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17800000017

第17章 宋代儒教新教义改革的前奏(2)

在这篇序中,韩愈还指出,这个秀才王埙,也是一个为文“好举孟子之所道”,“信悦孟子而屡赞其文辞”的人。

孟子之外,被韩愈所称道的大儒还有荀子和扬雄。从为文这方面说,韩愈常常把孟、荀、扬相提并论,又把他们和屈原、司马迁等相提并论。从为道这方面说,韩愈则认为荀与扬都不如孟子:

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读荀》)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原道》)

他曾设想像孔子删《诗》、《书》,削《春秋》一样,“削荀氏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籍”(《读荀》)。

在韩愈看来,振兴儒教的重要前提,是辟佛老,即排斥佛教和道教。他赞颂孟子,首先也是赞颂孟子辟杨、墨:

孟子云: 今天下不之杨,则之墨。杨、墨交乱,而圣贤之道不明,则三纲沦而九法斁,礼乐崩而夷狄横。几何其不为禽兽也。故曰,能言距杨墨者,皆圣人之徒也。扬子云云: 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夫杨、墨行,正道废,且将数百年,以至于秦,卒灭先王之法,烧除其经,坑杀学士,天下遂大乱。

及秦灭汉兴,且百年,尚未知修明先王之道。其后始除挟书之律,稍求亡书,召学士。经虽少得,尚皆残缺,十亡二三。故学士多老死,新者不见全经,不能尽知先王之事,各以所见为守。分离乖隔,不合不公。二帝三王群圣人之道,于是大坏。后之学者,无所寻逐,以至于今泯泯也。其祸出于杨墨肆行而莫之禁故也。

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今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再禹下者,为此也。(《与孟尚书书》)

孟子辟杨、墨的问题也被韩愈带入了国家考试。他所制的“进士策问”中有:

问: 夫子既没,圣人之道不明,盖有杨墨者,始侵而乱之。其时天下咸化而从焉。孟子辞而辟之,则既廓如也,今其书尚有存者,其道可推而知不可乎?其所守者何事?其不合于道者几何?孟子之所以辞而辟之者何说?(《昌黎先生集》卷一四)

在韩愈看来,当时儒学遭挑战的情况,比起孟子时代则更加严重:“释老之害,过于杨墨”(《与孟尚书书》)。他推崇孟轲,希望能够完成辟佛老的任务,使儒教得以振兴。

在对待孟子的态度上,柳宗元和韩愈基本相同。柳宗元不但称赞孟子的为文,同时也把《孟子》和《论语》并列,尊之为“经言”(《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在柳宗元眼里,《孟子》的地位不仅高于其他儒学诸子书,而且高于已被尊为经的《左传》和《谷梁传》。

韩愈和柳宗元的态度对当时的儒者起了一种导向的作用,那些追随他们为文的儒者,大多也都认同他们对孟子的推崇。到唐朝末年,皮日休上书朝廷,请求将《孟子》立为国家考试的科目之一。其理由是:

臣闻圣人之道,不过乎经;经之降者,不过乎史;史之降者,不过乎子。子不异乎道者,孟子也。舍是子者,必戾乎经史。又率于子者,则圣人之盗也。夫孟子之文,灿若经传。天惜其道,不烬于秦。自汉氏得其书,常置博士以专其学。故其文继乎六艺,光乎百氏,真圣人之微旨也。(《请〈孟子〉为学科书》)

他认为,从汉代以后,《孟子》遭到冷落,这是一种浅薄和害怕正道的表现。他指出,从古以来人们争论的许多重大问题,《孟子》一书都作了很好的回答:

古之士以汤武为逆取者,其不读《孟子》乎?以杨、墨为达智者,其不读《孟子》乎?由是观之,《孟子》之功利于人,亦不轻矣。(同上)

唐朝时,《庄子》、《列子》等都是国家考试科目,通晓这些著作的士人,都可以通过考试取得做官的资格。皮日休认为,读了这些书,可以做个方外之士,可以做个洪荒时代的百姓,但都不可能对教化有所补益,也不可能挽救国家的危难。他建议撤掉《庄子》、《列子》等书,把《孟子》列为科目。并且表示,假如这么做没有实效,自己甘愿承担责任:“既遂之,如儒道不行,圣化无补,则可刑其言者。”(同上)

