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18400000003

第3章 白玉兰与大苹果:上海、纽约都市文化之比较(3)

托尼·贝内特在《置政策于文化研究之中》一文中对于该问题作了比较具体的研究,他指出:既然认为这个领域的研究将来如何发展目前仍无定论,我想就此提出四项主张,这是理论和实践上令人满意地参与文化与权力关系研究所必需的条件。这四项主张是:第一,在将文化视为政府的一个独特领域的同时,需要将政策考虑包括在文化的定义中;第二,需要在文化这个总的领域之内根据其特有的管理目标、对象和技术区分不同的文化区域;第三,需要识别明确界定的不同文化区域所特有的政治关系,适当地在它们内部发展研究它们的特定方式;第四,进行智力工作需要采取一种方式,即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策划影响或维护相关文化区域内部可识别的能动者的行为。

托尼·贝内特强调了应该将文化置于政府的政策、管理、政治、策划等诸多方面的工作之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与政府的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在上海、纽约的文化管理中,存在着不同的思路与方式,体现出两个都市不同体制的不同面目。

美国没有设立统一管辖全国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门,1965年设立了联邦艺术暨人文委员会、国家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全国性的文化代理机构,分别对于不同的文化类别行使协调与管理职能,美国各州和市政府设立地方政府文化局。纽约市文化局的职责是规划、发展、组织和监管全市的文化活动,其目的是保持和促进纽约的文化生活,通过文化活动促进纽约的经济发展。在将文化分为营利与非营利中,纽约市文化局将文化管理定位为全市两千个非营利文化部门与团体服务,从资金、信息、物质等方面,通过政府资助、社会资助和经营收入等方面,维持与发展非营利文化部门与团体的生存与发展。对于营利性的文化实体,纽约市政府制定有关的行政法规对其进行约束,设立主管文化艺术公益事业的文化事务部、主管社区文化发展的公园与娱乐休闲部、扶持经济产业的电影戏剧广播电视市长办公室,既为来纽约从事此类文化活动的团体、个人提供服务,也制定有关法规予以制约。文化已经成为纽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已经成为纽约经济发展的动力。“20世纪70年代以来,纽约的世界文化之都的地位似乎像算命先生的咒语一样灵验,使纽约没有出现经济衰退的任何迹象。承认文化的经济意义可以超越政治分歧。1993年,在纽约市文化事务局组织的‘种族宽容的文化’研讨会上,在自由民族党人执政的市政府中负责发展规划的副市长发表讲话,她承认文化是一种凝聚力。‘艺术提高了城市的文明程度,使社会机构能够同心协力。它的这一角色出现了多种形式。”文化具有的经济意义与凝聚力成为纽约市政府加强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目的。

我国的文化管理体制是以党委宣传部门主管文化宣传、思想工作的宏观指导协调,文化管理由文化局、新闻出版局、广播电视局等部门负责。我们尚未对营利与非营利文化作明确的区分与区别对待。上海在文化管理方面近些年做了一些改革,基本分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新闻出版局、文物管理委员会三个部门,分别对于上海市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进行管理。近些年来,上海在文化管理方面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企业单位进行区别对待,加强文化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设立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对于一些非营利性、公益性文化活动予以资助,拓展了上海文化发展的空间,开掘了文化发展的潜力。成立上海市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完善文化市场的管理、监督与执法。

在谈到上海文化体制改革时,蒯大申曾经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在调整布局、理顺关系、转变职能、改善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相对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而言,相对于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进程,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而言,文化体制改革的步子还不够大。关系不顺、效率不高、管理不力、布局结构不够合理、内部机制不够灵活等问题依然存在,构成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与纽约的文化管理相比较,纽约在将营利与非营利文化机构与活动作明确区分后,在注重文化产业的市场规则中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注重扶植非营利的公益性文化中,强调政府、单位、社会共同的投入。上海在以政府为主的文化投入中,对于营利与非营利性的文化机构缺乏明确的区分,常常形成政企不分、企事难辨的现象;在建设与发展文化事业中,缺少对于社会资源的利用,缺乏对于营利性文化机构的切实制约,在强调政府建设与管理文化事业过程中,一定程度忽略了对于市民文化权益的重视。从总体上看,纽约对于文化的建设发展与管理的动力大致是自下而上,为着市民百姓的文化生活、文化消费进行扶植与管理;上海对于文化建设发展与管理的动力大致是自上而下的,为着人民政府的文化规划、文化策略进行规划与管理,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倾向与趋势。纽约的文化决策、文化经费等重大问题的决定,由政府提出、议会审定、法院裁决的“三权分立”的体制,决定了重大文化问题实施的科学性。

