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采写《大宋南迁》,记者走访了三座岳飞庙,一个在岳飞的故乡汤阴,一个在黄河之滨的朱仙镇,还有一个在西子湖畔的栖霞岭下。
据说这是全国三大岳庙,分别位于岳飞生命的起点、事业的顶点和悲剧的终点。三座岳庙大小不同,形制各异,但表达对岳飞的崇敬和对秦桧的愤恨却是共同的。
汤阴俗语说:“文王庙的树多,岳王庙的碑多。”其实不只是汤阴岳庙,三大岳庙都有数百通石碑,论撰写者有历代官员、文人学士、外国使臣,论文体则诗、词、歌、赋、记俱全,论书法则行、篆、隶、草皆备,共同渲染着对岳飞无尽的景仰。
三大岳庙都有铁铸的秦桧、张俊等人的跪像。这些铁像数百年来被愤怒的游人击毁多次,不得不重铸。以至于有人撰写对联感慨:“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据说宋代之后,没人再以“桧”为名,一位姓秦的文人,在岳飞墓前曾写道:“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人们如此爱岳飞而恨秦桧,其实都是源于1140年前后的一段千古憾事。
有一种情绪叫恢复中原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一首国人耳熟能详的诗。1210年深秋,靖康之耻已过去八十三年,85岁高龄的陆游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死不瞑目的悲愤和绝不甘心的坚韧,使他拼着最后一点力气,在家乡绍兴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绝唱。
1125年10月17日,陆游出生在一条沿汴河驶往开封的船上。此时,奉金太宗的诏令,强悍的金军铁骑正悄悄扑向宋朝,目标就是开封城。
金兵的到来,使陆游家的生活失去了平静安宁,与成千上万个北宋家庭一样,他们从此陷入了深重的灾难。所谓“扶床踉跄出京华”,陆游尚在襁褓即当国难,不会走路就开始逃难,在金人的追赶下度过自己的童年。幸运的是,金兵第二次攻打开封前,陆游的父亲陆宰失官闲居,得以带领家小逃到寿春(今安徽寿县),躲过了东京城破那场灾难。但1129年10月,金兵攻破寿春,年仅4岁的陆游随家人再度仓皇逃难,当时情势极其险恶,全家常常听到金人兵马的嘶鸣而半夜逃难,每人揣几块饼伏在草丛中,几天不敢做饭。历经千辛万苦,一家人总算逃回原籍山阴(今绍兴),但不久金兵的铁骑又追赶而至,一家人被迫再度南逃。“我初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所有的一切,给童年的陆游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在中原,金人“纵兵四掠,杀人如割麻,臭闻数百里”。而南下途中,他们又血洗许多城市,屠杀无数百姓。谈起这种锋利如刀的耻辱和灾难,陆游的父辈们“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洗雪耻辱,恢复中原,就成为陆游终生不渝的追求。八十五年的时光并不能将耻辱和悲愤冲淡,直到临终,写下那样的绝笔诗他才能闭上双眼。
有些耻辱和灾难的确让人无法释怀。
在当时人留下的文字里,“不共戴天”四个字,用得十分频繁。
1139年,兵部侍郎张涛前去巩义祭祀北宋皇陵,回杭州后高宗询问诸皇陵情况,他含着泪水一言不发,实在逼急了他咬牙说出一句话:“万世不可忘此仇!”
礼部侍郎尹蔰不顾个人安危,上书反对议和:“今以不共戴天之仇与之和,臣切为陛下痛惜之!”
