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39800000065

第65章 二零零九(2)

这就涉及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涉及什么才是一个社会维持稳定的根基。

法国大革命是政治革命,所以并没有逾越所有权这一道围墙;而现在临近的革命则已经把热情从政治转向了社会,开始认识到目前为止人世间的财产划分本来就是不公平的,所有权得以成立的基础也并不公正,于是革命的目的也就不仅仅是为了推翻一些法律,改变某届内阁,而是针对这个社会本身,是要动摇它目前赖以支撑的基础(请参见后面马克思的有关论述)。

所以,托克维尔说,他之所以不愿意参加“宴会运动”,背后最深层的原因就在于情况已经与当年的法国大革命时完全不同,因为现在所爆发的任何革命都将是针对社会而来,都与所有权的废除有关;而这一点又是所有参与“宴会运动”的人(我们相信这些人都是一些略有资产的人)都无法预料也无法控制的。当他参加在当地的竞选时,有人就曾厉声质问他为什么会脱离反对党的立场,他说:“我不想参加宴会运动是因为我不愿看到革命,而且我敢说,所有出席宴会的人倘若跟我一样预测到从中即将爆发的事件,他们恐怕没有一个人会出席这些宴会的。因此在你们和我之间,我看到的唯一区别就是,我清楚你们在做什么,而你们自己却茫然不知。”

但反过来看,“在宴会中集会的权利,又是我们最不容置疑、最必不可少的权利之一;如果否认这种权利,那就是践踏自由,就是蹂躏宪章”;所以当国王禁止再举行这样的宴会时,革命就爆发了。

就发生在政治革命领域里的革命而言,托克维尔说他的目标非常明确:“除了自由和人类尊严之外,我并无其他立场要扞卫。借助共和原则能够给予新政府的力量来保护社会种种旧法律,反对革新者发扬光大法国人民那显而易见的意愿,遏制巴黎工人的激情与欲望,因而以民主战胜愚民政策,这就是我唯一的目标。”

相对于这一目标而言,他说,个人的正义感与荣誉感不但远远高于“保住部长之位的需要”,而且也高于何种政体最好的所有争论;在他心目中只有一个温和的共和政体才能满足他对于自由、尊严、正义感和荣誉感的希求。

1848年2月24日爆发的“二月革命”推翻了国王路易·菲利普的统治,恢复了共和体制(史称“第二共和”);在这一意义上,托克维尔认为“二月革命”是法国大革命的继续,它不但赶走了国王,而且让法国历史上最腐败(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求公职以靠税收生活,托克维尔说,这是法国民族本身最重大的缺陷,也是民主立宪与中央集权相结合的产物)同时又是最不血腥的一个政府自行倒下。所以他不认为这是一场骚乱,而把它定义为真正的革命,并在蜂拥而至的民众中喊出了“改革万岁!”的口号。

同年的“六月起义”却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从现象上看,这场起义的爆发与4月23日的议会选举有关,因为在选举中,工人代表在八百八十个议席中只有区区十八席。所以,这场“起义的目的就不在于改变政府的模式,而是在于变更社会秩序。说实话,它并非一场政治斗争(就迄今为止我们给予这个字眼的含义而言),而是一场阶级斗争,一种奴隶战争。从事实上看,起义显示了二月革命的特征,正如社会主义理论在思想上曾经显示二月革命的特征一样……人们不应从起义中只看到工人的反应是激烈的、盲目的这一点,而应从起义中看到,他们为摆脱被人们称之为非法压迫的生存环境,为了开辟一条通往他们向往的幸福生活——很久以来人们就给他们指出,那是他们的权利——的道路而不惜使用武力,工人的这种力量是强大的”。

“二月革命”成功了,“六月起义”失败了(或者说被镇压下去了),后面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简单一点说,“二月革命”的目标是推翻国王,恢复共和,参加者是一大群“手无寸铁、毫无反抗能力的市民”,领导者则就是那些“宴会运动”的参与者;面对的则是国王与军队。托克维尔说,“我一向留意到在革命时期最易失去理智而且往往也就是最懦弱的人,那就是军人”。于是,当曾经下令向民众开过枪的布若(Bugeaud)元帅也下令现在的指挥官贝多(Bedeau)将军镇压民众时,听着民众乱哄哄的呐喊,“再加上看到自己的士兵犹豫不决,有时还与对方暗中配合时……此时的贝多就已方寸大乱:无人知晓他的慌乱会带来什么后果;无人知晓一小撮人怎么就攻占了议院,而且他们就在守卫议院的骑兵队手枪射程之内;其后,也无人知晓议会又是怎样被宣布罢免的,临时政府又是如何选举产生的。”

