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39700000021

第21章 一九九七(2)

徐友渔:两者兼而有之。我相信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也从马克思的话中得到鼓舞:一个民族要想生存下去,就一天也不能停止生产。我知道,生产主要靠科学技术、靠知识。我坚信知识总会有用,其实,即使没有1977年的高考,我也自信不会前途无望。不过在当时知识一分钱也不值。我1972年回城进厂,不久厂里一台从日本进口的精密磨床使用不好,需要翻译说明书,设备科的人请一位学过日语的技术员翻,他们居然不知道说明书是英文!我利用工余时间花一个礼拜就把厚厚的一本说明书翻好了,交给那个只会日语的技术员,没有一个人来谢一声,更不用说考虑发挥我的一技之长。

但更深层的动力是精神上的,我当时认识很明确:搞“文革”的那帮人想把所有的人都弄成愚昧无知,成为机械服从的工具,他们才好统治,我必须自救。我曾和一些朋友激烈地争论,我批评他们不看书,不学知识,我话说得很过分,我说,喜儿被黄世仁凌辱了还要反抗,要报复呢,我们被剥夺了受教育和求知的天生权利,难道就任意给搞成白痴,怎么一点血性都没有?其实,他们也有所追求,他们认为,“文革”把人弄得残忍、互相仇视,他们追求善与美,没事就聚在一起听音乐,看风景,说窗外河边的树丛像苏里柯夫笔下俄罗斯的白桦林等等。我觉得这种生活方式也不错,但那总带有“享受”的味道,我觉得求真更难,要与自己的惰性过不去。后来恢复高考,他们中有人惊呼我有先见之明。我的追求被这么实用性地理解与表扬,真使我哭笑不得。

学无止境

徐晓:对许多新三届学生来说,1978年开始的大学生活是人生道路的一个重大转折,一个新起点,是一个大熔炉,许多人在这里锻炼成才。我采访过许多人,他们回忆起当年岁月就激情满怀、感慨万千,你的感觉如何?

徐友渔:我的感受没有那么强烈。当然,那时的政治生活是很令人兴奋的,比如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一批改革的思想先锋在大声疾呼,首批出国考察的人带回关于南斯拉夫和东欧改革的信息,关于西方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还有卢新华的《伤痕》引起的轰动,等等。也有很多琐屑的事情,比如新学生进校后瞧不起原先的工农兵大学生,双方不断摩擦、冲突,还有就是有的同学觉得自己的地位大变,想抛弃在农村或原单位的配偶,闹得沸沸扬扬的。我当时看过一篇小说,好像叫《杜鹃啼归》,就是写这类事情,很真实感人。我那段时间,只觉得累,疲倦得要命。进校前小孩刚出生,马上大病一场,我日夜守候,进校后整日精神恍惚,上课只想瞌睡。二是功课重,国家急需教师,学校决定把大班变成快班,三年学完四年课程,用最难的教本,派最好的教师,很多人跟不上,他们上学前在本单位都是骨干,感觉良好惯了,一下子变得悲观苦闷。当然,我对大学本科期间感受不深,主要是我只读了一年就报考研究生,第三学期既要跟上功课,又要准备新的考试,小孩又住院动手术,只觉得累得天昏地暗,心力交瘁。

徐晓:你的专业是数学,怎么报考哲学专业研究生?

徐友渔:不少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大学报的是生物化学,差点落榜,弄了个走读。但我本来就极喜欢数学,所以接受既成事实一点不痛苦。我自学数理逻辑,第一年研究生这个项目较多,第二年基本上没有,我于是改选相关学科。

你知道,我后来的专业是研究罗素的哲学,没有数学基础是不行的。考研究生时,我觉得自己的兴趣、把握不限于一两个科目,对于一直苦心准备的人来说,社会条件稍一松动,机遇就有的是。我考研时的选择,以及进去后具体专业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深思熟虑,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我觉得,对中国的现代化而言,可以做的事很多,我认为改变思维习惯很重要。普通中国人的思想往往来自文学艺术、人生体悟,而不是科学和理性,所以往往是神秘主义的、野狐禅一类的东西泛滥,我后来在一部专着中说,中国人应该学习和养成缜密地思维、精确地表述的习惯,清除那种海阔天空、以气势和文采而不以把握问题实质取胜的论述习惯。基于这种考虑,我研究当代英美哲学,目的是想弥补中国传统思想科学理性的不足。

徐晓:你能考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研究生,还是十分高兴吧?