理学家朱熹每次谈起靖康之祸,语气都极为沉重,时常告诫人们“君父之仇,不共戴天”。
国破家亡的惨痛让有良知的南宋人无法忘记。他们所说的“女真性刚狠,善战斗,茹毛饮血,殆非人类”未免夸张,但“金人以黩武为至德”却是实际情形。处于渔猎阶段的金人勃然骤发,极其悍勇野蛮,面对文弱的宋朝,他们不仅掳走两个皇帝,将宋王朝的尊严肆意地扔在地上践踏,而且到处抢掠财产,残杀无辜百姓,制造了无数悲惨的故事。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绝不只是岳飞个人的悲愤,“还我河山”同样是南宋时全民族的心声。当时天下之大事,“至大者莫如恢复”。南宋一百五十多年,杭州始终称为“行在”,也就是临时办公的地方,虽然赵构等人苟安东南,但谁也不敢公开宣布放弃收复中原、洗雪耻辱的王朝梦想。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盼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恢复中原、还都开封,对于一百五十多年的南宋,是最大的梦想和伤痛。
知耻而后勇。耻辱感有时能催生强大的精神力量。
有一次机缘曾付诸东流
宋徽宗时代,举国上下文恬武嬉乐无涯,“文臣爱钱不惜死,武臣惜死又爱钱”。结果应了“乐极生悲”的古话,在金人锐利的攻击下,举国脆崩,一触即溃甚至望风而逃的部队所在多是,王朝的尊严荡然无存,成为比二帝被掳更大的耻辱。
十多年后,金人最精锐的部队在郾城(今漯河市郾城区)遭遇的宋军,情形却完全不同,这一次崩溃的是金兵。
金兵的铁骑还是以排山倒海的密集队形冲击,但这支宋军不慌不忙散开队形,不顾马上敌人的刀枪,伏下身专砍马腿,以一人的生命换取一条马腿!这是想想都让人腿软的作战方式,只有最勇敢的部队才能做到。
双方从中午厮杀到黄昏,宋军“人为血人,马为血马”,仍无一人肯回顾;以善于缠斗闻名的金军再也支持不住,终于纷纷败退。
这支宋军就是著名的岳家军——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之一。此战过后,金军也不得不感慨:“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不过十多年的时间,宋军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诗人们说,金兵将宋王朝的尊严肆意践踏,反而激起了宋人万丈斗志。而学者们说,北宋军队大部分覆灭溃散,民间的抗敌力量代之而起,摆脱了宋朝体制对军队的制约自由成长,在战斗中茁壮发展,而有才能的将军如岳飞脱颖而出。相传岳飞治军极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平素注重部队操练,打仗时他冲锋在前,担任“旗头”,成千上万兵将的动止进退,唯“旗头”是瞻,于是,皆勇往直前。岳飞待部属,恩威并用,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待千万人如待一人,使得岳家军平时严于守法,战时乐于听命,成为钢铁之师。
不管什么原因,事实毋庸置疑:剽悍的金军遇到了克星。
豪情万丈的热血男儿绝不止岳飞一人。
南宋建立之初,天下委靡,而宗泽面对金人所战皆捷,将开封建成一座坚固的堡垒。
骄横的完颜兀术孤军跃进纵横江南,韩世忠以战舰遮断退路,使其不得不哀求买路,几乎遭受灭顶之灾。女真骑兵的万丈光芒从此显出暗影。
随后吴玠、吴璘在和尚原(今宝鸡西南)利用有利地形,迫使金军弃骑步战,并在生死搏杀中大败金军。
奇耻大辱之后将士的奋起,使收复中原最好的历史契机出现在1140年。
1140年,刘锜在顺昌(今安徽阜阳)击败金军主力,张俊率军收复亳州,而岳飞的军队收复许昌、郑州、洛阳、中牟等地后,在郾城、许昌击溃金军主力,使完颜兀术萌生渡河北去的念头。
就在岳飞心情畅快,与诸将相约痛饮黄龙的时候,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高宗和秦桧连下十二道金牌,令岳飞班师。
宋军收复中原的最好契机因此错失,“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一年后,金人难以撼动的岳飞死在自己人手上。金人听到消息,纷纷以手加额,举杯相庆。
高宗和秦桧的所作所为,成为后人猜测不已的谜团。以封建时代的观念,人们不能骂赵构,只能将秦桧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靖康耻让岳飞仰天长啸,而岳飞的结局同样让后人仰天长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