相对来说,“六月起义”的被镇压却简单得多;起义者多为工人,他们的目标是废除所有制,没有明确的领导人(国民议会中的山岳党人也不敢赞同起义,他们对通过另外的途径来达到目标还存有幻想,但布朗基的影子一直都在起着实际的指导作用),只是一场“一个营垒的国民反对另一个营垒的国民的暴乱”(其中女性很多,而且坚持到了最后),在短短四天时间里,就聚集起十余万手持武器的人,他们大都轮番接受过军事训练,而且“巴黎半数的工人曾在军队中服过役”,所以操纵各种武器没有任何问题。站在他们对面的是国民自卫军,是立即宣布巴黎进入紧急状态(戒严)的国民议会(难能可贵的是最反对这场起义的托克维尔此时对戒严令却投了反对票,他是这样说的:“此举与其说是出于深思熟虑不如说是出于本能。我生来蔑视和反感军事专制,这种情感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一听到戒严,心中顿生蔑视反感,盖过了危难所产生的情感。在这方面,我犯了个错误,幸好,学我样的人还不多。”),是源源不断来自法国各地的各个阶层的人,他们多是农民、资产者、大业主和贵族,“大家混为一体,不分彼此”。其中最无精打采的是士兵,因为他们还摆脱不了二月革命的阴影;最积极、最活跃的是国民自卫队(来自各地的自愿军)和旧贵族、旧乡绅,包括业主、律师、医生、农夫。

农民进城与工人开战是镇压“六月起义”中一个最无法让我们理解的特点;按马克思的说法,他把农民定义为“占法国人民大多数的名义上的所有者”,所以当起义涉及所有权时,农民们就站了出来保卫自己“名义上的所有权”。

“六月起义”就这样失败了,但作者说,他还是对这场胜利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因为他知道这场危机过后,国民的性格将会发生某种改变,这就是“对自由政体的恐惧或者对它的厌恶行将取代对独立的热爱。自由既已滥用,矫枉必然过正”。

作为一个热爱自由与独立高于一切的人,在胜利后感到的是深深的悲凉,觉得所有的人,“不管是社会党人、山岳党人、共和党人还是自由党人,全部陷入威信扫地的境地,直至对1848年革命的独特记忆远去、淡忘,直至时代的普遍精神重新树立起来为止”。

但马克思并不这样看。

马克思是这样分析问题的:七月王朝时的路易·菲利普集团所代表的只是资产阶级中的一个集团的利益,这个集团指的就是“金融贵族”,包括银行家、交易所大王和铁路大王、煤铁矿和森林所有者,他们“都不过是流氓无产者在资产阶级社会上层的再生罢了”(原有着重号,请高度注意马克思的这一论断)。那时的工业资产阶级只能算作反对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月革命”就是工人与工业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进行的斗争,因为“工人企图在资产阶级旁边扞卫自己的利益”。当工人发现自己的利益在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并未能得到实现时,“于是,原先无产阶级想要强迫二月共和国予以满足的那些要求,那些形式上过分而实际上琐碎的甚至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要求”,就不得不“由一个大胆的革命口号取而代之,这个口号就是:推翻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专政!”在马克思看来,这就是“二月革命”受到普遍赞美,“六月起义”则受到一致诅咒的原因所在。他说:“1848年2月25日使法国获得了共和制,6月25日强使法国接受了革命。在六月以后,革命意味着推翻资产阶级社会,而在二月以前,它却意味着推翻一种国家形式。”

“总之,只有六月失败才造成了所有那些使法国能够担起欧洲革命首倡作用的条件。只有浸过了六月起义者的鲜血之后,三色旗才变成了欧洲革命的旗帜——红旗!

同类推荐
  • 寻找属于我的翅膀

    寻找属于我的翅膀

    本书作者通过对学习、生活的感悟,用细腻、真切的描写手法,表现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和对友谊、亲情的无限眷恋,点缀出了小作者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十五岁绚灿人生。
  • 心灵的折射:中外作家爱情悲欢曲

    心灵的折射:中外作家爱情悲欢曲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她们的爱情,是灯火阑珊中的惊鸿一现,忽闪忽灭;她们的爱情,是清寂禅寺里的钟声,惊心动魄,使人无法忘怀;她们的爱情,是响在窗外的铃声,岁月只是匆匆过客;她们的爱情,是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欲说还休。究竟什么是爱情的真谛?是悲是喜,是欢是愁,是鲜花,还是沼泽?
  • 生活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散文丛书)

    生活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散文丛书)

    《生活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散文丛书》精选“青春美文作家”乔叶的散文,分“泡沫的下面是酒”“永不消失的河流”和“另一世界的话语”三辑。主要取材于日常生活,写己所感,宏己所思,字里行间“浓得化不开的土气便扑面而来,带着不由分说的家常和亲切,将你裹到里面”。是乔叶光华褪尽后执平凡以诗意,书写的一卷大俗大雅、至纯至善的生活印记。
  • 映像川藏

    映像川藏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寻访“世外桃源”之香格里拉、绒布寺:世界海拔最高的寺庙、北上,抵达有108座子寺的八邦寺、“佛城色达”的红色奇观、乡城:用佛珠串起的康巴江南、探访神秘的“小西藏”——阿坝、“东方瑞士”郎木寺、黑水达古:绝美藏地秋韵秘境、萨迦寺:承载藏传佛教萨迦派传奇的千年古寺、探秘扎坝奇异婚姻与飞檐走壁的爱情等。
  • 加利福尼亚人的故事

