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058800000008

第8章 世界各国对航天的探索(4)

蓬勃发展的中国航天事业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古籍中记载了许多与飞行有关的神话、传说和绘画。“嫦娥奔月”是人类最古老的登月幻想。鲁班制作木鸟、西汉时期的滑翔尝试和列子御风的想象,说明古代中国人民已想到利用空气浮力和空气动力升空飞行。现在仍在使用的帆、舵、风车等是古人在长期生产活动中利用风力和水力制造的生产工具。中国的风筝和火箭是世界公认的最古老的飞行器,走马灯的原理和现代燃气涡轮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竹蜻蜓则是螺旋桨和直升机的雏形。这些发明和创造显示了古代中国人民出众的智慧和才能。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和其他国家的古代文明,共同孕育了现代航空航天技术的萌芽。

在近代,中国人民也为航空航天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诞生之后,中国许多仁人志士为振兴中华而热心发展航空事业。从1887年华蘅芳制造中国第一个氢气气球到1949年这一段时间里,尽管条件极端困难,中国的航空事业还是获得了一定的进展。一些杰出的中国科学家在空气动力、火箭技术、燃烧理论等方面所作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推动了有关学科领域的发展,为中国争得了荣誉。

中国航空事业的蓬勃发展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开始的。

我国于1951年成立了航空工业管理局,随后组建了飞机、发动机和材料工艺等研究机构。1954年制造出第一架教练机(初教5),1956年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1958年小型多用途运输机(运5)投入使用,同年又自行设计了初级教练机(初教6),1959年第一架超音速喷气式歼击机(歼6)飞上了蓝天,实现了从修理到制造,从生产螺旋桨飞机到喷气式飞机,从仿制到自行研制的转变。1960年建立的中国航空研究院,从事飞机、发动机、仪表、电器、附件、电子设备和航空武器的设计研究;开展了空气动力、结构强度、燃气涡轮、风洞技术、生命保障、材料工艺、导航和控制以及飞行试验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歼6”

中国航空工业形成了科学研究、生产和教育相结合的工业体系,培养了近20万各种专业人才。20世纪60年代后,全天候高空高速歼击机和低空性能优越的强击机已装备部队,新型飞机日益增多。中国已能生产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强击机、直升机、运输机、侦察机以及战术导弹,为空军、海军提供了军事技术装备,满足了民航事业的部分需要,并向世界上一些国家出口。

中国民用航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往的扩大,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航空运输网,开辟了200多条国内、国际航线,对发展国民经济和方便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专业航空为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探矿、救灾、海上油田和环境保护等提供了广泛的服务。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部队拥有训练有素的飞行人员和先进的技术装备,承担着保卫祖国领空安全和支援国家建设的光荣任务。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50年代中期开始的。1956年,中国制定了12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把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同年建立了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1958年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划,组建机构开展空间物理学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并开展星际航行的学术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中国航天事业在创业之初经历了经济上、技术上的种种困难,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0年2月发射成功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同年11月又发射成功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1964年6月发射成功自行研制的第一枚运载火箭,60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中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于60年代中期制定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空间计划。1968年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1971年3月3日发射成功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向地面发回了各项科学实验数据,正常工作了8年。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中国成了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0年5月,向南太平洋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取得成功,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把3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1982年10月从水下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1984年4月8日,发射了一颗对地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4月16日卫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

到1985年10月,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已用于国内通信广播和电视节目传输,对改善边远地区的通信和广播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航天活动,中国已经建立了各类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和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的基地,建成了能发射近地卫星和对地静止轨道卫星,拥有光测、遥测和雷达等多种跟踪测量手段的酒泉和西昌航天器发射场;组成了由控制中心、地面台站和测量船构成的卫星测控网,造就了一支富有经验的航天科学技术队伍,从而有能力不断开拓航天活动的新领域。

中国航空航天工业在为国防、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直接服务的同时,还努力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推广和转移先进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我国首颗人造卫星的发射

