。这种反应表明了自我意识的出现;孩子已经意识到,镜中的图像就是自己。近来,迈克尔·刘易斯及几个同事利用镜中口红这一方法发现了窘迫产生的最早时间和原因。他们报告说,大多数抚摸涂口红的鼻子的孩子将会产生窘迫的表情(标志是:窘迫的微笑、扭头或不安地抚摸自己的身体),不摸鼻子的孩子却没有。他们的结论是:

考虑自我的能力——以前称作自我察觉或参用性自我——是最后产生的自我特征之一,发生时间约在生命出现后第二年的后半年……(且)也是表达诸如窘迫感之类自我意识情绪的前提。

这样看来,对成熟观和认知一发展观来说,两者都有很好的证据。人们甚至怀疑,真理是否就是两者的混合物。

父母的教养方式一直影响着长期以来的重要研究课题——性格的发展。研究者们通过各种方法研究过这一问题——观察、问卷、实验、相关分析——他们的发现往往受到媒体的关注,更广为读书人所知。暂且抛开已成时尚的父母教养方式不谈,我们在此简单地陈列出几个久经考验的发现成果。然而,千万要记住的是,基因倾向和外在影响对性格的发展均可构成重大影响,列于此处的父母行为与孩子性格之间的联系仅为相关关系,而不是铁定的。

训导:施加权威(威胁与惩罚)和宣称不再爱孩子是外部控制形式;此举也许能收到服从的效果,但只在父母眼皮底下或其采取制裁措施之时。但通过诱导而进行的训导(解释某种行为为何错误,如何违反原则及对他人产生何种感觉等)可以引导孩子吸收父母的价值观,并使之成为他或她的标准的一个部分,从而形成自我控制。

教养风格:专制(独断式)父母的孩子往往不善交际,缺少活力,社交能力平平,常抱有偏见,如果是男孩子,认知技能较差。父母如果比较宽容,孩子就会更有活力,积极向上,但社交和认知能力较差(就认知能力而言,男孩子尤差)。如果父母权威(既管理严格,又不失民主),其孩子往往具有自制力,比较独立,友善,社交和认知能力也不错。

榜样:父母常常是孩子行为和性格特质的榜样。进取型父母总是培养出进取心强的孩子,性格温和的父母则培养出性格温和的孩子。如果父母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孩子就会模仿他们的行为,对他们的教导也置之不理。孩子们尤其可能模仿善于教育且性格坚强的父母,不太可能模仿冷漠且软弱的父母。

亲子互动:父母如果经常与孩子谈话,孩子会养成更好的口头表达及社交能力,如果不经常谈话,孩子则反之。如果父母常跟孩子一道玩,孩子则往往得到其他孩子的喜欢,也善于识别并诠释其他孩子的情绪和情感。父母和孩子相互作用的方式可成为孩子处理其他关系的榜样。

同类推荐
  • 背叛

    背叛

    不忠、虐待、出轨、工作场所的剥削、歧视、不公……这些都属于背叛范畴。背叛的黑手伸向我们每个人,吞噬着我们的身心,背叛发生于我们重要的亲密关系中,发生在我们工作的场所中,甚至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整个大环境中,它如此猖獗,我们却总是能够说服自己对其选择盲视,《背叛》作者,一位是世界级研究背叛和儿童虐待的顶级专家,一位是有着25年实践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向我们阐述了生活中肆意猖獗的背叛行为、人们面对背叛时候的心理活动、对背叛行为本身的态度、选择甘心情愿活在背叛笼罩下的心理原因等等,《背叛》是一本直击心灵的书,读完它。
  • 寓言中的心理学诡计

    寓言中的心理学诡计

    寓言是智慧的载体,它以假托、拟人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本书辑录了古今许多精彩的寓言故事,每一篇寓言都蕴涵了丰富的人生智慧,通过对寓言哲理般的阐释,加以心理学诡计的点拨,使这本书成为智慧的盛宴。它可以帮助你全面地了解自己,清晰地洞悉对手,也可以帮你避开心理误区,掌握心理操控术,游刃有余地面对复杂的竞争,让你在轻松阅读中获得精辟的生存智慧。一个小小的智慧也许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生活中不是缺少智慧,而是缺少发现,用心参悟,你也能成为智者。细细品读你手中的这本书吧,会为你点亮智慧的火把,照亮你仍在摸索的前进之路,它将是你成功路匕的必修课!
  • 学生心理健康枕边书

