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123300000006

第6章 代序

胡华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戴逸

戴逸,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一书在新中国诞生60周年之际,第15次出版了。作者是我早年的导师、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教育家胡华教授(1921—1987)。为此,我感到由衷的高兴。这本书历经60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依然像宝石一样熠熠生辉。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最初是作为教材问世于20世纪40年代末。1948年8月,以陕北公学为前身的晋察冀华北联合大学和晋冀鲁豫的北方大学合并,建立了华北大学。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配合解放全中国,为迅速建立的各级新生的人民政权培训大量急需的干部。在此形势下,华北大学出版了一本由胡华编写的教材,名为《中国近代革命史讲话初稿》,该书就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雏形。

早在1940年1月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发表后,深入抗日敌后办学的华北联大就把这篇著作列为中国革命问题课的主要教材。为帮助学生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毕业于陕北公学的胡华,在成仿吾、江隆基、何干之等前辈的指导下,于当年4月开始讲授“中国近代革命运动史”。那时,他才19岁。当他钻研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一书的指导思想就已初步形成了。

胡华备课、著书的资料,是用生命保存下来的。1939年9月,华北联大师生从延安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征途3000多里,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当跨越同蒲铁路的敌人封锁线时,大家背着背包(内有被子、衣服、书籍等)冒着生命危险趁着夜色急行军,一口气就是140里。经历过那次行军的丁一岚同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原台长、邓拓夫人)曾回忆说:“在跑步行军时,背包越背越重,喘气都很困难,许多师生在途中痛心地扔掉了一些书。胡华告诉我,当时他也跑得气喘吁吁,但是他咬着牙坚持背着三十多本成仿吾校长与何干之同志在延安送给他的关于革命理论的书,有的还有毛主席亲笔签名。他一本也没有扔。在那种紧张的情况下,他内心的斗争,我是十分理解的。对一个研究学问的人来说,‘书’是他生命的一部分。那些沉重的、宝贵的书,始终紧贴在胡华的背上一起过了敌人的封锁线。”《他骤然离开了我们》,见《胡华纪念文集》。

1948年7月,党中央在对华北大学的有关决定中,规定要开设“中共党史”课,胡华担任了中共党史教学组组长。由于华大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国民党统治区,他们对中国革命的历史了解很少,因此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时候,常常要结合着历史来讲,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后来历史部分越讲越多,便把这门课程改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历史”。从此,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作为最重要的政治理论课程之一,就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胡华一边给华北大学全校上课,一边负责编写教材,这部教材从开始的“中国近代革命史”逐渐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当时写作条件十分艰苦,“稿纸”是边区自造的黄色土纸,墨水(蘸水笔用)则是用紫色颜料配制的。作为胡华的学生并伴随他近半个世纪的彭明教授曾这样讲述:在刚解放的河北正定城胜利街一座民房里,“没有电灯,也没有煤油灯。只有一只漆黑的小铁碗盛着为数不多的菜子油;几支灯芯草轮流地燃起一缕缕摇曳不定的灯光。灯光下,一位不满27岁的青年正在用一支蘸水的钢笔(还需不时地更换笔尖)奋笔疾书。时值三伏天,他还需不时地抽出一只手来拍打叮在腿上的蚊蝇。已是深夜了,他站起来伸伸手脚,继续伏在案上,这就是我所见到的胡华在1948年夏秋写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时的情景……”《科学研究的艰苦岁月》,见《胡华纪念文集》。

1948年10月,我作为热血青年(北大学生,因参加学运而被反动当局通缉)从国民党统治下的北平进入解放区,就读华北大学。华大是一座革命的熔炉,锻炼、培养青年知识分子以迎接即将来临的全国胜利。学校分成四个部,我所在的一部是政治部,对青年知识分子进行短期培训。胡华是华北大学一部最年轻的教师,给我们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我虽然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学生,热爱历史专业,读过一些通史和专门史,却从来没有听说过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党如何诞生、如何成长、如何奋斗、如何历经挫折走向胜利,我毫无所知。第一次从胡华那里听到这些知识,了解当代最重要的历史发展,犹如发现了一个新世界,对共产党的崇敬之心油然而生,革命的信念更加坚定。

