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058000000016

第16章 礼仪、风俗、宗教(2)

传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凄惨的哭声,看着饿殍遍野,为救黎民百姓,龙王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来,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了碑,上面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报他救命之恩,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醒悟过来;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人们商量好后,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抬头一看,得知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这时,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寄托着五谷丰登的愿望。

旧俗二月初二要举行许多活动。《析津志辑佚》载:“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掺(饭粒)引白道,直至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扫地,恐惊了龙的眼睛。”《帝京岁时记胜》说:“二日为龙抬头日,乡民用灰(草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引勤龙,送懒龙)。”传说二月二为“土地”的生日,许多人到土地庙祭祀“土地老”。

早年私塾学生在二月初二进书房,取“占鳌头”之意。还有熏床炕令百虫不生和出嫁女回娘家、不做针线活儿等习俗。由于天气转暖,孩子们从二月初二开始到户外活动。

二月初二的吃食是很讲究的。这些食物都和龙虫相联系。吃春饼叫吃“龙鳞”;吃捞面叫吃“龙须”;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饺子叫吃“龙耳”;吃煎糕叫吃“熏虫”。最有意思的是这天煮猪头。这猪头是腊月里杀猪时割下的,割下后就吊在房梁上,一动不动,直到二月初二才摘下来洗涮蒸煮。这一天,家家院子里都弥漫着肉香,等待龙的醒来。据说,这一天如果龙还没醒的话,那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花朝节

农历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花朝,即百花的生日。真个是:“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年年二月凭高处,不见人家只见花。”吴自牧《梦梁录》载:“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此日帅守、县宰率僚佐出郊,召父老赐酒食,劝以农桑,告谕勤劬,奉行虔恪。”据说唐宋时,洛阳周围和洛河两岸,花连阡陌,满城飘香,这一天人们竞相出游。

曲水流觞

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偕同亲朋好友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禊,还举行了“曲水流觞”活动,饮酒赋诗,引为佳话。

上巳,是指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这是我国民间一个祓除祸灾、祈降吉福的节日。远在周代就有水滨祓禊之俗,朝廷中指定专职女巫掌管此事。祓,是祓除病气;禊,是修洁、净身。祓禊是通过洗濯身体,达到除去凶疾的一种祭仪。每年春秋两季,人们都要相约到“东流水上自洁濯”,也就是沐浴一番。

到了汉代,三月上巳,才确定为节。每逢这一天,不仅民间百姓去水边洗濯,连宫廷帝王后妃也去临水除垢,祓除不祥。后来,此俗演变为临水宴宾。魏晋以后,将上巳正式定为夏历三月三日即春禊,作为重要的节令,所有临水祓禊及水滨宴会活动都在这天进行。

“曲水流觞”活动,就是在上巳节中派生出来的一种风俗。人们举行祓禊仪式后,就坐在环曲的水渠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下去,杯停在谁面前,谁就取饮,彼此相与为乐,因此称为“曲水流觞”。觞是古代盛酒的杯子,通常为木制,底部有托,小而轻,可以浮在水中。也有用陶制的杯,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体积比木杯重,要放在荷叶上,让它浮水而行。

王羲之在兰亭举行的修禊活动,在历史上最为出名。他们在清溪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入溪中,由上游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在谁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即兴赋诗并饮酒,作不出诗的要罚酒。在这次游戏中,有11人成诗两篇,有15人成诗一篇,有16人没有成诗,各饮酒3觥。活动后,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尊他为“书圣”。后人也把《兰亭集序》碑帖,称之为《禊帖》。

在绍兴,“曲水流觞”活动带来的咏诗饮酒的雅俗,一直盛传不衰。从元代诗人杨廉夫在卧龙山“西园”建立的“龙山诗巢”到明代徐文长和沈青霞等10人结社唱和。一直到今天,每年夏历三月初三,中外书法家也要到绍兴兰亭聚会,泼墨挥毫,咏诗论文,纪念王羲之,并进行“曲水流觞”游戏。

