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11100000057

第57章 组织股的司务长(1980—1981)(3)

3营的任务是负责自己新修的十八公里线路和50团移交的近十公里铁路的防风固沙、线路锁定。部队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是清理铁路沿线的积沙,确保铁路畅通。

由于路途远时间紧,当天只能去看一个采访点。营领导陪我们到了距营部约有十来公里的11连单独执行清沙任务的一个班。

这个班在这里驻扎已有两年。在路基北面的小山坡下扎了一顶帐篷,帐篷前面用土坯砌一个约有两平方米的平房用于做饭、存放施工工具。全班八个人还养一头猪,猪瘦得像条疯野狗,被记者概括为“八个人九条生命”。走进住人的帐篷,迎门处挂一个破旧吉他。陈记者掀开班长的蚊帐,床头放一本《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一本铁道兵政治部编印的《连队政治教育资料》和两张《铁道兵报》。他看了报纸的日期,发现已是上个月的“产品”。记者起身摸一下靠门柱的火墙,有点温度也并不烫手。陪同的营领导介绍,沙漠里夏秋季节是一天有四季变化,晚上很冷,炉子要常年烧,晚上取暖,白天要烧点水洗脸洗手。

不多时,班长回来了,是个江苏兵,吉他就是他的。小伙子很健谈,见了记者也不怯生,像数家珍一样介绍他们这“八个人九条生命”的美满生活。

这八位同志具体负责前后近三公里的线路清沙养护任务。八个人轮流做饭。沙漠上没有淡水,周围几个小湖里的水全是咸的。营里的水罐车每三天送一次水,水车来时就把门前的“斗车”放满,一年中多数时间斗车里的水晚上会上冻结冰。为了多存点水,就从开汽车的战友那里借一个喷灯,水车来之前,用喷灯将斗车外面烘烤一遍,把冰块倒出来用报纸盖上,再把斗车里放满水。吃水时,用大锤砸一块冰,放在锅里融化。当地藏民吃水极其困难,确实弄不到水时也会找上门要块冰。藏民也挺可怜的,他们即使自己用水紧张一点,也没有让找上门的牧民空手过。战士们的衣服一个月轮着到乌兰或德令哈找水洗一次。营里很关心照顾他们,每个月派车拉他们到德令哈洗一次澡,两个月去看一次电影。八个人的业余生活就靠这个吉他。在他的指导下,全班同志或多或少都能弹几下,最差的也可以弹《东方红》《铁道兵之歌》。每隔三五天,连里可以捎过来一两份《铁道兵报》。吃的东西主要靠连里送,去德令哈顺便买点调料之类,连里给报销。连里有时吃菜也很紧张,他们就更紧张,最多时十来天没吃过肉,三天全部煮黄豆吃。有青菜的时候每顿只能炒一个菜,数量也有限,所以靠吃剩饭的小猪常常没“饭”吃,有时饿得直叫唤。猪的叫唤声是这里除风声、吉他声之外的第三种声音。多一种声音多一份快乐,猪的叫声也成了大家的乐趣……

我听着这些以前曾经听到过的生活故事,心里仍感到有趣,当我扭头看陈记者时,发现他在采访本上急急忙忙地写着,脸上的泪水竟流到了腮上。

看到这个情景,觉得应该换换气氛。趁班长说话换气的喘息时间,我说:

“你给北京来的记者同志弹一曲吧!”

班长不由分说取下吉他,笑着说:“我是乱弹,请首长多指教。”

第一首弹的是《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这唯一的娱乐工具,班长一定没少玩。他手指娴熟,弹音准确,我觉得他的水平不亚于《铁道游击队》影片中演奏的水平。我看记者的泪水已止住,对班长说:

“再弹一曲吧!”

第二曲他弹的是《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可能听音生情,我听着听着来了情绪,眼泪不由地掉了下来。

音乐奏出了战士们的心声,表达了铁道兵指战员那颗火热的心。

晌午了,记者执意要在这里和战士们一起吃午饭。营里陪同的同志觉得这里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招待北京贵客的,费不少口舌才说动陈记者回营部吃饭。要上车时,记者发现铁路以南约二百米的地方有一个湖,问:

“这是个什么湖?”

“咸水湖。”

“叫什么名字?”

“柴达木盆地内这种咸水湖很多,没有名字。”

记者若有所思:“啊,无名湖……”

从铁路沿线看无名湖,湖面上稀稀落落分布有几株不大茂密的芦苇,没有其他水草,也没有飞鸟,只有闪着蓝色的磷光,像一个等待救援的落难者。

北京记者来沙漠,到营队,营首长按最高规格接待——四菜一汤。菜上齐后陈记者好像没有吃饭的兴趣,脸色一沉说:

“咱今天中午只吃一个菜,其他三个菜找个盆子装上让司机送到那个班上去!”

