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39700000028

第28章 二零零零(1)

纪事

出书两本:《直面历史》、《哲学家和他的假面具》。

应邀去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关于中国思想文化的研讨会。

参与“长江《读书》奖”的争论。

忏悔是绝对必要的

作为“文化大革命”的过来人和研究者,我对中国人忏悔之少感到吃惊。

我曾对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文革”亲历者作过访谈,其中有叱咤风云的“闯将”,也有一般卷入者;我曾收集和阅读国内及海外出版的中英文的“文革”回忆,我听到和读到的多半是控诉与辩解,甚至是炫耀,很少有忏悔,更少有真诚、深刻的反省与忏悔。

时至今日,堪作全民族道德与良知楷模的,还是巴金老人讲过的那些话。这些话是真诚、勇敢的,但与那一场浩劫的深重相比,我认为也是不够深刻、空洞乏力的。难道巴老的这些话,就成了我们全民族道德水准和历史智慧的上限?

“文革”中发生了那么多蠢行、丑行、恶行,甚至罪行与兽行,而事后受到法律追究和惩处的只是屈指可数的那么几个人,因此,事情是再清楚不过了:那成千上万的“文革”中做过坏事、伤害过别人(当然程度、责任不等)的人,难道不应该反躬自省,难道不应该有所表示,做一些忏悔?

“文革”中,有多少人写大字报揭发、批判自己的老师、校长、同事、领导,甚至自己的父母,使他们的心灵受到创伤,使他们成为运动的靶子;“文革”中,有多少人被侮辱(戴高帽子、剃阴阳头、挂黑牌、游街,“坐喷气式”)和遭毒打,多少人被抄家被赶出大城市;“文革”中,有多少寺庙、教堂被砸,多少图书馆、实验室被毁……这一切,显然不只是那几个元凶大恶亲手所为,那些干过错事坏事的人,难道真的还认为那是“革命行动”?难道以为可以借口“狂热盲从”、“上当受骗”而一推了事?有多少人敢说自己做错事、做坏事只是由于认识和信仰的原因,而没有实际利益的考虑,比如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革命,为了向上爬而不惜落井下石,或者为了自保而毅然决然地“站稳立场、划清界限”?我认为,忏悔是绝对必要的,至少对于那些伤害过他人,并非只犯了小过小错的人是如此。据我所知,“文革”中不少受过巨大伤害的人,虽然知道不可能一一追究刑事责任,但对这世道究竟有没有公理,人们有没有良心还是极其看重的。

有的校长、教师等了十几年、二三十年,终于等到当初批斗过自己的学生的道歉,这对他们是莫大的安慰。当然,绝大多数情况是苦等几十年毫无音信,受害者的创伤永远无法愈合,这不公道的世界对他们而言是终生灰暗的。如果没有成千上万的人站出来忏悔和承担责任,“文革”这场悲剧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同时也是一场闹剧,一出滑稽戏。它有行为的受害者,却找不到行为者。“文革”这段历史的记载犹如神话,什么坏事都是“四人帮”一伙干的,那几个人就像孙悟空,吹一把汗毛就会变成成千上万个,并且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地做尽坏事。其实,在我看来,忏悔说到底是为了过失者自己,忏悔固然不能抵消过失,却使你的道义立场发生转变。如果你连正视过去、公开悔悟的勇气都没有,那么,你欠下的那笔债将终生尾随着你。

那么,为什么如此之多应该忏悔的人不忏悔?这里有比较复杂、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不对这些原因进行分析,一味作道德追究和灵魂拷问显然是不够的。