与美国相比,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算起,美国的历史才五百多年。米歇尔·德塞都曾经指出:“与罗马不同,纽约从未学会利用过去的一切来展示自己的悠久历史的艺术。它是现在的文明,时时刻刻在丢开从前的成就,向未来发起挑战。这是一座由纪念碑浮雕上的凹凸之处组成的城市。观者可以从中读出一个不断地爆裂的宇宙。里面镌刻的‘对立统一’的建筑形象曾经是一些神秘莫测的小图画。这是由一片冷漠的水域在两大洋之间托出的舞台,在这个水泥、钢筋和玻璃筑成的舞台上,用全世界最高大的字母组成一篇关于超额开支和生产的鸿文。”丢开沉重历史的负荷,向未来发起挑战,铸造现在的文明,这成为美国精神的一种特征。从某种角度说,历史越悠久的国度、文化越灿烂的民族也有着更为沉重的历史承载。

我们在比较上海、纽约的都市文化时,虽然大多看到了纽约的长处、上海的短处,是为了取长补短有益于上海的发展。显然纽约的文化并非尽善尽美,美国学者乔治·J.兰克维奇评说纽约时就说:对世世代代的我国公民而言,纽约既象征着可能存在的机会,又象征着都市生活的危险。它的历史总是表现为匮乏与丰盈并存,高贵与低贱同行,正如某些奇花异草既诱人又具有毒性。纽约既为天才提供伟大的舞台,同时也接受成百上千万失败者的痛苦。

以作为都市象征物的白玉兰与大苹果来看,白玉兰美丽馨香,在春天脚步刚刚来临时,在树叶尚未冒芽之时,白玉兰就迫不及待地绽放了,在美丽中有着几分浪漫,在奋发中有着几许炫耀。大苹果的甜蜜红润,在秋天收获的季节,在姹紫嫣红的秋色中,累累果实给人以丰收的快乐,在甜蜜中有着一些实利,在富有中有着几分功利。同为移民性都市、商业经济中心都市,在开放、多元、创新等方面,上海与纽约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然而,在都市文化的总体上,上海更多一些浪漫气、怀旧味,纽约更多一些现实性、功利气;上海更多一些群体性、安逸气,纽约更多一些自由度、竞争味。

上海与纽约相比较,作为一个现代都市,可以说上海比纽约更为年轻,有着独特与宏伟的发展空间。1916年,美国的第一部《都市规划法》在纽约诞生,纽约完整的《城市规划法》于1964年制定,其指导思想为:如何让城市有秩序地成长。其城市规划的宗旨是:(一)提升全体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二)城市必须有秩序、有条理地综合发展;(三)必须创造有鲜明特色的城市景观;(四)城市必须保持稳定的城市用地价格与价值。自该《规划法》制定后,纽约有了一张完整的《城市规划图》,至今仍然规范着纽约城市的面目。无论城市如何发展,环境、秩序、特色、稳定等关键词仍然是现代都市建设与发展的规范。

我们对上海、纽约都市文化的某些方面做了一些比较,这仅仅涉猎都市文化的几个方面。都市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开展都市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于推进都市文化发展与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美]乔治·J.兰克:《纽约简史·新版前言》,《纽约简史》,辛亨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页。

参见葛剑雄:《曾经的上海移民》,《中外书摘》2006年第9期。

L.弗吉尼:《想象的城市》,转引自[美]索亚:《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李钧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页。

。[美]乔治·J.兰克维奇:《纽约简史·前言》,第1页。

。”[美]朱克英:《城市文化》,张廷佺、杨东霞、谈瀛洲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54页。

唐宇华:《纽约中央公园展览赚大钱》,《文汇报》,2005年4月11日…

[美]朱克英:《城市文化》,第28页。,

[美]朱克英:《城市文化》,第283页。

[美]朱克英:《城市文化》,第20页。

[英]托尼·贝内特:《置政策于文化研究之中》,见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93—94页。

[美]朱克英:《城市文化》,第112—113页。

蒯大申:《2005年上海文化发展蓝皮书总报告》,王文英、蒯大申主编:《文化体制改革与上海文化建设》,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2页。

[法]米歇尔·德塞都:《走在城市里》,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317页。

[美]乔治·J.兰克维奇:《纽约简史·前言》,第2页。

同类推荐
  • 人民警察礼仪常识

    人民警察礼仪常识

    本书是人民警察所用的礼仪课程教材。分为绪论、基本礼仪、语言礼仪、公务礼仪、社交礼仪、职业礼仪、涉外及部分民族的民俗礼仪和警察礼仪实例解析及训练等8个部分。
  • 中国艺术经典3

    中国艺术经典3

    本书从书法、绘画、建筑、服饰、民间传统工艺等多方面地展现了中国艺术的魅力,让青少年在阅读中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生品味。
  • 中华对联大典

