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39800000009

第9章 一九八二(2)

萨特的思想是这样的:人就是自由,但这种自由不是在对主观性的自由运用的享用中,而是在为一项命令所要求的创造性行为中被感知的,这项命令就是人必须按照自身所选择的道德和理想来创造自身,即把主观性转化为实在的行动,并从行动中、从人与人的相互关照中确认到自己的自由。因此,人的普遍本性对人的决定作用不是外在的,而是一种内在的被自由视为己出的绝对命令。萨特说:“这便是人们称之为价值的那个东西。”普遍本性是作为保证价值的实现而提出来的;无论是从审美角度看的喜悦,还是从伦理角度看的高尚,作为一种价值观念,都离不开人的普遍本性。

这里的普遍本性和康德的从先验论而来的绝对命令不同。康德区分了人的“冲动”和“动机”,认为只有当人的需要既是需要而又撇开了主观冲动的具体指向,仅仅具有形式的意义时,才能称之为“动机”。“动机”不再以别的什么具体的目标为价值而就以其自身为绝对价值,这样,仅仅以自身为目的的每个人都具有的意志的形式就成为人的意志所颁布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绝对命令。康德说,正因为这个绝对命令发自每个人自己的意志,因此它是自由的,服从这个绝对命令也就是服从自己的意志,这个意志要求自身和他人皆为目的,共同自由。这也就是康德的所谓自律的原则。

萨特认为,人的价值或自由首先都不是观念上的肯定,也不是某种抽象的欲望或需要,而主要是一种存在的实在性的表现,是从客观到客观的选择:“正因为这种向客观化的跃进按照每一个人的情况而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正因为这种向客观化的跃进把我们投入一个有许多可能性的领域,所以我们把它叫做选择或自由。”通过这样的选择与他人发生的牵连就不是观念上的东西,而是在“一种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有组织的环境中”的实在,是人作为类的即社会的活动本身。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具体的,因此自由也应该是具体的;但自由之所以同时也是普遍的,就在于它表现为每个人在投入每个具体行动时主观上所具有的一种可以被称为价值的观念,这一观念就把人的存在与本质、个体的人与社会的整体包容在一种“总的牵涉”之中。萨特说,可以把存在主义定义为“一种行动和牵涉的伦理学”,指的就是这个意义。

着眼于人的行动的社会性使之区别于康德,着眼于人的感受的非知识性使之区别于黑格尔,把人的行动和感受从历史联系中横切下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断面,又使之区别于马克思。在这些区别下面跳动着的,就是那颗不得不时时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和孤寂的心,那颗人人都有的共通的心。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指出,法的必然性与自然界的必然性截然不同,“在自然界中有一般规律存在,这是最高真理,至于在法律中,不因为事物存在而有效,相反地,每个人都要求事物适合他特有的标准。因此,这里就有可能发生存在和应然之间的争执,亘古不变而自在自为地存在的法和对什么应认为法而作出规定的那种任性之间的争执”。黑格尔用这一段话概括了自然界和社会在所谓“合理”与“应然”之间本来就存在的差异。社会中存在的一切并不都是“应然”的一切,这一点在伦理的范围内表现得特别明显。任何伦理学说都既有反映某种实际存在着的关系和保证社会稳定的一面,也有反映某种发展着的需要和相应的社会理想,从而又对现实的确定关系起着否定和瓦解作用的一面。同法律的学说比较起来,伦理的和道德观念的改变,由于更带有个人色彩和与生活联系得更紧密,因而往往成为否定现存关系的先兆。苏格拉底也许是历史上第一个因其哲学而被处死的启蒙思想家,他之被处死,并不在于他对世界的本原提出了什么看法,而在于他向传统的道德风尚提出了挑战,反对人们无条件地顺从某种习惯的生活方式。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在伦理观念上提出“存在”和“应然”的争执需要冒多大的风险。

然而在哲学史上还几乎找不到一个不提出“存在”与“应然”的争执、不冒这个风险的哲学家。当黑格尔以他的“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名言而受到普鲁士国王的赞赏时,这位国王看来并没有懂得“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事实上,正如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M·霍克海默尔所说的那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普鲁士这个反动的国家体制从中所受到的损失,远远超过了它从形式主义的颂扬中得到的收益”。理性是反动的一位弱小盟友,黑格尔逝世不到十年,普鲁士国王就在黑格尔哲学面前感到惊恐万状了。

是的,现存的不一定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则必然要成为现实。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革命性就表现在这种学说不再以探讨什么是最终的善为目的,而在于阐明善、恶观念的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的根据和客观规律,从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所谓“合理”,在马克思那里既不是合于上帝的旨意,自然的律令,也不是合于人性的最高要求,而是合于历史的必然,因此,所谓的善也就是一个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和与造福于整个人类这一最高目标相联系的范畴。