    加利福尼亚人的故事

    三十五年前,我曾到斯达尼斯劳斯河找矿。我手拿着鹤嘴锄,带着淘盘,背着号角,成天跋涉。我走遍了各处,淘洗了不少的含金沙,总想着找到矿藏发笔大财,却总是一无所获。这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区,树木葱茏,气候温和,景色宜人。很多年前,这儿人烟稠密,而现在,人们早已消失殆尽了,富有魅力的极乐园成了一个荒凉冷僻的地方。
热门推荐
  • 报纸是“谁”:美国报纸社会史

    报纸是“谁”:美国报纸社会史

    自1690年诞生至今,美国报纸历经沧桑变故,其报道模式亦处于不断的流变之中。报道模式是指报纸在其日常新闻生产实践中所依循的准则和样式,它是报纸新闻生产的常规形式,是报纸长时间都在使用的报道方式。本文试图在“事实选择”和“事实呈现”两个维度上透视美国报纸报道模式在不同时期的内涵与特点,探究报道模式的流变轨迹及流变动因。“事实选择”是指报道模式中选择了什么样的事实,“事实呈现”是指报道事实时采用什么样的手法。“事实选择”和“事实呈现”是新闻生产紧密联系的两个维度,选择了某种事实也就随之选择了与之对应的某种呈现方式,两者骨肉依存。
  • Eminent Victorians

    Eminent Victorian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和移风易俗者一起上路

    和移风易俗者一起上路

    马克·吐温的著名短篇小说。
  • 冰花千冷

    冰花千冷

    华服铺地,血色张扬,印记消逝。吾已走来,诚以一世坚持,答你两世情深。轮回之后,前世的刻骨铭心、相爱入骨随着孟婆汤消逝在记忆中。他们的印象里,有的只是……“万一你跑了怎么办?”“我不会跑的,我是一个信守承诺、品德高尚的人。”某王终于忍不住白了某女一眼:“说这话时,你内心羞愧么?”“有点。”前世,她是不可一世、天下无敌且拥有绝世容颜的毒煞女。今生,却成了修武废材,除了一项逃跑技能外,其他什么都不会。而曾经的妹妹、朋友、神宠和恋人也全都消失在轮回中。今生,只为爱而来。——花溪
  • 神秘老公惹不得

    神秘老公惹不得

    结婚三年,丈夫从未碰她,反而是将她送上了陌生男人的床。她一纸离婚协议书,结束这段了名存实亡的婚姻,成功晋升为人人唾弃的弃妇。可是谁知道她竟然睡了一个不得了的人物,于是求婚,再婚,一气呵成。一夜间,她从弃妇摇身成了人人羡慕的豪门太太。于是被捧着,宠着,疼着,闪瞎一干狗眼。但老公不消停,她忍无可忍:“司北辰,我要退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豪门隐婚之爱你入骨

    豪门隐婚之爱你入骨

    17岁那年,乔晚心里住进了一个叫陆寒的人,将她有死亡边缘拉回来,22岁那年,乔晚嫁给了沈君彦。一个在锦城呼风唤雨、只手遮天的神秘男人。一纸婚约,各取所需。当她要退出婚姻时,沈某人却绝不放手!原来,她生命中有两个男人,一个是恩人,一个是爱人。
  • 影子内阁

    影子内阁

    影子内阁,似有似无的神秘组织,它的存在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它的建立只为保卫龙族血脉。不过,蔷薇山庄的段氏兄弟是否能席卷天下、重振威严而荣登九五仍不可知。一场波澜壮阔的争霸似乎又要开始,不,是已经开始了。东方巨龙低声吟唱远古歌谣,你能否听到?
  • 浮华旧梦

    浮华旧梦

    十里洋场,纸醉金迷的旧上海,说不尽的妩媚风流,道不尽的缠绵悱恻。他以为她只是他的棋子,奈何她却沁入他的灵魂。她以为他只是她的恩人,奈何他却刻入她的心底。她是万丈红尘中的一缕柔光,照进他的心里,叱咤风云的他,任凭她在自己的世界翻云覆雨。她爱他,敬他,甚至甘心为他付出一切,却不曾想过那样的背叛于他。
  • 距离不远

    距离不远

    我的家乡在清幽阴冷的幽镇是个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的地方,这里的一切都很平静进行着,但是在每一次平静的日常下,都将会指引出一条通往毁灭的道路。明明距离不远,可是我看不清你们的脸
  • 领导的气场

    领导的气场

    本书整合了《吕氏春秋》《史记》《三国志》《水浒传》《贞观政要》等古代典籍中耳熟能详的故事,以独特的视角和小说家的笔法,妙语解读历史背后的领导智慧,在领导如何定位、修身、观人、选人、用人、立威、授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旁征博引,却不觉晦涩难懂;诙谐幽默,却不失浩然正气。于平淡和细节处见真谛,处处展现了现代领导所需要具备的胸怀、眼界、智慧与韬略。翻开这本书,在品味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哲学的同时,提升你的领导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