    中华对联大典

    对联是由两串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和谐、语意相关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对联多用来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对联扎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融《诗经》的对偶规范、诸子百家的学说、辞赋的修辞文采、骈文的对仗声律、唐诗的风范格韵以及民间的桃符形式为一体,题材丰富、风格多样,集情意韵形之美,收雅俗共赏之效。对联历经千余年不衰,深受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成为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葩。
  • 普林斯顿的智慧

    普林斯顿的智慧

    “走进常春藤”系列丛书,茅于轼作序。选取了四所著名高校,与其有关的故事,从人生智慧、品性修养、风骨气质、励志精神等多方面给人们以启示,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很可贵的激励作用。抓住每所大学的特点,因此在选择上,侧重于领导力、管理能力、还有创造财富的能力。侧重人文方面的素养、心灵的诉求;侧重于领导力、创新、科学精神等。
  •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风俗礼仪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风俗礼仪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习惯的传统,丰富的风俗礼仪或由历代统治者制定,或由百姓约定俗成,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俗文化,成为了老百姓彼此沟通情感的纽带和彼此认同的标志。书稿精选收录了八大类280个经典风俗礼仪,涵盖面较广,兼顾了知识性、趣味性,又辅以相关知识链接和精美图片,更增加了它的可读性。尤其对于青少年了解传统习俗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这是一本雅俗共赏的明间文化大典。
热门推荐
  • 正一道士

    正一道士

    邪教之患,千百年来,屡灭不亡,为祸人间。在这太平年景之中,有着这么一支规模庞大的邪教组织,与正道为敌,企图毁灭正道,取而代之。当今崇尚科学,虽道法没落。然道教传承千年,流派众多,仍有不少门派屹立于华夏大地,且高人层出不穷,使道法得以延续。我是一名集道家五术于一身的正一道士。将以此书,为大家讲诉我的修道生涯!
  • 没有黑暗就没有光

    没有黑暗就没有光

    其实你始终相信梦想,虽然你常说你不信了;其实你始终相信爱情,虽然你常说等不到了;其实你明知道下句台词是什么,但你一样会被感动;其实你始终爱着这个世界,虽然你常说世界很令你失望之极。总有一天我们信仰的会失效,热爱的会消失,但永远记得,无论黑夜多么漫长不堪,黎明始终会如期而至。绝望的时候抬头看,希望的光一直在头上。也许我们都像本书中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被理想和现实生活所累, 但我们深信这些都是一点点黑暗,那些被贱卖的、被毁却的、被否定的理想,终将被我们一一实现。
  • 打开孩子智慧门的108个好故事

    打开孩子智慧门的108个好故事

    这套书既包括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如唐诗、寓言等,又有小朋友喜欢听的智慧故事、童话故事和民间故事;既有英语、数学,又有安全常识等等,我们编写的目的就是要开拓小朋友的知识视野,促使他们全面提高文化科学素养,使小朋友在快乐的阅读中能增长知识…
  • 贵族学院邂逅

    贵族学院邂逅

    她,是皇室的公主,原是廖氏集团的大小姐,被妹妹陷害,险些丧命,在回来了结恩怨,遇上了青梅竹马,但应失忆想不起来,她与他,他们和她们之间,会发生擦出什么火花?会在一起吗?
  • 公共决策体制与政策分析

    公共决策体制与政策分析

    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的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的特征决定了公共政策分析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因此,在公共政策分析过程中,来自社会科学、行为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等学科领域的专家,由于他们各自知识背景的不同,所选择的公共政策分析的途径也不同。托马斯·戴伊认为,公共政策并不是政治学的一个新辟的领域,因为早期的政治哲学的著作已显示出对政府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成因以及对公共政策的社会影响等问题的关注,但是政治学更多关注的是对政府组织和结构、与公共政策制定相联系的政治行为和程序进行研究,从未真正重视对公共政策本身的研究。
  • 极品王牌雇佣兵

    极品王牌雇佣兵

    一次任务,王牌特种兵苏辉无奈退伍,成为一名雇佣兵神秘的亚马逊、青春的校园、混乱的中东、广袤的南非大草原……一个与以往认知中完全不同的世界开始在苏辉面前展现苏辉不知道的是,一个新的纪元,也因他而提前开启……本故事纯属虚构,勿与现实挂钩
  • 平鲁旅游志

    平鲁旅游志

    本书介绍了中国门神文化之乡,塞上明珠井坪,北固山,乌龙洞,明海湖,南山公园,黑坨山,其他山岳风光,紫塞沧浪,边塞遗韵,文华春秋等景区文化。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血洒征程

    血洒征程

    一夜过后,大厦将倾,温情已经不在,亲情却已背叛,爱情它还在吗?
  • 守溪笔记

    守溪笔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