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060600000053

第53章 (5)

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调到了内地部队。但是他跟我说的一段话,我至今难忘。他说,每次我离开西藏回到内地,要不了多久,心情就会像一块皱巴巴的烂抹布,我就会很烦躁,渴望回到西藏。只要一回到西藏,在西藏的阳光下晒一晒,皱巴巴的心立即就被熨平了,重新变得舒展开朗。所以当有人说,西藏军人做出了牺牲,需要理解时,我就说我不需要。因为西藏给予我们的,多过我们给予西藏的。我们从西藏获得的心灵愉悦、灵魂的跃升,没人能知道。我想他爱西藏,是真爱,爱到了骨子里。

1982年,有个来自山东农村的小伙子从军校毕业,学校让他留校。他跑去找校长,说我考军校是为了戍边卫国。校长说,你要不愿意留校,现在只有两个方向的部队还有名额了,一个是西藏,一个是新疆。他毫不犹豫地说,我去西藏。

没料到这个选择给他的父母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当时他的家乡发生了一件事:一个被分派援藏的地方干部,因为害怕西藏艰苦拒之不去。那个年代,还是个谈藏色变的年代。人们纷纷传说,西藏不仅缺氧、寒冷,还荒无人烟。他的母亲知道他要去西藏后,一气之下,重病卧床。他很内疚,但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高原。

他像西藏的山一样稳稳地站在了那里。当排长时,他是全旅最优秀的排长;当连长时,他把一个连带得呱呱叫;当营长时,他被评为西藏军区军事训练先进个人。后来被提拔到团长的岗位上,年仅34岁,是全军区最年轻的团长之一。但事业上的成功并没有减轻他对父母亲的愧疚。每次探亲,他总是选择农忙季节。回家一放下行李就开始干活,起猪圈,劈柴火,上房换瓦,割麦子翻地,村里人都说,你简直是个地道的庄稼汉啊。

他是我采访过的一位团长。我当时问他,你爱西藏吗?他说,没想过。我又问他,想过要离开吗?他仍说,没想过。如今八年过去了,他依然在西藏。我不知道如果我今天再问他,你爱西藏吗?他会怎样回答。也许他仍会说,没想过。他无须用言语表达。

再讲个90年代的年轻军官吧。小伙子是北京兵,从军校毕业被分配进了西藏,而且一下分到了最边远的一个哨所。日子到底怎么过的,我不知道。我想说的是,他最初是不情愿去那里的,只盼着有机会就调走,后来感情是怎么变化的,连他自己也没察觉。一年后他该探家了,他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北京。父亲母亲,哥哥嫂子,总之他身边的所有亲人,都像迎接劳苦功高的英雄那样迎接他。他们在一家高档酒楼里订了包间,众星捧月地将他围在中间。他也陶醉在聚会的中心。已经有多长时间没有过这样的生活了?有多长时间没有吃过生猛海鲜了?有多长时间没看见漂亮小姐站在身边倒酒了?

父亲端起酒杯,众亲戚们也纷纷端起酒杯站了起来,他笑吟吟地说,谢谢大家,我太高兴。我……我今天……突然,真的非常突然,眼泪一下盈满了他的眼眶,他说不出话来。他垂下头,哇的一声,哭出了声。他一边哭一边说,我在这里吃这么好的东西,我坐在这么温暖明亮的地方,可是我的那些兄弟,他们连电视都看不到,他们住在屋里结冰的地方,他们好多人从来没吃过海鲜,我吃不下啊……所有的人都红了眼圈儿,所有的人都在那一刻,挂念起了他们素不相识的遥远的西藏。

后来,小伙子提前结束休假回到了他的哨所。他提着满满两大包东西,全是好吃的。他看到他的那些兄弟围着他乐呵呵的样子,心满意足。

当西藏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当西藏被越来越多的人向往,这三个男人,和他们所代表的群体,却始终特别。他们奔赴高原,不是为了好奇,不是为了风景,不是为了丰富自己的阅历,不是为了写作,不是为了舞蹈,不是为了绘画,不是为了音乐,不是为了自己的任何愿望。甚至,他们奔赴高原并非己愿。但他们一旦去了,就会稳稳地站在那里,增加高原的高度,增加雪山的高度。他们从不表达他们对西藏的爱,因为他们和西藏融在一起。

