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22400000031

第31章 “一刹那中”显现之静安一生(2)

人的一切行为均不能为自己所选择,而只能被意识或无意识中的原因所决定,这是王国维人生观中潜在的决定论。这种决定论实际上也反映出他对人的自为能力的悲观情愫,它既来自于其所受文化的影响,又缘于其内心形成的自卑感。尽管每一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且此种自卑之感往往是内心想要寻求改进的,然而失恃(失母)的自卑情结却是很难找到改进之办法,甚至说是无法被改进的,这也造成了王国维一生挥之不去的忧郁性情。观看他的古今体诗,更多的都是自我沉郁之情的流露,如“飘风自北来,吹我中庭树。鸟乌覆其巢,向晦归何处”(《杂诗》);“中道失所养,幽怨当何如”(《杂诗》);“南国秋深可奈何,手持红豆几摩挲。累累本是无情物,谁把闲愁付与他”(《红豆词》);“门外青骢郭外舟,人生无奈是离愁。不辞苦向东风祝,到处人间作石尤”(《红豆词》)。

据笔者统计,王国维一生疾病不断,最后十年里,不仅他个人疾病缠身,其家人也是病患不断。这里的“病患”除了一些日常病症外,还有家人殇逝的情况。其实,早在1898年7月间,王国维青年时期,足疾即开始困扰他的生活:贱恙仍不见松,寸步不能行走,医者或云风湿,或云虚弱,几于无所适从。拟俟天稍雨,河水可通,或至省城大英医院医治,大约不能骤愈,甚恨。……卧病久不阅报,近事一无所闻,甚闷。(1898年7月25日)

弟患足疾甚剧,至寸步不能行动。(1898年7月下旬)

此间新延一医诊治,据云系鹤膝风,因三阴之气不足,风邪乘之,乃虚劳之报。原据云连针灸七次(五日一针),当可能行,现两腿渐瘦,所云鹤膝风似为不谬,颇为焦虑。(1898年7月31日、8月1日)

贱恙近延一医针灸,据云系鹤膝风,知念附闻。(1898年8月2日)

此四信均系王国维足疾一事。王国维之足疾并非现今之“脚气病”,而是程度严重得多,如诊断无误当为鹤膝风。鹤膝风是由禀赋体虚,调摄失宜,而致使足三阴亏损,风邪外袭,阴寒凝滞引起。王国维自幼体格瘦弱,素质不佳,再加上江南一带本就多水多雨,夏间更是有黄梅天气,闷热潮湿,患上此病也就不奇怪了。此时王国维仅22岁,患此慢性病可以说十分煎熬,且此种病虽然发于膝关节局部,但若病变往往会影响全身,中晚期如诊治不当则更为严重。王乃誉得知独子患此病,也愁苦万分:“静(儿)沪回,人极狼狈,腿病,竟不得起立。”王国维自己也颇为担忧,8月11日致函许同蔺道:“弟现在苦不能用心,又归后终日偃卧,久不握笔,心神难以收束。”且8月中下旬致函许同蔺时又说:“贱恙稍愈,近又患感冒,今已稍痊,知念付闻。”在患病之后三个多月间,王国维几乎都是卧病在床,针灸数次后才得以在室中“扶持而行”,实在是“颇焦闷也”!更让王国维意想不到的是,此足疾一直困扰他一生,在他中年甚至晚年也有复发。如1920年在致函狩野直喜信中他还提到足疾:“去岁弟患脚气,转地至津,一月而愈。”这里所说的“去岁”实际上是指1919年9月间复发的足疾:维足疾虽不进,亦不见退,服药四五日尚未见效,尚拟觅他医决定何病,如系脚气,或须作津沽一行,藉图良晤。

……

维亦病足,今年何足疾之多也!维之足疾甚与戊戌年相似,是年初至上海,盖是一种地方病,盖已二十余年乃重发耶?深思一至津,然未能定之,总须俟医生诊断决之耳。

“今年何足疾之多也”,王国维如此感慨是有根据的,此次足疾与戊戌年(即1898年)相似,自然会猜想是否为二十年前的旧病复发。果然,此次足疾之苦竟持续将近四个月,其症状之重甚至超过二十年前。

回过头去看1898年王国维足疾期间的诗稿便可以发现,这时期的大多诗稿基调十分沉郁,《杂诗》三首便是此时所做:西山扬颓光,须臾复霾雾。翛翛长夜间,漫漫不知曙。

(《杂诗》一,节选)

神光互离合,咫尺不得攀。惜哉此瑰宝,久弃巾箱间。

(《杂诗》二,节选)

柯干未云坚,不如栎与樗。中道失所养,幽怨当何如?