尴尬局面出现了。我立即起身解释:

“班长介绍的情况是个别时候,是特例,平时对营连他们的生活都很重视,以后我们进一步采取措施,争取让这些同志的生活不断改善,水平不断提高。今天你到基层很辛苦,营领导也是一片心意……”

记者可能觉得再坚持也不好收场,说:

“退两个菜,下午给他们送去,算是我犒劳他们,四个菜都由我掏钱!”

缓和了就好。我说:“行,吃过饭再说。”

记者坐下后,营领导说:

“我前几天休假带回来的酒还有半瓶,要不要喝几杯?”

“我平时不喝酒,既然是你自己的酒,今天我要借你的酒给你们敬一杯,拜托你们一件事!”记者说。

我马上意识到大记者要作指示了,立即起身掏出包里的笔记本准备记录。

营领导拿出半瓶绿豆大曲酒给每人斟上一杯。记者端起酒杯,转身将酒向地上撒了约有小半杯,说:

“这一杯酒先敬给为青藏线建设牺牲的同志。”然后用剩下的半杯酒和我们几个碰了一下,说:

“两层意思,一是你们辛苦了,受苦了,我感谢你们;二是拜托你们多关心关心那些战士。”说着他再次流了泪。我最见不得别人掉泪,眼泪也像断线的珠子掉了下来。

记者就是记者,很有水平。他看营领导不会花言巧语,挺实在,而且也可能觉得大家都不容易,就平稳了一下情绪说:

“我不会喝酒,今天已破例了,你们喝吧,我吃饭。”

说完,他开始吃饭,可是,一口饭没有咽又吐了出来。

“这饭里有沙子!”

营领导不好意思地说:

“是细沙子。沙漠上风沙大,用麻袋装大米容易混进这种细沙,这里缺水,淘得简单没法淘干净。”

“这怎么吃?”记者不理解。

“不要嚼就咽。”营领导教方法了。

记者又吃一口饭,用筷子夹点菜没有咀嚼随饭咽了。可能是不习惯,把他噎了一下,憋得眼睛睁大。趁他有兴致,我把刚才退到一边的两个菜又轻轻地端上来。

“在这里没有菜就没法儿吃饭!”

陈记者仰脸看我一下,可能是刚吃到嘴里的饭没有咽下去,他闭着嘴像在找下咽米饭的角度或感觉,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记者每吃一口米饭的仔细劲儿似在慢慢数着牙齿的咀嚼数量,一下一下,一口一口,一直没有再怎么说话。那一小碗米饭他至少吃了有十几分钟,当营领导热情地再次为他添饭时,不知道他吃饱没有,只是有点夸张地说:

“好了,好了,真好吃呀!”

我理解大记者的心思,他是在有意减轻营领导的思想压力。待我们几个吃完饭,记者饶有深意地说:

“这里的生活丰富多彩,可惜没有作家,城市的生活单调无味,却聚集了那么多的作家记者。真是不公平啊!”

很有水平的大记者说出的“不公平”,显然与他前两句话构不成因果关系。当时,以至到事后很长时间,我始终没有明白他这个“不公平”的真实所指。

修建青藏铁路是全世界的壮举,高原铁道兵精神感天地惊鬼神,然而,直到第一期工程交付国家使用后的十几年间,在报刊、媒体上很少有宣传,很少有报道,很少有描写这一世界奇迹性工程的作品。我们当时认为铁道兵机关在“文革”中是重灾区,在“批邓反右”运动中喊得响跳得高。“文革”结束了,谁还愿意宣传这个典型,哪家报纸杂志也不会乐意刊登这方面的文章。为国家修铁路,为部队做贡献,流血流汗,吃苦受罪是尽一份责任,说穿了也是一个人的命运,哪一个铁道兵指战员也没有想到什么公平不公平。

后来听说陈记者回京后除如实报道了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的建设情况,还在中央级报刊上发表了一篇不知是散文或是报告文学的《无名湖畔》,记述了他此行的感受。我一直没有看到这篇作品,但我相信,陈记者柴达木沙漠之行的感受一定很深、很深……

3.线路锁定故事多

线路锁定是铁路铺轨以后到移交之前要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新建铁路顺利交接前的必然过程。

1980年7月份,团党委为加强线路锁定施工的协调督导,确保工程质量如期达到验收标准,成立以总工程师邵青海为组长的线路锁定工作组,组织股作为团党委办公室,专门派我随工作组掌握工作进展情况,搞好上情下达、下情上报。

在连队时我一直做后勤工作,对施工生产的情况了解得较少。到组织股工作后每遇牵涉到施工方面的写作任务我都很被动,不是翻查资料就是到施工技术部门请教。我能参与这次线路锁定工作思想上挺乐意的。