中国是古代火箭的故乡。现代火箭渊源于古代火箭。宋代,我国就制成了用火药推进的世界上最早的火箭。古代火箭推进系统,是在竹筒或纸筒中装满火药;筒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筒侧小孔引出药线。点火后,火药在筒中燃烧,产生大量气体,高速向后喷射,产生向前推力,这就是现代火箭发动机的雏形。作为武器用的古代火箭,箭的顶端装有箭头,起杀伤作用,相当于现代导弹武器的弹头。箭的尾端装有箭羽,起稳定飞行的作用。

我国明代,发明了一种“一窝蜂”火箭,一次能发射32支火箭,杀伤力较大,曾在战争中使用。另一种用于水战的武器“火龙出水”火箭,达到了更高的技术水平。火龙有龙头、龙身和龙尾,龙体内装有神机火箭数枚,龙体外周装有4个火药筒。发射时,先点燃龙体外的4个火药筒,推进火龙飞行,继而点燃龙体内的数枚火箭,再度加速。通过多枚火箭联用和两级火箭接力,火箭可以在水面上飞行数里之遥。我国古代这种多级火箭设计思想是极有创见的。

中华民族虽然有着古代高度文明,但在尖端技术方面,古代文明留给我们的是一片空白。我国是古代火箭的发源地,在现代火箭技术研究上我们更不能落后。1956年10月1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即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由刚从美国回来不久的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任院长。把研制导弹和火箭技术作为我国高科技的一个主攻方向。1958年,在前苏联专家帮助下,我国一方面开始进行导弹研制基地和发射场的建设,一方面开始仿制前苏联P-2近程地地导弹。仿制工作的开展,加速了我国掌握导弹、火箭技术的步伐。

1960年前后,我国又从全国各学校挑选了几千名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他们满怀献身祖国尖端事业的豪情,投身到火箭技术队伍的行列中,技术队伍得到迅速扩大。但是,当我国仿制P-2导弹工作进入最后阶段时,前苏联撤走全部专家。由于这一突然行动,给我国导弹仿制工作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但也从反面激发了我国导弹研制人员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精神。他们刻苦学习、边学边干,克服工艺技术、器材设备以及火箭燃料等方面的困难,把仿制工作继续推向前进。1960年11月5日,用国产燃料成功发射了第一枚仿制的导弹,于是中国有了自己的近程导弹。1964年6月29日,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发射获得成功,揭开了我国导弹、火箭发展历史上新的一页。通过中近程火箭的研制,我国年轻的火箭研发队伍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表达了我国人民发展航天技术、向宇宙空间进军的强烈愿望和决心。196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星际航行委员会,负责制定星际航行发展规划。1964年11月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的基础上组建运载火箭研究院。这时,我国研制人造卫星及其运载火箭的条件已经成熟。

1965年1月,钱学森上书中央提出,自前苏联1957年10月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中国科学院和国防部五院对这些新技术都有过研究,现在看来,研制弹道火箭已有一定基础,进一步发展中远程火箭,即能发射一定重量的卫星。计划中的远程火箭无疑也有发射人造卫星的能力。1965年4月,国防科委提出了1970~1971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设想。卫星本体由中国科学院负责研制,运载火箭由当时国防部五院转成第七机械工业部负责研制。地面观测、跟踪、遥控系统以科学院为主,第四机械工业部配合研制。搞人造卫星采取由易到难、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方针。

1965年9月,中国科学院开始组建人造卫星设计院,正式实施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工程研制计划。确定卫星起点要高,在技术上要做到比苏、美第一颗卫星先进的目标。卫星入轨后要抓得住、测得准、预报及时。为保证第一颗卫星发射需要,在全国疆域内建立相应的观测网、信息传递系统和计算机控制中心。

1966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被命名为“东方红1”号;运载火箭命名为“长征1”号,采用两级液体燃料火箭加第三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组成,计划在1970年发射。

这时“文革”风暴已经起来,为了把“文革”的干扰和影响减至最小,同时也为了把分散在各部门的空间研究机构集中起来,形成拳头,实行统一领导,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钱学森兼任院长,列入军队编制,由国防科委直接领导。

