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39800000024

第24章 一九八九

纪事

这是一篇“译后记”,翻译的是刘易士(C.S.Lewis)的M犲狉犲犆犺狉犻狊狋犻犪状犻狋狔,我把它译为《基督教真义》。当时是应《文化:中国与世界》之约翻译的,译完后才知台湾已有中译本,加上当时的背景及所发生的种种变故,译稿便不知去向了。

基督教的问题几乎是西方哲学中一个最重要但又严重被我们所忽略或歪曲了的问题。在所有关于文化的讨论中,离开了各种文明中的宗教形态,都是不完整的。与此相关的,我在《读书》上还发表了一篇《关于上帝的对话》。这一年5月,在风雨飘摇中,我在陕西师大的学术报告中就专门讲的是宗教与上帝的拯救问题。

任何一种文化的标志都是宗教性的超越或拯救。此刻的我们又当何为?

宗教指向人性的弱点

——《基督教真义》译后记

1988年夏,美籍教师海伦·阿特金森小姐(HelenW.Atkinson)离华前夕,送给我一批她携带的书,其中就有这本《基督教真义》(M犲狉犲犆犺狉犻狊狋犻犪状犻狋狔)。在书的扉页上,阿特金森小姐写道,她不是一名基督徒。但她认为要了解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就必须了解基督教。这本书的作者刘易士(C.S.Lewis)先生是剑桥大学的一位颇负盛名的研究中古及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教授,一生着书二十多部,被认为是我们这个世纪的一位最富创造性的基督教作家。多罗西·多赫(DorothyDohen)在《大众福利》(犆狅犿犿狅状狑犲犪犾)一书中说,刘易士这本书给我们的是“一笔充实的遗产和一个可亲的基督教”。正是出于好奇,加上作者亲切宜人的口气和通俗易懂的文字,我才一边读,一边译了起来。但在译的过程中,我却着实地感到犹豫。我觉得上述原因并不足以构成我要翻译出版它的“充足理由”,哪怕说这本书有多高的学术价值也不行——况且我自己就怀疑能不能用“学术价值”这样的话。

但一本书要是没有了“学术价值”,特别是如果满足不了“时代”的需要,与人们的普遍心态又不相吻合,出版它干什么呢?

我被迫着说服自己。说服自己的过程也就是对自己重新加以清理的过程。

宗教是个被大大模糊了的概念。就我个人而言,我最感兴趣的是宗教中的神学问题,亦即这本书第四卷中所应该涉及的问题。其次是宗教所提出的哲学问题,它主要表现在本书的第一卷中。最后才是宗教向人们提出的道德要求,它构成这本书的第二、三两卷,也许是作者的主要着眼点——当然也就是我最不满意的地方。至于宗教中的迷信成分,我并不认为就专属于宗教。迷信不迷信与对象无关,主要看读者。宗教可以造成迷信,马克思主义也可以造成迷信。迷信天上的上帝比迷信人间的皇上也许更少害处,至少,在天上的上帝面前,凡人是一律平等的。而且,正因为天上的上帝不开口,所以人才怎么说都可以。刘易士教授就反复声明他所提供的解释只是一种说法,而“说法”或“解释”与事情本身是完全不同的。当然,除了“说法”或“解释”还有没有“事情本身”,这本身就是一个大可讨论的尖端性的哲学问题,但讨论也无非只是一些“说法”或“解释”而已。所以人们事实上感兴趣的就始终只是“说法”或“解释”。“说法”或“解释”本身所具有的理性标准或逻辑规则就是它所体现出来的有效性或合理性。从这个角度看,刘易士教授在这本书中对基督教所提出的“说法”或“解释”就正是我们的兴趣之所在,至于上帝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是不是真有复活或永恒之类的“事实”,让关心的人去关心好了,一般的读者大可不必死死纠缠住“事实本身”而忘记了去倾听别人的“说法”或“解释”。我觉得我们中国人越来越贫乏了,这除了我们只想知结论、只想看事实而不注意听取论证本身是否具有合理性之外,也和我们的哲学不谈真正的形而上学问题,和我们不关心超验之所在密切相关。