“曲水流觞”这一活动习俗还传到了日本。早在公元958年,日本福冈县太宰府天满宫,就首先仿效兰亭“曲水流觞”,举办了“曲水宴”。仪式十分隆重,与会者还穿上了仿古服装,进行洗尘(修祓)礼仪,跳起巫女神乐舞,再进行“曲水宴”。

寒食节

旧俗以清明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为“寒食节”。传说春秋时晋文公回国即位后,许多曾经随从他流亡国外的臣子,纷纷自我报功,因而得到了重赏。其中只有介子推不愿封官,没有向晋文公报功,而且携带老母隐居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晋文公知道了,要封他做官,因找不到他,想用烧山的办法使他下来。但介子推坚决不肯下山做官,结果母子两人被火焚死。于是,晋文公规定要在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用烟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我国各地在这天都有扫墓、踏青、插柳、寒食等风俗,并把绵山所在的县改名为介休县,意为介子推永远休息之地。汉代把这一天定为“禁烟节”,家家不能举火。到了晚上,由宫中点火燃烛,再将火种传到贵戚大臣之家。唐代诗人韩翃曾写诗记载此事,全诗为: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节

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它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候,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气温转暖,万物萌发,让人感到格外清新明洁,因此叫做清明。中国自古以来,绝大部分地区人死后都是土葬,做有坟墓,后人常在坟上种点树木,以资保护,同时作为纪念标志。经过一年的风吹雨洗,坟墓本身不免土壤流失,树木凋残,因此,到了春日清明,后人前去看望,称为上坟,又叫扫墓,带去食物供奉,并整修坟墓周围,久之,便成为清明祭扫风俗。

清明有折柳戴柳的习惯,相传始于唐朝。唐高宗于三月三日游春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后来,江南百姓将此演化为插柳。每逢清明,家家户户将柳条插在井边,“井井有条”的成语即源于此。这也是清明植树的起源。我国规定的首次植树节是在1915年,规定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1929年把植树节改为3月12日,这一天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至今延续未改。

端午节

端午节的起源有9种说法:第一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第二说认为唐玄宗李隆基农历八月初五生,端午节是为了庆祝他的生日。第三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生日,来源于吴越一带人民原来举行图腾祭的节日。第四说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的。第五说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第六说认为端午源于楙日,端午的许多习俗都是为了镇妖避邪。第七说认为端午南、北方意义不同,南方纪念屈原,北方则是游春节日。第八说是认为纪念沔阳的四位劫富济贫的豪杰。第九说认为源于纪念东汉时期的孝女曹娥。

当然,最流行最为一般人所接受的是第一种说法: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苇叶或荷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七夕节

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夕”是夜晚的意思,七夕就是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牛郎是个放牛青年,织女是天上的仙女。织女觉得天上没有自由就来到了人间。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与织女见了面,很快相爱结婚,生出一男一女。可是有一天王母娘娘把织女抢走了,当牛郎担着两个孩子到天上追织女的时候,王母娘娘用她头上的玉簪划出了一条银河,这条银河又长又宽,牛郎过不去,他们就这样被分开了。王母娘娘只许牛郎和织女每年七月初七见一次面。每到七月初七夜里,成群的喜鹊都飞来给牛郎织女搭桥,让他们在桥上见面,这就是七夕节的来历。七夕节又叫女儿节、乞巧节。在中国大陆北方,有些农村有这样的风俗:在七月初七这一天,摆上瓜果,向织女乞巧。也就是说,希望织女把一手巧艺传给人间。在民间还有另一种风俗,就是每到七月初七这一天,就把新出嫁的闺女接回娘家。怕王母娘娘看到新婚夫妇的幸福生活后,强迫他们分开,人们用暂时分离的办法,避开王母娘娘,以求长久的团圆。所以这一天又叫避节。因为七月正是多雨的季节,所以七月七也常下雨,人们说那是牛郎织女会面时流下来的眼泪。还传说这一天如果有人坐在葡萄架下,就能偷看牛郎织女相会的场面和听到他们的谈话。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中秋的来历,唐朝欧阳詹是这样解释:秋天在夏冬两季之间,八月居秋季之中,十五又是八月的月半,故而得名。民间俗称八月节。早在汉代,我国就有了“秋节”了。不过不是在八月十五,而在立秋之日。到了宋代,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就多起来了,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中华民国元年,曾行文把中秋法定为“秋节”:“阴历四节,藉度民时,以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至今,中秋节仍是民间四大传统佳节之一。在中秋节,中国人民还有吃月饼的习俗。关于月饼的来源,有这样一个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游到杭州正值中秋,有人献上甜饼,乾隆一边赏月,一边品尝,连声称赞:“好月,好饼,中秋良宵也。”从此,甜饼成了月饼。这种传说把月饼的得名归于皇帝一人恐怕是没有多少道理的。每逢中秋,江苏一带人民就用月饼招待归家的亲人,此习由来已久,后来这种风俗流传到全国。月饼也称为“团圆饼”。中秋节亲人团圆是相沿已久的习俗,故俗称“团圆节”。这一天晚上,全家人一边赏月,一边品尝月饼。如亲人在异地,就同时望着月亮表达思念之情。宋代大词人苏轼为怀念弟弟曾于中秋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