(《杂诗》三,节选)

“西山”总用来意指理想之仙境,而理想之地却也是阴霾绵绵,连昔日辉煌的阳光也疲软无力。“翛翛长夜”无穷无止,究竟何时才能重见“曙光”?有道是“中道失所养”,王国维在苦痛之中又燃起了对生母的思念,此等无助谁能理解,此等“幽怨”又如何是好呢?然而,足疾只是导致王国维“性复忧郁”的一个方面,在最后的十年里,他个人与其家人之疾病状况更是令人惋惜。

据笔者统计,自1916年8月至1917年末,详细谈及王国维及其家人疾病的书信多达19封,几乎每月必有一次疾病,且持续时间很久甚至长达数月才得以痊愈,如王氏的伤风感冒、肠胃不佳,妻子的牙痛、神经痛,孩子的发热、疥疮等等。1917年3月间,即王国维接待日本友人之时,他正罹患肠胃疾病,且症状不轻:维近十日内肠胃亦不佳(按:此间罗振玉也正逢胃疾,亦是严重不堪),近日饭减三分之一,而大便犹稀薄,日三四次,维以为运动太少之故,而家人中亦有数人同患此者,不可解也。(1917年3月10日)王国维:《致罗振玉》,吴泽主编,刘寅生、袁英光编:《王国维全集?书信》,中华书局,1984年,第182页。

维十数日肠胃觉不适,初疑为伏案太多不运动之故。近数日大便乃多,且觉有异,昨晚乃发现红色物(今日亦同),与前年所患无异,他种症候亦一一相同。因思沪上日本医生不可恃,而宝隆医院等虽佳,万一治法有异,决不能听人调度。乃以前年患病历史并治法药名作一详函告西医林洞省(乃培老与少泉所常用者,其人能从人言),询以有无此种药,如有即请于下午来诊。渠谓此药须购之,现尚未来,既有此药则即日可愈。(1917年3月12日)

维针后大便三次,唯一次有红色物,今晨尚未下,殆可不见红色矣。(1917年3月13日)维肠病注射三次后,已不见红色。后复注射一次,现一切已复常,惟饮食尚须加甚耳。(1917年3月23日)

肠胃不好则牵制全身,苦痛亦是连通至心脑。王国维在函告罗振玉时曾劝道:“公疾渐快,然亦不宜急于望其全愈,总以使心与病相忘为宜耳。”王国维认为想要使疾病排出,最关键的在于令自我忘却疾病之苦痛。但这一点他自己也很难做到。王国维比较相信西医,在当时应该算是比较开明的,但看西医所需费用在那个时代极为昂贵,无形中增加了他的经济压力,而经济压力又反过来导致其精神压力增大。

诚然,肠胃病确实属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小到人们往往不屑一顾,但小事却常常能引发大事。的确,“日常”是每个人的事,它不带有任何的褒贬色彩,当每个人将日常作为生存之基础时,会发现周围的所有事物都很平凡,又都潜藏哲理。但人们同样会发现,往往那些最不经意的日常现象,才是导致我们人生发生重大改变的原因。以往的哲学研究忽视或轻视日常的价值,以为那些形而下的层面没有被研究的价值。但现在,我们需要以另一种视角来观察这个社会的运行,必须将“日常生活”纳入哲学范畴之中。亨利?列斐伏尔是倡导日常生活哲学化的学者之一,他试图使“日常”这个生活化的术语被哲学家所认同,使它成为哲学思考的对象。格奥尔格?西美尔在1896年的一篇论文中也谈到了日常的美学。这是一个激进的纲领,他这样说:“即使是最低等的、内在地丑陋的现象也可以消融于色彩和形式、情感与经验的语境中,这些语境为它提供意义。”[英]本?海默尔著,周宪、许钧主编:《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68页。无可否认的是,日常生活不再如过去那样被学界忽视,而且它的价值和影响正逐渐得到彰显。而疾病,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作为正常人身体出现的不正常状况,其对人们身心的影响,尤其值得被关注。

以下笔者大致列举王国维及其家人最后十年间(1916—1927年)的疾病状况,资料来源为《王国维全集?书信》及《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日期则为书信中日期:1916年(丙辰)——

7月4日,季英太夫人病危;

7月30日,维(王国维)患伤风,“人不甚适”;9月30日,维患伤风,“自初一起伤风咳嗽,三日未出”;10月28日,维患疥疮,“虽癣疥之疾无妨,然甚讨厌,以普通药肆中所谓一扫光者敷之,亦不能除根,殊可厌也”;11月6日,维牙肿不能饭,“疥疮已找西医,云十日内可除根”;12月15日,内人患病,亦发热,似虐,“体颇羸劣,饮食亦不佳”;1917年(丁巳)——