那时,知识青年成群结队投奔革命阵营,华大的学生激增,几天之内就新编一个班,我被编在第十七班。上课是在广场上,成千人坐着小马扎听课。华北大学的教师们都富有革命经验,学识广博,口才雄辩。胡华是很突出的一位,他的课程内容丰富、条理清晰、语言生动,分析史实精辟而深刻,讲课带着充沛的革命感情。当他讲到死难的烈士,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可歌可泣的斗争情节,真实地反映了爱国爱党的浩然正气和甘冒斧钺的刚烈精神。每至激动处,他往往声泪俱下,满座动容,成千青年的心灵被课程内容深深打动。我听了他的课,从心底为这位只有27岁的革命老师所折服。那期间,他还担任着第十一班的班主任。苏星(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求是》杂志主编)当时在第十一班做胡华的助手,他回忆说:“胡华讲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内容丰富,很受同学欢迎……听了胡华老师的讲课,使我们看到了新中国的未来。”苏星:《回忆华北大学政治十一班》,载《百年潮》,2007(5)。

1948年底,我在华北大学第一部学习结业,留校工作,恰好分配到第一部政治研究室中国革命史组当研究生,导师就是胡华老师。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谒见导师时的情景:在昏暗矮小的住房里,他正披着一件旧羊皮大衣,伏案疾书,整理革命史讲稿。他停下笔来,和蔼地询问我们的姓名、年龄、经历,跟我们说研究革命史的重要性,热情地勉励我们。能够和这样一位年轻而博学的导师朝夕相处,随时请教,我心中非常高兴。

此后三年间,我一直跟随胡华老师学习和工作。当时他正忙着写作和修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初稿)》一书,十分重视收集更丰富的史料,设法寻觅各种书籍、报刊。他又拜访会见了许多党史事件的亲历者,进行口述记录。当时在他的指导下,我们通过抄录、分类、归纳、精选,后来编辑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参考资料》,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主编是胡华,编辑是彦奇和我两人。书中收录的党的各个时期的重要文件和许多文章,全是胡华个人收藏和从各处借来的,当时都是难得的珍贵资料。

胡华勤奋谦虚,严谨治学,对学生亲切和蔼,爱护备至。我们在他身边,深受他的影响。我的处女作《中国抗战史演义》就是在他悉心指导和帮助下出版的。回忆我自己的治学道路,十分庆幸得遇这样一位良师。

新中国诞生,以华北大学为基础的中国人民大学在北京建校。此间,全国掀起了学习革命史的热潮。胡华在许多高校和单位讲课、作报告,听过他课的人不下几十万人。同时,他参加了全国政协学习委员会的工作,在周恩来、李维汉、徐冰等同志领导下,组织、指导有关民主人士的理论学习。他还忙着出版书籍、为报刊写文章,并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连续向全国进行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播讲。其学科建树影响之广、效益之大是难以估量的。胡华不愧是革命队伍中杰出的教育家、宣传家。

胡华编写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初稿)》一书,经周恩来、吴玉章和胡乔木、田家英、王惠德、邓拓、胡绳、叶蠖生、何干之等有关领导及学术界专家提出意见修改后,于1950年3月由全国新华书店及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系统而简明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是新中国第一本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编写的中国现代革命史。它很快成为了全国干部、青年和高等院校学生学习中共党史的基本教材。该书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印了13版,发行230多万册,除了中文版、日文版和朝鲜文版外,还用哈萨克、维吾尔等少数民族文字印刷发行。

1950年4月20日,《人民日报》曾发表了一篇题为《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初稿)〉》(唐天健)的文章,把胡华在这本书中以人民为历史主人、以党领导中国革命30年光辉历史为叙述主体的科学观点作了概括的介绍:“首先,是把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大革命当作现代史的主流来处理的,这就符合了客观历史的真实。比如五四运动,许多人总是把它单纯地看作新文化运动或爱国运动,这本书把它写成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反帝国主义的运动,又是反封建的运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是共产党领导着人民解放军及广大人民进行的,在若干历史小册子及历史教科书中,也都抹杀了这个铁一般的历史事实……这本书却按照事实而将战争中的艰苦斗争与战争后的荣誉归之于人民……”“其次,是关于近30年来的中国革命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问题……编者在这本书里介绍了认识这个问题的科学观点,强调是依靠了理论与政策的正确。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的80年中,中国人民曾经进行了无数次的求解放斗争,但是只有到共产党成立以后才明确地指出了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与反封建,从此以后,中国的革命运动才得到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这本书中,在历史发展的关键问题上,对于经过毛泽东同志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的革命理论在革命指导上所起的作用,作了比较清楚的指点……”

