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39900000012

第12章 道家的精神原则(1)

阐述道家学派的形成、演变历史以及主要理论成果之后,我们接着可以来探讨道家的精神内涵了。不言而喻,道家的精神内涵是丰富的,但能够作为原则的思想却只有最为核心的部分。道家哪些思想处于“原则”的地位呢?从不同的立场来审视可能会得出不同的认识,这就需要对道家文化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我们认为,道家的精神原则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道德之原、自然无为与贵柔守静、和谐为道常。

一、道德之原

在日常生活中,“道德”一词使用很广,大家对它并不陌生。不过,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并不是很容易说清楚的。在一般情况下,“道德”乃是伦理学的词汇。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伦理道德”连称的情况。这种语境中的“道德”意味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准则。然而,在道家文献中,“道德”的意义却丰富得多。

(一)道生万物

《老子》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段话的意思是,道化育了混沌未分的一元之气,尔后一元之气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推动而有了冲和之气。

阴阳与冲和之气交互作用而化生万物。万物不仅包含了阴阳两个方面,而且因为中和之气的协调作用而维持着内在的有序化。在老子心目中,道既是万物的本原,又是万物的归宿,具有无穷的奥妙。《庄子·在宥》把这种奥妙的化生称作“物物者”,也就是使“物”成为“物”的源头。正如《老子》第四章所指出的,它恍惚窈冥,似无实有,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绵延不绝。

道派生万物,又内在于万物。《老子》第三十四章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大道广泛呀,遍在于一切,万物仰仗着道而化生。在万物化生之后,道却不把万物占为己有。道养育了万物却不会做主。道是无欲的,这可以叫做“小”;万物都归向道,这又可以叫做“大”。道自始至终都不会自大,所以能够成就其大。这种看法在《管子》一书中也有类似的描述,该书《心术上》说:“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故曰不远而难极也。”道是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内在规定,但它又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品不得的存在。所以,《庄子·则阳》谓:“道不可有,有不可无。道之为名,所假而行。”说它“不可有”,是因为“无穷无止”,说它“不可无”,是因为“与物同理”、“与物终始”。

道不是显现之物,而是潜在之物,可谓之“无”。换一句话来说,相对于万物有形、有名、有象、有为而言,道是无形、无名、无象、无为的。《老子》第四十一章说“道隐无名”;《老子》第三十二章说“道常无名”;《老子》第四十一章说“大象无形”。老子连续使用了几个“无”字就是为了形容道的性状。他所讲的“大象”即是大道。它到底是如何存在的,真是难以形容,《老子》第十四章将此称作“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在日常生活中,“状”是某物之状,而道是无物之物,自然是无状之状,既不具有普通之物的形状,当然也没有普通之物的形象了,故谓之“无象”。

不过,无名总是不好称谓、不好表征,所以老子还是勉强给这种无形的东西取个名称。《老子》第二十五章说:“吾不知其名,故强字曰大,强名之曰道。”

在这里,所谓“大”就是“道”;反过来说,“道”也就是“大”,故有“道大”或者“大道”之说。在老子等道家人物心目中,大道虽然无形,却是万物之祖宗。

(二)德蓄万物

《老子》第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蓄之。”这表明“德”在道万物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德”古训为“得”,王弼《老子注》谓:“德者,物之所得。”道是万物生成的根本依据,万物只有“得”于道才能“德”成万物。可见,德是道与物间的中介。《庄子·徐无鬼》曰:“德总乎道之所一”。照此,则德其实是标志“道生一”的成就;但是“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就是说,道能生一,而德不能。

德与物的关系,可以表述为道之在物即见德。德是具体事物所拥有的“道”,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属性。《庄子·德充符》曰:“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万物之生乃是冲气之和的结果,故而修德之和以成万物,而德非物故“不形”。正如冯友兰所说:“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然之原理,德为一物所以然之原理。”所以,万物与人都离不开德。人要想诗意地栖息于天地间,就必须涵养此德性,即太和之性。《德充符》载卫灵公接见一个曲足、伛背、无唇的残疾人,此后见正常的人觉得脖子太细了。作者认为这是“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之故。作者这么想其实是强调了“德之贵”超越世间的一切标准。

因此,道家常常“道”“德”连称以表示万物生成变化的内在基础。《庄子·天道》曰:“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作者认为人如能效道德“虚静恬淡寂漠无为”之性,道便在心中,可获得“天乐”,幸福地生存于天地之间。