1970年1月30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成功,我国的多级火箭技术取得突破,为发射“长征1”号火箭奠定了基础;另外,早在1967年第一个卫星发射工程已经完工。1970年4月2日,周恩来召开会议听取“东方红1”号卫星和“长征1”号火箭情况汇报。4月23日毛泽东亲自批准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揭开了我国航天活动的序幕,宣告我国也进入了航天时代,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卫星为多面球体,重173千克,用20009兆赫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发射过程

1970年2月,国防科委下达了执行“东方红1”号卫星的发射试验任务,确定由栗在山、李福泽统一指挥卫星的发射试验。基地随即制定了发射方案,展开试验设备质量检查和综合操作演练。

4月1日,“东方红1”号卫星和“长征1”号运载火箭运至靶场,开始进行发射前的各种测试。每进入一个新的试验阶段,基地都要向周总理和中央专委汇报。

4月23日,发射阵地的测试检查工作全部完毕,基地指挥部决定将发射时间确定为4月24日21时,栗在山、李福泽和钱学森郑重地在发射任务书上签了字。中央专委当晚就批准了发射任务。

24日21时35分,运载火箭点火发射,托举着“东方红1”号卫星扶摇直上,沿着预定轨道飞向太空。全国各卫星地面测控站跟踪良好,并及时报告跟踪情况。十几分钟后,星、箭分离,卫星入轨,《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震撼全球。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东方红1”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1”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同类推荐
  • 地球探索百科(奥秘世界百科)

    地球探索百科(奥秘世界百科)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奥秘现象及其科学探索,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学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奥秘现象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掌握开启人类和自然的金钥匙,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和自然的主人,不断认识世界,不断改造自然,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 揭秘万物由来之谜

    揭秘万物由来之谜

    本书揭秘了万物的由来之谜,包含政治、经济、科技、节日风俗、邮政交通、国名地名等各个方面。
  • 分身有术的海参:动物绝技

    分身有术的海参:动物绝技

    《分身有术的海参--动物绝技》简介:无论是身怀绝技的动物,还是形态各异的植物,抑或是我们生活中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神秘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光怪陆离的生物世界。“图说生物世界”将为你展现生物世界的趣味,描绘生物世界的新奇,揭开生物世界的神秘。人类和动物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或许你对很多动物都不陌生,但是,你知道它们的一些小秘密吗?你知道青蛙为什么长着一张大嘴巴吗?你知道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吗?你知道猫头鹰为什么会在睡觉的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吗?总有太多的疑问困扰着我们,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 奇妙的日食与月食现象

    奇妙的日食与月食现象

    “天狗食日”这是中国古代人们对于日食的最初的认识。由于对日食和月食认识的局限,保留下来了很多这样的传说和故事。现代人已经不会再对日食和月食产生恐惧,偶尔出现的日食和月食成为了天文爱好者们的观测目标。天文学家对于日食和月食的研究,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人类根据日月食形成的规律制定了计时的历法。根据日食的科学研究观测潮水的涨落等。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太阳能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太阳能

    太阳是万物生长的根本,太阳所发出时能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夏天,我们承接太阳的炎热;冬天,我们感受太阳的温暖。对于这一现象,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外出旅游,跋山涉水,一些随身携带的必备品必不可少,充分享受着大自然恩宠的同时,荒郊野外的我们如何给这些必备品充电?太阳能的利用会让我们灿烂的笑容留到最后。人类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地球资源告急,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太阳能便成为了人类探讨的世界性课题。但是若有人问起,太阳能到底是什么?我们又是如何利用它的呢?青少年朋友们不一定能答得上来。那么,请跟随我慢慢地进入这个神奇的太阳能世界吧!
热门推荐
  • 绝世血尊

    绝世血尊

    夏江为救一群小孩而亡,灵魂穿越,却生受万古诅咒缠身,挣扎中意外唤醒诅咒源头一丝意念,获强大功法……这里是一个残破的世界,世间万物都支离破碎,无数代人为追求不朽而不断修复。在这里,世人将以法宝为主,血脉为辅,携手最强修伴,诛天地,破苍穹。
  • 绝色逆天妖后:第一腹黑帝

