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61800000024

第24章 戏比天大

来人艺就是想实践人生梦想,为这个艺术殿堂添砖加瓦

人艺的演剧风格是:深入体验生活、精心琢磨角色、大胆标新立异、确立京味儿特色

经典是文化的高峰,经典的力量是永恒的不朽的

破解剧本难题是打造经典的关键

一个剧院的灵魂在于她的风格

人艺要招就招天才演员,宁缺毋滥

时代之问

戏比天大

北京人艺是一个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国家级话剧院,从上世纪50年代成立至今,以其独特的京味地域色彩和坚持不懈追求经典的艺术魅力成为首都文化地标。自建院以来共上演古今中外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剧目近300个。

走进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半个多世纪几代艺术家创造的中国话剧史的辉煌尽收眼底,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讲述着无愧于国家级艺术殿堂的故事。 北京人艺是在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老舍的名剧《龙须沟》是她的奠基之作,后来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以及郭沫若的名剧《虎符》等,在现实主义道路上进行着不断的探索。与此同时,以焦菊隐、欧阳山尊、刁光覃、于是之等为代表的几十位导表演艺术家和舞台美术家蜚声祖国大江南北。

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重视从中外各种戏剧流派,特别是中国戏曲传统中吸取营养,形成了真实、深刻、质朴、含蓄及人物形象鲜明、生活气息浓郁、舞台形象和谐统一、具有民族特色的北京人艺风格,被誉为“中国话剧的典范”。

3年多前,张和平成为北京人艺建院50多年来继曹禺、刘锦云之后的第三任院长。一个艳阳高照的秋日,我们走进坐落在北京王府井大街22号的首都剧场,在张和平的办公室里,他平静地讲述起北京人艺的经典和艺术大家,讲述着这个国家级艺术院团几十年来打造经典的不懈追求……

记者:北京人艺在我国话剧艺术院团中一直享有崇高地位,被人们称为首都文化地标之一。听说您一直是人艺的发烧友,您是如何与北京人艺结缘的?

张和平:1961年,我考进北京艺术学院表演系之后,看的第一个话剧是中国儿艺的《岳云》,那是我的启蒙话剧。北京人艺的话剧看的虽然不多,但印象极为深刻,如《茶馆》、《蔡文姬》、《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

我没想到自己会来人艺工作。领导找我谈话的时候,我很谨慎,别人也提醒我,你已经功成名就了,去人艺这一步是险棋,你去的是一个不太好管的地儿,万一搞砸了,就是前功尽弃、晚节不保。我这么热爱话剧表演,别说当院长了,能当人艺的演员,都是我最高的追求,怎么能对领导说“不”字呢?以我的身份和年龄,来人艺就是想实践一下人生的一个梦想,为这个艺术殿堂添砖加瓦。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北京人艺在艺术风格上,已经形成了强烈的现实主义旗帜和风格,除了有好剧场这些硬件之外,还有一批中青年艺术家和退休的老艺术家们,他们都是人艺的“宝”,有他们的存在,我才敢接人艺院长这个位置。

记者:作为人艺院长,怎样定位自己的身份?平时最大的爱好是什么?

张和平:我一直将自己的身份定位为文化人,平时喜欢搞搞文学创作。在繁忙工作的间隙,我一直坚持文学创作,已经创作歌词150余首,其中包括广为流传的《不见不散》、《天地之间有杆秤》、《糊涂的爱》、《冰糖葫芦》,以及电影《建国大业》中的主题曲《追寻》,还有为政协委员而作的《我们》等。我要是自己不亲自参加创作实践的话,对于那些文艺工作者——对于他们的甘苦就体会得不深不透,通过不断的创作实践,我理解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劳动。

“阅读”在我的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比重,我每天都是在阅读当中进入梦乡的,不看书不可能。对于任何一个人——包括上了年纪的人,都应该不断地进行学习,特别是读书,因为我们所有知识和对社会的认识,在书里面都能够找到答案,也能找到不断补充自己、加强自己的元素。

记者:关注北京人艺,是多少人多少年来“不自主”的习惯: 喜欢文艺的人到了北京,惦记着走进首都剧场,看一场人艺的戏;对话剧有兴趣的人,时不时打听打听北京人艺最近在演些什么;专业人士则是在大会小会上为北京人艺如何发展献计献策,说的都是掏心窝子的话;而每次北京人艺有点动静,不管大事小情,都是众多媒体报道的焦点。作为首都文化地标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自上世纪50年代成立至今都推出过哪些经典剧目?