唐代后期儒者对《大学》、《中庸》和《孟子》的尊崇,为儒教的振兴做了经典上的准备。尊崇孟轲,建立道统说,也为儒教的振兴准备了新的圣人。

三新的理论准备

从整体看来,唐朝后期主张振兴儒教的人们,心目中的儒教仍然是汉代的儒教: 法天而治,礼乐教化,等等。但是,天人感应思想较之以前,有所减弱。其证据,一是韩愈否定董仲舒,认为孟轲之后道统失传;二是柳、刘论天,认为天不预乎人。天既然不预乎人,人事就只能依赖自己的努力。

建中年间,唐德宗因自己的失误,引起兵变,逃到奉天。在检讨事变原因的时候,他认为这是天命,不是人的失误。陆贽为此上了一道《论叙迁幸之由状》,其中说道:

天所视听,皆因于人;天降灾祥,皆考其德。非于人事之外别有天命也。(《资治通鉴》卷二二八)

陆贽举例说,当年祖伊斥责殷纣,就是因为殷纣说什么“我生不有命在天”。陆引经据典,反复说明福祸由人:

人事理而天命降乱者,未之有也;人事乱而天命降康者,亦未之有也。(同上)

而要能搞好人事,最重要的又是以至诚之心对待臣下。陆贽援引《中庸》道: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物之性。”若不尽于己而望尽于人,众必绐而不从矣。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物者,事也。言不诚则无复有事矣。匹夫不诚,无复有事,况王者赖人之诚以自固,而可不诚于人乎?(陆贽《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

从陆贽开始,人心、本性问题日益成为儒者的热门话题。柳宗元的《永州龙兴寺西轩记》道,他在居室临江一面的墙上开了一窗,原本昏暗的室内顿觉明亮,由此他悟及人生:

夫室,向者之室也;席与几,向者之处也。向也昧,而今也显,岂异物耶?因悟夫佛之道,可以转惑见为真智,即群迷为正觉,舍大暗为光明。夫性,岂异物耶?孰能为余凿大昏之墉、辟灵照之户、广应物之轩者,吾将与为徒。

由于儒教不能为他“凿大昏之墉”,他转向了佛教。他赞扬佛教“与《易》、《论语》合”,就是说佛教在论心性方面与儒教是一致的:

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然,不与孔子异道。(《送僧浩初序》)

孔子无大位,没以余言持世。更杨、墨、黄老益杂,其术分裂。而吾浮图说后出,推离还源,合所谓“生而静”者。(《大鉴禅师碑》)

“生而静者”,即《礼记·乐记》所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柳宗元认为,这就是儒教的人性论。而佛教关于心性的学说,在他看来,不仅不与儒教相反,而且还是儒教的功臣。

按柳宗元的理解,人生而静,就是人性本善。在这一点上,儒佛二教又是一致的:

其道以无为为有,以空洞为实,以广大不荡为归。其教人,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耘锄,本其清静。(《大鉴禅师碑》)

柳宗元认为,性情问题是个根本问题。只有把一切问题都归结为性情问题,才算是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而在这个问题上,儒教与佛教是一致的:

道本为(按: 一作“于”)一,离为异门;以性为姓,乃归其根。(《无姓和尚碑》)

佛教对性情问题讨论的深入,使柳宗元觉得在那里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

刘禹锡在《赠别君素上人》一文中,讲述了他怎样为解决心性问题从儒教转向了佛教:

曩余习《礼》之《中庸》,至“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悚然知圣人之德,学以至于无学。然而斯言也,犹示学者以室庐之奥耳。求其经述而布武,未易得也。

晚读佛书,见大雄念物之普,级宝山而梯之。高揭慧火,巧融恶见,广疏便门,旁束邪径。其所证入,如舟溯川,未始念于前而日远矣。夫何勉而思之邪?是余知穾奥于《中庸》,启关键于内典。会而归之,犹初心也。(《赠别君素上人引》)

于是他得出结论: 《中庸》提供了深奥的、最高的“不思”、“不勉”的境界,佛教为达到这个境界提供了门径。

和他们相反,另一部分儒者,则要为建立儒教自己的独立的心性理论而努力。首先是韩愈,在《原性》中,正式提出了“性三品”说:

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性者五;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情者七。

韩愈的性三品说是对董仲舒以来儒教人性理论的总结,他的后继者则努力把儒教的人性理论向前推进。

韩愈之后,他的学生皇甫湜也著《孟荀言性论》,杜牧有《三子言性辩》。《三子言性辩》力求超出性三品的框架,建立新的人性理论。此外,还有郑俞,著《性习相近远赋》。而对儒教心性论做出了实质性贡献的,是李翱的《复性书》和陆希声的《道德真经传》。