1月13日,维患伤风,前晚发热一次;

2月16日,维“伤风已愈,而尚有痰”;

3月10日,维近十日内肠胃不佳,“近日饭减三分之一”;8月23日,维牙痛;10月4日,内人产子,母子均健,但受风;12月25日,两小儿与一使女发热,内人则牙痛;12月28日,舍间五人生病,腹泻等;12月31日,家中病人尚未退热;

1918年(戊午)——

1月1日,小儿退热,内人胃疾已愈;

1月7日,内人牙痛未断根,已持续个把月;1月11日,内人头部充血;2月8日,内人自中旬末发寒热二次;

5月27日,维患伤风,胸膈疼痛;

6月5日,维病未愈,仍有咳嗽及骨痛;

6月21日,维的第五个小儿患感冒;

1919年(己未)——

3月10日,维处一外甥一次儿一女均患流行性感冒,后日“增小女儿二人,女仆一人”,维“咳嗽恶寒似有欲作之势,然已不作”;8月17日,维戚潘君月初病十余日不退寒热,第四儿亦发热数十天,“不能饮食”,与温病相似;9月10日,四小儿伤寒又复甚重,维“心绪甚劣”;9月16日,四小儿伤寒复发,“又热一星期余”,至十八九方退;9月30日,维患足疾,“与戊戌年相似”;1920年(庚申)——

8月7日,王潜明之妻“热日减,未能净尽”,脚下生一疮,溃决出脓;8月,维去岁所患之脚气病,“转地至津,一月而愈”;1921年(辛酉)——

2月6日,维眼疾,“病目已十余日,尚未全愈”;1923年(癸亥)——

5月23日,维患伤风,有发热;

6月7日,维患感冒;

7月17日,维上体小有不适,系肝家不和;8月上旬,维患阿弥巴赤痢,由西医注射两次而愈;1924年(甲子)——

1月27日,小孙女殇去;

3月11日,维患感冒七八日;

7月31日,维患感冒数日;

1925年(乙丑)——

1月31日,维连日感冒,近已愈,但不敢出门;3月7日,小孙女忽有惊风征兆,有热度,饮乳呕吐;3月22日,小孙女热度高至三十九度以上;1926年(丙寅)——

10月26日,王国维长子潜明卒于上海;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没有将王国维好友之健康状况列出,尤其是至交罗振玉、沈曾植等人,尽管从书信往来中可知他们身体状况并不如意,尽管有些友人之死对其震动很大,如罗振玉之子的去世等,但是对王国维个人身心影响最大当然还是自身及其亲人的病。自然,这些数据只是我们了解他和家人身体状况的一个途径,因为书信不能涵盖全部生活信息,加上部分书信遗失更会造成统计的不完全。但仅就这部分书信记录来看,也能窥见王国维一生的健康状况,以及这对他的学术研究造成的影响。

早在1920年王国维足疾复发时,他就频频感叹人生之愁苦无奈:一别四五年,师友皆入老境,而维亦至中年,死生聚散之感往往有之。

人至中年,生理功能逐渐衰退,伴随而来的是心理上的压抑与惶恐,总觉得一切都渐渐远离自己,开始有杞人忧天之念,而这其实就是对死亡的恐惧。王国维的至交罗振玉(1866—1940)、乙老沈曾植(1850—1922)等都比王国维年长得多,他的人际圈也都是以长辈为多,师友一个个生老病死,生性忧郁的王国维有如此感慨也是理所当然,因为“死生聚散”实属无奈。

王国维治病通常采用西医方法,大概与他留学日本被西化不无关系。1916年7月间,刘季英太夫人患病且病情严重(季英是刘鹗四子,与罗振玉王国维故交),但她坚决不肯采用西医而执意中医,王国维如此记录道:惟病者不信西医,必服中医之药,而中药乃用珠粉,羚羊等味,久服恐非宜也。(1916年7月11日)

季缨堂上之病仍如故,恐亦中药石之害,否则无此理也。(1916年7月17日)

季英太夫人病势依旧无进退。病者不信西医,坚不肯服西药,前已延过乙老家常用之西医林洞省,乃既到而不肯使之诊视,此种坚僻,季英亦无可如何。又中药每剂须四五元,用珠粉、洋参、羚羊角,故病费每日需十元左右。(1916年7月18日)