(三)道德为天下正

上文分别阐述了道与德之与万物及人的先在性与决定性,这里谈道与德间的关系及其意义。

德在道生万物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谓之“道体德用”。《管子·心术上》谓“道之与德无间”,只不过“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一切所化生的万有都是得道之精以成。“德”就是“得”,而“得”是因道之无而有;而“有”作为承载道的存在,故称作“德”。《庄子·天地》亦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道体无有,起一而生物称为“德”,德正是物的天性,物如能修持天性,即可复归于德,这样就通于泰初大道。可见,德不仅体现道生物之“用”,而且也使物复归于道之“用”。《庄子·庚桑楚》有言:“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道是德的主宰,而德体现道生万物的光辉。需要说明的是,人作为“域中”(宇宙)四大之一,能法道生万物之德,努力保有得(德)于道的天性,此正是与道合同之路,也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庄子·秋水》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德乃是天道赋予人的内在天性,人的外在行为如能与内在天性(德性)相合,是谓“德人”,正如《庄子·天地》所言:“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四海之内共利之之谓悦,共给之之谓安。怊乎若婴儿之失其母也,傥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财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来,饮食取足而不知其所从。”这样的人物不会也不能被伤害,因为所谓“德”的本质就是“和”,具有“无不容”(《庄子·缮性》)的品性。德代表一种和谐的力量,包容万有,与物无伤。《庄子·秋水》说:“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可见,道德既将天道立为天下标准,又肯定人间行事含德是得到“道”的保护的条件,修德返道,一切就会吉祥康宁。

正因如此,道家语境中的“道德”成为自然、社会、人生最理想状态的标志。

《老子》第三十八章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老子》第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老子高举与周礼(仁义礼乐)不同的大道观,呼吁世人意识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以为仁义礼乐的制度规范不足恃。其实,道家并不是不要仁义,只是说“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庄子·天运》)。道家认为相对于道德而言,仁义是有缺陷的,因为仁义之名会成为社会纷争之器。《庄子·人间世》就说:“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道德之境本是无知、无欲、无为、无名的,但在仁义替代了道德之后,社会就陷入了相争相轧的混乱之中。所以,道家旗帜鲜明地批判仁义,希望世人能惊醒。《庄子·马蹄》曰:“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骈拇》亦言:“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仁义在庄子学派看来好比多余的足趾、手指和附生的肉瘤,是人性的负累。人的天性本来纯朴,但在仁义之说纷起之后,纯朴的天性就慢慢泯灭了。仁义好比诱惑夏娃偷吃禁果的蛇,使人类原始幸福的伊甸园生活从此一去不复返了,从而导致这样的悲惨局面出现:“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形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离跂攘臂乎桎梏之间。”(《庄子·在宥》)可见,道家的“道德”之说诚乃明天道以推人事。

正因如此,《老子》第三十二章才说:“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老子认识到,只有舍去狭隘的仁义而复归于道,在道德的统率下,才能有“不仁”之至仁。庄子学派认为,狭隘的仁义非道德之正。《庄子·骈拇》说:“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反过来说,只有以道德为正,而以仁义为奇,守正御奇,天下才能复归于纯朴。金岳霖曾指出:“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的目标。”因为“道”是自然、社会、人生的正道、大道、常道,是自然清明、社会昌明、人生通明的根本所在。所以《老子》第五十二章把“道”称作“天下母”,《老子》第二十八章则称之为“天下式”。

二、自然无为与贵柔主静

在道家学派中,与“道德”范畴密切相关的是“自然无为”与“贵柔主静”的理念,这在《老子》、《庄子》、《淮南子》等书中有许多陈述。

(一)自然无为

《老子》一书共有五次用了“自然”这个概念,但它的含义有所不同,概括来看,其主要含义有两层:其一,对主体而言,价值意义上的“自然”是“自己如此”之意。与主体(圣人、善为道者等)的“无为”相一致的客体(万物)的“自然”,乃是表明一种状态,可视为形容词或副词。池田知久认为,“古代汉语中的自然,在刚诞生的时候,在文法上是和泰然漠然等相同的副词之一,是形容万物百姓的现有状态(存在样式和运动形态)的用语,并不是意味着客观的对象nature的名词”,比如《老子》第二十三章的“希言自然”即是如此。在这里,“希言”的意思与“行不言之教”相近,而“自然”则起着价值标准的作用。还有《老子》第十七章所谓“百姓皆谓我自然”也是这种意义:百姓在圣人之治下安居乐业,他们只知有圣人在,但没有感到圣人的作为,因此认为自己的生活本来就是如此。所以,我们可以说,自然便是道,不用再到外面去寻找道了。总之,一句话:“自然”是“不用借助别人的力量,靠自身内在的作用,成为如此或者就是如此”,这样的“自然”观是包含在道论之中的。其二,就客体而言,存有意义上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即像万物自然那样存在。