当时的团长是姜世禄,山东海阳县人,1945年入伍的老首长,领导有水平,工作有魄力,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口齿伶俐,出口成章。工作组成立后,他专门召集我们进行安排、布置、强调、要求。工作组成员到齐后,我惊奇地发现,这个工作组基本上是以河南人为主。组长邵青海是河南开封人,副组长、总工程师孔令善是河南洛阳人,技术股工程师李子璋是河南开封人、张鹏战是河南郑州人。工程师中还有一个孟发茂是河南开封人,他在3营主管技术,也属于正宗的技术线上的人。到机关工作一年了,第一次发现河南人并不笨,吃技术饭的还不少。第一次参加临时性工作班子,竟遇上清一色的老乡队伍,心里踏实了很多。

全团承担线路锁定任务的是4营和新区的3营。4营负责他们营和原来3营的任务区段,总长度二十多公里。他们营共四个连队,16连、18连承担道砟生产任务,线路锁定的任务由17连和20连负责。没有到施工一线之前,还认为线路锁定任务是野外作业、整道维修,很轻松、很正常。到4营几天后发现,为完成线路锁定任务,指战员们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

线路锁定是在列车试运行的情况下进行的,既要保证过往列车的运行安全,又要对每一节钢轨每一个接缝进行不间断的高低起落、左右拨道,使每根钢轨的间距,误差与设计指标不超过正负五毫米。4营17连既要承担锁定任务,有一段时间还要配合通信营搞线路信号安装施工。17连副连长蒲永林,1968年入伍,四川成都人,具体负责线路锁定工地上的组织指挥。

线路锁定的工具主要是十字镐、捣固器、钢钎,每一样工具都少不了十斤、二十多斤。战士们扛着这些玩意儿一天要上三四次甚至四五次工地。列车晚上12点经过,他带领战士们12点往工地上跑,打着手电筒检查列车过后的震动情况。凌晨4点列车经过,4点钟就要起床赶到工地上查验一遍,发现有大的错位必须马上或起落或拨动,这一趟列车过后要确保下一趟列车通过时更安全。每跑一趟,近了几公里,远了十几公里,每天要扛着工具走四五十公里的施工便道。夏秋季节风沙肆虐,隆冬早春寒风刺骨,不少同志即使手上戴着手套也被冻僵冻裂,僵得不能伸屈,裂得鲜血直流。施工棉衣外面用草绳扎着仍浑身进风。连长闫忠民有次在工地上看到一个战士要小便时,手冻得解不开裤腰带,他上前帮助小伙子把裤带解开,还要帮他取出“小便器”时,小伙子不知是羞还是激动,眼泪竟流了出来。蒲永林是个责任心极强的干部,每一趟列车经过后,他不到工地上看一遍就不放心。国庆节前几天他一天跑五趟工地,走了六七十公里路,脚肿得穿不上鞋子,第二天还要坚持上工地,硬是被指导员宋朝臣批评着拽了回来。

工作组的几个工程师随连队跑线路是家常便饭。看着他们冒着刺骨的寒风一天跑几十公里的线路,我常常感到挺可怜的。技术人员都心细认真,他不到工地上亲自看看,对别人干的工作总是不放心。

3营在新区施工的难度和艰苦程度也不比4营轻松。

3营承担锁定的线路处于柴达木盆地的东北部。柴达木盆地因资源丰富而被誉称祖国的“聚宝盆”,而3营的一切难与苦都与这“聚宝盆”有关。

同类推荐
  • 飘逝的歌谣

    飘逝的歌谣

    现在,我站在城市的中心,身边刮过的是更加呼啸的飓风,内心经受的是更多深不可测的夜晚。我所置身的周围是更多的泥泞和险滩……但我已经不再恐惧和畏缩,我已学会了挑战和跨越。作品注重细节描述,用细节反证和彰显了事物的特性,内容广博,叙述满含深情,语言表述精炼。
  • 内心的江湖

    内心的江湖

    《内心的江湖》的主要内容包括:布谷声里的大舅、露宿地平线、弦月挂在年关上、醋·乡情、大雪桃园、到秋的高处去、以零分的名义起誓、异乡的月亮、梦见沥泉、不要说我一无所有等。
  • 魏晋南北朝诗歌变迁

    魏晋南北朝诗歌变迁

    诗,具有全人类的普世价值。诗,是人类心灵的深切呼唤。诗是一条流经人类每个角落永不枯竭的清清小河。诗是不受时空条件限制的。那是因为由诗所传达出的人的美好情感是不受时空条件限制的。诗,可以越过沧桑岁月,到达地老天荒。诗是整体意义上的美,是春风沉醉的美。诗是美的极致,因为诗具有巨大的艺术容量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 我的天堂