中秋的传统习俗很多,自古有赏月、拜月和吃月饼等旧俗,但流传至今最广的就是赏月了。

古代赏月的习俗是,设瓜果、月饼等于庭院,观赏明月和桂花、秋海棠等,这一习俗源于西周。当时,宫廷在镐京(今陕西西妥)城西设月坛,方四丈,每逢中秋之夕,帝王穿白衣,骑白驹前往祭祀。《龙城录》记载,唐代开元六年(718年),唐玄宗梦游广寒宫,见十余名仙娥皆穿衣,乘坐白鸾,歌舞于桂树之下,乐音清丽。玄宗素解音律,遂记其声,编律成音,这就是著名的霓裳羽衣舞曲谱的由来。

相传自从唐明皇遨游月宫后,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气更盛。当时,文人学士崇尚朱熹儒家理学,时兴身穿素服,在中秋赏月时观看仙鹤翩翩起舞。南宋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说,中秋之夕,帝王在京都临安德寿宫内桥上赏月。宫中池塘盛开白色莲花,池上之桥以莹澈如玉的砖石砌之,并以金钉铰。至于帝王在桥上赏月欢宴时所用的御几、御榻以及瓶、炉、酒器等,皆以水晶制成,与月色相映成辉。池之两岸宫女和教坊乐工用白玉笙等乐器奏乐,其中吹笛者就多达200人。

同类推荐
  • 青少年知识博览4

    青少年知识博览4

    本书几乎囊括了自然天地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它涉及的知识点较全:每一个知识面都包含若干知识点,知识点语言生动、内容严谨,又配以图片说明,足以让读者一目了然,可谓不折不扣的“百科全书”。本书每章都是一个特定的知识领域,章内再按各知识领域的内容特点分类一一展开细述,便于读者查找、阅读。
  • 非常琳妹妹

    非常琳妹妹

    《非常琳妹妹》讲述小主人公在完成作文作业时无意中得到了一个妹妹,这对“非常兄妹”间发生了一系列让人快乐,让人烦恼的事。
  • 围炉夜话(国学启蒙书系列)

    围炉夜话(国学启蒙书系列)

    《围炉夜话》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文学品评著作,对于当时以及以前的文坛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评价议论。《围炉夜话》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 伊甸园里的动物们

    伊甸园里的动物们

    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时代的诞生,那就是宇航时代。该书一步一步告诉小读者们,人类是怎样开发宇宙的、又是怎样进入宇宙的?读者关心的很多重要问题在这里都有一个充分的讲述。书中既有科学原理的生动讲解,又综合运用图片、图标等具象形式加以表现,从而使读者直观、迅速、深刻地理解了作者所要传达的知识和理念。
  • 谜团乐园

    谜团乐园

    快乐的暑假生活已经到来,而梦之队却心不甘情不愿地被父母们送到了一个封闭式学校——参加那里的特殊培训。在那个神奇的学校里,竟然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件。
热门推荐
  • 美夫逆天宠之有后无妃