“文革”是一场极其复杂和特殊的政治运动,其间波谲云诡,潮流反复多变。

除了“中央文革小组”中一小撮核心人物之外,几乎没有贯穿始终的“左派”。“昨日座上宾,今日阶下囚”,今天用你打他,明天又用他打你,这个阶段一批人是天之骄子、革命闯将,下个阶段就成了“革命的绊脚石”、“右倾复辟的急先锋”。因此,“文革”的积极参与者几乎无例外地具有两重性,一段时间属于被整的人群,另一段时间厕身于整人的队伍。当“文革”被彻底否定之后,人人都愿意把自己说成是受害者,也几乎是人人都有理由把自己说成是受害者。人是这样一种动物:他们善于有选择地记忆和有意识地遗忘。很多人并没有从原则上拒绝忏悔,只不过认为需要忏悔的是别人,不是自己,这从形式上说,就像有些日本人只爱谈广岛的原子弹,避而不谈南京大屠杀和珍珠港的偷袭一样。

忏悔难的另一原因是“文革”的参与者绝大多数卷入了当时的派性斗争,时过境迁,派性对立情绪仍难消除,许多人今日的是非观仍囿于当时的是非,他们走不出“文革”的阴影,并没有真正告别“文革”。缺乏研究和反思的后果之一是,全国上下都把那场浩劫的原因、千百万人疯狂失常的原因,说成是一个认识问题,道德的反思被有意地忽略了。如果批判人、整人、打倒人纯粹只是误认为这些人在“搞修正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那么这种失误是与良心无关的,这样的反思只触及大脑,不会触及灵魂。“文革”中年轻的积极分子在反思时,最爱说的就是自己当初的理想主义。不错,虚幻的政治理想确实是令人迷狂的原因,但如果没有私利、野心、内心野蛮的冲动,为了邀功得宠而抛弃自尊与常识,“文革”不知会少多少血腥暴行和指鹿为马的笑话。

对忏悔的抗拒还有一种深刻的原因,这是一般人难以想到和难以理解的。有一些具有反思能力和忏悔勇气的“文革”参与者,他们深感社会上流行的对于“文革”的想法是有悖历史真实和有失公允的,他们对自己的经历和反思相当认真,他们不愿意让自己的检讨落入俗套。当一些少不更事、血气方刚的青年把他们视为“文革余孽”并喝令他们忏悔时,他们摆出冷漠与高傲的姿态,觉得连解释都是自取其辱。他们并非不想忏悔,支撑他们的信念是:不能畅所欲言地说出一切真话,就什么也不说。

我理解这样的人,但并不赞同他们的态度。第一,他们自以为自己曾经深深地卷入“文革”,只有自己才有资格谈论和评说,这是片面狭隘的,依我的观察和经验,亲身经历可以是认识“文革”的钥匙,也可以成为客观评价“文革”的障碍。很可能,克服自身局限和派性困扰所需要的努力,并不比充分了解“文革”的事实和进程更容易。第二,他们心怀悲壮地等待“那么一天”,以为到了那一天,真理就会从他们口中道出。他们没有看到,其实并不会有那么截然的时间分界,在他们保持缄默的同时,记忆正在破碎和流失,反思的动力和忏悔的勇气将减弱甚至消逝。

我还想对这些人说句不中听的话:你们以为只要有条件,真理就会由你们来宣布,其实很可能不是这么回事,真理不一定在你们手里,真理要靠探讨和争论才会产生。

我还必须说明,以上说了那么多,都是对许多人抗拒忏悔进行社会心理学的说明与分析,这并不构成拒不忏悔的理由。当然,说到底,忏悔是个人的事情,是强求不来的。在目前这个物欲横溢,人们习惯于随波逐流,只对抓住机遇感兴趣的时代,忏悔是一件不合时宜、用世俗的标准衡量得不偿失的事。我不会要求别人忏悔。我以为,忏悔属于对自己生命意义的形而上的追求,是对自己心灵的呵护。忏悔者认定一种绝对的价值和标准,他超出自身,把自我作为可以听从劝告或服从命令的对象,为了向那绝对的善逼进,他不能不做点什么,他只能这样做。

我不喜欢把忏悔当成喋喋不休的争论的题目,尤其在当前中国这种语境下。

这个题目可能变成美式炸鸡腿,食客们吃得油光满面,打着响嗝,有人还要敲骨吸髓。其实,值得反省和忏悔的事并不只是发生在“文革”,应该反省和忏悔的也并不只是那几个暴得大名的人。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这是每个人终生的功课,而不是菜单上的一个名称。

原载《南方周末》2000年6月2日

他们为什么不忏悔?

