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将一辈子的时间都用来参加科考,屡战屡败,直至71岁才轮到个候补贡生,蒲松龄的科举梦想破灭了,而其著述之心却始终未泯。他从年轻时即着手创作的《聊斋志异》,一直断断续续未能结集。
康熙十八年,已届“不惑”的蒲松龄应同邑毕家聘请,来到城西西铺庄。毕家财力富足,居第宏大,蒲松龄为毕家教授八个弟子,还兼职大量应酬文字,并参陪迎送接待,因而博得了信赖。他与老少东家融洽相处30年,同时也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读书、应试、著书的安定的生活环境。毕家条件好,有石隐园的美景,有万卷楼的藏书,再加上馆东的支持,他决心续写完成这部巨著,终于完成了他的“孤愤之书”。蒲松龄通过写鬼狐神怪来讽刺黑暗的现实社会,嘲讽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揭露科举制度的黑幕,赞美人间真爱,等等。
蒲松龄生活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时期,山东百姓饱受大自然的蹂躏和战争的摧残,天灾人祸不断,哀鸿遍野。在科举不中、人生前途渺茫暗淡的情况下,他痴迷于四处流传的神怪妖狐故事,也试图以这样的故事来安慰苦难的人们。那些每天流传在他周边的鬼故事,想象丰富,构思奇妙,情节曲折,境界瑰丽,本身就令人着迷。身外那个残酷的现实世界使他无法面对,还不如虚幻的狐仙世界更让他得到快乐。生活在令人绝望的世界里,蒲松龄靠笔下的神怪精灵、花妖狐魅来温暖自己的内心。
《聊斋志异》8卷共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逸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蒲松龄还为此立下家规:“余生平恶笔一切遗稿不许阅诸他人。”手稿由长子世代传存,八世孙蒲英灏遗失下半部,今存上半部,收藏于辽宁图书馆,是中国古典小说唯一存世的手稿。后来有专门研究蒲松龄及其作品的学问,名为蒲学。《聊斋志异》至清乾隆三十一年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部。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寄托了他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和孤愤。我们在读《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的同时,也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进而去了解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