该文也就“初稿”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连同各方面的反映意见,胡华始终虚心地接受并进行考订,在后来屡屡再版时认真地进行过多次修订。《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从初版到第13版,一直称为“初稿”。这是因为,书虽然出版了,但作者始终认为,这本“应急之作”有待于听取各界读者的指正,不断补充修订。这足见胡华老师谦虚治学的态度。由于该书是为新中国诞生而作,在海内外有十分广泛的影响,北京图书馆曾把这本书的手稿征集在国家的珍本文库中。

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张腾霄评价《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一书说:许多读者通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学习,脑子里存在的问题逐步得到了回答,认识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必然的,是遵循中国历史和革命的规律前进的。他赞扬说:胡华一方面是“桃李满天下”,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他教的学生奋战在全国各个战线上。孔夫子学生三千,贤者七十二,哲人十二……胡华同志的学生大大超过了三千,其中不少是国家重要的领导干部,为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胡华同志是多产作家,在华北联合大学时期,他就在教学过程中,发表了不少有关党史方面的文章,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发表了不少的专著,既有普及方面的著作,为广大群众学习党史提供了方便;又有专门党史方面的探讨。许多党史方面的事端、疑难,经过胡华同志的探索,还它们历史的原来面目,极大地提高了党史的科学水平。参见《献身革命事业深治党史科学》,见《胡华纪念文集》。正因为如此,曾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的著名历史学家李新同志称胡华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中共党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一生很有价值》,见《胡华纪念文集》。

我后来从事了清史研究,虽然与胡华不能朝夕相处,但我们作为近邻,常在一起促膝谈心。“文化大革命”中,我们一起遭受过造反派的冲击,挤在一间“牛棚”里;在江西五七干校,我们还曾同在养猪班当过“猪倌”……师生情谊,历久而弥深,我始终感激他对我的培育之情。

198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应改革开放新时期青年学习中国现代革命史的需要,再版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一书。我了解到,这是经胡华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六中全会的精神,以新的研究成果再次亲自补充、修订过的。1983年又进行了第二次印刷,共十万余册。

2009年,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专家们的修订,中国青年出版社重新出版胡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这是具有切合历史和时代意义的。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谈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胡锦涛总书记还曾指出过,把学习中国革命史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紧密结合起来;把学习中国革命史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学习中国革命史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对于今天的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来说,有机会读到该书,来了解什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了解中国人民为什么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是十分有益的。我认为,该书既有厚重的学术深度又具有简明革命历史读本的特点,是普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知识的好书,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再版是非常必要、非常及时的。

同类推荐
  • 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

    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

    黄仁宇先生可谓是近世纪以来史学界的一大异数,他的“大历史观”“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从而高瞻远瞩地考察中国历史,在史学界影响深远。
  • 乱世逐鹿

    乱世逐鹿

    导游赵乐,不幸摔下山崖,竟然穿越到了一个类似于战国时期的燕国。本来,管酒楼,拥娇妻,就是赵乐穿越到了古代后,很惬意的生活。偏偏在酒楼遇到了微服出宫的大王姬智,赵乐从此卷入朝廷……国内政局不稳,天下烽烟四起,赵乐要怎样才能于乱世屹立不倒?!建不世之功?面对权臣、霸主的尔虞我诈,面对将士、侠女的正气豪迈,面对这些大国、小国的兵戎相见,面对东胡、匈奴的虎视眈眈,赵乐绝不含糊——征服!唯有征服一切,才会让天下共享太平盛世。刀光剑影,风云边关,脚踏万里山川。一路驰骋,江山如画。乱世英豪,逐鹿天下。这是一个偏离历史轨道的热血传奇故事。
  • 每天读一点中国史

    每天读一点中国史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各种典籍更是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所以即便是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也未必对它完全了解。然而现在我们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只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就可以了解中国数千年历史的全貌。本书一改以往史学家复杂的著述方式,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为关注点,而是提纲挈领地勾画出历史的宏观脉络,使读者能够在相对简短的篇幅中领略中国历史的无穷魅力。
  • 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政治斗争

    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政治斗争

    中国历史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国人精神底蕴之所在,是民族长盛不衰之根本。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是每一位中国人所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本套丛书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风雨历程,以一个全新角度纵览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全书以全新史料,记述了上溯古代,下至公元1915年的中国历史进程。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艺术、外交、法律、宗教、民俗等
  • 当代北京邮政史话

    当代北京邮政史话

    我想,我们是否可以说,历史至少是人民群众参与创造的。人民群众参与创造了历史,自然也有权了解历史。从这个意义来说,当代北京编辑部的这套丛书是这样一个尝试,即帮助人民群众了解历史,或者具体说主要是帮助有一定文字阅读能力的老百姓了解当代北京的历史。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尝试。一起来翻阅吧!
热门推荐
  • 仙国大帝