他们就是西藏军人。

贫家有奇宝

文/汪秀芬

女儿的书是他们的荣耀,女儿的书是给他们的最珍贵的礼物。

到了盛夏三伏天,大伙都要把家里的物什抖出来在太阳底下晒一晒。冬袄夏衫,陈芝麻烂豆子,农家小院色彩斑斓起来。每当此时,父亲必定爬着颤巍巍的木梯取下悬在屋梁上的书袋,母亲则忙着在院子里摆起陈书方阵。

梁上有多少书袋,可能只有父亲明白。随着姐姐和我相继步入学堂,书袋逐年增多。起初,书都是放在柜子里。每学期末,父亲总要花大约半天时间整理好我们姐妹俩用过的书籍,理得整整齐齐后放进柜子。一次暑假,父亲再次放书时发现柜子里的书残缺不全,拿出来仔细一看,原来家里的老鼠也要读书了,书页都被咬成锯齿状。自此,我们放弃书柜把书从地上转移到屋顶上。

还记得第一次上学领到新书回家后,父亲赶紧找来几张报纸教我包书皮。“新书,好好爱护,好好读。”父亲边说边极为小心地包好封皮,然后在封皮上一笔一画写下我的名字。父亲只上过四年学,后因无钱而退学。我不知道父亲为何如此爱书,但他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植下的爱书种子却在悄悄发芽。从此,领到新书,我首先便是包书皮,不在书上乱画,更不会乱撕书页。

父亲常念叨的一句话是“万贯家财不如一卷香书”。农暇时,父亲常会拿起我们涂抹过的旧书饶有兴趣地读起来。尽管有的还是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可父亲乐在其中。

与父亲相比,母亲不仅对书,而且对一切有字的东西都怀虔诚之情。母亲没有踏入学堂一步,至今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母亲羡慕识字的人,更羡慕读书人。每当我和姐姐在灯下写作业时,夏天母亲会轻轻地摇着扇子驱赶蚊子,冬天母亲会默默烧一盆旺火驱走寒冷。

家里的每本书,乃至每张纸,母亲都会收拾好交给父亲整理。由于母亲不识字,凡遇到有字的纸片书本,也不知道有用与否,母亲全盘留下。曾经一次洗衣服,母亲忘了掏口袋,结果姐姐衣服口袋里的一张纸被浸湿揉乱。还记得放学回家,母亲忐忑不安地把一块一块粘贴在一起的纸片递给姐姐。也不知母亲东拼西凑粘贴了多久,可那纸片其实是一张草稿纸。每次母亲扫地,整理屋子,都会把飞扬的小纸片或是撕剩的半个本子小心翼翼地捡起来。无数次,我和姐姐大嚷那些是废纸,可是母亲微微一笑,“这些都是你们写过的东西,留着或许有用。”于是,凡是我们姐妹读过或写过的书本,全都被保存起来。

最难忘的是前年高考后的那天中午,父亲和母亲顶着骄阳赶到学校接我回家。经过三天无硝烟的“战争”,我已筋疲力尽。宿舍里,父亲和母亲帮我收拾东西。被子、衣服塞进一个包里倒还省事,可堆积如山的书本、试卷却不好带走。父亲带来的麻袋已装满,可仍有好多书没有装下。

那些天,许多收购旧书的小贩已在宿舍前排起了长队。“挑些重要的书带回去,其余的卖了吧。”我提议道,那么多书拿起来很沉。“辛辛苦苦读的书,哪能不要呢!”母亲又继续往麻袋里塞,父亲则从小店里又弄来一个麻袋。从课本到试卷,从本子到草稿纸,母亲一点不剩地全装进麻袋里。