徐友渔:心情很复杂。这个结果应该是在意料之中——因为我从1966年起周围的人都不学习时从未中断过学习,但又像在意料之外——在我的生活经验中,好消息往往是假的,而坏消息却是真的。有亲友祝贺我时不无遗憾地说,你那个中国社会科学院,没有“社会”两个字就太好了。我明白他们的意思,积几十年之经验,搞社会科学危险。当然,我更明白,不少人对社会科学是否真是科学,深表怀疑。尤其是哲学,在不少人心目中,不过是耍嘴皮子,为任何一种政策作论证。不过事实确实如此,同一些人,证明大寨道路唯一正确可以,证明市场经济是历史的必然也可以。我很长一段时间不能理直气壮地承认自己搞哲学,往往强调自己大学念数学。如果有人挖苦说,哲学就是东说东有理,西说西有理,我只好谦卑地声明,我力争当一个例外。当然,我内心深处没有一点自卑情结。中国人很封闭,他们不知道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哲学是一大套学问,受人尊敬,并不是宣传。

徐晓:你念研究生时情况怎么样?

徐友渔:简单一句话:乏善可陈。三年研究生期间,研究生院还没有盖起来。哲学系八十个学生,租了通县一个大车店两层住在那里。唯一正规上过的课,是每周逻辑专业的同学上两次数理逻辑课,我也去参加,上了一年。当然,说到底哲学不是靠别人传授知识学得来的,虽然没有课程拘束,我可是抓得相当紧。当然,我很不情愿始终是“自学成才”,很想上课。研究生院总部设在北师大内,借了别人一点房。那里开的外语课极好,我去上过两次,但每次单程要花近三个小时,我只好恨恨地作罢。我恐怕是命中注定什么都得靠自学,而且学一点东西要花极大的代价。我毕业拿到学位后,觉得研究当代西方哲学,不到外国去看看怎么行,于是搞英语听力和口语。别人都送到外院去培训了,偏偏我去不成。于是,买个黑白小电视,每天听Follow Me。学到1985年,一位刚从德国回来的学者在所里主事,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搞出国名额公开,凭考试竞争,我通过了本所竞争和教育部统考,去了英国牛津大学。

徐晓:你似乎很乐意在书海里泡,在知识的崎岖小道上攀登。

徐友渔:可能是性格,也可能是对运气不好的过分反应。我看到许多人靠灵感写作,靠自学艰苦卓绝地思索,但不是才气早夭就是走到旁门左道,终究不成正果。我在牛津待了两年,后来又在布里斯托尔大学待一年,我深感花大力气打基础开始耗费太多时间,拿出成果很晚,但最后会感到受益无穷。我可能是在四十五岁之后才不追求像学生那样学习。我认为,灵感和勤奋,缺一不可。

为人与为学

徐晓:你觉得自己十分勤奋吗?

徐友渔:一直不,直到1985年秋天被派到河南去支教,社科院各所的人住在一起,我才惊讶地发现,那些同样是科研人员的人,竟把许多时间用在聊天、买菜做饭、打牌和跳舞上面。直到有人说,和我在一起很感不好意思,我才意识到自己比有些人勤奋。讲师团工作结束时开总结会,大家关系不错,意见提得很坦率。

我记住了别人对我的批评:工作那么认真居然不是党员,而且不写申请!我也坦率地对别人提了一种希望:既然进了社科院,就相当于运动员给选拔进国家队,恐怕大运动量锻炼是免不了的,在国际学术竞技场上,就靠我们去进球了,过小日子的习惯怕是不行的!客观地说,我很想勤奋也勤奋不起来,生活条件太受限制。

每天上午拎着菜篮子上街,洗菜切菜做饭,每天千篇一律,只好安慰自己:权当是调节脑子吧!