《复性书》以《中庸》、《乐记》为基础,认为人人都有一个清静的本性。《中庸》说:“天命之谓性。”李翱据此认为,所谓本性,就是“天之命”:“性者,天之命也。”(《复性书上》,《复性书中》)这个天命的本性,就是清静:

敢问: 何谓天命之谓性?曰: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李翱认为,《乐记》中这句话,和《中庸》、《大学》、《周易》等书一起,构成了儒教完整的人性理论,只可惜长期以来,人们未能发现这一点,遂认为儒者们不能弄清人性问题,而那些企图弄清这个问题的人才纷纷求助于佛教、道教。

这个清静的本性,由于情欲的迷惑,才产生了恶: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复性书上》)

这种情况,好比水,也好比火。水的性是清的,泥沙使它变得浑浊,但并非水本来不清。火的性是明的,烟雾使火不明,但并不是火性本来不明。假若情不发作,性就会光明:

情不作,性斯充矣。性与情不相无也。虽然,无性,则情无所生矣。是情由性而生。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

情不是自己产生的,而是由性产生的。性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只有借助情,才能表现出来。但是,情虽然不可避免,却可以节制。圣人制定礼乐,就是为了节制人们的情欲,使人们归复本来的善性:

圣人知人之性皆善,可以循之不息而至于圣也,故制礼以节之,作乐以和之……视听言行,循礼法而动,所以教人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也。(《复性书上》)

人性本静就是人性本善,李翱把《乐记》和孟子的性善说统一起来了。礼乐的作用就是要人归复本来的善性,礼乐的作用得到了新的解释。

所谓圣人,就是能保持本性的人:“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如果能够归复本性,也可以成为圣人:

圣人知人性皆善,可以循之不息,而至于圣。(《复性书上》)

也就是说,只要复性,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这是李翱《复性书》对儒教理论的重大贡献。虽然孟子等先秦的儒者已经说过“人皆可以为尧舜”,但从汉代开始,儒者们就无人再敢讲这样的话了。李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提此事,自然是受了禅宗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儒者们的宗教需求。

李翱对《中庸》的理解,和前人多不相同。他自己也有所觉察。于是他自设问答道:

昔之注解《中庸》者,与生之言皆不同,何也?

曰: 彼以事解者也;我以心通者也。

所谓“事解”,就是原原本本地按经书的本义去理解经书;“心通”,就是按自己的理解去解说经书。这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两种方法的雏形。如果说啖助、赵匡等人注解《春秋》,就是依赖于心通,那么,李翱则更加明确而自觉地把这样一种方法形成了概念。这种方法,也为宋代理学奠定了基础。

陆希声和李翱一样,认为人的本性都是一致的、善的,情欲使人的趋向不能统一。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复性:

夫人之性大同,而其情则异。以殊异之情,外感于物,是以好恶相缪,美恶无主。将何以正之哉?在乎复性而已。(《道德真经传》第一章)

向则情之所生,必由于性。故圣人化情复性而至乎大同。(同上)

陆希声还认为,老子主张归根复静,《周易》说的“复,见天地之心”,说的都是复性: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天地以圣人之心为心也。故凡物芸芸,复,则归其根;庶事靡靡,复,则归于理。理者,事之源也;静者,动之君也;性者,情之根也。“人生相静,天之性”;感物而动,人之情。情复于性,动复于静,则天理得矣。(《道德真经传》)

性,也就是理。在事在物为理,在人为性。复性,也就是复归天理。这样的命题,已经是理学的命题。

由于唐末的战乱,唐代后期儒者的理论探讨没有能够持续下去。他们把自己的思想作为遗产留给了后世的儒者。

同类推荐
  • 唯识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 顿悟开承地

    顿悟开承地

    本书是中国禅都文化丛书之一,讲述惠能不仅是佛教禅宗派的六祖,是佛教的一位大师和领袖,而且是中国禅学文化的创始人,是中国和世介思想史、哲学史上重要地方的思想家、哲学家。特别是,他创始的禅学文化,典型地体现了珠江文化的传统特质,尤其是在中古兴旺时期的思想文化意识,体现了珠江文化在古代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标志着珠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的明显区别,创造了与孔子的儒学、老子的道学并驾齐驱、广传天下的一套完整哲学——禅学。
  • 往事百语(三)

    往事百语(三)