流火的七月,父亲弓着背,背着一麻袋书,母亲弓着背,背着一麻袋书。走出宿舍,小贩们立刻围上来。“不卖,不卖!”母亲极力从包围中往外挤。“什么?三毛钱一斤,你以为我背的是什么,这是书,这是宝!”父亲似乎有点愤怒,“你们买不起!”小贩们面面相觑,“第一次遇到这么奇怪的人。”一个小贩嘀咕道。

十几里路,三十几度高温,父母挥汗如雨赶到家时已直不起腰。他们脸上挂满汗珠,心里却乐开了花,因为我踏上异地求学的征途,父母更格外珍惜那些书。十几年的求学,几间小瓦房越来越破了,越来越空了,父母也越来越憔悴了,唯独梁上的书袋越来越多了。瓦房年久失修,每到春夏多雨时节,雨水顺着瓦缝流进屋里。高挂在梁上的书虽可逃鼠啃之苦,却免不了雨淋之灾。于是晒书成了父母伏天的头等大事。

爬上屋顶将积攒了几十年的书一捆一捆搬下来,而后又要一本一本扎好搬上去,对于年近五十的父母来说,这不是一件易事。可是每当矮小的瓦房前,简陋的篱笆院子里摆满大大小小的书本时,父亲会坐在一旁悠闲地吸着烟,“万贯家财不如一卷香书,我家可比百万富翁还富呀!”母亲则时不时翻动受潮的书,似乎在呵护一个宝贝。

从6岁上小学到如今,我在校园的书香世界里一年年长大,一步步了解世界。村里小学的三间小瓦房留下了我天真的童年,镇上初中的小小图书室开启了我心灵的窗户,县城高中的教室搭起了我走出大山的阶梯。一步步走过来,在南京农业大学的四年时光里,我在书籍的海洋里遨游,在知识的宝藏里寻觅与吸纳。如今来到北京,来到中国农业大学,来到一个更大的书香世界寻觅与探索。每年寒暑假我会不辞长途跋涉带一包心爱的书本回家,也许书页已发黄,也许本子已写满,但那是我学习的记录,那是我成长的见证。没给父亲带一包香烟,没给母亲带一双棉袜,但父母接过我肩上的书包已笑容满面。女儿的书是他们的荣耀,女儿的书是给他们的最珍贵的礼物。

又一个盛夏来临,故乡的小院里,父母又要为家里的“宝贝”忙碌了。

同类推荐
  • 中统特务实录

    中统特务实录

    “中统”,是国民党的主要特务机构之一。本书系统讲述中统组织的历史沿革、遍布全国的情报网,介绍其核心人物,描述它对民主运动的残酷镇压,对中共组织的破坏、渗透活动。揭露其反共、反人民的罪恶本质。采用全新的历史叙述风格。
  • 我在美国读高三

    我在美国读高三

    我在美国读高3》就是以日记的形式细致而真实地描述了这样一位中国高中生在美国留学上高三直至顺利高中毕业前前后后的学习、生活经历。优美而朴实的文字中无不透露出美国的高中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美国高中生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作者和接待家庭一起快乐的生活等等。
  • 戏剧的钟摆

    戏剧的钟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徘徊,如今戏剧的钟摆正从现代一端逐渐摆回传统一端。戏剧界逐步告别了推倒重来的全面创新模式,转而回到了推陈出新的局部创新路径,像金华市婺剧团重排的传统戏《二度梅》,继承传统而不囿于传统,强调创新而不随意创新,获得了第二十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提名奖,真正做到了专家叫好、观众叫座,这是一个戏剧复兴的喜人征兆。作为观众,我常徘徊于戏剧艺术殿堂的门外,既未登堂,更未入室,有时通过门缝窥见里面的一点风景,不免有隔靴搔痒之嫌。
  • 古镇遗梦

    古镇遗梦

    本文对古镇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散落的明珠、河上的街市、拱桥的魅力、越人便于舟等内容,一本在碧水边掀开的古朴的书,它的文字并不深奥,阐述的却是耐人寻味的哲理,难怪每一个前往古镇的人们,都会因为拣拾到失落的梦而流连忘返。
  • 月光下的人生