    学生心理健康枕边书

    精神分析大师荣格说:“一切的财富和成就,都源于杰出的智慧与键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是学生成长的基础,是学生成才的保证,是学生成功的法宝,是学生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因此,希望此书能帮助广大学生排除万难,化解心头疑虑,做自己成长的主人,让暗淡的心理充满阳光,让脆弱的心灵变得坚强,让每一个人都带着健康的心态去奋斗拼搏,携着美好的情感去享受生活,并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
  • 快乐的密码

    快乐的密码

    人们都在追寻着幸福与快乐,为了获得幸福的生活,整天忙忙碌碌,努力去挣更多的钱、去买更大的房子,去买更好的车......然而当真正拥有了这些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仍然不快乐。我们为什么会不快乐?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 你不可不知的20个心理学名词

    你不可不知的20个心理学名词

    抛开艰深的理论系统,一个个生活中的案例告诉你,心理问题不必避讳。如果你不想去看心理医生,也不想对困境束手无策,看看这本书,也许会帮助你摆脱困境。愿这本书让你带着微笑与自己的心灵沟通。愿每个夜晚我们都能拥有安宁的睡眠。愿你我心中,常怀希望。
热门推荐
  • 持斋念佛忏悔礼文

    持斋念佛忏悔礼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你一定要知道的人性

    你一定要知道的人性

    本书分为“人的行为”和“性格科学”两大部分。作者用简明通俗的语言介绍了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运用这些心理学的原理,对人的性格进行了科学的剖析,着重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和社会感,强调了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形成性格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旨在帮助普通人正确理解人性,更好地处理日常关系,减少生活行为中的错误,共同致力于社会和社区生活的和谐发展。本书倾注了作者对人的爱心与关注,其基本观点建立在作者多年从事心理治疗、社会教育所积累的大量实际观测与调查的基础之上,因此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 绣楼里的女人

    绣楼里的女人

    《绣楼里的女人》是描写晋商家族的四代女子穿过跌宕的岁月,于冷暖和爱恨中一次一次重新认识,什么是女人。绣楼的文化标志如一道咒符,生死轮回的女人们或抗争或彻悟,寂寞地生,再寂寞地死,一如人类长河中所有昙花一现的女人们。
  • 浑球太子当霸主

    浑球太子当霸主

    浑球?还是混球?堂堂一国之太子怎么可能是浑球?请你不要用你那永恒不变的有色眼光来看待分秒都在变化的人和物,而且我也会证明自己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少年了。如今的我不是浑球,而是一国之太子,将来还是一国之君主,甚至是……大陆的霸主!
  • 走向坏蛋

    走向坏蛋

    一个人人看过后都热血沸腾的故事,一个普通人的成长历程。
  • 历史年鉴之1924

    历史年鉴之1924

    本系列包含了世界历程、科技、文学、宗教、哲学、历史、国运纪事等各方面的整理记录,作为系列年鉴。
  • 闪烁的青春

    闪烁的青春

    主人公与女主角们之间的一系列奇怪的青春恋爱物语。《闪烁的青春》这部作品是小甲烷的处女作,部分内容是真实的,融合了不少的日本动漫元素进去。只能说不喜勿喷,小甲烷我只是在出去实习前的最后一个暑假写着来玩的<( ̄ˇ ̄)/欢迎大家评论喔,小甲烷会努力改正的
  • 快乐生活有绝招

    快乐生活有绝招

    本书内容丰富详尽,新颖实用,贴近生活,语言通俗易懂,查阅方便,内容包括食品选购、加工烹饪、贮存保鲜、饮食禁忌、衣装选购、洗涤保养等。
  • 逃婚千金逃婚郎

    逃婚千金逃婚郎

    一心想做江湖大侠的吴笙雨因不满父亲的逼婚而连夜逃走。一心想逍遥人间自由翱翔的韩浩明因不满父亲的逼婚落荒而逃。一个是男儿性子女儿身的内阁大学士千金,一个是自由散漫自恋狂傲的将军之子,本是夫妻的两人,却因各自理由而逃婚走。--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武道修罗

    武道修罗

    这是一名少年逐渐走向武道巅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