萨特的伦理学由于否认了上帝,否认了某种共同人性的客观价值,那么,他就在什么是“合理”和“应然”上面临着又一个难题。

他愿意在唯物史观的一些最基本方面遵循马克思的观点,但同时又错误地认为马克思那种通过认识历史的必然再使自己合于这种必然的观点是一种“剥夺了全部主观性,自己融化于纯客观的真理,他就在人——对象所居住的对象世界里徜徉漫步了”的幻想。他所要剥夺的是客观性的东西,他认为人的主观本身就是代表客观过程(外在的内在化过程)的一个环节;正因为这个环节是主观的,所以真理才不断自行消失,以便不断重新产生。

因此,萨特提出了在他的哲学中也许是最重要的一个范畴,即“主观性”。他说:“存在主义,就是一种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的学说,并主张每一真理,每一行动,都包含有人类的背景和人类的主观性在内。”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他的“主观性”主要不是一个认识论和历史观的范畴(当然与认识论和历史观有关),而是一个伦理学范畴,因为他强调主观性的目的是要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而这一点,恰是他对于人道主义的理解。

什么叫“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萨特的思想是这样的:人不是一个“东西”,人类社会也不是一个物理世界;对于人和人类社会,“任何人也不敢仅凭逻辑就对对象作出判断”(康德语),因此,在人和人类社会中不存在用某种精密科学就能揭示出来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人和人类的价值也就不以是否合于这种必然性为标准,而应该有它自己的与物质世界有所不同的价值总体。这个价值总体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主观性”和“超越性”。萨特说:“结合超越性和主观性,即我们所谓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

主观性是使人与“东西”区别开来的标志,只是因为主观性,人才成其为人;超越性是人存在着的标志,正是由于人是不断地“投出自己,把自己消融于自己之外”的,因而才造成人的存在的不断超越。人如果不是超越的,就无所谓存在,这是萨特的一个基本思想。主观性是从人的本体论角度对人自身价值的肯定,说明人由于是主观的,因此价值的选择全在于自己;超越性则说明人不仅仅是主观的,人必然要把自己的存在变为本质的无限进步,即不断地“跳出自身之外找出一个正以此为解放、为具体体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在其现实性上总是超越的,因此人是经常超越自己的。

萨特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性(设计图),一切人的主观性合成为人类的主观性;如果说个人的价值只在于个人主观上的选择的话,那么人类的价值也仅仅取决于人类的主观性。人类的主观性构成一个不同于物理世界的人类的价值总体,他断言“除了一种人类的宇宙,即人类主观性的宇宙外,无其他宇宙”。

人类的主观性也是一个说明社会现象的总体化概念。主观性是社会现象的结构因素,社会现象是主观性的客观体现。社会现象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是对于历史的“横的综合”。萨特说:“这种横断的总体化既肯定它对纵的综合的依附性,也肯定它的相对独立性。它既不故步自封,也不变化无常。”其实,萨特的要点在于通过总体化这个范畴强调历史的每一横断面都有它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总体化范畴并不负责预测未来的客观必然性,它只是说明横在历史中的每一个社会现象的总体尽管依附于历史的纵的总体,但毕竟只是这一代人所造成的,因此,它也只是对这一代人来说的异化。萨特认为,只有这样用总体化去说明个体与社会(整体)的关系,异化对于人来说才不陌生,历史对于人来说才成为可理解的,人也才能意识到自己就是历史的主体。

总体化与必然性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同义的,都指一种与个体生活相对立的客观存在。雅斯贝尔斯把它称为“无所不包”,即包围着我们的不是我们本身的东西。用黑格尔的语言来说,这个“无所不包”的“隐藏着的东西”也就是“绝对”。

“绝对”是一个达不到而又摆脱不了的客观存在,因此,在人那里并无最终的价值或归宿,人将在一种“注定要失事”的感觉下走完自己的一生。

同类推荐
  • 杜甫诗选

    杜甫诗选

    《杜甫诗选》作者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 诗经楚辞鉴赏

    诗经楚辞鉴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我国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古代生活,不仅积淀了周代人民的智慧和经验,而且是华夏文明的文学结晶。楚辞是战国时流行于楚国的具有浓郁楚文化色彩的一种诗歌体裁。它们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其作品或简朴、或典雅、或整饬、或瑰丽,风格多样,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为了帮助诗歌爱好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诗歌,《诗经楚辞鉴赏》从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意趣、艺术特征等方面逐篇进行了注释和赏析,以飨读者。
  • 清初三诗杰:程康庄 吴雯 王含光

    清初三诗杰:程康庄 吴雯 王含光

    明末清初,在山西诗坛上有几位诗人,很值得我们关注。其中,程康庄、吴雯、王含光三人便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山西籍诗人。
  • 心曲没有终止符:非正常离世作家非常档案