“自然”处在与道对待的地位。道创生了万物,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但这并不是道有意识要生育万物,万物对道的尊贵也不是“道”所期望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言下之意是不能用人们的亲疏贵贱标准去衡量这种关系,故而《老子》第五十一章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的尊贵性就体现在“自然”上,即真实性。道以“自然”为存在方式,“自然”便是道的标志。如此说来,存有的“自然”同价值的“自然”是共通的,甚至是交错的。既然老子是个唯道主义者,那么“道法自然”,即以自然作为道的特性就顺理成章了。比如,《老子》第六十四章所谓“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便是例证。作为道的忠实履行者——圣人,秉承了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第二章)的本性,对包括百姓在内的万有都抱着一种“圣人皆孩之”的宽容与慈爱,“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为天下浑其心”(《老子》第四十九章),他的作为就是不作为,即“为无为”,具体说来就是,充分发挥辅助的职能,让万物自己生长灭亡,故而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之说,这种思想充溢着“理性自觉”。这里的“自然”是与道以及道的代言人——圣人——相对应的万物特性——自然而然。万物的自然状态就是最真实的存在,人们不应该去破坏这种存在。“道法自然”的论断表明“道”与自然是对应的存在。

同类推荐
  • 佛法在世间

    佛法在世间

    本书从佛教史,佛教教义,以及时代发展要求出发切入课题研究,得出“佛法在世间的结论”。
  •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论著主要对法眼宗的形成发展、禅学思想内容、宗风特色、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论著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言部分,对选题缘由、法眼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二是论著的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讨了禅宗传衍与法眼宗的形成问题。第二章,探讨了法眼宗的传播发展与区域分布及其现当代传承。第三章,主要对法眼宗最为重要的禅学思想理论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法眼宗的宗风特点。第五章,在唐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整体背景以及禅宗自身发展走向衰落的趋势下重点探讨了法眼宗衰落的主要原因。
  • 佛的故事(中华国学经典)

    佛的故事(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根本没烦恼

    根本没烦恼

    本书作者辜琮瑜透过唯识学,侦察出“烦恼”的真面目以后,有了这样的灵光乍现!如果能够明白各种烦恼的身世由来、性情特征,是不是可以化敌为友,转烦恼为菩提?本书希望能萃取佛教的千年智慧,就着唯识学的烦恼分类法,让这些烦恼贼一一现形。作者不但以“透视烦恼”短文,揭除了三十一种烦恼的面具,让我们认识它们的真面目;更以六十篇心灵随笔,分享她与这些烦恼互动的种种心情故事。不论是做为优美的散文品读,或是实用的炒药解烦,本书都能把烦恼融化为清凉甘露,那就根本没烦恼啦!
  • 宗教文化生态中的政府责任:宁夏吴忠地区宗教与社会关系研究

    宗教文化生态中的政府责任:宁夏吴忠地区宗教与社会关系研究

    本书内容包括:吴忠地区宗教文化的形成、解放后吴忠宗教的状况、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吴忠宗教与管理、人本化管理模式的实践和效果、宗教文化生态下的政府责任。
热门推荐
  • 叫我道长

    叫我道长

    我八岁上山学道,如今算来学道已有二十载。本来以为我这一生定将投入修仙长生的怀抱中,奈何天意弄人,打雷了下雨了,爹娘叫我回家娶媳妇儿传宗接代。
  • 王俊凯你到底爱不爱我

    王俊凯你到底爱不爱我

    因为一次偶遇,让唐妍心当上了明星,认识了王俊凯。她有千玺的守护,她有二源的陪伴,还有王俊凯的真心,她,一个普通的粉丝,一棵普通的四叶草。却对那个少年情有独钟,她深知自己对他的感情已超过一个粉丝对偶像的崇拜而是仰慕。为了他,她断然走向艺人之路;为了他,她吃尽苦头;为了他,她甘愿等待。她的等待是否能得到他的青睐?在这过程中,她无数次问自己,"难道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难道这就是我苦苦追寻的吗?”但她却从来没有后悔为了他走上这条路,即使只能远远看着他,也就,足够了!王俊凯,你根本不懂我,我来重庆是为了你,我当明星也是为了你,可这些你都不知道,王俊凯你到底爱不爱我?千玺,二源,对不起!——BY:唐妍心
  • 尸棺渡口