    月光下的人生

    朱自清的诗文,表现出他对黑暗时局的强烈不满,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对光明未来的殷切期待,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的读者。他的诗文“语言洗炼”“文笔秀丽”,能给人以美的愉悦,情的感染。尤其是他那无悔的一生,是一部活生生的人生教科书。他一生追求真理,寻找光明,爱国家,爱人生,平凡而又高尚。1948年6月,他虽贫病交加,却在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和拒绝接受“美授”面粉的宣言上签名,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赞扬了他的这种民族气节。
热门推荐
  • 英雄孩子王

    英雄孩子王

    舍身炸雕堡的董存瑞烈士不仅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大英雄,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小英雄。本书:★揭示小英雄比《小兵张嘎》还“嘎”的个性。★展示小英雄鲜为人知、惊心动魄的精彩传奇。★领略小英雄令人惊叹、妙趣横生的斗争智慧。★缅怀小英雄英勇不屈、浩气长存的战斗业绩。
  • 思想中国·全球化生存:世界顶尖学者中国演讲录

    思想中国·全球化生存:世界顶尖学者中国演讲录

    收入这个集子的学术报告,是一些大学的机构在大学之外国家图书馆举行的。大学按照这些报告中的一个报告人丁学良教授的说法,没有一流的大学,就没有一流的国家。我们是否也可以说,没有一流的国家图书馆,也就没有一流的国家。
  • 青春是一场春梦

    青春是一场春梦

    《青春是一场春梦》既是对过往青春的梳理,也是对逝去韶光的缅怀。从这些弥漫着水汽和热气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作者没有虚度他的青春时光。他借助自己安静的文字,以及作为一个80后的年轻人难得的深思,为他的青春镀上了一层亮金。正如他在书的后记里说的那样:“置身于青春脸庞围砌的花簇之中,让我既欣喜又不安。不过我想,倘若思想和身体,至少有一样要上路,那么心理和生理,至少有一样要年轻。”这种辩证的哲思,使得他的作品大放异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绝世撸神

    绝世撸神

    你问他是谁?他,什么也不是,既没有掌声;也没有欢呼;更没有支持。你问他有什么?他有一颗永不言败的心;他,只为追梦而去;他的一生注定在电竞成就辉煌!
  • 傲世焚天

    傲世焚天

    迷样世界,划城为牢。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遥遥东海,神兵降临。神弃世界,留汝为根。杀神灭魔,傲气冲天。一朝失足,万载沉冤。无尽岁月,孕子焚天。传吾之志,一统河山。
  • 龙灵再世

    龙灵再世

    杀亲之仇,十年报不晚。让龙的传人开出一条新世界的大道,燃起你们的斗志吧!
  • 一生气你就输了

    一生气你就输了

    这本书在告诉读者如何正确处理上面这些关系,就是学会如何与人打交道,学会如何处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当我们面对他人的冷嘲热讽,面对别人的无理指摘,都应该尽量置之一笑,将其转化为积极因素,保持“淡定”的心态。要学会笑对生活,而对那些试图激怒自己的人冷眼相待,不要让一时的怒火影响了自己的进步。
  • 老子的提醒

    老子的提醒

    本书收录了道德经的原文,给出译文,并结合实例总结了老子对人的生存本原、根据、价值、意义、修养、方式等提出的见解。
  • 末日行

    末日行

    原名《带着妻妹闯末世》,众所周知,现在网上正在“整风”,后改名为《末日行》,书名虽改,精彩不变......末世降临,丧尸横行,整个社会秩序坍塌。没有了法律的禁锢,缺少了道德的束缚,人性底层的丑恶,灵魂深处的邪念,狂蛇乱舞般的迸发而出。一个遭到陷害而被开除的小公务员,领着十八岁如花似玉的妻妹,在这混乱的末世之中,该如何面对那来自心底的邪性狂乱诱惑?那什么,有小姨子情节的都来看看吧,乱世无节操,妻妹终得抱啊!
  • tfboys之那年盛夏

    tfboys之那年盛夏

    这是一个盛夏的故事,无关爱情,只关乎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