张和平:北京人艺如此备受关注,离不开她的特殊贡献——上世纪50年代成立至今,北京人艺两度创造中国话剧历史的辉煌:今天人们熟悉的《茶馆》、《雷雨》等中国话剧经典形成于人艺第一个辉煌时期,即1952年人艺建院到上世纪60年代末;而《天下第一楼》、《狗儿爷涅槃》、《北京大爷》等几部代表作则创作于第二个辉煌时期,即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在辉煌时代,无论自家门口还是异地他乡,北京人艺的票都是一售而空,深夜或清晨排队买票的观众常令老院长曹禺感喟不已。

北京人艺的舞台呈现出再度辉煌,除文革前的保留剧目外,像新时期以来的《丹心谱》、《绝对信号》、《推销员之死》、《小井胡同》、《李白》、《鸟人》、《窝头会馆》等,许多戏演出都超过百场,《茶馆》、《雷雨》和《天下第一楼》累计演出450场以上。

北京人艺是郭(沫若)、老(舍)、曹(禺)文学雨露滋养的剧院,经典意识是几代艺术家的不懈追求。从2007年起,北京人艺恢复并创办了“北京人艺精典演出季”,每个演出季连续上演最少3部经典剧目。2010年人艺重点围绕曹禺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陆续推出“最忠实原著”版的《日出》、《雷雨》、《北京人》和《原野》,2011年将恢复郭沫若的《蔡文姬》。除了这些文学大师的作品外,《天下第一楼》、《鸟人》等,也将继续同观众见面。

记者:说到中国话剧,没有人能绕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您曾经说过,“一个剧院的灵魂在于她的风格”,您认为北京人艺的演剧风格是什么?

张和平:北京人艺从上世纪50年代成立至今,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形成了其鲜明、独特的演剧风格。

一、 深入体验生活。《龙须沟》的创作与演出,成为轰动中国话剧界的一件大事。老舍先生被北京市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当年在大导演焦菊隐的带队下,剧组来到北京南城的龙须沟体验生活。《龙须沟》的创作和演出,使北京人艺开始自觉走上一条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并成为北京人艺演剧风格的开端。

二、 精心琢磨角色。至今,在许多老演员的记忆中,当年《雷雨》的排练工作漫长而艰辛,其中仅体验生活、做分析人物的案头工作就占去了4个多月,这在北京人艺的排戏历史上是最长的。《雷雨》的演出,由此奠定了北京人艺的风格,表明这个剧院的导、表演艺术走向了成熟。

三、 大胆标新立异。上个世纪80年代初,北京人艺《绝对信号》的演出,在话剧界引起了极大轰动。观众对这部戏的兴奋点来自于对林兆华导演艺术的惊叹。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剧作家锦云创作的《狗儿爷涅槃》,从写作风格到导演的艺术处理,乃至剧中的狗儿爷形象都是崭新的。

四、 确立京味儿特色。“京味儿”话剧成为北京人艺一大特点。从《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到《小井胡同》、《鸟人》、《旮旯胡同》等,都充分展现了北京人艺话剧独特的京味地域色彩。《鸟人》等剧目的演出,还出现了北京观众排长队买票的“奇观”。

记者:在审美多元化与市场经济冲击下,北京人艺从未淡出视野,她所积累的经验和面临的挑战对中国戏剧发展有标本意义。在北京人艺排练场的墙上挂着“戏比天大”四个大字,请问您是如何理解的?