    绝色逆天妖后:第一腹黑帝

    【正文已经完结】21世纪王牌特工轻雪念穿越异世,女扮男装成为轻雪国太子。看似草包纨绔,实则腹黑狡诈。及地银发,倾城飞舞,诱人银眸,睥睨万物。凤破九霄,诛神弑天。他,轩辕国皇叔,同天域最尊贵的神之子,高贵优雅,残忍嗜血,腹黑冷酷,却只对她倾心,你若为后,我必为王,你若逍遥,我便与你笑看繁华,一世风流,你若平凡,我便与你归隐山林,不问世事。当身世之谜慢慢揭开,她竟是………她与他又该如何选择?
  • 带上空间玩修真

    带上空间玩修真

    被老公推下楼梯的她,没死成,却被昔日的好姐妹害死。丧命重生,拥有一个逆天空间,遇到了一只自称“狐王”的臭屁狐狸,后来发现它不尽会说话还变成了一个美男子和她一起上学!片段:狐狸也四爪爬地吐出舌头喘着粗气:“呜呜!臭女人,不就几个面包吗?用的着追我几十条街吗?累死本王了。”“哟~你抢了我的东西你还有理了?你是狐妖吗?你怎么会说话?”楚羽惜好奇地问。“哼,本王凭什么要告诉你?”我是一只有尊严的狐王!“咦!不说是不是?”羽惜坏笑。狐狸看楚羽惜这表情两只爪子抱着胸前:“女人,你要干嘛?你这个禽兽该不会连动物也不放过吧?救命啊!非礼啊!流氓啊~!”
  • 冥婚之帅鬼老公萌萌哒
  • 轮回天图

    轮回天图

    远古洪荒,百族并起。人类只能在夹缝中生存。是在其中泯灭,还是崛起?我命由我,不由天定。地大,我便走遍整个洪荒,天高,我便翱翔寰宇,霸九天。新书发表,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海涵。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 基督山伯爵(青少版)

    基督山伯爵(青少版)

    人类智慧中蕴藏的神秘宝库,需要用逆境来挖掘。 这世界上无所谓幸福或不幸福,有的只是两者的相互比较而已。只有体会过极度不幸的人才能体会到幸福。应该幸福地生活下去,我心爱的孩子,永远不要忘记,在上帝俯允向人类揭示美好未来的那天来到之前,人类的全部智慧可概括为以下几个字:等待和希望!
  • 美少年花神

    美少年花神

    首先要跟大伙交代的是,咱们的故事发生于现代,也就是各种电子高科技产品与魔法并存的大背景前提下,咱们这回要讲的花神和以往历代花神不同——他是位男花神,并且,他也不是从一开始就顺风顺水的做花神,如果不是因为他遇对了某些重要的人,可能他永远都会被雪藏于妖界而不得翻身。当然,咱们的故事在展开过程中既虐身又虐心,可能会刺激到部分看官的心脏和泪腺,但在下敢保证本书绝对不是一本彻头彻尾的“虐神传”,其中不乏搞笑幽默与温馨浪漫,毕竟咱还是以讲述男神那离奇曲折而又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为主。既然走言情路线,故此本书的开头,我们就从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位女性之一讲起,带领大家进入妖魔仙神的世界。
  • 帝临山河

    帝临山河

    下入九幽,上达青冥。一剑东来,天下俯首!一个穿越少年的帝者之路!
  • 佛语法门经

    佛语法门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东亚风云录

    东亚风云录

    1644年,满清入关。明将李定国力挽狂澜,延续国祚,终将国界奠定在秦岭淮河一线。历经百年沧桑,明与清两个王朝同时跨入了20世纪。在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两个先进的东亚大国,将会以怎样的方式影响世界?这里有壮怀激烈,也有似水柔情;这里有戎马倥偬,也有宦海浮沉;这里有伟大的人格,也有卑劣的诡计;这里是二十世纪的东亚全景,伟大的史诗就在这里奏响!(书友群451423591欢迎加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