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33200000037

第37章 为了千家万户的安宁

自己掏一万多元,就可以住上六十平方米的新楼房、告别提心吊胆的危房。哪里有这样的好事?在辽宁省阜新市,有成千上万原来住在采煤沉陷区的居民,就得到了这样的好事:这就是一直牵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市许多领导心的阜新市采煤沉陷治理工程。2002年,该工程每平方米造价只有539.50元,2003年再次降到525.50元!这个低价,低得让人难以相信。

最近,记者到阜新市采煤沉陷治理办公室采访时,看到楼道里有一封署名为“王淑香”的感谢信,信是她儿子代她写的。她的丈夫因病去世,她自己患脑血栓瘫痪在床,家里一贫如洗。十几年前,她倾其所有盖了几间平房。因为是建在沉陷区上,很快就变成了危房。就在她家不敢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党和政府把温暖送到了她家:她家花了不到2万元,就住上了74平方米的新楼房。记者在她儿子的引导下来到她家,见她家穷得真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但他们毕竟有了宽敞、明亮、安全的家,不再担惊受怕过日子了,母子俩过得很踏实。

阜新市采煤沉陷治理工程是2002年正式启动的。

以煤炭生产为主的阜新市,曾为新中国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采煤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空区和沉陷区,已经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人民的安危,牵扯着各级领导的心。上届国务院领导朱镕基、李岚清、吴邦国、温家宝都对阜新市采煤沉陷区治理作出过重要批示。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还两次到阜新看望沉陷区居民。2001年4月,阜新市抽调300多人组成联合调查组深入13个沉陷区,走访了近3万户人家,摸清了基本情况,画出了示意图:13个沉陷区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受损住宅近150万平方米,受灾居民28733户78486人。急需搬迁的就有16775户。此外,还有19所学校、3个医院和100多个单位用房受损,许多建筑已经岌岌可危。用沉陷治理办公室主任刘玉森的话说就是:“看录像催人泪下,看现场触目惊心。”有关部门以高度的责任感用最快的速度拿出了综合治理实施方案。辽宁省领导专程赴北京向国务院领导汇报。2002年2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立项。为了让沉陷区居民早日告别危房,阜新市在国家和省资金尚未到位时先行贷款60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2002年6月,沉陷区居民期盼已久的德政工程开工了!仅仅150天,部分新楼就住上了人。当年就安置5966户居民。检测结果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建筑达到了省市优质工程标准。2003年,全市又有5000户沉陷区居民在国庆前夕喜迁新居。到2003年年底,68.40%需要重新安置的居民都可以搬入新家。剩余的5000多户居民,将在2004年年底前告别危房。

像这样大规模治理沉陷区,在全国是第一家。工程总投资达11.8亿元,其中国家和省里投资就占73%,阜新市、当地企业和个人投资合起来占27%。工程建设一路绿灯,可减免的全部减免,工程造价因此大大降低。搬迁居民从中得到了实惠:花很少的钱,住很好的房。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这么大工程,这么大投资,审计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没有错花一分钱!在整个工程建设、搬迁动迁、资金管理中,他们全部作到了阳光操作、科学管理、规范运作!所有项目都面向全国公开招标,不搞暗箱操作。仅工程招标一项,就为国家节省了1137万元。他们既抓好了沉陷区治理工程,又抓好了廉政建设工程,使沉陷区治理工程,既是德政工程,又是“阳光工程”。记者见到一面锦旗,上书:“践行三个代表,为民排忧解难。”也许,这两句话正好表达了许多群众的心声。

沉陷治理办公室的45名工作人员,是从各单位抽调的。自2001年12月成立这个临时机构以来,他们就没有休息过一个星期天。万家灯火、阖家团圆时,往往是他们最忙时。他们对每一户危房都有监控,风雨来临,他们比住户还担心。为了工作,有些工作人员长时间不能看望父母,不能照料病重的亲人,不能照看怀孕的妻子,无法关心孩子的学习;有人带病坚持工作,不肯请一天假;有人爱人病危,却不能守在身边,直到临终前才见上最后一面……楼下看门的老人记得:有人加班到凌晨三四点,有人早上三四点就赶来上班,上班的与下班的都接上头了。老人感叹:哪有你们这么忙的?!有人称赞他们:没有索取,只有奉献。

(原载2003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四版头条)

同类推荐
  • 不安之书

    不安之书

    《不安之书》,也曾译作《惶然录》,是葡萄牙著名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晚期随笔结集,也是一部未完成之作。里面的许多篇章也不像已经完成的篇章,甚至还有留着空白等待填补之处,但是全部加起来,却能完整地描绘出一个人的灵魂。此次是《不安之书》完整版中文译本首次面世。对于喜欢佩索阿的读者来说,这本《不安之书》就是他在华语市场上失落已久的经典之作,又将打开一扇我们窥见佩索阿浩淼哲学宇宙的大门。
  • 山水诗前史