因为正是也只有在这一领域,一般的“结论”和“事实”才是真正靠不住的。我们只承认有“未知之物”,不承认有“不可知之物”。这也就是说,我们不承认人的有限性,不承认人性在根本上就具有的缺陷和不足。所以我们总得意洋洋,总得过且过。这种心态限制了我们对人间苦难的意识,而且有这种意识又恰恰是追问超验之绝对价值的最重要的入口处。不追问到底是永远不会想到“不可知”的。不可知并不是不可说或说了无用。比如死亡,从根本上看是不可知的,但它存在,而且非说不可,因为生之困扰、生之意义,全在于有死。我们不大能体会到西方哲人的焦虑,对现象学、解释学、语言哲学的研究也很少能像西方哲人那样作肺腑之谈,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太满足于用一种似是而非的辩证法把有限与无限、此生与永恒、相对与绝对之间的“界限”在不知不觉中偷偷抹去。我们感受不到生之大限、思之大限对生的逼迫、对思的追问。中国的传统宗教(如果确可称为儒教的话)始终未能提出“神学问题”,所以也就始终未能使人们的目光超出世俗的皇权或统治者所关心的问题之外。很久很久以来,我们已忘记了,只有彼岸那片开垦不完的“处女地”才只属于思维本身,也只是在那片土地上,思想才能以其自身为对象、为目的,才有真正的思想自由。也许有人对此不感兴趣,认为这种“自由”毫无用处,但中国的问题却恰恰出在不许别人感兴趣上。

但问题还不仅止于此。也正是在这几年,人们才又在朦胧中忽然模模糊糊地感到了宗教或某种宗教情绪的逼进。

宗教或上帝怎么会又成为问题呢?一般的读者是不会从作为一门学问的神学问题、超验之问或绝对价值入手去想问题的。就我个人而言,除了那种永恒的形而上学的冲动或兴趣之外,这和我们在这么多年间有意无意推动着、渴望着的神秘主义倾向密切相关。神秘之感在某种意义上是非常有益的,因为它能瓦解僵化,能动摇前几十年所强迫灌输给我们的各种近乎神圣的是非观念和真理标准,能给人的思想自由乃至胡思乱想留有余地。我们要的就是“余地”没有了“余地”,也就没有了怀疑,没有了兴趣,没有了思想解放。

但“余地”也可能正是“彼岸”或“超验之域”。这个问题在当时是不及细想的,因为目光还盯在现实的需要或思想解放上。

十年一晃就过去了。一方面,能从政的从政了,能经商的经商了,人们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变得非常实际——实际到连“放长线、钓大鱼”这样的古训也被认为是夫子之论。但另一方面,全国各地却一下子冒出无数的气功大师,他们发功治病,解人困顿,俨然神仙下凡。我曾参加过好几次这样的带功讲用会,看着成百上千的人在气功师的手势下跟着录音机里的节奏或呻吟,或晃动,或打滚,或叩头,使人真不知今夕何年,身在何处。

物质生活中越充满中国式的精明算计,精神生活上也就越能及时获得最具中国特色的神秘主义的补充。我不是一个不信气功的人,但眼下气功浪潮如此席卷大地,却使人不能不想到传统心态的力量。把佛、道诸教与基督教加以比较以决定谁优谁劣是愚不可及的。但如果你非问:是一个在教堂祈祷、渴望回到上帝身边的人真实(能成功)还是一个在山野苦练相信总有一天会刀枪不入的人真实(能成功),中国人的回答大约是无可置疑的。作为一种文化比较的研究,也许只有深入到这一层次,才算是真正抓住了人的比较。这几年,从对理论的兴趣到文化热,再从文化诸形态的表层比较深入到宗教心理的对比,事情显然大大推进了一步。

与此进程相应,我们每个人也在不断调整着自己与现实的关系。当改革之风吹将起来的时候,我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张开双臂捕捉一切带有神秘色彩的感性体验和欢迎所有能使人有所放纵的非理性学说。那时认为这是启蒙的需要。但尼采和弗洛伊德结合在一起,在中国这片永远神秘莫测的土地上呼唤出的却是“吃喝风”和“气功热”,这确实是所有人都始所未料的。于是,那种浪漫的、神秘的、美文学的体验型的“准”狂飙突进式的启蒙运动还未开张就已是强弩之末,那种最初想干预社会、唤醒民心、确立理性原则的使命感也渐渐冷却,对苦难与死亡的体验与对终极价值的关切把我们从“干预现实”的野心中连根拔起。从一个角度看,摆脱时间与历史的纠缠比摆脱某种体制更为虚幻,而且可以肯定说办不到。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更为切近,更为具体,对个人(而不是对国家或民族)来说更无法回避。中国的悲剧在于任何时候总是“遍地英雄下夕烟”,而且所有的英雄都要争着吊死在“政治”这一棵树上。当改变人的观念与改变体制哪个更根本这一现实问题转化为一个古老的人与环境的二律背反的学术问题时,人们发现在这里起作用的不可能是“事实”,而是“逻辑”。而在逻辑上,还必须找到一个既非“人”又非“环境”的,并能包含这两者的“合题”,正如人的最高本质不可能是人一样,文明的本质也不会是文明。尼采和弗洛伊德对文明只提供了一种解释,即生命、意志或本能,相当于亚里士多德那里的“动力因”。但亚里士多德那里还有“目的因”,而且“动力因”和“目的因”都在他的“纯形式”这一范畴之中。“纯形式”是个过于理性化了的概念,在基督教语言中,“纯形式”就是上帝。思想的纯粹形式与上帝的实体性存在既是西方文化的两大系统,也是上千年间引西方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永恒话题。读刘易士教授的这本书,我们就会感受到那种思想的力量与宗教神学的统一。这里面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思想只属于个人,上帝也只对个人来说才存在,但思想与上帝又分明是最具普遍性、最不专属于某个人的存在。