    我的天堂

    来自现实的苏州的文学报告,它密集而动情地传递报告了苏州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刻变化,文学地表现了苏州人在现代生活中勇于革新创造的精神和聪明务实的性格力量,是现实苏州的很好文学读本。
  • 唐诗三百首(中华国学经典)

    唐诗三百首(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热门推荐
  • 菩萨地持经

    菩萨地持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首席承宠:捡个刁妻回家

    首席承宠:捡个刁妻回家

    五年前,她最想做的事就是爬上他的床。她做到了,但是却被他扔到异国他乡。五年后她华丽归来,最想做的事依旧是爬上他的床。“如果我真的给你带来了很大的烦恼,奚景行,我会离开。”“上了我的床,睡了我的人,就想这么轻易的离开?别忘了,你可是我捡回来的!”他愤怒的看着这个不准备对他负责的女人说。“既然这样,那就在睡一遍吧!”她笑的一脸灿烂。“……苏媚,你这个禽兽!”一遍怎么够……他心想。
  • 顾公子,成个亲呗

    顾公子,成个亲呗

    卢素月是将军之女,家中位尊势重,可无奈她爹不疼,娘不爱,在家里是个连下人都看不起的‘乌鸦嘴’。顾清禹是丞相公子,他相貌俊美,可惜他脚不能走,口不能言,是个全京城都知道的残废哑巴。当乌鸦嘴遇上残废哑巴,当将军女遇上丞相公子,卢素月翻墙一跳,对顾清禹说了一句让顾清禹后半辈子都忘不了的话:“顾公子,娶我,可好?”
  • 天下为双

    天下为双

    一个盛世王朝,一个年轻霸君,一个异世女子。原本完全不相干的几个人却聚在了一起,展开了一个动人心弦的离奇故事。无双,你说过,如果朕一统天下之时,便是你随我回朝心甘情愿为后之日。皇上,当初我是说过。不过,此一时彼一时。枉你读过那么多书: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难道没听过吗?抱歉,我很忙,不送了。啊,凌傅玄!你是皇帝也敢光天化日强抢民女?对,你这个民女都敢直呼朕的名讳,那朕这个皇帝也附庸风雅一次。来人,带走。
  • 三年五年

    三年五年

    “你是我的”“对,我是你的”“你的心也是我的”“对,我的心也是你的”“你要等我,所以你等的三年也是我的”“对,我会等,我等的三年也是你的”“还有你的初吻也要留着”“好,我会留着”“还有,我爱你。”“知道”“我会爱得不多,但我会爱你一辈子!”
  • 醉游记Ⅲ

    醉游记Ⅲ

    历史按照自己的轨迹前行,却在不经意间发生了改变。再见了,老康!家事国事天下事,怎么全都朝我涌来了?——别说十年,就是一辈子,爷也等你!——总归就是几个烧糊了的卷子,一块儿混呗。——等我出国去逛一圈,回头也写一本中国字的游记。锡若还能把历史撞得闪一下腰,续写他的清宫传奇吗?请看《醉游记》最终卷!
  • 破天灭灵

    破天灭灵

    洪荒大地,万物皆灵。一切皆有度,凡是都有定数。一个人冲天大喊:“我要走我的路,人挡我,我杀人,天挡我,我破天。”
  •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

    十九年冬到天津,时其地甫由天津特别市改为天津市。行至街上,时见平顶砖檐、铁门圆窗之洋楼,高鼻蓝眼、狐裘貂帽乘车招摇者,亦不绝于路。甫至之时,寒冷无比,如苏武漠北,时时搓手;而夏季至初秋则又极热,如羲和汤谷,整日流汗。从初夏至初秋,晚饭后与杨映斗骑车至运河边游泳,顺便过天后宫,买得小说数种,中有《牛郎织女》一册。
  • 麦村

    麦村

    因为修家谱,“我”回到了父母亲的故乡麦村。然而想不到的是,“我”却被那些不能写入家谱的先辈们的事迹和人生深深地吸引住了,并且开始重新打量麦村这座江南的村庄。小说围绕着那些被称之为“稗子”的不肖先辈展开,试图讲述他们各自迥异不同的命运,展现了一部另类的家族稗史。经由这些几乎被遮蔽的人物,作者缓缓揭开了故乡隐秘的另一面,善良也残酷,鲜活又腐朽……这是一部不寻常的乡村人物史。
  • 相公莫桃

    相公莫桃

    只因世俗的反对,他与她就此分开了。他为了未尽的情缘而痴痴地等了她一个轮回,千年后她与他再次相遇了,他默默地以一棵桃树的样子在背后守护着她。几次险境相救,带给她快乐,甚至帮她追男神……看着情窦初开的少女,他压下内心的痛楚,嘴角扬起了一丝苦涩的笑,看来他该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