徐晓:你是不是觉得生活条件太差?

徐友渔:当然差,不过在某种意义上也心甘情愿。我1982年毕业,睡办公室,住鸡毛小店,后来一家人住仓库改装的平房,每天都痛感为留在北京工作付代价,住房问题十年之后才基本解决。但相比而言,北京的科研条件、文化气氛是全国最好的。我1995年当正研究员,工资说出来别人都不信,说我骗人。但我想,自己在下乡时、当锻工时发过愿,万一有一天能天天看自己想看的书,只要有基本生活条件就能满足了。实际上,我目前的物质生活条件还是比当时设想的好,而学习和研究条件大大超出了当初的想象。只不过一般人得到之后又会要求更高,这也是人之常情。我个人可以抱“君子固穷”的态度,但从政策角度,并不赞成把搞基础研究的人弄得如此穷酸。我1994年底到海南开一个国际学术会议,单位经费花光不能报销旅费,我自己掏钱坐火车、汽车,单程就要花四天,而那些当工作人员的小姑娘都是飞来飞去的。1995年去西安开会,又说报销不了旅费,我急了,我说,说实话这点钱我出得起,但堂堂社科院是不是太没脸面了?后来好不容易弄了个特批。就个人而言,我很欣赏“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这些处世格言,去争什么东西,很累,而且显得自己在计较什么。如果能够双手一挥,痛快地说一声:“我什么也不要,由它去吧!”那是很解恨的。但中国几十年总是斯文扫地,有时因为政治,有时因为经济。你不从每件小事上去认真计较,只图安贫乐道、洁身自好,那就只能听任世风日下,国将不国了。

徐晓:你是不是有“学术至上”的倾向?

徐友渔:学术与其他东西相比,例如政治的冲击,金钱的诱惑等等,我承认有学术至上的倾向。许多年来,我们似乎可以扞卫各种各样的尊严,但很少提到扞卫学术的尊严。学术尊严很难做到,学人的尊严也很难做到。记得我刚到北京时,曾有过短暂的精神危机。我以前多多少少把社科院想成雅典的学园,里面的人虽然不会个个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但总应该有点仙风道骨吧,谁知到这里一看,简直不是这么回事,而且往往截然相反!当然,我现在不便细说,而且不一定是社科院的人的过错。我第一次出差,去开全国学术讨论会,一个女同事和她丈夫闹离婚,从办公室追到车站,大打出手,火车为此晚点十多分钟,乘客们议论说:

“还是社科院的呢!”我羞愧极了。你现在到我们院里去看看,墙壁上全是卖粉丝、海米的广告,或“款式新颖,厂家直销,欲购者到×所×楼×号房间”。我不信不搞开发就做不了学问。

徐晓:你是如何看待学者使命的?

徐友渔:表面上我做得还可以,专心致志,专业和兴趣从未变过,但内心一直有些矛盾。这是“独创”和“教化”的矛盾。一方面,研究工作的本质应该是新颖性和独创性,你应该发人之所未发,道人之所未道,把属于自己的那点独特的东西端出来,留给后人;另一方面,有时我想,即便是学术,个人那点东西又有多么了不起?如果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都很低下,如果整个学术界水平都不高,你一花独放又有多大意义呢?特别是看到“天下文章一大抄”的东西满天飞,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导师在那里误人子弟,你会觉得普及是当务之急,提高是下一步,应该让人先掌握基本的概念和知识。这时你会有老一代启蒙思想家的心态,把开启民智、介绍新知放在第一位。当然,有时会产生委屈了自己智慧的感觉。

徐晓:最后一个问题,你是怎么看待自己新三届这段经历的?