也许正因为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一直把个体性原则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所以才发现统一性只能在上帝那里,也许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事实上(我们只看事实)被永远统一在家族、社会、党团这些足以代替“上帝”的组织那里,所以我们才发现要确立个体性原则就必须先摆脱“上帝”。但由于我们事实上又摆脱不了,所以我们既没有个体性,也没有统一性。当西方人对人的力量、对工业文明和历史进步感到绝望的时候,正是他们看上去已似乎获得了这些东西的时候,也就正是我们想高扬人、想歌颂机器和高速公路的时候。这一现象本身也告诉我们,真正的中西文化比较是不能只着眼于“现实”、事实或价值取向的,它只能归结为在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关于人的处境与出路的对话。而在这种对话中,宗教是非加入不可的。在翻译刘易士的这本书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在于,宗教所提出的问题既是人在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最琐细不堪的问题,也是人在思维中不得不想,而且一旦想开去就非得追问到底的问题。宗教把西方老百姓所关心的最普通的问题与哲学家所关心的最高深的问题沟通起来,教堂那高高的塔尖使人获得了一个从天上俯视人间和自己的视角。而所谓的“自我意识”就取决于这样一个视角。

刘易士教授已于1963年逝世,活了六十五岁。他是否如其在书中所相信的那样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那是一个谁也无法回答的问题,也是一个不太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当他活着的时候相信过。相信本身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人性的不足,但也可能正是人性弱点的暴露。问题在于人都有自己所相信的东西,差别只在涉入生存的深度,而且越深,你就越会发现之所以相信,就在于它没有道理。所以宗教指向人性的弱点,反过来,人性也显现宗教的弱点。我们就处在这两者之间,也许克服了一个,另一个就是完美。而我翻译这本书的真正动机,却在于不想完美。我还克服不了我自己,还不能那么平和,所以一边翻译,一边与作者争吵,一边与自己过不去。

原载《社会科学动态》1989年第4期

同类推荐
  • 培根人生论、蒙田随笔集、帕斯卡思想录(超值金版)

    培根人生论、蒙田随笔集、帕斯卡思想录(超值金版)

    文思流畅,清明如水,与《蒙田随笔集》《培根人生论》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墙根人生论》一部与《论语》相媲美的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经典,自问世以来,历四百年而不衰,处处体现了培根对人生世态的通透理解。全书语言优美凝练,充满哲学的思辨,堪称世界散文和思想史上的传世瑰宝。《蒙田随笔集》蒙田是文艺复兴后期法国人文主义最重要的代表,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尊敬和接受。《蒙田随笔集》于1580-1588年分三卷在法国先后出版,它开创了近代法国随笔式散文之先河。全书语言平易通畅,妙趣横生,充满了作者对人类感情的冷静观察。《帕斯卡思想录)》是帕斯卡生前尚未完成的手稿,
  • 感悟亲情:感人肺腑的106个回忆

    感悟亲情:感人肺腑的106个回忆

    用诚挚的心拥抱这个世界,用生命的画笔为世界添上一笔色彩,世界会因为你而变得更加迷人、美丽!
  • 山水诗前史

    山水诗前史

    本书旨在考察朝向山水诗演进中诗类审美经验的变迁。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诗歌文本所呈现的创作者应对外在世界的感性体验方式,从《古诗十九首》到玄言诗审美经验的变迁作为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都生动而细致地演绎了中国古人的宇宙观、艺术观乃至行为选择对现实社会秩序的厌离、反动与超越。
  • 苏曼殊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苏曼殊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 潇洒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潇洒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热门推荐
  • 魅力女人的116个细节

    魅力女人的116个细节

    这本书将教会你怎样富有魅力,怎样拥有不凡的气质。这种魅力和气质将使你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使你成为一个面目一新的女人,一个具有新的才干、新的能力的女性,你的生活将发生一些奇妙的变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博得人们的尊敬,你的许多想法都能如愿以偿。你能够在你所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中成为一名领袖人物,具有影响和控制他人的极大能力,与人交往不再是一件麻烦事,而是一种享受。书中的内容将成为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养分,它一点点地从内心雕琢一个人,塑造一个人,使你更自信,言谈举止变得从容,使你从人群中脱颖而出,让你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游刃有余。
  • 与死党情定架空朝