忏悔这个话题,成了当前思想文化争论的热点之一,它是“文化大革命”那场浩劫留给许多人,留给我们全民族的一笔精神债务。追本溯源,这个话题至迟在80年代初即已出现,二十多年来一直时隐时显地摆在众多“文革”的积极参与者面前。这一次,大家把目光集中在一个文化名人身上,而实际上,一代人一直为忏悔这个问题追逼。不论是出于内在的良知,还是迫于外在的舆论压力,人们感到必须表白:我要忏悔;或者,我不忏悔,我有理由不忏悔。

真诚忏悔的声音不是没有,但很稀疏,犹如空谷足音。不忏悔的声音形成主流,而且显得理直气壮。人们怎么看待忏悔,人们为什么不忏悔?下面,我借助于解读五种以忏悔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来进行描述、分析与评论。这些自传、半自传性的,以及根据亲身经历而创作的作品,真切地反映了作者本人及一代“文革”积极分子的心声,他们的立场和态度又对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一、《一个红卫兵的自白》:我纯洁,所以我不忏悔

梁晓声在这部自传体小说的扉页上醒目地写下:“我曾是一个红卫兵。我不忏悔。”书中直接回答为什么不忏悔的,是作者描写自己大串连时在火车上对一位少女动了邪淫念头,但没有什么行动:我和她,一只手互相握着,另一只手互相搂抱着对方的腰,都将头枕在对方肩上,难免是耳鬓厮磨。

……不经意间,我的嘴唇触到了她的脸蛋。我情不自禁地吻她那光洁的脸蛋——眼睛是闭着的,像个贼似地偷品“禁果”。

……我从她的领口窥见了她双乳之间那动人的部分,和淡粉色乳罩的花边儿。

……我更紧更紧地握着她那只热乎乎的小手。更紧更紧地搂抱着她那柔软的苗条的腰。我的胸更紧更紧地压住她那丰满的富有弹性的胸。

……假如车厢里只有我和她,我想我会像强盗一般夺走她的贞操——假如她企图反抗的话。

作者认为:“与我对她所产生的那些念头相比,我对她的举动简直是拘谨到了坐怀不乱的地步!”“我不承认我的行为不轨。我永不忏悔。”

同类推荐
  • 把心灵抓在手掌上

    把心灵抓在手掌上

    是作者高维生的一本散文集,写作是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声音和对世界的看法。当白纸上留下真实的、激情的文字,它是留给未来的,而不是过眼云烟,过去后就永远地消失了。《把心灵抓在手掌上》中多的是一些“想法”,对当下和历史的呈现和推理。历史是人创造的,没有了人,历史就不存在了。转身向时空的深处望去,疏散泛黄的浓雾,从一个人的心灵事件,作出判断。作者用木质的情感、朴素的语言,消除一切华丽的修饰,真诚地表达情感的世界。
  • 去山阿者歌

    去山阿者歌

    它们有着很好的名字:罗山、窑山、莲花山、花路坡、麦垛山、红山梁、大郎顶、官亭山、黄草岭、庙儿岭、马断头山……这些山和人一样,都活着自己的瞬间和恒久,也在救赎自己。山的间隙有条河。
  • 战争童谣

    战争童谣

    年轻士兵最后一眼看到的一定是那株针茅草。雪白的绒羽在阳光下闪闪烁烁,晶莹而寒冷,如同一股银色的火苗一串串升向天空。年轻士兵当时就躺在它的下面。粗糙的叶梢轻轻舔着他的脸,银火苗溅落的星星点点装满了他眼中的全部世界……
  • 红楼梦之谜