张和平:“戏比天大”是在强调对戏、对艺术的敬畏之心,这也是人艺的戏能够得到观众认可的重要原因。

在“郭老曹”文学雨露浇灌下,北京人艺薪火相传,一代又一代表演艺术家茁壮成长。一些观众对林兆华、任鸣、濮存昕、梁冠华、杨立新、徐帆、冯远征、何冰等艺术家的评价是,倘若没有对“戏比天大”的身体力行,再经典的文学剧本也无法被成功地“立”在舞台上。

正是因为在“戏比天大”精神的感召下,北京人艺在半个世纪的历程中,演出活动遍及祖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茶馆》、《天下第一楼》、《狗儿爷涅槃》等剧目应邀赴德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20多个城市访问演出。将话剧这个“舶来品”“返销”国外,这是中国几代话剧人的梦想。

记者:您在奥运会、国庆60周年庆典以及电影《张思德》等中都显示了巨大的艺术才干,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怎样表现?

张和平:坦率说,我配合了一辈子。从1960年代做学生开始,那时候出现了焦裕禄,我就排过焦裕禄的戏,是以大跃进的速度进行和完成的。大学毕业后,我在山西的一个部队农场工作,我们组成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配合政治形势演出。我后来的写作能力就是那时候锻炼出来的,每到一个地方就要抓先进事迹,马上编,当场演。一直到后来我所从事的工作,都是配合型、歌颂型、宣传型的工作。

人艺不是一个宣传队,虽要配合政治形势,也但是国家级的最高艺术殿堂,所承担的最重要的任务是去创造艺术精品,除了我们所承担的教化功能和社会责任外,最重要的是在艺术上要超越自我。要站在历史的文化的高度去审视我们的工作。

记者:随着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北京人艺在“继承传统续写经典”道路上遇到了哪些问题?

张和平:可以说北京人艺在“继承传统续写经典”的道路上既有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首先,如何使经典成为北京人艺永恒的追求。经典是文化的高峰,经典的力量是永恒的不朽的。我在上任之初走访了几十位艺术家,大家的期待就是永远不能丢掉人艺追求经典的传统。即使在娱乐化泛滥的当今,事实证明经典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很多年轻人基本没看过《雷雨》、《茶馆》等剧,这对他们来说是“新”的,在他们看了这些经典剧目后,发现剧中所体现的内涵年轻人也是需要的。经典的力量是可以穿透岁月的。

其次,“一剧之本”是制约经典的主要原因,破解剧本难题是打造经典的关键。北京人艺的经典剧目是郭、老、曹等文学大师传承下来的,正是由于这些大师们的作品,才使北京人艺成为首都文化地标。历史上北京人艺创作室人才济济,鼎盛时期有多名著名编剧,有“小作协”之称,如今一部分人退休了,一部分人流失了,年轻的断档,一个专职编剧也没有。剧院没有专职编剧促使我们不断吸引剧院外的写作力量,我们把目光瞄准一流的作家。2010年年初,北京人艺宣布刘恒、邹静之、何冀平、孟冰、万方、过士行等10位作家成为人艺首批荣誉编剧。

第三是面对文化市场如何传承人艺精神培养舞台大家的问题。中央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举措给包括话剧在内的高雅艺术的普及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所有艺术院团一样,在文化市场日益繁荣的情况下,面临着优秀演员的培养和院外影视演出管理问题。作为话剧,今天已经很难培养出“腕儿”,话剧的舞台受众有限,戏剧舞台培养出好的演员,却被影视界抢走了。目前,北京人艺探索出一套演员在剧院外演出的管理办法,依靠制度对演员进行有效管理。

记者:你对人艺后备力量有什么计划?

张和平:其实人艺前几届“团代班”还是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因为人艺有非常强烈的艺术个性,所以可能一些艺术院校反而融不进去。像2010年初,就有100多名应届毕业生报考北京人艺,但经过三轮淘汰之后,班子还是开会决定,一个都不要。因为人艺要招就招天才演员,宁缺毋滥。

如今我们有20多出抄家伙就能演的经典剧目,还有一些剧目等待复排推出。所以我说,人艺的庙还在。这个庙就是剧场;人艺的神也在,神是老艺术家们;人艺的魂也在,这个魂是以剧目体现,以风格体现的,它们就是人艺的希望。所以我觉得,新戏的质量一定要把握住,没有好剧本宁可不上,犯不上浪费纳税人的钱。

记者:目前在人艺您最想做的是什么?