季英太夫人之病前晚往候,已稍轻减,看来势虽凶险尚无妨(前病者因苦痛思自尽,幸被觉防之),好在现在不杂投医药,唯服木村之药,即有不测,现已略有布置,请放心为荷。(1916年8月7日)以上皆引自《王国维全集?书信》,中华书局,1984年。

同类推荐
  • 最有趣的民俗知识

    最有趣的民俗知识

    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中与百姓生活关系最密切,也最为大众喜闻乐见 的部分。作为历史延传下来的风俗习惯、民族礼仪等等,它无处不在,无 所不在,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呼志强、刘瑞才编著的《最有趣的民俗知识》是一本浓缩中国民俗文 化知识精粹的趣味问答读本,《最有趣的民俗知识》以全面丰富的知识和 史料,讲述各类事物的由来典故,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将近千个基 础的中国民俗文化常识辑录在一起,让读者用最少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知 识。全书涵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婚丧寿诞、姓名称谓、崇拜信仰、民 谚俗语等400多则趣味民俗文化常识。既是一本知识储备辞典,又是生活之 余的休闲读物。
  • 回族民间文学导论

    回族民间文学导论

    《回族民间文学导论》,内容不仅涉及到回族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说唱艺术等,而且还对回族民间文学形成与发展史以及理论架构作了比较细致入微的分析与探讨,许多材料与观点较之以往的研究都有较大的充实与突破。
  • 文艺复兴与中西文化交流

    文艺复兴与中西文化交流

    意大利是欧洲国家中纺织业率先发展且占有优势的国家,中世纪意大利曾以其毛织业的率先发展而致富,并享誉全欧,在欧洲毛织业的激烈竞争中,由于其原料和产品过于依赖海外市场的经济外向型特征,使得最初由毛织业构建起来的经济链条因缺乏国内供、产、销的联系而十分脆弱。
  • 李劼人说成都

    李劼人说成都

    懒散近乎“随时随地找舒服”。以坐茶馆为喻罢,成才人坐茶馆,虽与重庆人的理由一样,然而他喜爱的则是矮矮的桌子,矮矮的竹椅——虽不一定是竹椅,总多关是竹椅变化出来,矮而有靠背,可以半躺半坐的坐具—— 地面不必十分干净,而桌面总可以邋遢点而不嫌打脏衣服,如此一下坐下来,身心泰然,所差者,只是长长一声感叹。本书从李劼人小说中分门别类,节录出有关成都文明发展的大量文字,如清末的叽咕车(鸡公车)到抗战时的木炭汽车,足以见出成都交通的一个侧面。所有这些变迁的实录,后人完全可以视为一代信史。 其中收入本书的《成都是一个古城》和《旧帐》,都是一九四九年后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 提督军门窦瑸传(已出版)

    提督军门窦瑸传(已出版)

    《提督军门窦瑸传》共二十七回,从窦瑸少年时击鼓鸣冤、伸张正义、中举科考、弃文习武,到青年时乾隆侍卫、铅都剿匪;从中年时封金存库、智擒妖道、海湾奋战、拼杀疆场,到晚年时灯下课子、修复书院一生中曲折的历史。他遭艰险而不退,受荣奖而不骄,遇辱耻而不惊,九死一生,为国效力,历经皇家三代而高官厚禄,不居功自傲,不贪图钱财,可谓一代福将,读了使人拍案叫绝。
热门推荐
  • 楼兰帝姬:倾国倾城杀手妃

    楼兰帝姬:倾国倾城杀手妃

    一朝梦醒,世间沧桑。这里,是哪里,古代?曼萝看了看四周。昏厥之后,空间秘术。你若帮我报仇,我便将这些,都给你。落怡天缓缓说道。复仇之路,一帆风顺。传太后懿旨,平安侯妾氏衾氏,谋害长公主,罪大恶极,满门抄斩!传旨的公公打破了衾沫心中所有的希望。复仇完毕,本想着逍遥自在。怡天,你年龄也不小了,哀家帮你选几个男妾先伺候着你吧。太后笑道。楼兰族,怎会有固伦公主可以三夫四侍的规矩。男妾风云,桃花盛开。我喜欢你。男子一字一句的说道,他们,也肯定也是喜欢你的。落怡天回过头,看了看站在她身后的众多美男。想看杀手帝姬如何祸乱天下,想看美女公主如何坐拥江山美男,请看【楼兰帝姬:倾国倾城杀手妃】正文。
  • 我带着想念,在雨中等你