    仙国大帝

    天下之大,惟我正统!以天朝之势横扫天下仙门!一个修‘帝王之道’的强者,降临仙门林立的世界,让修行者鄙夷的一个世俗王朝,一步步走到与各大顶级仙门平起平坐。王朝的法则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正统只有一个,一切仙门,都是非法组织!
  • 邪魅女皇很霸道

    邪魅女皇很霸道

    纳尼!她堂堂佣兵之王竟然穿越了!还穿在一个女尊王朝!好吧,既来之则安之,在哪不是活着,就让老娘做回野鹤,闲云一回,哈哈哈咳,不过这一堆男人是怎么回事!
  • 逆世贼王

    逆世贼王

    一觉醒来居然穿越到了古代,不是皇帝,王爷,还成了山寨的小当家?草寇就草寇吧,给小爷劫持来了个公主当夫人倒是不错,可山寨外面那几千兵马是怎么回事?嘿!且看小爷我如何智退敌军横空出世,平定天下!当皇帝?不稀罕!皇帝想要做什么得征求小爷的意见!公主,不!陛下,为啥要一夫一妻制?
  • 孟醒

    孟醒

    孟醒被人侮辱后抛尸沉江枉死,一梦回到一切都还未开始的十一年前。这一次,她发誓,要好好活着!
  • 折翼天使在身边

    折翼天使在身边

    她,就像是坠落凡间的天使,一次次把他从痛苦的边缘给救回来。他,每天过着黑暗而如同地狱般的生活,是她的出现给他带给了光明。他,和她一样洁白如同天使一般与她像是命中注定,但她的心始终无法靠近他……
  • 那些年我遇到的怪事

    那些年我遇到的怪事

    我相信每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遇到过鬼或者不可思议的事情,我就来说说这些年我所遇到的鬼事吧。有空多看书,没事多画符,见鬼就喊“南无阿弥佗佛!”
  • 临渊而不羡鱼:张中行散文

    临渊而不羡鱼:张中行散文

    《张中行散文》是散文大家张中行的散文精选集 ,内容涉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等,有浓厚的古 典韵味和人生哲学。本选集对浙江文艺出版2008年版的《张中行散文》进行整理并重新出版。同时,为 便于读者阅读,将全书篇目按内容分成“心声偶录” 、“旧迹发微”、“睹物思情”、“灯下忆友”四个 部分。
  • 桃花姻缘劫

    桃花姻缘劫

    穿越千年、只为寻那桃花下的誓约;命运扭转、只为追随那雨里的轻笑;造物弄人、终究逃不过那姻缘之劫;一切归零、一生一世一双人。
  • 宋鼎

    宋鼎

    简介:怀着重聚华夏九鼎的执念,主角走上了王朝争霸的不归路。大宋朝固然内忧外患,一无所有的主角凭仗什么白手起家?土匪头子貌似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吊民伐罪”“挟天子以令诸侯”都需要名正言顺,貌似混迹于北宋四大书院然后顺顺当当博个一官半职的出身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一个身份首先是土匪,其次是朝廷命官的家伙诞生了。王善,你手下几十万兄弟面黄肌瘦,不如跟我混吧。钟相,洞庭湖那片地儿养鱼挺不错的,送给我吧。韩山童,你小子居然搞邪教,不知道死字怎么写是吧?岳飞,我尊重你,所以给你公平对决的机会。秦桧,长得挺猥亵的,踢到日本去自生自灭。高宗赵构,你小子大大的狡猾啊。九鼎背后的惊天秘密是——PS1:商政:“陈抟,我他妈与你没完!”PS2:读者朋友不妨将本书视作披着宋朝皮囊的全架空之作,若是因为某些历史片段的不当而白首穷经未免让彼此都失了兴趣。
  • 穿越之霸上你的吻

    穿越之霸上你的吻

    她穿越千年,却还是无法摆脱被人当作棋子的命运。为了,左家,她牺牲两世幸福。她总认为自己是不配得到幸福的人,所以对他的爱小心翼翼,不敢相信。他一早就认定了她,他的王妃只能是她,不敢爱吗?那么让他爱她吧,直到她愿意相信他。她是他的,只属于他。不是,每个人,在蓦然回首时,都有机会看见灯火阑珊处等候的那个人。于是,只能在回忆里众里寻她千百度。--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