徐友渔:像许多人一样,那是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它结束了绝望和期待混杂的状态,为今后能达到的高度和成就找到了一个起点。当然,对我来说,它并不意味着展现了一个知识和思想的新天地,但对于后半生的学术生涯,它可能是一个现实的入口。我理解,对许多人而言,那是成败在此一举的关键时刻,但我不赞成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荣辱得失作为判断历史的标准。中国要臻于理想境界,还需要不止一次的更深刻的变化,那一段拨乱反正时期,说到底也就是结束荒唐岁月,较为恢复了常态和理性。我担心,这一次变革的受惠者许多已经功成名就,满足于现状,他们开始现身说法,用赞歌和自誉代替问题意识和忧患意识。我想,这一代人的经历和成就能不能在历史上值得书写一笔,还得看。

原载徐晓主编:《洗礼岁月》,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

同类推荐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庄子)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庄子)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泰戈尔诗选

    泰戈尔诗选

    泰戈尔用他的哲学和世界给了世人许多智慧,许多启迪。轻轻地翻,闲闲地逡巡。蓦然间,便会有一篇篇地美文闯入眼帘。那是一个植根于印度哲学思潮,成长在印度文学的海洋又徘徊在印度艺术的月华之中,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诗人的肺腑之言。是泰戈尔对生活的认识,对宇宙的思考,对生命的遐想……
  • 校长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校长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民国时期,中国积贫积弱;但民国时代的大学却闻名遐迩,在东西方国际上都享有盛誉。这是为什么呢?有史家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当时的大学校长个个都很“牛气”。俗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校长怎么样,大学就会怎么样;如果要想造就一个伟大的大学,有干练的校长还不够,还必须有卓越的校长”。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宋词三百首)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宋词三百首)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外地人眼中的北京人

    外地人眼中的北京人

    散文集。包括:我喜欢北京人,北京口味,小议京菜,朴素的北京人,北京最美的东西,北京房子,冷漠的北京人等。
热门推荐
  • 尸鬼冒险纪元

    尸鬼冒险纪元

    如果这个世界是由无限的可能性种子衍生而来,如果这个世界拥有无限的可能性的话……那么,即使是变成了一个尸鬼,我想要做一个推动世界变得更加和谐的正派角色,也不是不可能吧?以前我没得选,现在我想做个好人。但是话又说回来了,你们既不肯接受我的提议,又不肯给历史的车轮让路,这让我很为难啊。随手弄了个闲聊的群,有兴趣的就加一下吧群号99031077
  • 最强特种兵之黑暗帝皇

    最强特种兵之黑暗帝皇

    如若过着平凡的生活,不如让我死去。你知道我身体流淌的血在告诉我什么吗?杀人!杀人!!!!!!
  • 爱要有你才完美

    爱要有你才完美

    就是落难千金和青梅竹马的爱情故事。虽然爱情过程中不是那么容易,但结局总是甜美的。
  • 闻香榭:脂粉有灵

    闻香榭:脂粉有灵

    大唐盛世,神秘低调的闻香榭以其非凡的香品在洛阳独树一帜。蛇吻果、血莲、曼珠华沙、龙吐珠、因果树、出血菌等世间罕见的奇花异草,被制成各种具有灵异功效的胭脂水粉:可救人的腐云香;使人清醒的三魂香;吸引心上人的迎蝶粉;恶行尽显的焚心香,更有眼儿媚、美人霜、仙人粉……被称为妖孽的异能少年方沫儿,为救人被迫“卖身“闻香榭,为精怪古灵的婉娘工作。经历了猜忌、痛苦和失落后,沫儿在制香历练中慢慢成长。然而此时,神都洛阳突发异变,闻香榭陷入了从所未有的危机……
  • 虚影泡沫海

    虚影泡沫海

    前世所作其因原,后世所得此结果。若姻缘是由天注定,我愿与你携手共相存。如若不是,我愿创之。相爱的人,本不该被界限,有人相信姻缘天注定,相信有缘无份,可是也有人相信命运握在自己的手中。
  • 末世来的女王

    末世来的女王

    夜曼在一次围剿丧尸行动中死去,没想到再次醒来,她重生到了一个类似地球末世前的世界。
  • 我的衰史妖孽人生

    我的衰史妖孽人生

    天空飘来五个字:我咋这么衰。衰神体秦帅被号称井冈山散修门第一传人的关世隐强收为徒引发了一系列爆笑事情。
  • 异界之火影大作战
  • 皇览辑本

    皇览辑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冲突与调适: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文化路向

    冲突与调适: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文化路向

    冲突与调适——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文化路向冲突与调适——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文化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