    回想我的一生,曲折多变,苦难连连,往往因为长辈的一句话,或是师友的一句话,若有所悟,牢记在心,继而活用,成为我一生待人处世的格言,从其中得到了无尽的般若宝藏。即使面临山穷水尽的困境,仍能坚忍不拔,无怨无悔。令我深深体会一句话所散发的力量。
  • 佛家珍言:从容人生的佛学智慧

    佛家珍言:从容人生的佛学智慧

    本书用佛家箴言解释人生哲学,内容包括当冲动时怎么办、当紧张不安时怎么办、当虚荣心太强时怎么办等。
  • 当代宗教冲突与对话研究

    当代宗教冲突与对话研究

    本书分当代宗教冲突研究、当代宗教对话研究、中国宗教的和谐传统与现代价值3编。具体包括:阿以冲突与宗教因素、海湾教派冲突和黎巴嫩内战等内容。
热门推荐
  • 悲血溅神花

    悲血溅神花

    狭路走出的一个少年怎么一步步解开邪魔之谜?众生执念,阴阳合一,神花开尽便无花到底埋藏多大的玄机?狭路之狭,武道之窄,悲恸神花,血洒星空,少年怎样演绎人生风采?
  • 逆天皇后:皇上傲娇了

    逆天皇后:皇上傲娇了

    他是皇她是臣之女他为国封臣之女为妃她为臣之女入宫为妃他在她进宫数日后未曾见她便加罪与她,将她打入冷宫,后宫争斗,勾心斗角。她是现代最神秘的杀手,单名绝。天涯海角,只要你能逃到哪,绝,就能追到哪。一次失误,她穿越到她身上。一次偶然穿越,却换来一个惊世骇俗的逆天皇后。
  • 黑羽之论

    黑羽之论

    想知道废材如何成为逆天救世主?想知道为何身边美女成群却再无真爱?那么就请看《黑羽之论》!我知道有一个定律,人不仅仅是在洗澡的时候会有无穷无尽的想法和创新,还有就是在欣赏夜空的时候也会有无穷的感想。死可怕吗?既然会死,那么我们生存的意义是什么?死是为了别人生存得更好么?还是说仅仅只是为了解脱。也许,所有人都期待着天上掉下来馅饼,除非掉下来个炸弹或者陨石什么的吓死你才不会有这种奢望,但,这人品就有这么不好。
  • 北辰剑

    北辰剑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汴京,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等数千人北撤,北宋灭亡。金兵攻陷汴京前后,烧杀掳掠,奸淫妇女,自正月二十五日,开封府津送人物络绎入寨,选收处女三千,余汰入城,分封诸将,不从者,即死!北方沦陷,沃土千里之地,哀嚎一片,少有光明。
  • 迷之塔罗

    迷之塔罗

    传说在这个世界上有22张塔罗牌,他们分别有自己的主人。主人分别管着每一个系别:黑暗系、战争系、光明系、王者系、圣灵系、智慧系、魔法系。他们原本好好的在塔罗世界的轮回神殿里呆着,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冰月之夜时他们的主人放松了警惕,导致他们流落人间,神祭司一怒之下将他们逐出塔罗世界,并且宣布,只要他们找到迷之塔罗牌,就立马将他们带回塔罗世界。他们的困境,他们的使命,他们能回到塔罗世界吗?答案即将揭晓!
  • 初始之书

    初始之书

    我的双眼注视过去,我的双手引导未来。考古学家迪奥因为一本神秘的书而重生到高中时代,从此一切都不再相同。
  • 电影世界的旅行札记

    电影世界的旅行札记

    穿行在一个又一个似曾相识的魔幻电影世界当中,就如同是一场看不到尽头的旅途。他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来,也不知道自己的终点在哪儿,甚至有时候分不清自己到底是谁。唯一可以确定的只有一件事情——他叫吴孟,一个穿梭于电影世界的旅者。
  • 360行职业分析

    360行职业分析

    本书精选了110余种热门职业,对一些发展态势较好的职业作了简要介绍和分析,重点从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从业人数、收入以及职业前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 峥嵘之途

    峥嵘之途

    不管在何时何地,永不放弃,因为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会让我的名字响变世界!---韩风
  •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为加强法制宣传,迅速普及法律知识,服务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多年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定期审议通过、修订的法律,全品种、大规模的出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版的系列法律单行本。该套法律单行本经过最高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权威审定,法条内容准确无误,文本格式规范合理,多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