    心曲没有终止符:非正常离世作家非常档案

    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美国、俄罗斯、苏联、日本等国家一些作家的传略、自述、名言、作品等。无论他们以何种方式离开这个世界,我们都是应当记住他们的名字。
  • 男+女之幽默

    男+女之幽默

    说男道女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婚后之爱女人的聪明是装傻锁住男人的“放蛊”假戏真演阿哥开始当绅士我不嫁人碍着谁啦夫妻相疑恋爱也需要技术手段爱情永远得折腾劝你真正地失恋一次逼着你谈隐私怕老婆是打不过老婆吗女人怒吼不当月亮“小兔崽子们”谈恋爱再谈“小兔崽子们”谈恋爱推敲一下脸蛋的美最消耗体力的工作是恋爱女人经常爱混蛋玩弄式的伤害大丈夫甘拜下风张口闭口说讨厌爱得恨不能咬一口没有度量的男人男女一样,活不到天亮妙在“男女有别”爱情多少钱一斤命运莫测死活就是不离婚时尚男女美之折腾妻子和情人哪个重要男人完美即完蛋第一眼就爱得要死家庭电视战漂亮热情的马达姆俄罗斯浪漫漂亮有时不是件好事……
热门推荐
  • 回眸技术进步的辉煌(科普知识大博览)

    回眸技术进步的辉煌(科普知识大博览)

    要想成为一个有科学头脑的现代人,就要对你在这个世界上所见到的事物都问个“为什么”!科学的发展往往就始于那么一点点小小的好奇心。本丛书带你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通过这次旅行,你将了解这些伟大的发明、发现的诞生过程,以及这些辉煌成果背后科学家刻苦钻研的惊心时刻。
  • 缘字绝

    缘字绝

    人不能永远会在回忆当中,这样会颓废。也许昔日美好会令你兴奋。也许昔日艰辛会令你感慨。每一个人的成长历程都是一部最好看的电影。只不过没有华丽的编剧。没有失真的特技。淳朴的就像一罐老酒。每一段回忆都夹杂着刻骨铭心。梦想与现实往往有很大的差异。这一路的感情友情。恩恩怨怨的伴随着我们。这段故事是真实存在的。也许一个人一辈子都不会有这种感觉。朋友恩怨。现实的残酷。故事的纯真才让我有了那么多的感触。
  • 走向:后奥运时代的中国经济

    走向:后奥运时代的中国经济

    本书以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为主线,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契机,通过对30年中国体育改革历程的回顾,深入分析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若干奥运会举办国举办奥运会对于本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分析北京奥运会对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可能影响,并进一步考察2008年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世界体育发展趋势等外部环境,分析在此背景下中国体育改革的趋向。
  • EXO之我家有个大律师

    EXO之我家有个大律师

    明明是歌手却很戏精的他遇见了明明是律师却很逗比的她,他们之间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如此般配的一段恋情却发生了这么多事情,结局到底怎么样了呢?敬请期待!
  • 梦回家园(独行者丛书)

    梦回家园(独行者丛书)

    本书收《火车》、《左邻》、《父亲》、《糖》、《伊胡塔的候车室》、《抱着孩子的农妇》等百余篇散文。
  • 煞神邪王不好惹

    煞神邪王不好惹

    前世嗜血妖孽的她,因为接到一封假战书而被穿越到自己的著作里。“好穿不穿竟然穿到自己写的小说里,真是倒霉!”穿到异世竟是废柴一枚,但其不然,她是妖孽天才!整个世界由她主宰,所有的人想做什么,权利都在前世的她手上,她可以摆弄任何人,但惟独那位邪王完全不受她的控制!他,这位妖孽邪王,俊美若仙,深不可测,放荡不羁。但宠她入骨......当煞神遇上邪王,又会是怎样的震撼,他们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请阅
  • 火炮科技知识(上)

    火炮科技知识(上)

    不论什么武器,都是用于攻击的工具,具有威慑和防御的作用,自古具有巨大的神秘性,是广大军事爱好者的最爱。
  • 最美不过曾经

    最美不过曾经

    慕夏,叛逆如她,遇上爱情竟不知所措的。爱情所带给她的究竟是快乐还是悲伤。
  • 孩子不爱学习,妈妈怎么办

    孩子不爱学习,妈妈怎么办

    本书是一部彻底解决孩子厌学、贪玩、偏科、不爱写作业、惧怕考试的教子宝典!很多孩子都非常聪明,可就是不爱学习:每天去上学,就仿佛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一样:一玩起来就没够,一翻开课本就头疼:作业不是忘记写,就是拖拉到很晚才动笔;上课眼睛在盯着黑板,但是心已经飞到九霄云外了:还有的孩子非常害怕考试,一到快考试的时候就不想上学……遇到这样的孩子,相信很多妈妈都非常头疼。每天晚上都给他补课。甚至给他请来家教。但就是不起作用,孩子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更加厌学了。
  • 道德真经注

    道德真经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