    我带着想念,在雨中等你

    她原本有个幸福的家庭,在颜式蒸蒸日上的时候,突逢巨变。父亲中风,集团破产,颜诗筱从一个千金大小姐变成一无所有的乞丐。被陷害,被欺骗,她在国外躲了三年回国,却又被人冠上了小三,勾引有妇之夫的狐狸精。“颜诗筱,你跟我分手,原来就是为了当别人的情妇?”再次遇见,沈洛那冰冷的眼神和刀子一般的话让她的心仿佛在滴血。“沈洛,我就算是死,我也不会求你。”受尽苦楚,她仍然不愿意向沈洛低头。出国回来,她就是为了让当初陷害她父亲的人不得好死,她所受的苦,要一点点讨回来,要让他们身败名裂。“筱筱,其实除了报仇,你还能做点其他事。”沈洛吻着她的唇,放肆的笑。“做点什么事?”
  • 万族卫

    万族卫

    光洞已破。隐世万族重出世界。黑暗与光明的战斗。毁灭与重生的战争。人界,会坠入何界之手?
  • 钓鬼侠

    钓鬼侠

    这部作品是关于人如何与鬼相处的,将带您进入一个崭新的人生体验世界!
  • 佣兵女邪王

    佣兵女邪王

    天降的重生,一身白衣却有双重性格的少女遇上了深不可测的少年。她是天降者,他是守护兽;因为朱雀的原因,她们远隔一个天,而她也不再记得他。摇身一变,她是死神的女儿,魔殿的公主,没有以前的记忆,被姐妹陷害,埋葬一身仇恨的浴血凤凰。他是天界的守护神,深深爱着那个自认为离开他的人。在命运和爱情之间的那个分界线,注定他们必定有那么一战。战场上他一身金衣,风吹散他的头发,勾起一阵唏嘘,眼中还带着秒杀众人的爱恋;她黑发披身,紫色的衣衫衬出半分不拘,半分慵懒,而眼中那浓浓的没有爱恋,只有战!战前的封印被揭,到底是战还是不战?黑色的夜,浓浓的杀戮之气从内而外的显现出来。魔女与神王之战,谁赢谁输。
  • 家常美味主食

    家常美味主食

    最常吃、最经典的家常美食,最全面、最深入的菜品解析,营养知识,烹饪技法,厨事窍门,集权威专家与身边百姓共同的智慧,对各类食品进行分类阐述,详细介绍各种烹饪方法,简单实用,通俗易懂。主食的做法更是深入浅出,让读者即学即会。倾力打造出让你一学就会的家常菜谱!
  • 真爱在流年

    真爱在流年

    多年前,于群秀丽窈窕,夏江南俊逸倜傥。他们相遇在飘散着书香的大学校园里,相知在苇絮飞扬的汴河之畔,又无言地告别在无限惆怅的毕业季节。多年后,他们偶然邂逅。尽管分别多年,却像从未分离一般,他们都在相互眼眸深处捕捉到了稍纵即逝的那一抹欣喜。情不自禁地,她和他相互吸引,相互试探,在情感放纵和道德坚守之间痛苦地游走。机缘巧合,他被命运之神送到了她居住的小城里。现实和梦境,激情和责任不断摩擦,不停碰撞,他和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纠结境地……似水流年里,她仍旧不懈地追寻着真爱……
  • 念你的时间比爱长

    念你的时间比爱长

    乔小池是一家咖啡屋的店员,美丽,忧郁。暖男陆信阳不知不觉被她吸引,并想要保护她照顾她,这些关怀却揭开了乔小池深埋心中的一段青春往事。乔小池自小在孤儿院长大,初中、高中时与苏城是同班同学,同样的内心孤独,令他们彼此走近。然而,苏城的母亲和未婚妻宁薇时常从中作梗,两人坚守的感情,终于在某个突然的日子里崩塌。苏城的一句话,“你只是一厢情愿”,将乔小池打入地狱。无法接受的乔小池选择逃离那座城市,来到了异地独自疗伤,直到遇到陆信阳,才慢慢打开心扉。
  • 我来自未来.A

    我来自未来.A

    她来自未来的杀手,不过是一位还未杀过人的杀手。她有宅男女神般的脸蛋,这就是她当杀手的优势之一。来到这个年代只为完成一个艰巨的任务。
  • 九鬼封杀

    九鬼封杀

    九鬼封杀术,龙虎山历代天师不传之禁术!龙虎山第四十六代天师张寻逸以天下苍生为己任,除魔卫道!唐朝末年,群魔乱舞,妖魔横行,惑乱人间!尸王莫倚冲破封魔塔,重现人间!张寻逸,第四十六代天师又该怎样面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