    尸棺渡口

    一艘古老的船只载着一口棺静静地漂荡在水面上……当警察赶到时,那条船早已不见了踪影。五年前发生在A市理工大学的恶性凶杀案,四名大学生离奇死在寝室,另一名室友不知去向,警方怀疑这失踪的人很有可能是凶手,记者安言一路跟踪,查找事情真相……在这诡异的死亡事件中,安言觉得一股充满阴谋的迷雾已经深深笼罩着他们……
  •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只有豁达的人懂得“舍”与“得”的哲理。人生是需要随时面临选择与放弃的,不放下过去的伤痛,你就永远无法尝试新的快乐:不埋藏旧的记忆,你就无法面对新的开始……选择与放弃是一个人的立世之本,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成功与否,要看我们能否合理取舍。远离浮躁,从容选择,是一个现代人适应社会环境的基本要求。
  • 沙漠童话:小哈桑和黄风怪

    沙漠童话:小哈桑和黄风怪

    刘兴诗爷爷参加地质工作后,考察了一些沙漠。包括我国内蒙、新疆的沙漠,也包括境外的中亚沙漠的一角。沉默无语的沙漠,用它那特殊的方式,渐渐向读者展示自己特有的魅力。他作为大自然的观察者,把自己对沙漠的一些感受,以及一些所见所闻,写进了这本“沙漠童话”。沙漠并不单调寂寞,茫茫大沙漠里,也有生命存在。在它的一些角落里,也孕育着蓬勃生机。
  • 异界流氓军团

    异界流氓军团

    “单挑靠美女,上阵娘子军。”——死逗比刘宏的猥琐哲学。一道雷劈给屌丝统一异界的重大使命,啥都没有你在逗我呢!异能?嗯,反正这玩意儿是比魔法好使,没咒语不考验智商。没人?美人!你们召唤巨龙也太low了,看着不会吐吗?哥这里啥美女没有羡慕去吧!统一异界刘宏还有一个大麻烦……这么多人,婚礼怎么搞?
  • 大长今的成功哲学

    大长今的成功哲学

    看长今,有人看到的是她一生坚守原则,心口如一,不为利益所动,不为地位所动,不为死亡威胁所动;有人看到的是她经过痛苦的磨砺,最终获得了自我认知和人心的肯定;也有人看到的是她身上的才华最终进发出来时,那夺目的光彩;还有人看到的是她最终放弃了仇恨和富贵,回归了最真实的人性和感情。 长今是个天才,但最吸引人的不是这点,而是,她可以成为一个反证,证明优异之人不是天生的,是成就出来的,就算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你也可以通过自己努力去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这就是长今给我们的启示,这也是我们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的内容:一切要靠自己。
  • 易烊千玺之月思南城

    易烊千玺之月思南城

    当肖梦思遇到千玺觉得他很帅,要是能和他在一起就好了。易烊千玺遇到肖梦思的时候,觉得她长得很漂亮到底会不会在一起呢?大家敬请期待期待吧!这次小说纯属自己编的。
  •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

    本书摘自《曾国藩家训》中的精品,运用他修身齐家的具体事例,解读他继承先人遗训、结合自身体会,教导兄弟子侄成人成才的高妙策略。
  • 九皇妃

    九皇妃

    一朝穿越,腹黑轻狂的佣兵首领,竟成了大商皇朝著名的花痴草包女!丞相府楚家大小姐楚华容,绝色姿容却不识点墨,不顾世人耻笑嘲讽,整日追着当今第一天才美男四皇子跑,撞上南墙也绝不回头。一次郊游,竟被心上人毫不怜惜地丢进狼群,看她惊慌逃窜满身狼狈,只为博身边佳人开怀一笑!当楚华容再次醒来,美眸里再无迷恋之色,取而代之的是冷冽华光,讥笑地看着众人目瞪口呆的脸。重来一世,她本想活个潇洒从容,随心所欲。却被一道圣旨扰乱了步伐。而她,又岂是当初那胸无点墨、任人拿捏的草包女?谁守她护她,她定铭记在心。谁欺她辱她,她必双倍奉还。快意恩仇,人生潇洒。只是,那个男人允许吗?=﹡=﹡=小剧场:“你让开。他差点害死我,我非揍他一顿不可。”“此人危险。这仇,我报。”“他救过我,我要帮他站起来。”“其心不轨。那恩,我还。”“这是我的事!”某男优雅地掀了桌,“从圣旨到来的那一刻开始,就不是了。”“事都让你做了,那我到底能做什么?!”某女眸光恨恨。“吃饭。”“还有呢?”“睡觉。”“还、有、呢?!”咬牙切齿的声音。“数银子。”半晌,女子暴走,“我去----”*本文一对一,女强男强,轻松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