    红楼梦之谜

    林黛玉和薛宝钗分得出优劣吗?贾宝玉为何要送林黛玉旧手帕?焦大的年龄为何算不清楚?《红楼梦》里葬了几次花?曹雪芹家族因何败落?大观园有原型地址吗?[金陵十二钗]的含义如何王熙凤对[木石姻缘]持何态度?
  • 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

    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

    本书立足于网络创作现实,对网络文学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及其与时代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对少数民族网络写作、网络类型小说的文本价值,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和差异等也有细致、独到的论述。
热门推荐
  • 神炉

    神炉

    有一个外星人从玄武天星来到地球成了我的朋友他跟我讲述了他的故事从一个懵懂的少年靠着努力和智慧在残酷的世界里一步步修炼成宇宙间最强大的存在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只是一个转述者我保证它的精彩不亚于你所看过的任何小说
  • 寻妖途

    寻妖途

    妖魔、妖兽、妖仙、修仙、成神,寻一途。寻寻觅觅,迷雾总遮眼。可否看清道路?
  • 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

    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混沌云天

    混沌云天

    楚云天一直以为,自己和欧阳宇是对手也是朋友,却不想被他残害自己。幸好他逃到六界通道,得以重生。手握混沌至宝,他将翻云覆雨。
  • tfboys之十年不长也不短

    tfboys之十年不长也不短

    三个女生和三只的爱情故事,不轻易弃文--黑粉勿入
  • 苍穹一剑破

    苍穹一剑破

    斩不断的来世今生,斩不完的是非因果,斩不破的万象苍穹,道是什么道?天又是谁的天?他要斩断前世,只许今生,他要斩完是非,清明一生,他要斩破万象,穿过苍穹。当他站在苍穹之外,谁能与他并肩而行!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本书系统地研究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主要内容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清晰地勾画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线索;第二部分,全面论述了构成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基本框架的五大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发展;第三部分,系统分析了提高发展对外开放水平和处理好对内经济关系的一系列问题。
  • 天才鉴宝师

    天才鉴宝师

    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带你装逼,带你飞。天才刘洋偶遇一位江湖异人,学得了江湖秘术之后,阴差阳错成就了一代鉴宝大师。本书将揭开古玩行业的黑幕和骗术,讲解鲜为人知古玩背后的神秘故事。玩转江湖,抱得美人归,看一个平凡小子如何演绎精彩人生。
  • 阅遍繁华的经典生活美文

    阅遍繁华的经典生活美文

    邓秀珍编著的《阅遍繁华的经典生活美文》收录了近两百篇20世纪100年中成就较高、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美文,所选作品都是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中外名家名作。这些作品或语言优美,字字珠玑;或思想深刻,耐人寻味;或以情动人,感人肺腑;或立意隽永,笔法不凡。这些作品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参考、学习、研究美文的范本,还能使读者领略到文学艺术的神奇魅力,从中汲取文学大师们的人生智慧。《阅遍繁华的经典生活美文》分为“思考”“诠释”“性结”“探索”“对话”五个大的篇目,并分别从“人性与生命”“心意与关爱”“乡土与自然”“世界与宇宙”及“精神与物质”等角度进行了归纳。
  • 猎美冷少

    猎美冷少

    她,只是一普通员工,虽也有着二十多岁女孩儿的青春梦想,但她生活中却十分实际,从来不相信这个世界上会有一个高富帅在远处等着自己。他,是一公司总裁,平时都是花天酒地的,在一次自己喝大了,正好被一个自己的敌对公司的人陷害,凭借着自己求生的本能逃了出来,而遇到她……她把他带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在他醒来以后,确定她就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并且给了一个支票当做补偿,她并没有去兑换,很快就忘记了。可缘份却锁定了他们,终究是让他们难逃此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