    美夫逆天宠之有后无妃

    她很丑,丑到没闺蜜,他很帅,帅到世无双。前世,他选择了心中的大义而舍弃了她,他不悔她亦不怨。今生,他依旧选择了心中的大义而舍弃了她,他照样不悔而她亦不怨。今世,脸上的红印与头上的银发与生俱来,使她受尽世人白眼,她逆来顺受。因为受到妒忌而遭人陷害,她差一点死在牢狱之中,她许下心愿如果有来生,她一定要活出自我,做一个风一样的女子。但是他处心积虑,就是要她身边没有男性,而他作为她的四哥她却不能爱,他想要她一辈子无欲无求,做一个老姑婆直到老死……只是为何他要这么做呢?(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他叫陈其深

    他叫陈其深

    每个人的世界中总会出现一个人,那个人,会比爱自己更爱他。晏千的世界里,也有这么一个人,他叫陈其深。“你为什么爱我?”“因为你是陈其深。'“你什么爱我?”“因为你叫晏千。”
  • 解脱道论

    解脱道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笔情之笔中情

    笔情之笔中情

    上古三大神笔,血笔夺命,嗜血夺命,灵笔心念,满足愿望,情笔牵绊,轮回姻缘...三大神笔将会见证怎样的人间真情?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神降之物,亦是灾难之物...
  • 莫言:诺奖的荣幸

    莫言:诺奖的荣幸

    本书是国内唯一部零距离、长时间,及时而又深度解读莫言的权威读本。莫序,道出了他们同窗同道之间的深情厚谊;朱文,更见证了莫言从北京魏公村走向斯德哥尔摩红地毯的神奇道路。附录中朱寒汛的万字散文《小鼠侃象》更真实地记录了一个“80后”文学青年对莫言的别样观察,前后呼应,形成了父子两代研读莫言的独特景观。代后记,全面真实地回顾了近30年前,莫言与朱向前们追逐文学梦想的小环境和大背景。
  • 时代英雄

    时代英雄

    周若寒,一个闷骚又可人的家伙,当他重生在八十年代香港这个宝地时,他将如何做呢,是娱乐,还是商业,又或是成为在香港备受置疑与尊敬的大律师?让我们一起静心期待吧!~~~~~~~~~~~~~~~~~~~~~~~~~~~~~~~~~~~~《时代英雄》QQ群:40010750~~~~~~~~~~~~~~~~~~~~~~~~~~~~~~~~~~~~~~~~~【推荐作品】《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162346《神则》179259《唤醒》190604请大家多多支持以上力作!!!
  • Ban and Arriere Ban

    Ban and Arriere Ba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绝世霸主

    绝世霸主

    无所不能的霸主,拥有看穿一切的神眼,淡定的碾压着一切,走上只能站一个人的至尊巅峰。何谓霸道,不服?何须跟他讲道理浪费唾沫,碾压过去就是了。何谓霸主?王上加一点,凌驾在诸王之上的,只有这一点!主,在王上!本书是一本少有的玄幻穿越,而且是强者穿越,并非扮猪吃虎,一开始就无限碾压。
  • 寇江南

    寇江南

    繁华都市,江湖梦远,理想依就贫瘠无边。明朝末年,张献忠屠戮四川,十室九空。张败亡前,将收刮财富尽数沉诸江底。二战期间,华东、华南沦陷日军铁蹄。大量豪门富户,举族西迁。许多缙绅世家将积累数百年的财富,深埋山野,避战西南,无数财富自此深埋地下。直至近年来,荒山寻宝热悄然兴起,围绕藏宝夺宝的江湖开始浮现。理想失落、急求暴富的浮躁心态下,小白领青年走上了荒山寻宝的旅程。
  • 凶宅笔记

    凶宅笔记

    所谓的凶宅就是曾经里面有人横死过的房子。这种死亡的人传说中因为阳寿并没有过完,所以死的会很不甘心。凶宅也会因为他们的作祟而价格狂跌。而我,就是一个专门买卖凶宅,除鬼后倒卖的生意人……