    与死党情定架空朝

    她:一直老实呆笨、性格沉默,突然在13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病好后突然变得活泼,幽默风趣起来了,和以前的自己完全不一样了。一次与死党爬山,与闺蜜一起跌进漩涡,醒来的时候却来到一个陌生的时代。为救死党受伤被人救,醒来后莫名其妙的被像自己老爸的人认为是他的女儿,于是一段段精彩的事发生了,便遇到了时而温柔、时而冷酷、时而犯二的男主——她:与死党入错时空,在绝望伤心时,死党平静的说:既来之,则安之。在一次赶路不小心遭遇到黑衣人的追杀,死党为救自己,将自己推入草丛引开黑衣人,等自己出来时却找不到她。于是她决定去找死党,在路上遇到了他——
  • 三界快递员11

    三界快递员11

    萧尧为了还父亲的酒债,爷爷的赌债,成为了三界镖局一名快递员,给三界众生送货。萧尧的一生也因此变得精彩离奇起来。只要在三界交易所购买东西,都可以由三界镖局的快递员送货上门。萧尧给马妖送过顺产丹,给山神送过铲子,给树妖送过甘露,给各大宗门的天才送过法宝……萧尧因为天赋特殊,从未失败过,从而名声大盛,但萧尧为人处事一直记得萧家的祖训:1、不能打女人,2、不做好人不当英雄,因为好人被人欺负,英雄容易死,3、不做十恶不赦的坏人……9、又便宜就占,不占是王八蛋……
  • 藏龙山上的女人

    藏龙山上的女人

    本书讲述了一个柔弱而倔强的农村妇女几十年的生存史与奋斗史。其中详尽记述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人生感悟以及对社会的思考、理解和清醒的认识。作者以自己为例子,旨在敲响所有人人生的警钟,活,要活出精彩!走,要走得坦然!
  • 大宫女

    大宫女

    身为一名低贱宫女,出头并不容易,爱情于她,更是水中的月,镜中的花。然而,从孤儿到进宫,从最低贱的粗役宫女到最高尚宫,从最高尚宫到母仪天下的一国之后,宫女柔止展开了传奇的一生……
  • 民间饮食宜忌大全

    民间饮食宜忌大全

    饮食除了要讲究科学营养,还必须首先讲究安全放心。饮食无论是烹调还是搭配,都非常讲究,烹调必须注意生熟适宜,搭配必须注意相生相克。
  • 媚眼倾城:王妃休想逃!

    媚眼倾城:王妃休想逃!

    前一世,他是北斗战神,她是凡间女子,她为他而生为他而死,他在三生石畔许诺,来世,换我来追你,换我来爱你,可好?当一切重新来过,她是天庭公主,他是冷面辰王,不再记得的过往,再相见,她是他哥哥的新娘,虽是陌路,他却再一次为她动了心。繁华人世,他看着她在爱恨嗔痴中苦苦挣扎,他选择一路守护,哪怕明知不会有结果。帝王星显,已到末年,她为了她爱的人付出一切,却忘了她想要追寻的其实一直都在身旁。他看着乾坤阅里他和她的过往,不禁苦笑,原来一切早已注定,若无相欠,怎会相见。
  • 强上迷糊硬娇妻

    强上迷糊硬娇妻

    她是叱咤全国各地的集团董事长的宝贝女儿,他是她年少时爱上的校园对象,而得知她父亲二婚的人是对象的母亲,她无法接受这个消息,离家出走,出国散心。两年后,他夺取了父亲的事业顺利坐上集团的董事长,他说爱她,她却嘲笑他的可悲。在一次宴会上,一位人神共愤的男人出现,他绝世的桀骜和尊贵,仿佛这个世界已经臣服在他的脚下。“小东西,过来。”“我又不是你的丫鬟凭什么听你的?”……他的一笑便是彼岸罂粟,他的一怒便是修罗附体……
  • 求仙者

    求仙者

    英雄白骨,红粉骷髅,凡世千姿,终究难逃因果轮回。红尘百转,浮华皆虚,匆匆碌碌,但问众生所求为何?**********************************************她本凡尘孤女,幼时偶得机缘踏入修仙界。从此命运悄转,几经波折探上古遗址,闯百族禁地跨茫茫乱海,越万里险山……借丹药符箓,用法宝灵兽,遣阵法之道,辅功法秘术……学的是逆天术,行的是通天路无数劫难,生死历险不问因果,但求成仙!
  • 穿越之毒辣弃妃出墙

    穿越之毒辣弃妃出墙

    穿越异世美男围绕,阴谋重围之中谁才能持她之手与她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