    山水诗前史

    本书旨在考察朝向山水诗演进中诗类审美经验的变迁。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诗歌文本所呈现的创作者应对外在世界的感性体验方式,从《古诗十九首》到玄言诗审美经验的变迁作为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都生动而细致地演绎了中国古人的宇宙观、艺术观乃至行为选择对现实社会秩序的厌离、反动与超越。
  • 许地山经典全集

    许地山经典全集

    《许地山经典全集》收录了许地山的散文、小说与小诗作品,再分开排列,不仅方便读者阅读,而且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和欣赏许地山的创作风貌。许地山前期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和散文小品集《空山灵雨》,散文名篇《落花生》等一批经典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他的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想象丰富,充满浪漫气息,呈现出浓郁的异国风味和异国情调。后期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危巢坠简》,保持着清新的格调,但已转向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写得苍劲而坚实。许地山的创作得益于他坎坷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人生态度与艺术追求,这使得他的创作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 挑剔文坛:孙绍振如是说

    挑剔文坛:孙绍振如是说

    从激情澎湃的诗人到深刻睿智的学者,从当初宏观体系的建构(“新的美学原则”、“变异论”、“错位说”等)到今天微观部件的磨洗(“如是说”、“挑剔文坛”等),孙绍振的每一步都在创造。《挑剔文坛》便是其十多年来执着于建构理论大厦之余的一些“微雕”。书分二辑:“挑剔文坛”和“文苑探幽”。无论是“挑剔”还是“探幽”,无不体现着作者对艺术奥秘的深刻体悟,无不呈示着作者对艺术创造力的深刻同情。
  • 大风歌

    大风歌

    本书是作者的诗歌集,字里行间尽是作者洋溢的才华,抒发了作者的心声。
热门推荐
  • 灵魂管理处

    灵魂管理处

    在远离人世的异度空间里,存在着一个"灵魂管理处"。每当一个人死去,便有魂使前来,将灵魂引渡到管理处进行对恶念的净化。一个在车祸中失去双亲的孩童,意外地被带入了灵魂管理处,并在多年后进入人世界,招魂引魄。一段姻缘、一段孽缘由此而展开……
  • 蜀汉忠义侯

    蜀汉忠义侯

    唐止穿越到三国时期。结果,他悲哀的发现,此时正是关羽败亡之前面对生与死的的抉择他不屈历史,向天挣扎他能否逆转乾坤造就蜀汉另一种传奇???
  • 我若为魔

    我若为魔

    何为人?一眼人。何为魔?一指魔。何为神?一枪尽挽破,众神殇歌落!千年约,上古血,万道龙魂卧黄沙,笑尽癫狂临天下。尽悲廖风霜,还伴儿女情长。天若弃我,天亦可欺。世若遗我,世当戮灭。吾若成神,天下无魔。吾若成魔,神奈我何?弑神之路,仗枪轮回不顾!血肉成枯,吾让苍穹臣服!
  • 撩开民国黑幕

    撩开民国黑幕

    中国近代杰出记者黄远生(1885—1915,江西省九江县人),以犀利的文笔,充分展示了民国初年中国政局由皇权专制到民主宪政大转型的惊心动魄的历史。
  • 美女总裁的透视医仙

    美女总裁的透视医仙

    当一个绝世大美女出现在叶飞扬面前时,命运发生巨大改变,娇俏可人的未婚妻,刁蛮任性的大小姐!治病?美女,咱们慢慢检查……
  • 审判贤者

    审判贤者

    涅瓦雷斯大陆的和平使人类走向极端,无数人类邪恶的思想竟然慢慢的汇聚成了......首先就偷袭了化身为神秘之刃的黑暗本源,并剥夺其自由,成为自己毁灭世界的杀戮武器!
  • 江湖大魔王

    江湖大魔王

    要成功,先发疯,不要脸皮向前冲。一个成功的江湖人,不在于本身功夫有多高,而是看身边有多少高手作为保镖。李连凤一直认为,行走江湖必须具备三要素:脸皮要厚,胆子要大,保镖要强。
  • 皇上别太冷了

    皇上别太冷了

    一次意外的追杀,她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原以为会掌握一切,却不曾想她来到的是一个无历史记载的朝代,在这里遇到了王者一般的他,那便只能“赖”着他了,无论她多么的和颜悦色,而他永远只会淡然相望,当发现相爱时,却一切已经物是人非,当她伤心欲绝时,他却用他的身份囚禁她。永远,永远......终究是爱情的错过,是真情的流逝,是烟花的绽放。他们能否相守.
  • 组团穿天刀

    组团穿天刀

    如果你穿越成游戏里自己的角色怎么破?这就是一个80的丐爹,78的太白,58的天香,42的唐门群体穿越的故事当然如果非要在80的丐爹,78的太白,58的天香,42的唐门找一个共同点那一定是——都是深井冰。所以这也是一个写打打闹闹的深井冰日常、论一群深井冰如何在穿越后找回家的路上日渐作死
  • 中华家训3

    中华家训3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