张和平:我今年已经64岁了,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配合上级组织部门物色一个比我更适合的新院长,这可能比我来人艺做一两出戏的贡献要大得多。这方面我也有过教训,我以前离开了一个单位之后,那个单位就不行了。这一方面说明你能干、后来的人不如你;另一方面来看,你太强势了,没有让其他人有机会。任何一个单位,都应该是在变化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把制度建设好,把人找对,这个从战略上来说应该是我的责任。

张和平小传

张和平,1946年出生于北京。上世纪60年代张和平先后进入北京艺术学院、北京戏剧专科学校主修话剧表演专业,这一阶段的学习使他开始热爱文艺表演,但是命运并没有让他成为一个表演艺术家,而是成为了一个管理艺术家的官员。他先后担任过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总编,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总经理,北京市文化局局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务。参加工作40多年来,张和平一手推出了多部经典作品。《糊涂的爱》、《清官谣》、《冰糖葫芦》等歌曲他是词作者,《过把瘾》、《爱你没商量》、《宰相刘罗锅》等多部电视剧他是幕后推手,从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他首创了内地电影关于档期的市场化概念。1997年起连续推出《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等影片,第一个向内地电影市场提出了“贺岁片”的概念。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工作部部长,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担任献礼影片《建国大业》总策划,同年还推出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献礼60周年大戏《窝头会馆》,创下了36场过千万的票房纪录。

同类推荐
  • 世界最具品味性的小品随笔(5)

    世界最具品味性的小品随笔(5)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红楼钟声燕园柳

    红楼钟声燕园柳

    本书是谢冕先生关于北大的一本散文集。谢冕先生用诗意的语言来描述他工作和生活了将近50年的北大。那湖,那塔,那园,那月,只要是北大的一草一木都让他笔尖充满情感。北大在他的叙述中充满迷人而纯粹的美……
  • 见闻杂记

    见闻杂记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 床尾的兰花

    床尾的兰花

    诗无定法,是写诗写到一定时候,忽然的了脱。了脱形式,如山巅的树,不在乎山风的方向,了脱内容,如大海的潮汐,不在乎岸边浊水。我崇尚自然、自由、自主的快乐写作,用诗的锹镐一天天一点点地挖掘内心的诗意。感而后思,动而后发,以真作我,以情动人。
  • 看绿

    看绿

    这是一篇用现实主义手法写成的散文,作者对生活和现实的真实感受,对现实的忠实描述,表达了作者纯朴的心意和愿望。
热门推荐
  • 世世倾心:绝色神女太妖孽

    世世倾心:绝色神女太妖孽

    她,倾城倾国的神女;他,风华无双的神王。他陪她一起揭开身世之谜,一起闯天下,她是他的逆鳞,谁敢触碰?【超级宠文!】
  • 永恒星辰

    永恒星辰

    一剑异世惊神魔,永恒天道我为狂!刚出世就被仇敌杀双亲,一路生死逃亡。少年凌星辰斗气破苍穹,誓要血洗灭门仇!习得绝世剑法,传承上古神剑,斗气学院一战惊为天人!长剑出鞘,血影闪现,长剑所指,横尸遍野!然而面对纷争动乱的斗气大陆,他能否报的家仇,登上斗气巅峰?
  • 神动八荒

    神动八荒

    偶然得到的一根神秘的黝黑骨刺,竟然使得其封印其记忆的封印松动?秦端,开始踏上了一条他本永远也不会再度踏上的路途。我,究竟是谁?我,来自何方?我的命运为何会被如此安排?我不服,我不服!寻道?还是踏征?我的道既与常人不同,那么就让我走出一条只属于自己的天,踏出只属于自己的途!七星踏珠,使得日月失辉,披辰戴月,单手遮天蔽日,血染金身,屠戮天下至邪,手掌乾坤,勘破生灵轮回!窥天变,轮生死,狩猎天之征途,撼动八荒世界!
  • 谁为谁憔悴

    谁为谁憔悴

    山区青年石大川通过考大学从农村进入了都市,毕业后为生计他以“晓雄”的名字“服务” 于都市的富婆们。开公司的种文欣感情上屡受挫折,她在晓雄这里得到了慰藉,于是用金钱买断了晓雄的自由。钟文欣的女儿钟蕾天真纯洁,在网上结识了“黑马王子”并身不由已地爱上了他。石大川就是“黑马王子”,他在网上是纯洁而昂扬的。作者对人格的多面性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 千金很嚣张:恶魔小姐来袭

    千金很嚣张:恶魔小姐来袭

    夏依纯可谓是恶魔了。毒蛇不说,整人的方式也是千奇百怪。好好的富豪之女竟然如此毫无教养。不不不,大家不要觉得富豪之女必须乖巧懂事听话,富豪之女也可以像她一样放荡不羁。夏依纯小朋友曾经说过:“人活着不好好逍遥难不成等死了之后乱飘不成?”。当人人都认为夏依纯无爱的时候,突然!天空一道雷。居然有一大帅哥脑残般的表白了!小依纯的选择是什么呢?想必你们肯定是以为男主女主从此幸福的生活了吧。。NO!NO!NO!本若笔下的小依纯是不可能那么乖滴!
  • 特种仙医

    特种仙医

    一次意外,让叶秋借尸还魂了。世界还是那么一个世界,人还是那么一个人,但生活的味道却是变了不少。生前军医,生后大夫,也算是人尽其才。重生同一个世界的他,立下志愿,泡进天下美妞,装逼全世界,打脸全地球。与此同时,查探前世死因的他,陷入一个又一个的阴谋中去。阴谋诡计在强大的实力面前,一切的一切都是扯淡的。且看我们的医武高手叶秋,如何带领诸人装逼,如何泡妞,如何吊打自以为是的豪门阔少的。
  • 阔少的契约萌妻

    阔少的契约萌妻

    她是平凡普通的婚礼策划师,每天过着上班下班公司家里两点一线的平凡生活。他是京城没人敢惹的“二世子”,貌似无害的温润外表下实则是一只极其狠绝霸道且精于算计的腹黑狼。一场乌龙婚礼将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二人的人生纠结在一起。那场婚礼纯属意外,与他结婚更是意外中的意外,于是她用一纸契约来保全自己。却不知,自从有了那个宣告他合法身份的红本本,他就从未想过要放手。她挑眉佯怒:“要不是意外,我怎么会跟你一起!”
  • 重生修二代

    重生修二代

    没有斗气、没有魔法、没有灵力,却有神奇的魂魄之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三魂七魄,但不是每个人的三魂七魄都能够觉醒出自己的属性,而若是能够拥有觉醒出属性的三魂七魄,那么这个人就会成为一名这个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一类人——魂魄师。重生之后,成为了……寒门子弟?不是。废材逆袭?也不是。多情种马?呃……这个你们说了算。职业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英魄师、精魄师、枢魄师、力魄师、气魄师、慧魄师、天魄师、命魂师、地魂师、天魂师。
  • 破床

    破床

    刘立大学毕业后进了肯德基,好歹也算是外企,没成想没多久就被炒鱿鱼了。工作丢了,找啊,满世界都是招销售人员的,或者是招跑保险的。自己的专业不好,国民经济管理,实在是想对口很难,那就干销售吧,底薪各种低,还经常被炒。本来有个女朋友,贼漂亮,也跑了。实在没钱了,把屋里的东西拿到楼口的旧货市场去卖,还能勉强度日,最后屋里就剩一张破床了。刘立怎么都不舍得卖了,这是为啥?
  • 古游记之蛮荒大陆

    古游记之蛮荒大陆

    一个普通亘古山村,一个普通的农桑子弟,因家境贫困替人渡恶修行,不料福缘眷顾,一步步成长起来,爱过,恨过,失败过,成功过......书中惊现盘山巨兽,书中遇异族妖女,书中灭家族豪强,书中寻宝藏奇缘,泪有之,笑有之,酒亦有之,历历梦幻般复古游记,尽在蛮荒奇人奇事。作者本人湖北省吕某正值而立之年,为凡俗琐事所缠,其实难有闲暇,该作品《古游记》系列计划写两到三部,蛮荒大陆为起始篇,本人写作不为名利,只为自己的一个梦而已,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